蘇慧婷
曲阜師范大學(xué)美術(shù)學(xué)院
《禮器碑》碑陽明代拓本研究
蘇慧婷
曲阜師范大學(xué)美術(shù)學(xué)院
本文主要通過對比《禮器碑》古拓本,分析拓本中的關(guān)鍵字,判斷拓本在明代的先后時(shí)期并記錄明代各時(shí)期拓本文字的殘損程度。
禮器碑 明拓本碑 陽漢碑
《禮器碑》在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已有記載,宋時(shí)至今多有著錄,《金石萃編》、《隸釋》、《金石史》、《分隸偶存》、《金石經(jīng)眼録》等均有記載。千年來從未入過土,拓本極多?,F(xiàn)如今,我們看到的《禮器碑》多為明拓本,差異也較大。本文選取有代表性的拓本比對,并結(jié)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對前人有所評說的標(biāo)志如 “古”“自”“于”“廟”“五”“逴”“絕思”“通”“牟”“百”等和一些變化較大的字作較為細(xì)致的分析,以期探明《禮器碑》不同時(shí)期的殘損程度以及明代拓本的時(shí)代特征,為明代拓本的鑒定提供可靠的依據(jù)。
本文引用較多的論著有張彥生《善本碑帖錄》、袁維春《秦漢碑述》、馬子云等《碑帖鑒定》、魏小虎《碑拓鑒要》、王壯弘《崇善樓筆記》、宗鳴安《碑帖收藏與研究》、仲威《中國碑拓鑒別圖典》等[1],為行文便利,不再一一標(biāo)注。
關(guān)于明代早期拓本,袁維春、王壯弘和馬子云等認(rèn)為第一行“古”字下僅有石損細(xì)線。張彥生、袁維春、和馬子云等、魏小虎、王壯弘認(rèn)為第四行“于”字中無石泐痕。第五行“廟”字“月”部石損如線,不傷字口。第十行“絕思”二字中間石泐痕僅如小指頂。
東武王緒祖舊藏楊水心藏宋拓本為明早期拓本,第一行“古”字,第五行“廟”字,第十二行“牟”字俱無泐痕[2]。
明中期拓本,學(xué)者們有較為細(xì)致的說明。第一行“追”字,袁維春、王壯弘、魏小虎認(rèn)為末捺未與右石泐相連?!肮拧弊?,袁維春和王壯弘認(rèn)為石泐僅微連及字劃,下石泐中間尚存一斜方形小黑塊如旗狀,魏小虎則認(rèn)為“古”字下口未連石花。第四行“于”字,袁維春和王壯弘認(rèn)為左半部分中有石泐痕如豆大,與左旁石泐和字劃皆不相連,魏小虎認(rèn)為“于”字中稍損。第五行“廟”字,袁維春和王壯弘認(rèn)為完好,魏小虎認(rèn)為“月”部稍損。第九行“五”字,袁維春、王壯弘、魏小虎皆認(rèn)為未損。第十行“逴”字,張彥生認(rèn)為“逴”字中左不損。袁維春和王壯弘認(rèn)為僅微損。“絕思”,張彥生、袁維春、王壯弘、魏小虎認(rèn)為二字間石泐痕未連及上下字劃。第十一行“通”字,袁維春、王壯弘、魏小虎認(rèn)為石泐僅連及右直劃。第十二行“牟”字,袁維春、王壯弘、魏小虎都認(rèn)同左上方有石花然尚未連及字劃。第十五行“百”字,袁維春和王壯弘認(rèn)為僅損首橫的捺頭,右石泐與“百”字右直筆僅微微相連,間存黃豆大黑塊。
魏小虎所見的“追”字和“古”字未連石花本以及張彥生所見“逴”字中左不損本,早于袁維春、王壯弘所見本。
