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琴
中學高級教師,湖北省課程改革先進個人、湖北省優(yōu)秀小學數學教師、湖北名師。從教二十多年,形成了“樸實中彰顯靈性,簡約時催生智慧”的教學風格,四次獲國家、省級教學比武獎,近四十篇教育教學論文發(fā)表,近五十篇教育教學論文獲國家、省、市級獎。
再在學校見到丁琴,已經距記者第一次在潛江實小見她時隔近10年。
此次地點,變成了她剛加入的新家庭——丁琴喜歡用“家庭”來形容現在的這所民辦學?!獫摻械嘛L學校。
除了因經常穿梭于新建學校曬黑的臉,一切都如往昔:不事張揚、平淡簡單,卻又認真執(zhí)著。這種氣質在她的教育和課堂上也得到了充分映射:教育——不疾不徐,平中見奇,課堂——簡約而不簡單。
有理想的人海闊天空
或許對于初出茅廬的丁琴來講,談理想規(guī)劃太過恢弘。
17歲的年齡,做夢正當時。彼時,丁琴的夢想是:要么成為颯爽英姿的女兵,要么當三尺講臺的守護者。
1995年,丁琴師范畢業(yè),被分配到潛江市園林三小,如愿成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
還是個大孩子的她,就是一張白紙,遑論教育理想,骨子里卻有一個清晰堅定的信念:當一名好教師——學生喜歡、家長喜歡、學校喜歡。
于是,為學困生輔導功課、送學生回家、主動上門給生病的學生補習、當運動會裁判、參與學校春節(jié)聯歡會的籌辦……成了丁琴的家常便飯,她認為,這樣才能一步步接近自己心目中的好教師。
事實證明,她做到了。
1996年,混沌初開之年。
那年,學校派她去襄樊(現為襄陽)聽全省小學數學現場比武課。
回來的路上,同行的教師都在議論回去上公開課的事,丁琴也為此咨詢帶隊教研員:“我特別喜歡其中一節(jié)《分數的初步認識》,我可不可以就用他的教案上這節(jié)課?”教研員很中肯地對她說:“你喜歡,當然可以,但同樣的教學設計,不同人上的效果不一定一樣……”這句話,一直縈繞在她耳邊,讓她反復問自己:一定會是他說的那樣嗎?
疑問沒有解答,但后來外出學習的匯報課,丁琴還是用比武教師的教學設計上了《分數的初步認識》,略有不同的是,課的結尾,她將對分數的歸納改編成了一首拍手兒歌。那節(jié)課在學生的自拍自念中順利結束,丁琴的自信心第一次爆棚,她突然開始明白:把課堂經營好的教師才能成為好教師!
自此,理想才在她腦中漸漸清晰,對理想的執(zhí)著也彰顯無遺:
利用雙休、寒暑假參加專科、本科學歷培訓;
爭取各種外出學習機會,甚至自費參加學習;
報考了省級普通話測試員培訓,拿到了省級普通話水平測試員等級證;
……
功夫不負有心人——
1997年,全市舉行青年教師“三優(yōu)”競賽,丁琴榮獲“論文撰寫”二等獎,“教案編制”和“現場授課”兩項一等獎;
1999年,全省活動課現場會在潛江召開,丁琴成功承擔了現場課教學——《走進課本劇》;
2000年3月,全省首屆小學數學“爭勝選優(yōu)”活動中,丁琴執(zhí)教的現場課《列方程解兩個含有未知數的應用題》獲一等獎;
……
不過,努力帶來的名利似乎并沒有讓丁琴驚喜,她視若珍寶的收獲在于,幾年前教研員的那句話終于有了答案:功底的深厚與否決定課堂的精彩。自此,她也重新定位了好教師的概念——學生喜歡:關注兒童立場,走進學生心靈;家長認同:與家長溝通,爭取教育支持;學校需要: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成為學校中流砥柱。
2003年,因潛江市實驗小學進行小班化教學實驗,丁琴被調入實小。
初入實小的幾個月,是她職業(yè)生涯的“黃埔軍訓期”:上午完成兩個班所有授課、作業(yè)批改、輔差的常規(guī)工作,下午準備全省教學比賽事宜——這樣的狀態(tài)持續(xù)了兩個月。
為在兩個月內打磨出一節(jié)精品課,她每天下午幾乎都呆在電子備課室里,查閱資料、研讀案例、思考設計、做教具、試講……恰逢那段時間全市組織中小學教職工合唱比賽,丁琴也不能置身事外。每天學校統(tǒng)一晚餐后排練回家,安頓好才上幼兒園的兒子,再梳理自己的參賽教案,準備第二天的班級教學……
丁琴載譽而歸,開始在實小這個更寬廣的舞臺大放異彩。
2010年,32歲的丁琴開始分管全校教學工作,聽課的機會驟然增多:新教師上崗課、外出學習匯報課、課題研究課、教學開放課、隨堂課……各個學科都聽。正因如此,她關注課堂的視角發(fā)生了變化——從講課者變成了觀課人,對課堂的剖析不再局限在數學學科。當她再次審視自己曾經引以為傲的教學智慧時,突然覺得它們都是碎片化的,放在一節(jié)課里的確意義非凡,但放在整個學科,甚至整個教學中,意義不大。在無數次的觀課、議課后,她頓悟了:真正有生命力的、有效、精彩的課堂要基于學生立場。于是,她開始重新梳理自己對數學和教學的解讀。
