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瑩
不知道有多少文人墨客拜謁過韓城的司馬遷祠了。
我每每來到塬下最先映入眼簾的就是斜斜的司馬道,那條古道倚靠在高高厚厚的黃土塬畔,有九十九個臺階,從塬下一直伸到司馬祠的門前,敦厚的石板已被經(jīng)久不息的踩踏變得坑坑洼洼,光滑的或粗糙的石階盡顯二干多年的風雨侵蝕,似乎每一層臺棱都會找到歷史凝聚在瞬間的慨嘆。也許是坡度太陡的緣故,也許是朝拜圣賢的心境使然,有人會爬得氣喘吁吁,累得一步三晃,想撲倒在石階上向塬頭的太史公傾述心潮;有人會登過幾十階便坐在路邊的石墩上,手撫粗糲的石板,用心體會激蕩的風云在這兒沖刷過的痕跡。待終于踩上最后一個石階,目光直直地盯住門楣上“司馬遷祠”四個大字,便忍不住想撲通跪下了。
那凜冽的風雨竟把司馬遷祠的門楣和外墻撕扯得斑斑駁駁,讓人一下子涌滿對偉人悲壯命運的感嘆,亙古的故事依舊在重重地敲擊著心扉,所有善良的人心都會被緊緊攫住,巨大的屈辱毀掉了司馬遷本來坦蕩的前程,卻造就了一代偉人的品格德行??赡苋藗兌贾浪抉R遷是創(chuàng)立紀傳體史書的巨擘,知道司馬遷是承受著腐刑的劇痛完成了《史記》創(chuàng)作。如今,筆者冷靜思考二干多年前的那樁漢朝血案,司馬遷諫言李陵投敵的真?zhèn)稳菒罎h武帝,竟讓一介男兒在喪命和腐刑面前做出選擇,囚籠木枷,孤影孑立,獄卒呵斥,一定把司馬遷的心緒蹂躪得死去活來。那漢代是一個崇尚勇士的時代,僅僅為個猜忌都可能引頸自刎,一死了之完全可以成全太史公的凜然英名,但他選擇了難以想象的“茍活”,以期為未竟的事業(yè)獻身??上耄莻€選擇的過程實在是太殘酷了,應(yīng)該是司馬遷一生最為痛苦的歷程,痛苦得讓今天的人們設(shè)身想想便不能自抑,選擇活比選擇死更需要膽略和勇氣,這也就是一代偉人給后入留下的生命啟示!
輕輕地邁進祠院,千年碑碣盡在稱頌司馬遷的品德,近代那首五言詩也許最為代表了:“龍門有靈秀,鐘毓人中龍。學殖空前富,文章曠代雄。憐才膺斧鉞,吐氣作霓虹。功業(yè)追尼父,千秋太史公?!逼鋵?,受刑之后的司馬遷面對悲慘的最好解脫就是沉浸到書堆里,忘掉痛苦,忘掉屈辱,解析三皇以來的滄桑世事,成就一家之言的宏圖偉業(yè)。君不見伴隨著《史記》的完成,太史公的光芒便一下子照亮了中華文明的過去和未來,從此哪位文人墨客敢不讀《史記》,而一杯濁酒妄論英雄??!
