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雄鷹
【設計理念】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應該拓展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要“開闊視野”,就要讓課堂向四面八方打開,正如楊九俊先生說的:“不少教師上課受到許多有形、無形的束縛,課堂相對封閉;應當讓課堂向四面八方打開,讓課堂呈現生機盎然的景象?!?/p>
為什么課堂要向四面八方打開呢?很簡單,課堂的學習主體——學生,就處在一個開放式立體空間點。從時間上看,學生處在歷史與未來的交接點處。中國的文化有著幾千年的積淀,是我們每個炎黃子孫要去繼承和發(fā)揚的。“過去”就像一個開放的宇宙,是學生重要的學習資源。而“未來”是學生要去的地方,是學生要去創(chuàng)造的地方,更是一個開放的界域。無論朝向哪一個時間,學生面對的都是無限的知識與文化的空間,既要“承前”,也要“啟后”。從空間來看,整個世界都是一個地球村,學生不可能再局限于“中國”,他們處在祖國與世界的連接點處。他們既要有中國情懷,又要有世界眼光。他們無論面向哪一個方向,都需要具有開放、包容的胸懷和開放、高遠的視野。從生活位置看,學生處在家庭、學校、社會的交匯點處,生活展現了遠遠大于課本的世界。他們無論面向哪個環(huán)境,都需要有更多的智慧……所以,學生處在一個多維交叉的立體空間,這個空間是向四面八方打開的。
作家王開嶺先生在《語文的使命》一文中說:“一個孩子對世界的認知和審美,其人格和心性的塑造,其內心浪漫和詩意的誕生……這些任務,一直是由一門叫‘語文的課來默默承擔的。”在一個孩子的精神發(fā)育和心靈成長中,語文不僅教授語言和邏輯,還傳遞價值觀和信仰。承擔這樣使命的語文,怎能不向四面八方打開呢?
那么,語文如何打開呢?
學習資源要向四面八方打開。過去的教學是一本教參打天下,新信息技術革命下,網絡化的技術進步又大大拓寬了資源的邊界。打開教學資源的無限時空,要打破固有觀念的限制,將課堂與生活打通,生活就是語文資源;將課堂與歷史打通,過去與未來都是語文資源;將課堂與文化打通,課堂學習不僅僅是學習知識,更是一種語文教育;將課堂與學生打通,教師即資源,學生即資源,積極創(chuàng)生資源,及時捕捉、有效轉化課堂即時生成的資源。課堂可以打開的方向是四通八達的。只有資源的有效整合才能真正實現“用教材教”。打開資源之門的目的,是為了選擇創(chuàng)生更多的資源為教學服務。從人的發(fā)展的基點出發(fā),為學生的發(fā)展而教,整合、運用打開的資源,成為創(chuàng)造性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讓課堂更具創(chuàng)造的活力。
思維之門要向四面八方打開。課堂有了思維才有生命力。課堂是每個學生的課堂,所以要讓每個學生都有思維的機會,不一定每個學生都能回答,但每個學生都能有思考的時間。課堂既要呈現熱情洋溢的交流,又要有安靜的思考,那是風平浪靜下的暗波涌動,是課堂的另一種生機勃勃。在確定課堂充滿學生的思維的基礎上,要引導學生把思維的空間拓展開來。鼓勵思維的自由,掌握正確的思維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關鍵點、疑難點、含蓄點處流連,探究,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打開新天地。
課堂,把心打開。把學生的閉塞之心打開。尊重每個學生,傾聽每句回答,鼓勵每次舉手……讓學生覺得在課堂上學習是輕松而愉快的,是收獲并成長的,獲得的尊重與小小的成就感能讓每個學生主動打開心扉,融入課堂。把學生的向往之心打開,將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對未知的好奇、對未來的向往都打開,課堂,才會成為充滿快樂與研究的場所,語文,才會是美妙的旅行。
【教學目標】
1.通過對比閱讀的方法,了解牛郎織女的人物形象。
2.通過文本語言的體悟,了解民間故事的特點。
3.通過民間文化的熏陶,點燃傳承民間文化的熱情。
【教學活動及意圖】
一、復習導入
1.同學們,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牛郎織女》。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你知道了什么?
【從復習舊知開始,在回顧已知的基礎上,建立學習基礎,將學生從已知逐漸引向未知。】
二、了解故事,感知創(chuàng)編的歷史
1.《牛郎織女》這個民間故事很早就有了。
出示:
(1)3000多年前
“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詩經·小雅·大東》
(2)1800多年前
“臨回風兮浮漢渚,目牽牛兮眺織女。交有際兮會有期,嗟痛吾兮來不時?!薄苤病毒旁仭?/p>
(3)1400多年前
“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織杼勞役,織成云錦天衣。天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后遂廢織纴。天帝怒,責令歸河東。惟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會?!薄阢痢肚G楚歲時記》
2.直到現在,我們今天學習的《牛郎織女》有這么長。這故事怎么會越傳越長呢?
