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杏軍
音樂欣賞是一種審美活動,通過音樂欣賞課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感知美、理解美、認識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因此,音樂欣賞在中小學音樂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音樂的熱情,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提高他們的藝術修養(yǎng)。教學實踐中,筆者在欣賞教學方面做了一點嘗試,將對比運用到音樂欣賞教學中去,并收到了異乎尋常的教學效果。
一、通俗音樂和高雅音樂的對比
剛進初中的學生大都處于對音樂的初步感知階段,音樂審美能力較差,一般較為喜歡通俗音樂,對高雅音樂了解甚少,吃不透,把握不準。但中學生普遍有一種跟風追星的心里,他們非常渴望學到更新的知識。根據(jù)這種心理,筆者就因勢利導,采取一種積極的態(tài)度去引導他們的欣賞興趣——將通俗音樂和高雅音樂對比起來欣賞,讓學生在比較之中感受高雅音樂的魅力,有意識地引導他們,提高其綜合欣賞水平。例如《冬天里的一把火》(以下簡稱《冬》)與《松花江上》(以下簡稱《松》的對比。
在聽《冬》這首歌時,有的同學會不由得身體擺動起來,有的甚至跟著哼唱起來;然后筆者又讓他們聽《松》,這時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學生的反應沒有剛才那樣強烈,但還是比較認真的。聽完之后,筆者首先表揚了剛才身體擺動以及跟著哼唱的同學:“剛才那幾位同學對音樂的感受能力比較強,聲音條件好,但聲音太偏、靠前。這正如《冬》的演唱者一樣,這樣的唱法是通俗唱法,從聲樂角度來講,通俗唱法比較自然,通常不需要專門訓練,作為一種大眾文化,很受青年朋友的青睞;《松》的演唱者聲音圓潤渾厚,有穿透力,富有金屬光澤,這樣的唱法是美聲唱法(嚴格來講是美聲民族化了)。美聲唱法使用的是一種“后加工”的發(fā)聲方法,它需要演唱者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專門訓練,才能達到相應的演唱效果。這種源自于意大利、經(jīng)過了幾百年實踐的唱法有著很強的生命力,用其表現(xiàn)的聲樂作品,具有很高的藝術品味?!蓖ㄟ^這一說明,同學們初步感受到什么是美聲唱法,什么是通俗唱法,它們的區(qū)別是什么。
從感情處理上,《冬》從頭至尾節(jié)奏、強弱對比不是很大,可能還會使人感到有點呆板,更強調(diào)一種外部的宣泄;而《松》的節(jié)奏、力度對比強烈,感情內(nèi)在、充沛,好像將聽眾帶入了歌詞所要表達的意境中去。
從內(nèi)容及表現(xiàn)功能上來講,《冬》描寫的是貼近我們生活的愛情主題,主要以娛樂性為主;《松》描寫的是上世紀三十年代東北人民對日寇暴行憤怒抗訴的抗戰(zhàn)主題,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和極強的教育功能。
因此,通俗音樂更注重形式上的東西,以娛樂性為主,它更多地停留在音響感知上,一般缺乏十分深刻的內(nèi)涵。所以,有些通俗歌曲只能是曇花一現(xiàn),流行一時(盡管有形式和內(nèi)容相統(tǒng)一的優(yōu)秀通俗歌曲);高雅音樂已從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具有較強的力度和深刻的內(nèi)涵,因此無論是過去、現(xiàn)在還是將來一般會廣為流傳,具有很強的震撼作用和很高的藝術價值。
通過上述幾方面的對比,可以使學生初步感到兩種不同的美,即形式美和內(nèi)容美。在此基礎上,筆者又讓學生多聽幾遍,這幾遍所有的同學聽得都比較專心,在聽到《松》的高潮時,有的同學激動地流下了眼淚。
二、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的對比
通過以上通俗音樂和高雅音樂的對比欣賞教學,學生們的審美已逐漸地發(fā)生了轉變——從感知形式美逐漸過渡到欣賞內(nèi)容美。為了讓學生欣賞到更多高雅的音樂作品,筆者又將不同風格的作品進行對比欣賞。例如:輕快跳躍的圓舞曲與溫柔抒情的搖籃曲進行對比;高亢激昂的進行曲與深沉委婉的小夜曲進行對比;中國民歌五聲、七聲調(diào)式作品與西洋大小調(diào)作品進行對比。實踐證明通過對比,學生能很快掌握各種不同類型音樂作品的特點和風格,教學效果非常理想。
對比教學法可以使剛剛進入初中的學生欣賞興趣發(fā)生轉移,同時又能盡快了解、熟悉許多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擴大了視野,增強了興趣。這樣做的好處主要有以下幾點:
(1)使初中生初步感知音樂殿堂的博大精深,促使其興趣發(fā)生轉移,由感知形式美逐步過渡到理解、欣賞、認識音樂作品的內(nèi)容美;
(2)對比教學可以產(chǎn)生強烈的反差,對學生的視聽感覺形成直接的刺激,形象生動,避免了呆板的說教,在比較中深刻的感知了音樂美。
(3)印象深刻,對不同風格的作品有更加鮮明的認識和更加透徹的領悟和理解。
(4)可以了解更多的不同區(qū)域、不同特點的作品,再通過咀嚼品味、對比分析,學生的知識面會不斷擴大,音樂欣賞水平也會迅速提高。
(5)對比教學利于創(chuàng)設研討氛圍,可以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師生之間、生與生之間協(xié)作互動,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有效地提高了欣賞課的教學質量,這對提升學生的綜合音樂素養(yǎng)也是非常有利的。
(6)對比教學更注重學生音樂個性的培養(yǎng)。例如,在進行《送別》和《吻別》的比較欣賞時,學生大多對《吻別》感興趣,原因是其唱法親切自然,作為音樂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性愛好,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學生水平的高低。
最后,我們還應認識到對比欣賞的方法還有很多,諸如不同作曲藝術的對比、同一演唱家不同時期演唱風格的對比等等,我們應根據(jù)欣賞內(nèi)容靈活選擇,準確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