上海圖書公司所收藏張瑋本[3]“古”字破損程度小于袁維春和王壯弘所描述的明中期拓本,“絕思”二字未連石花,“于”字中豆大的泐痕雖未連末筆,但也稍連第二橫劃?!皬R”字“月”部二橫已泐粗。綜合判斷,張瑋本應(yīng)屬于明中期拓本,但要晚于袁維春和王壯弘所見本。
因此,我們根據(jù)幾位的鑒定和對現(xiàn)有拓本的比對,可知判斷明中期拓本的關(guān)鍵在于看“于”字和“絕思”二字?!坝凇弊帜┕P不連石花,“絕思”二字皆不連石泐即為明中期拓本。
通過上海圖書公司所收藏較早的《禮器碑》拓片,我們也可以看到其他毀壞較大的文字。第一行“永”字上部和左部皆損,但泐痕中存條形黑塊?!皦蕖弊肿笊鲜ㄟB及“口”部字劃,右下石花也連及到文字?!岸弊种惺钜堰B上下字劃,字內(nèi)右部石花僅微連下橫劃?!霸凇弊帧耙弧辈恐杏袌A形石花?!霸隆弊种卸M左端泐粗?!盎省弊肿蟛颗c石花稍連。第二個(gè)“惟”字泐痕傷及“隹”部第二橫和“忄”部右端?!按蟆弊止P畫交叉處有圓形石花,捺頭也有較大石泐。“生”和“皇”字撇泐盡。“顔”字筆劃泐細(xì),“彥”部有石花穿過文字,“頁”部頂大塊石花也已傷及字劃?!邦啞毕乱蛔譄o法辨識,至今不知為何字。第二行“孔”字只?!白印鳖^少許。“俱”字泐痕穿過文字連及第一和第三行文字。第一個(gè)“道”字內(nèi)布滿石花,但依稀可辨?!奥}”字右部的大片石花已傷及文字。第二個(gè)“道”字左部有石花連及筆劃?!耙浴弊窒率钸B及捺劃,但未連及到“下”字。“莫”字右有大片石花已侵及文字。“思”和“嘆”字間有石泐損“心”右部和“又”字頭。第三行第二個(gè)“聖”字右部殘近半。第一個(gè)“并”字左點(diǎn)泐粗且傷及到橫劃?!耙恕弊謸p大半個(gè)字,已無法辨認(rèn)。“氏”字下泐痕侵及左下部,但尚見筆道痕。第二個(gè) “并”字下大片石泐皆傷及到字劃。“役”字左部損半,下部字內(nèi)有條形石花連及文字。第四行“項(xiàng)”字“頁”部上端字內(nèi)有微小的石花。“聖”字“耳”部泐到只見橫畫?!安弧弊謨?nèi)有帶狀石花?!笆场弊肿笙掠写笃ú⑦B及文字?!笆恰弊帧叭铡惫P泐粗,下石花侵及捺劃。第五行“器”字點(diǎn)部石泐蔓延到“口”部?!爸弊贮c(diǎn)泐粗且右泐痕傷及字劃。“觴”字橢圓形石花在文字上部已不好辨識?!白鳌弊帧罢А辈績?nèi)下半充滿石花?!岸弊值诙M稍連右石花。第六行“下”字上部石泐已觸及到字劃。“儀”字間圓形泐痕皆連及到字劃。第七行“風(fēng)”字下字內(nèi)橢圓形石泐侵占文字?!暗隆焙汀白稹弊钟揖写罅康氖ㄇ疫B及到文字?!爸弊洲鄤澅皇ㄕ及?。“共”字在兩豎間有石花未傷及左豎。第八行“骨”字右石泐微連豎劃?!敖獭弊洲囝^全連石花。第一個(gè)“制”字左部有石花。第二個(gè)“制”字左部全毀?!巴酢弊帚畎?。第九行“來”字下部字內(nèi)石花皆與筆劃相連?!扒弊珠g石花漫漶依稀可辨?!爸痢弊种猩蠙M與豎間有條狀石泐?!皞洹弊肿蟛渴ㄒ雅c字劃相接?!鞍佟弊肿笙麓笃ㄟB及到字劃。第十行“三”字筆畫泐細(xì),字內(nèi)有大量的石花均傷及文字。第二個(gè)“二”字上橫劃布滿石花。“族”字右部損大半?!霸健弊种胁亢陀蚁?lián)p。“禮”字左上和右下右大量石花都連及文字。第十一行“朝”字“月”部布滿石花依稀可見字劃?!案弊质ㄇ旨罢麄€(gè)文字已漫漶不清。第一個(gè)“水”和第二個(gè)“不”字間有零星的石泐微連文字?!百Z”字石泐占盡右點(diǎn)劃?!