3.是的,老百姓在口口相傳時,創(chuàng)造性地改編情節(jié)、人物,加入了豐富的想象,就叫“創(chuàng)編”。正是這種創(chuàng)編,使得民間故事生生不息,使得民間文化源遠流長。
【學生對故事的情節(jié)、內容已經了解,可是對于這個故事的發(fā)生發(fā)展卻是不曾了解的。所以,課堂首先向歷史、文化打開。讓學生隨著歷史的足跡,逐漸從古代走向現在,感知《牛郎織女》這個故事發(fā)生發(fā)展的悠久年代的同時,更感受到民間文化的源遠流長,一種歷史與文化的氣息悄無聲息地撲面而來?!?/p>
三、學習故事,感悟創(chuàng)編中的“不變”
1.在幾千年的歲月長河里,在一次次的創(chuàng)編中,什么始終沒變?
2.為什么這些始終不變呢?要解開這個疑惑,讓我們先走進這兩個人物??焖僮x課文,劃出描寫牛郎織女的句子,仔細讀讀,這兩個人物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3.學生交流牛郎織女的不同點和相同點。(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教師相機出示學生找到的句子,抓住關鍵詞體會牛郎織女的勤勞、善良,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在體悟的過程中,根據語段特點的不同,相機揭示民間故事的特點:最直白的語言、最鮮明的形象。)
4.將牛郎織女的不同之處與相同之處連起來說一說,用上連詞。
5.為什么故事的主人公始終不變,是這樣的牛郎,這樣的織女?
6.小結:所以,又有了《梁?!贰睹辖贰栋咨邆鳌罚习傩胀ㄟ^一個個故事告訴我們,不管是人是仙,是窮是富,是貴是賤,始終要充滿對愛情、對幸福生活的向往與追求。而“七夕相會”“梁?;薄袄追逅埂边@些情節(jié)也都有異曲同工之妙。愿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愿大家都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這是老百姓在創(chuàng)編時始終不變的愿望。其實真正不變的就是故事要表達的最美好的愿望。
【教材是一個例子,這個例子自然要好好利用,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所以對于文本本身要深入地學習,將文本充分打開。故事中的牛郎、織女是主人公,自然是課堂學習的重要部分,只是常規(guī)的逐一了解人物品質會使人物顯得單一乏味,將牛郎織女組合、交叉、相遇,就能在千絲萬縷中看到更為豐富的人物形象。所以,將課文打開,就是讓學生有更大的空間,通過對比、整合、發(fā)射,將文本嚼得更淋漓盡致?!?/p>
四、學習故事,感悟創(chuàng)編中的“變”
1.那么,哪里又有改變了呢?
2.人物增加,情節(jié)就增加。為什么要增加這些人物呢?同桌合作學習,要說出不同的答案。
3.學生交流。
4.我都聽明白了,同學們真是充滿了智慧,發(fā)現了民間故事的一些特點:情節(jié)一波三折,想象豐富奇特,表達設置懸念……這是老百姓創(chuàng)編的智慧。
五、感悟“變”與“不變”,創(chuàng)編故事
1.同學們,我們一起感悟了創(chuàng)編里的“變”與“不變”,無論有多少變化,始終不變的是——同學們,你對民間故事的認識有變化嗎?
2.我們也來試試吧,也試著創(chuàng)編一個情節(jié)。民間故事都是口口相傳的,今天咱們也得口頭創(chuàng)編。
【學生自己創(chuàng)編,是為了使課堂向自己打開。無論課堂如何打開,向歷史也好,向文化也好,向課本也好,最終是為了向自己打開?;谇懊鎸τ诿耖g故事文化的感知、特點的感悟,學生應該將其所得轉化成自己的言語系統(tǒng),內化成言語意識與表達?!?/p>
六、總結提升
1.同學們,我們創(chuàng)編了一個新版本的《牛郎織女》。
2.牛郎織女從三千年前款款走來,在時間的長河里代代傳承,三千年之后,人們又會讀到怎樣的《牛郎織女》呢?
【一堂課的時間是有限的,一堂課的結束意味著下一堂課的學習要開始了,從課內走向課外,只要學習,都是課堂。所以教者將這堂課再次向未來打開。通過一堂課的學習,學生對民間故事的認識深刻了,對民間文化的興趣濃郁了,這種興趣與認識正激蕩著他們熱切的心,或許研究才剛剛開始。從三千年前引到三千年后,讓學生無痕之中去繼承民間文化,并發(fā)揚開去。】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qū)宋劍湖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