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qū)機關幼兒園 董少梅
解讀·陪伴:以房樹人測驗為載體的幼兒心理疏導方法
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qū)機關幼兒園 董少梅
繪畫作為情感表達的工具,能夠反映出孩子內(nèi)在的、潛意識層面的信息。因此,本文側(cè)重從巴克的“房-樹-人”繪畫投射測驗入手,解讀幼兒繪畫“房樹人”中的信息,獲悉孩子目前的認知、情緒狀態(tài)等大量幼兒無法用語言表達的信息,從而幫助幼兒解決情感及人際關系等方面的困擾和問題。
下面我將從投射測驗解讀、疏導、收獲三方面進行具體闡述。
房屋—樹—人測驗(House-Tree-Person Test簡稱HTP)是一種應用較為普遍的非語言投射測驗,和畫人測驗一樣,是一種繪畫性的測驗,適合于成人及兒童。HTP測驗由于它的直觀、簡捷、易于操作而被很多心理學家應用于臨床,在心理診斷當中發(fā)揮著獨特的作用,尤其在學校心理咨詢領域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HTP操作如下:
㈠從整體上分析
畫面的主要故事是什么?對畫面的感覺——包括其畫面的大小、筆畫的力度、構(gòu)圖、顏色等。如果比較注重細節(jié)則好表現(xiàn)(如瓦片畫得很仔細);攻擊性強(如樹的線條畫得很尖銳、樹干涂黑等)。
㈡看房屋
房屋代表家及家庭。其色調(diào)如何?開放還是封閉?房屋是穩(wěn)定還是搖搖欲墜?豪華還是簡樸?畫樓房:智商較高;強調(diào)地面:缺乏安全感;瓦片畫得很仔細:追求細節(jié)和完美;房子側(cè)面畫樓梯:想回避和間接性接觸;畫煙囪:向上的煙代表受測者內(nèi)心的壓力——向上的直煙暗示受測者需要出氣筒,一般人畫的煙方向會向右,如果向左則可能有精神分裂的傾向。
㈢看樹
這棵樹的生命力如何?樹冠、樹枝、樹葉、樹干、樹根分別有什么特點?是否有果實?樹上是否有小動物?樹的形態(tài)則反映被試者對生活及自身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態(tài)度。例如一棵死樹反映了情緒冷漠,一棵茂盛的樹則反映生活充滿活力等。
㈣看人
這人正在做什么事情?畫中人物的主要情緒?強調(diào)的部位和缺漏的部位?人物之間互動怎樣?
㈤看房、樹、人三者之間的距離
三者的空間位置和相互距離怎樣?三者在整個畫面中所占的面積哪個最大或最???人與樹、房有互動嗎?
㈥看有沒有附加物
如果被測者在房樹人之外添加很多附加物(如太陽等),這是對環(huán)境關注的表現(xiàn)。很多人在房子外面畫上了籬笆,則是他們?nèi)狈Π踩械谋憩F(xiàn)。還有很多人畫的房、樹、人都是符號化的,這表明很多現(xiàn)代人心理防御性強,善于掩飾自己。
㈠從HTP測驗作品的布局上解讀
從測驗作品的布局上看,右邊是積極區(qū),左邊是消極區(qū),整體畫面在中間偏大是自我感覺突出,畫面偏小的自我感覺缺乏。
分析:上圖是一個大班男孩的作品。從整體布局上看,孩子的畫面偏于右邊,自我在積極區(qū),但眼睛看向左邊,說明孩子很想積極地表現(xiàn)自我,喜歡得到別人的肯定,但在實際行動上是退縮的;在圖的下部畫了一條山路,房子和樹坐落在山坡上,說明家庭讓自己缺乏安全感;左上角的太陽說明孩子渴望得到更多來自母親的愛。這個孩子是個比較敏感、缺乏安全感的人,盡管自我有想法、有目標,但行動力不夠,不敢大膽地表現(xiàn)自己。
㈡從HTP測驗作品的色彩上解讀
從色彩上看,鮮艷的顏色表示孩子的情緒比較積極,如果是太多的紅色則有亢奮狀態(tài),會有潛在的攻擊意識;暗色的如黑色如使用過多,可能說明孩子心情比較低落,情緒不佳。
分析:上圖是一個7歲的大班女孩子的作品。從色彩上看,女孩使用了較多鮮艷的顏色,說明孩子是個樂觀積極向上的孩子;上面運用了較多的綠色,可以看出孩子喜歡表達自我,喜歡探索新奇的東西;黃色的衣服說明孩子喜歡被肯定、被表揚;紅色的門窗看出孩子熱情、外向、喜歡與人溝通;生命之樹是以藍色和綠色搭配而成,說明孩子是個觀察敏銳的女孩;黃色的屋頂又添加了一圈紫色,預示著最近家庭人員可能出現(xiàn)沖突矛盾。最近這個孩子因家庭矛盾原因在園情緒反應比較大,害怕自己不被關注,做事缺乏細心,想法比較稚嫩。
㈢從HTP測驗作品的內(nèi)容上解讀