俺弊肿笈糟畲?。“西”字無法辨識。第十二行“訢”字“口”部損半?!昂汀弊帧翱凇辈坑锌v向的石泐穿過?!罢\”字“成”上部損。“慶”字上半部字內(nèi)有石花損傷文字。“祐”字石泐橫穿“右”部?!跋怼弊稚形磁c右石花相連接?!叭A”字間石泐稍損字劃。“紫”部左部石花占盡。第十三行“刊”字左部皆損?!斑\(yùn)”字無法辨識,石花連及“耀”字“火”部。“赫”字右部也幾乎泐盡。第十五行“故”字左上方和字內(nèi)皆有石花。“會”字石泐損中部?!伴T”和“魯”字損上部。第十六行“西”字幾乎無法識別?!镑纭弊质ú紳M字內(nèi)。
袁維春和王壯弘都認(rèn)為,第十行“絕思”二字間石泐痕已連及上下字劃,然與左右泐間尚有一小黑條未泐并者,是晚于明中葉拓本,略早于明末拓本?,F(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的張伯英本[4],上海圖書館館藏陶洙本[5],紐約安思遠(yuǎn)所藏明末清初王鐸珍藏本皆為此時(shí)期拓本[6]。
故宮博物院所藏張伯英本,拓本極精。對比前期拓本,標(biāo)志字“廟”字“月”部內(nèi)僅存的細(xì)石線泐盡,二橫只留有一個(gè)圓形的黑塊。“通”字右直劃石泐加粗。“牟”字石花微連“厶”部。
此外,還有一些字相對前期也有些變化。第一行“永”字字內(nèi)黑塊損為三角形?!岸弊謨蓹M間尚存的黑塊變?yōu)樾男巍!盎省弊肿蟛渴哟笠堰B及到字劃?!邦仭弊?,“彥”和“頁”部石花繼續(xù)蔓延。第二行“聖”字“口”部損半。第三行第二個(gè)“聖”右部基本泐盡。“氏”字左下部石花擴(kuò)大,但未傷及鉤劃。第四行“聖”字下石花增大?!暗馈弊猪敳渴ㄉ形催B及文字。第五行“之”字石泐增多。“二”字第二橫劃捺部基本全連右石花。第六行“下”字頂部石花幾乎全部連及橫劃。第七行“風(fēng)”字斜泐下半個(gè)字?!捌洹弊值撞繋钍ù┻^兩點(diǎn)。“德”字有石花在右部文字中與“尊”字石花相接連及到字劃?!肮病弊帚钣也块g存黑塊。第八行“骨”字石泐傷豎劃并延伸到字內(nèi)?!按蟆弊峙c左端大塊石花相連。“天”字右上部石花連及第一橫劃,捺部也有石花與字劃相連。第一個(gè)“制”字已很難辨識。第九行“代”字左撇泐粗,點(diǎn)部與大片石花相接。第十行“三”字泐細(xì)均與泐痕相連?!疤臁弊值诙M劃和撇劃已連及左石泐?!斑O”字左損半且石花連及右字。第十一行第一個(gè)“水”和第二個(gè)“不”字間石花加大。第十二行“訢”字“口”部基本被石花填滿且連及橫劃?!跋怼弊忠雅c右石花相接。
稍晚于故宮藏張伯英本的古鑒閣秦氏藝苑真賞社藏拓本[7],“古”字下石泐中間仍存如旗狀斜方形小黑塊,但“絕思”字劃已與石花相連。
古鑒閣秦氏藝苑真賞社藏拓本有修過的痕跡,但依然能看到文字的變化。第一行第一個(gè)“惟”字已與右上石花相連。“顔”字“頁”部頂部石花繼續(xù)向下蔓延。第二行“俱”字下出現(xiàn)大片石花?!爸痢焙汀坝凇弊謨?nèi)石泐增多并傷及字劃?!扮R”字“竟”部撇損半。第三行“聖”字右部石花侵及“耳”部和“壬”豎部?!坝H”字“見”部上半部分泐半。“復(fù)”字上石花已連及字劃。第四行“是”字“日”部筆畫皆泐粗,捺筆泐盡。第五行“作”字右旁石花將連及“亻”部。“二”字下橫畫雁尾被石泐占盡。第六行“合”字上方石花增多已連及到字劃。第七行“共”字右部只見些許黑塊。第九行“戴”字難辨。第十二行“紫”字只?!皝]”。“華”字字間石花已與字外石花相連。十四行“守”字“、”部泐成圓形石花,右部有較大石泐泐去右橫劃。