踏過一道道古柏樹影,一座千年古墓凸現(xiàn)眼前。這座古墓相傳是西晉入建造,元朝人又做了修繕,而我以為司馬遷剛剛仙逝就有人在此立碑崇拜了,后人依碑堆冢敬為祠堂。也許是體會司馬遷生前拮據(jù),所以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的古墓外形,酷像漢代的陶倉,圓頂露檐,磚石環(huán)箍,一圈還鑲嵌著十二塊八卦圖碣,透出玄妙的文化意蘊。最為稱奇的是墳頭正中還罕見地長出一棵古柏,分出五杈,形如虬龍,盡管不很繁茂,卻也鮮綠可人,直讓人感覺司馬遷的精神不死。而且一圈灰墻竭力將靈丘緊緊護住,就像伸出的臂膀緊緊抱住了自己的孩兒,拼死抵擋著來自東南西北的風雨浸淫。
可謂:一杯黃土掩忠骨,世代文墨三垂首。
我的視線不經(jīng)意間越過垛墻,忽然看到浩瀚的黃河在司馬道左邊緩緩流過。我不由地定睛望去,黃騰騰的河水寬闊得一望無際,水面上騰起的一層薄霧正懸浮在河道上,濃濃淡淡,飄渺如煙,使得遠遠近近的山野籠罩了神秘的氛圍,若不是對面山黛輪廓可見,似恍惚見到了大河入海的盛景。這究竟是巧合還是神奇?一直奔騰喧囂的黃河似乎知道有位巨人躺在前方右岸,生怕驚擾了太史公的靈魂,躍過禹門口便陡然把行進的節(jié)奏慢下來了,慢得那河水像停滯了,變得雍容而又溫順地逶迤而來,似以大自然特有的方式向司馬遷致以不息的敬意,就連那幾只稀疏的小船也在幾近凝固的河面上書寫著今日的頌歌。
我的視線移到司馬道的右邊,黃土崖下是一望無際的萬畝桑田。此時此刻,正是小麥收割的時節(jié),黃波蕩漾,薄霧裊裊,忙碌的收麥人與機械農(nóng)具相伴,在阡陌間點綴出田園的拙樸。特別是那黃黃的河水又與那黃黃的麥浪影影綽綽地融匯起來,猶如母親在撫慰莊稼地里的兒女。勞動人生活得簡單而自在,春天撒下種子,秋天就有收成,揮鐮的汗水是拒絕墨客和達官哀嘆的。當?shù)厝苏f偶爾也會看到風聲驟起,排排濁浪從天際聳起冰河鐵馬般席卷而來,但是撲到岸邊卻又緩慢下來,似以敬畏之態(tài)擁吻著黃土堤岸。我終于明白,多少年來中國人為什么對黃色有這般執(zhí)著的偏愛,歷朝歷代黃袍加身,幾成尊貴的象征,實在是黃河是黃土地給予的啟示呢。
面前的司馬古祠雄奇壯觀,都是因了司馬遷凝聚的氣場使然矣。我恍然大悟,站到這兒可觀煙云變幻,可望稻波麥浪,可察萍洙風起,可嘆世間萬象,可望大地曙光。其實,二千年前的司馬遷就是為《史記》而生的,后人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實在精準絕妙。而腳下這條斜倚的司馬古道,恰是一座巨大的無字碑了,敦敦實實地靠在黃河岸邊,向人們述說著永遠也磨滅不掉的史跡。所以,司馬遷擎起的中國文人不屈的精神,就從這條司馬古道出發(fā),浸潤了關(guān)中平原,也浸潤了中華大地的每個角落。
正是:風追司馬一輩輩,生生不息譜華文。
那東漢的太史令班固,是司馬遷的關(guān)中鄉(xiāng)黨,一定站在這片塬上眺望過芝水河畔的村落,為西漢修史的念頭也許就是從這里醞釀,經(jīng)過二十三載的日夜煎熬,一部劃時代的《漢書》從此被奉為經(jīng)典;
那唐朝的丞相杜佑,也是司馬遷的關(guān)中鄉(xiāng)黨,也可能大步攀爬過這條司馬古道的,也許就是在踏階過程得到的激勵,他開始梳理黃帝以來的典章制度,一部《通典》耗時三十六個春夏秋冬,一經(jīng)問世便震驚了朝野;那唐朝的令狐德棻,也是司馬遷的關(guān)中鄉(xiāng)黨,也可能凜然走上司馬古道遙望水岸一色的壯景,萌發(fā)了為北周立傳的志向,秉筆七年,疾書不已,毫無懸念地成為我國二十四史里最為精彩的華章。
與那司馬遷僅一河之隔的北宋丞相司馬光,也一定小心翼翼涉過黃河,心緒浩然地登臨過司馬古道,眺望經(jīng)久不息的滄桑河道,把胸懷和志向都凝聚到筆端,回鄉(xiāng)賦閑十五年,竟創(chuàng)編了一部《資治通鑒》,為當朝和后世奉獻了一份治世真言……
是的,多少年來司馬遷用血淚凝成的筆墨,靜默無聲地浸潤著中國文人的每一根神經(jīng),也挺起了中國文人堅韌的脊梁。我于是告訴韓城人應(yīng)以司馬祠為中心,創(chuàng)立一個極具文人情懷的景區(qū),為中國的文史大家造像,為人類的文明積淀喝彩。是的,記住歷史才會珍惜今天,中國人是都應(yīng)該到韓城來的,拜謁司馬祠,走上司馬道,臨黃河之雄風,沐田野之煙云,也許還會孕育出一個超級的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