跳出學科看教學,讓丁琴有了大的教學觀,甚至是教育觀,“以生為本”成為她往后教育教學的關鍵注腳。
心中無物——心中有識——心中有能——心中有人,這可以簡單勾勒出丁琴的專業(yè)成長路線。在她的成長過程中,沒有太多的刻意為之,“循好而生”讓她的成長更增添一些不急不緩和從容??墒牵@并不妨礙她人生華章的打開,因為,有理想的人海闊天空。
教育需要從容和守望
教育過程中,教育者喜歡充當纖夫,想拽著學生整齊劃一地往前走,心急火燎,有時甚至亂了分寸,事與愿違。
洞悉這點的丁琴,確定了自己的教育方向:教育要觸及學生靈魂,教育要從容和守望。
于是,她的學科教學,成為“反彈琵琶亦成曲”的典型:從育人的角度來實施,而不是將灌輸知識作為撬動學生成長的支點。
所以,她期待的學生是這樣的:有思想、有辦法、有情趣、有敬畏。
有思想,就得會觀察、善思考、會歸納、敢表達;有辦法,即遇到問題,不是紙上談兵,要能動手、會動腦、可破竹;有情趣,即不能把學生培養(yǎng)成書蟲,從某種意義上講,情趣培養(yǎng)比學習更重要;有敬畏,即能求真向善,懂得擔當。
她希望自己留給學生的印象是:有安全感、有神秘感、有愉悅感、有美感、有留戀感。
為什么是安全感,而不是親切感?丁琴這樣解釋,并不是感覺親切,就一定能給人安全感。要讓孩子感到安全,第一要真心愛孩子,第二對所有學生都公平,第三和全班孩子形成共同的精神約束。有神秘感:良好的師生關系既不是刻板拘泥的,也不是小節(jié)不拘的,要親而不隨,敬而不畏。有愉悅感:就是讓學生和教師相處感覺愜意,身心愉快。有美感:留給學生一種美的形象。以上“四感”具備了,學生就會對教師產生留戀感。
在教學“乘法估算”一課時,為了選幾個生活中的素材培養(yǎng)學生的估算意識,丁琴設計了幾個例子,其中有這樣一則:
媽媽在農貿市場買了每千克8元8角的芒果4千克,攤主向她要37元2角錢……
她一邊寫教案一邊預設著學生會怎樣回答。可能會有學生說:“攤主多要了錢!每千克8元8角,不足9元,買4千克總共應不到36元錢?!眲傁氲竭@,就覺得很不對勁:這樣設計不是貶損攤主嗎?如果班上有學生的家長是個攤主,那學生看到這題心里會是什么滋味?于是,例子改成了這樣:
媽媽在農貿市場買了每千克8元3角的芒果4千克,攤主向她要了31元2角錢……
由“多要了錢”改為了“少要了錢”,避免了一次無意間的人格傷害,但一樣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估算意識。多要了錢只會有一種解釋,少要了錢,卻存在著多種可能。學生在開放的思維空間里對話互動,喚醒了生活的積淀,也體味著人性的美好。這就是有愛的教學、有智慧的教育。
課堂中,學生學習猶如拾級而上,一路總有出其不意,峰回路轉。這是丁琴增強自己神秘感的小妙招。
每節(jié)數學課開始,她總會絞盡腦汁調動孩子們的好奇心,比如做個游戲:每名學生想個數,告訴老師這個數乘7再減8后是多少,然后教師猜學生想的哪個數,當全體學生的熱情都被激活后,他們都非常想知道老師為什么每次都猜對了,這時候丁琴對他們說:學完今天這節(jié)課,大家就知道為什么了。這個時候,學生的好奇心就被神秘感引爆了!
做學生喜歡的活動也是方法之一:用事先準備好的四組小棒擺三角形,4人一組合作,看誰擺得快,擺得好,結果有的組很快擺好了4個,有的組只能擺3個,有的組1個也擺不成……這是為什么呢?再指導學生發(fā)現問題在小棒長度上,什么情況下可以擺成三角形?什么情況下擺不成三角形,學生再分組繼續(xù)研究、記錄,最后領悟三角形三邊關系的知識,一節(jié)課都在學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操作發(fā)現中進行,學生樂此不疲。
“眼里蓄著清水,內心開著蓮花,自在圓足,自養(yǎng)清涼,既能白屋炊香飯,又能洗手摘藤花?!毙趴谀閬淼木渥?,卻是丁琴對自己的期待,“牽著蝸牛散步,曼舞幸福人生”即是她對教育理想的規(guī)劃。
課堂:簡約不簡單
在數學中,概念是思維形式之一,也是判斷和推理的起點,所以概念教學對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起著重要作用。小學低年級正處于具體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時期,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常帶有片面性,那我們如何借助直觀經驗發(fā)展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呢?