明末拓本,第一行“古”字,袁維春、王壯弘和仲威認(rèn)為字下石泐已侵及字劃,下石泐間存旗狀黑塊已泐去二角成雞心狀(半圓形)。魏小虎認(rèn)為“古”字下石泐已侵及字劃,尚有余石。第二行“自”字,袁維春、王壯弘和魏小虎認(rèn)為首撇未損。第四行“于”字,袁維春、王壯弘和魏小虎考證中間石泐已侵及字劃,但沒有與左石泐連并。張彥生和宗鳴安認(rèn)為“于”字末筆已與石花相連。第五行“廟”字,袁維春、王壯弘和魏小虎認(rèn)為“月”部有損。第九行“五”字,袁維春、王壯弘和魏小虎也認(rèn)為右下角微泐。第十行“逴”字,袁維春、王壯弘和魏小虎認(rèn)為半泐?!敖^思”二字,袁維春、王壯弘和仲威認(rèn)為字間石泐與左并連(條狀黑塊已泐去),且連及上下字劃,張彥生和宗鳴安則認(rèn)為 “絕”字下連石花,“思”字上不連石花。第十一行“通”字,袁維春、王壯弘和魏小虎皆認(rèn)為右石泐已逼近中豎。第十二行 “牟”字,袁維春、王壯弘認(rèn)為左石泐已連及“厶”部及二橫之端。宗鳴安和魏小虎認(rèn)為“牟”字左上連石花。第十五行“百”字,袁維春、王壯弘、魏小虎和仲威皆認(rèn)為石泐已侵及“日”部小半,間存黑塊已小如米。張彥生認(rèn)為十四、十五行末二百字中石花較小。
對比幾位先生的看法和對照現(xiàn)有拓本,張彥生和宗鳴安所述拓本“于”字末筆已與石花相連應(yīng)為明末清初后拓本,“絕”字下連石花,“思”字上不連石花在本文中屬于明中晚期拓本,二位對此時(shí)期拓本描述跨度大且不符合此時(shí)期特點(diǎn)。
本文認(rèn)為判斷明末拓本的最主要的標(biāo)志為 “古”字下石泐成半圓形和“自”字首撇完好。
尚古堂藏本[8],“古”字下石泐間存黑塊成雞心狀(半圓形),“自”字首撇未損,“于”字末筆還未與石花相連,“絕思”二字均與石花相連。朵云軒所藏的明末清初拓本[9],“古”字下石花也成半圓形,但是“自”首撇已損。尚古堂藏本早于朵云軒藏本。
明末拓本,如尚古堂藏本,原拓藏于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較前期相比,文字也有較大變化。第一行第一個(gè)“惟”字石花連及到“隹”部第三橫劃。“霜”字下石花與字劃已微連?!霸隆弊謨?nèi)左端二橫與石泐連成一片?!澳稀弊肿笫ㄅc豎劃相連。第一個(gè)“道”字石花增多尚可辨識?!皣@”字右部多半石花布滿之間一小黑塊,已無法辨識?!皫煛弊窒路绞钸B及字劃。第三行“并”字石泐增多下部筆劃均相連。第四行第一個(gè)“聖”字內(nèi)小黑塊已全泐盡。第七行“風(fēng)”字石花間不存黑塊。第八行“俱”字泐細(xì)且下存石花依稀可見。第二個(gè)“制”字只存方形黑塊。第十行“三”字石花間的黑塊泐去并擴(kuò)大?!敖^”字上端和“絕思”間石花增多。第十一行“朝”字左部也已與泐痕傷及文字。第十二行“誠”字“成”部已損近半?!白稀弊帧皝]”部已不見豎劃。第十三行“耀”字右部筆劃模糊。第十六行“西”字內(nèi)黑塊已不存。