從測驗作品內(nèi)容上看孩子是否會主動添畫主題之外的東西。
分析:下圖是一個7歲的大班女孩作品。在作品中,除了畫房樹人外還添畫了許多的白云和一個太陽,這是表明孩子對周圍環(huán)境比較關注;孩子在紙張下部畫了一條地平線,強調(diào)地面表明孩子是缺乏安全感的;右邊的太陽看出孩子更需要來自父親的愛和肯定;房子上的三個窗戶表明孩子希望與人多交往,有交往能力。從人物畫上看出孩子比較依賴家庭,缺乏動手能力。所以這個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盡管思維活躍,喜歡交往,但心中缺乏目標,做事情容易半途放棄。
下面我以一個個案為例,以點帶面來闡述如何嘗試疏導孩子的心理問題。
背景資料:陳某某是個很聰明但也很調(diào)皮的孩子,而且有時攻擊性非常強,在幼兒園玩游戲時經(jīng)常出現(xiàn)故意搗亂、搞破壞的行為,致使游戲出現(xiàn)無序、混亂的情況,老師為之頭疼,也沒少批評他,但是他總特別認真地說:老師我再也不這樣了。可是不久,又故態(tài)復萌了。孩子的父母文化程度高,因為無暇顧及致使他養(yǎng)成了任性、自大、情緒化的個性,小伙伴們也敬而遠之。如此聰明的孩子為何不能與同伴合作游戲、為何同伴間出現(xiàn)矛盾時會情緒失控攻擊同伴、為何遇到挫折困難就放棄或哭泣而止步不前?讓我們一起跟著孩子的系列繪畫作品走進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看看孩子到底怎么啦、他需要什么、教師該幫助什么、孩子又獲得了哪些進步?
㈠繪畫作品記錄1(孩子為啥不能與人友好合作?)
1.繪畫分析
在孩子畫的動態(tài)HTP圖中,他先畫大樹,而且樹干粗壯有力,樹冠呈圓弧形,線條分明,說明他感覺自我的能量很足;樹都是向上的方向,說明智力發(fā)育良好;樹上沒有果實,說明他做事目標性較模糊,有待培養(yǎng);一棵樹干的線條有斷裂的痕跡,雖內(nèi)心感覺有能量但有挫折感;左邊的房子有點歪斜,煙囪向右,并且尾部是尖的,門窗都是關閉的,說明孩子安全感不足,不愿主動和別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具有攻擊意識;人物的結(jié)構(gòu)比較完整,頭發(fā)、手腳、眉毛都畫了出來,體現(xiàn)孩子良好的智力發(fā)育,健康的心態(tài),良好的性別意識。沒有畫出耳朵,說明孩子平時不太聽取別人的建議和要求,畫出手指與孩子喜歡掌控有關。
從以上分析中我們了解到孩子不能與同伴友好合作是因為孩子在合作中總喜歡掌控他人,但又不愿意與同伴耐心地溝通,喜歡在合作中做小動作,造成同伴對他有看法和意見。
2.老師做什么
如何與他人友好合作?我抓住了孩子喜歡當值日生的契機,對他采用“講述實踐法”——給幼兒提供機會引導合作。提出當值日生的幼兒要學會與同伴分工合作,如,有的澆花有的拔草有的折疊毛巾等等。孩子聽到后便盡量克制住自己言行,在擔當值日生時發(fā)現(xiàn)自己喜歡的活別的值日生做了就趕緊找其它事情做。在觀察中,發(fā)現(xiàn)他確實有進步了,就在集體面前肯定表揚了他。在內(nèi)心愿望的驅(qū)使和老師引導下,孩子與同伴在平行合作中的表現(xiàn)比以往有了很大進步。孩子當了值日生后很開心,向我表示還要爭取進步,下次再當值日生。從當值日生開始,孩子的心理需要得到了滿足,同時,感受到與同伴分工合作能更愉快地完成工作。
㈡繪畫作品記錄2(孩子喜歡什么?)
1.繪畫分析
作品主要使用了紫色和綠色。從孩子色彩的應用來看,綠色讓我們感受到的是輕松、自然、沒有壓力、追求人際關系的和諧;喜歡紫色的人機智中帶有感性,觀察力特別敏銳,雖然自認平凡,但相當有個性。從人物的表情來看孩子擁有積極的情緒狀態(tài)。畫中右上方還添畫了開心的太陽公公,說明孩子需要來自父親方面的支持。孩子雖然智商較高,但孩子做事不夠細致,支配欲比較強,在與同伴的生活學習相處中容易發(fā)生沖突,不懂得與人交往的方式和方法。
從分析中教師了解到孩子內(nèi)心是期盼與同伴能友好相處,并不是我們表面看到了的喜歡沖突,只是孩子做事急躁,又好自我表現(xiàn),所以出現(xiàn)了矛盾的表現(xiàn)。
2.老師做什么
沙盤游戲療法:孩子作品展示——孩子為自己開通了很多與人溝通的渠道,享受家的溫暖,學習與他人和諧相處,慢慢地自我成長。
㈢繪畫作品記錄3(孩子哪里進步了?)