丁琴執(zhí)教的“《數豆子》——100以內數的讀寫”給了我們一個可資借鑒的樣本。
在這節(jié)課中,她一共有6次“比”的設計:比、估、擺、撥、寫、讀。為了引導學生估出盤中豆子的數量,丁琴通過10顆豆子進行對比,讓學生初步感受估計的策略。為了表示更多更大的數,數位概念的建立是十分重要的。通過活動學生清楚地了解,同樣一個數字“2”,在個位上表示2個一,在十位上表示2個十,這樣設計不僅發(fā)展了學生的數感,還發(fā)展了學生的概括能力,讓學生輕松地掌握了100以內數的意義及讀寫。后來教師說數,學生撥數,撥到99時,引導學生比一比同桌之間撥的是不是一樣的,這為后面突破難點“99+1”作了一個鋪墊,在十位滿十向百位進一的環(huán)節(jié)中,丁琴有意識在學生中找出了三個撥法不一樣的學生:一個是個位上是“10”顆,一個是十位是“10”顆,一個是百位是“10”顆,讓學生比一比,說一說這幾種撥法有什么不同,引導學生共同參與,用多種方式揭示數位概念的形成,促進學生知識的遷移。有了前面比的經歷,再引導交流十位和個位上的“0”到哪里去了。
教學中,丁琴根據教學內容運用直觀手段向學生提供豐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并盡可能利用恰當的演示和操作使抽象的數概念轉化為具體內容,讓學生通過自己觀察、操作、思維等活動逐步建立起清晰的表象,以解決數概念的抽象性與學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的矛盾。要使學生真正理解100以內各數的含義,操作小棒和計數器是簡單而有效的學習方式。通過小棒圖和計數器的配合使用來教學數位和數的讀寫法:先擺出2捆小棒,再擺8根小棒,再在計數器上面撥珠子,再到寫讀數字,并說說是怎樣擺的,進而理解個位和十位上所表示的數,為后面認識百位作了準備。
整堂課,沒有眼花繚亂的多媒體,沒有熱鬧的討論和充斥課堂的溢美之詞,只有數學,看似隨意、簡單,實則蘊涵智慧和思想,充滿生命活力。
支撐丁琴課堂的,還有“因勢而變,變則通,通則達”這一精神要領。
新學期的第一節(jié)數學課,丁琴利用掛圖引導學生認識1-10各數后,設計一個實踐活動:讓學生到校園里走一走,看一看,再回教室以小組為單位討論看到了什么。
學生們顯然很喜歡這一活動,歡快地跑出教室。沒過多久,觀察好的學生就陸續(xù)回來了,并開始進行小組交流。只有5小組沒有開始活動,原來他們組還有兩名同學沒有回教室——一個是調皮的鄧一來,一個是每天上學都抱著媽媽不放,愛哭鼻子的段亞男?!斑@兩個小家伙到哪里去了?”丁琴只好讓小組長去找他們。
各小組已交流完畢時,三人回來了。小組長生氣地告訴丁琴,他們在操場上看螞蟻。她聽了非常生氣,但為了不影響教學,她決定課后再來教訓這兩個“搗蛋鬼”!所以只是皺了皺眉頭就讓他們回座位了。
組際交流開始了,各小組長積極匯報自己小組成員的收獲,輪到鄧一來時,他大概還在為組長的“小報告”惴惴不安,很小聲地說:“我在校園里發(fā)現了螞蟻?!比嗤瑢W都哈哈大笑起來,丁琴卻一下子被他的誠實感動了,想到可以借集體的力量對他進行教育,便又問:“你能告訴大家看螞蟻有收獲嗎?”鄧一來見老師沒發(fā)火,往日的調皮勁又顯現出來了,急忙說:“我數出有1只大螞蟻,4只小螞蟻,它們正往洞里搬東西呢,但我還沒數出螞蟻長了幾只腳,組長就把我叫回來了!”見他說話的樣子,似乎還很委屈。丁琴突然受到啟發(fā),便贊許地點點頭,對他說:“你真能干!你從這小小的螞蟻身上找到的全都是數學信息,只要你多觀察,多動腦,以后一定會和數學成為好朋友,學到更多的數學知識!”
簡約、靈動,是所有聽過丁琴課的專家和教師對她的課堂的評價,事實上,也是一個人的特質,而個人要對接這種積極的特質,也必須有足以匹配的心理結構,丁琴,已然具備。
斗轉星移,世事變幻,縱然太多的功利迷醉了我們的教育,我們仍要堅守那片只為理想者留下的土地,鬧中取靜,文火慢煲,煲出一世名師,煲出教育的繁花似錦。
責任編輯 劉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