明末清初拓本,如朵云軒藏本,與稍早的拓本比較,明末清初拓本我們可用“二”字連“于”字不連石花來判斷。此外,文字在進(jìn)一步損壞,雖然出版字體在一定程度上有修補(bǔ),但是我們依舊能看到文字的變化。第一行“古”字橫劃已與“大”字下石花相連?!吧弊窒率〝U(kuò)大連及這個(gè)雁尾?!邦啞弊帧绊摗庇也勘皇畎鼑?。第二行“道”字已泐左半?!扮R”字下端筆劃已全連石花,鉤部泐去。第三行“宜”字內(nèi)左端尚存的黑塊也泐盡?!绊?xiàng)”字“頁”部上端石花變大。第六行“奢”字字劃泐細(xì)。第七行“風(fēng)”字石花面積向上擴(kuò)大。第十一行“更”字內(nèi)石花繼續(xù)增多。第十二行“報(bào)”字上部石泐已稍傷及字劃?!跋怼弊钟也渴ㄟB及到“子”字頭。
綜上所述,明早期拓本“古”“廟”“牟”字俱無石泐,到明中期“于”字末筆還未連石花,“絕思”二字還皆不連石泐。明中晚期拓本,“古”字下石泐間仍存旗狀黑塊,到明末“古”字下石泐已成半圓形,但“自”字此時(shí)首撇還完好,明末清初“自”字首撇損壞。
[1]張彥生.善本碑帖錄[M].中華書局,1984:21;袁維春.秦漢碑述[M].北京工藝美術(shù)出版社,1990:219-220;馬子云,施安昌.碑帖鑒定[M].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93年:42;魏小虎.碑拓鑒要[M].浙江攝影出版社,2007:67;王壯弘.崇善樓筆記[M].上海書店出版社,2008:32-33;宗鳴安.碑帖收藏與研究[M].陜西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08年:80;仲威.中國碑拓鑒別圖典[M].文物出版社,2010:46.
[2]王維樸.東武王氏商盉堂金石叢話[J].東方雜志, 1930,27:58.
[3]明拓漢禮器碑[M].上海書店出版社,1986.
[4]禮器碑[M].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禮器碑技法精講[M].紫禁城出版社,2010.漢禮器碑[M].北京工藝美術(shù)出版社, 2009.
[5]仲威.善本碑帖過眼錄[M].文物出版社,2013:11-12.
[6]安思遠(yuǎn).安思遠(yuǎn)藏善本碑帖選[C].文物出版社,1996: 88-91.
[7]禮器碑[M].文物出版社,1998.
[8]禮器碑[M].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河南美術(shù)出版社, 2007;湖南美術(shù)出版社,2007;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浙江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14.漢禮器碑[M].日本二玄社昭和60.
[9]禮器碑[M].上海書畫出版社,2011;上海書畫出版社, 2013.
蘇慧婷(1990-),女,山西太原人,美術(shù)學(xué)碩士,研究方向:中國書法理論與創(chuàng)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