1.繪畫分析
房子有比較多的窗戶,說明孩子迫切希望與人交往,會用第三、第四只眼睛看世界;房子的墻壁還進行了裝飾,但是裝飾第二面墻壁時比較潦草,說明孩子雖追求完美,但做事仍缺乏耐心;樹長得比之前的更高更大了,說明孩子自我成長感覺更有力量了,可喜的是小動作變少了。繪畫的位置偏紙張的下部,說明孩子內(nèi)心有不安感,要具體的事物存在于身邊才能安定。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孩子的進步:孩子總體感覺不錯,但內(nèi)心有不平衡狀態(tài),對自己不夠滿意,內(nèi)心追求自我成長,在與同伴相處中能適量克制自己,小動作減少了,攻擊性行為也沒了,孩子近階段還學會了在與同伴相處中多觀察他人,做事情也變得認真了。
2.老師做什么:團體游戲
教師創(chuàng)設與同齡孩子共處的團體游戲環(huán)境,促進孩子與同伴有更多機會的互動溝通。
因為在團體游戲分享中,孩子能了解到每個人的想法是不一樣的,自己想做的事,別人可能不想做,不能強迫別人,要跟同伴多一些溝通合作,才能少一些矛盾,多一份和諧。
㈣繪畫作品記錄4(孩子的自我成長)
1.繪畫分析
上圖作品介紹:房子從右到左分別是我的、媽媽的、爸爸的。右邊的大樹是爸爸,大樹靠左的樹是媽媽。我和媽媽要去買菜。上面左邊是我們買菜的地方,爸爸去值班。爸爸房子門是開著,另兩座是關著。右上方的房子是萬達廣場和爸爸值班的地方。
分析:從整體的幼兒作品來看,孩子的邏輯思維、布局安排方面進步了。在與同伴的相處中懂得迂回,如:遇到問題從之前簡單粗暴用武力解決到現(xiàn)在懂得協(xié)商或謙讓,攻擊性意識已經(jīng)淡弱了很多,獨立性增強了,支配欲也不再那么強烈,對周圍環(huán)境能積極關注。孩子在內(nèi)心特別渴求父親的支持,喜歡享受父親給予他的安全感。
2.老師做什么
⑴家園配合。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之中,父母的影響是很大的。孩子的心理健康取決于家長的教育、溝通和對孩子的幫助。根據(jù)孩子的情況,教師請家長要配合,盡量使家庭處于一個平衡狀態(tài),注重自身的形象,避免家暴、父母不能過于強勢、在家也盡量創(chuàng)設一家人需要配合做事的條件,因為這些都容易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建議父母要經(jīng)常性的和孩子溝通,及時的了解孩子的心理想法,也讓孩子了解自己的心理想法,這樣不僅沒有代溝,而且也會促進彼此的關系,和孩子成為朋友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⑵沙盤游戲。通過沙盤游戲療法,讓孩子獲得自我成長。
㈤幼兒獲得的進步
陳某某小朋友經(jīng)過了三個月的追蹤觀察,通過繪畫HTP測驗進行分析研究,再通過教師采用講述性疏導法、觀察分析法、家園配合、沙盤游戲、團體游戲等,不斷地針對孩子存在的問題慢慢地一條一條地加以修正和改進。孩子從原來的攻擊性較強、不懂得如何與人相處、容易發(fā)生沖突、安全感缺失、做事情沒有耐心、細心等等,慢慢地學習與人交往的方式方法,學習體會、理解他人的想法、感受,對周圍的環(huán)境變得更為積極地關注。孩子從家庭獲得了他所需要的安全感,特別是來自父親的支持使孩子自身更有能量了。孩子獨立性增強了,盡管對他人的支配欲較強,但是孩子在與同伴的溝通中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少了,經(jīng)常還會主動為同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在解讀孩子的HTP作品以及嘗試孩子的心理疏導中,作為實踐中的教師也獲得了思想和專業(yè)上的成長。
1.懂得選擇運用投射繪畫測驗的材料
鉛筆的運用,可以看出孩子著力點;彩筆的運用,不僅可以空間大小形象的解讀,還能從色彩上進行解讀;繪畫紙張,如果設置了邊框,可以增加看出孩子是否容易受環(huán)境的隱形控制或者喜歡突破等等內(nèi)在的心理特征。
2.解讀繪畫作品能力的提升
教師通過孩子們較多的作品進行分析解讀,結(jié)合孩子的現(xiàn)實狀況,對于教師不斷的提升自我解讀能力有了很大的進步。
3.教育思維模式的改變
在孩子們心理狀態(tài)的改善過程中,教師懂得了教育思維模式的改變對孩子的成長起著多么重要的作用。走出“教師中心”的傳統(tǒng)思維,學會耐心傾聽孩子的心聲,改變干預過多過急——給予孩子自我成長的機會和空間。作為教師,我們要相信孩子的能力,給予孩子展現(xiàn)自我、發(fā)泄情緒的合理途徑,教師需要做的只是提供自我成長平臺,在觀察中理解,在等待中思考,重視師幼關系的建立,進而以平等心對待孩子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