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一起,是我國既定的大政方針。怎樣在學校教育中卓有成效地落實以德為主的道德教育,怎樣進一步改進學校德育教育,使廣大教師成為以德立身、以德施教的楷模,已經(jīng)是當前教育界乃至全社會關注的重要問題。
【關鍵詞】學生;德育教育;重要性
教師的工作就是塑造人的靈魂。通過一系列的教育行為,達到被教育者積極向善的教育目標。在教育行為過程中,道德情操,無疑是一名好教師踐行教育使命的核心品質(zhì)。教師在言傳身教的過程中,首先用自己的道德情操去感染和引導學生?!墩撜Z》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睂W生對于教師不僅是聽其言,更在觀其行。老師在學生眼中是為人的模范,一名教師如果在是非、曲直、善惡、義利等方面都沒有正確的標準,就不能擔當起立德樹人的責任。教師只有以德立身、以身作則,學生才能以師為鏡、以師為范,才能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正成長成材。
1 一名道德情操高尚的好老師,會始終把敬業(yè)、愛生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準則
敬業(yè)者,專心致志以事其業(yè)也。只有擁有敬業(yè)愛生精神的教師,才會獻身教育,心系學生;沒有敬業(yè)精神,談不上業(yè)務的熟練,更談不上對學生奉獻愛心。要做到敬業(yè),首先要有誠心,這是教師最基本的心態(tài)。具有敬業(yè)精神的教師,無論在何種狀態(tài)下都會自覺地意識到自己教師職業(yè)的社會和道德責任,都會一絲不茍地對待教育過程中的任何事情。要做到敬業(yè),還要有恒心。對于教師而言,要做到一生敬重教育事業(yè)是很不容易的,需要潛心研究業(yè)務,需要耐得住寂寞,經(jīng)得住誘惑,要摒棄浮躁,更不能急功近利。唯有恒心堅持,才是敬業(yè)精神的更好體現(xiàn)。
為學生付出真誠的愛心,是一名教師德育教育的一個重要體現(xiàn)。愛是培育桃李的感情基礎,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真摯的愛,就會親其師,信其道。曾經(jīng)看到一句話:“作為一名教師,不僅僅要教育學生學習文化知識,還要做學生生活中的母親,錯誤中的大夫,交往中的摯友?!庇幸粋€典型的案例可以看到老師愛心的力量。
曾經(jīng)有個孩子,因為母親的早早離世而對生活失去了信心,對學習也沒有了興趣,本來開朗、活潑的他一下子變得少言寡語,學習成績也急轉直下。為了幫助他走出心靈的困境,老師開始像母親一樣,不僅從學習上對其進行更加針對性的指導,還在生活上關心照顧他。老師常從家里帶來牛奶、蛋糕等食品給他吃,買些本、筆等文具給他用。見他已經(jīng)漏了洞洞的破球衣,老師還把自己孩子穿小的衣服拿來給他穿……漸漸地,他的內(nèi)心開始真正向老師敞開,喜歡把自己的心里話說給老師聽,同學之間的關系也開始緩和,學習成績也慢慢提高。
2 一名道德情操高尚的好老師,會堅持在自身修養(yǎng)的不斷提升中實現(xiàn)道德追求
師德需要通過接受教育來培養(yǎng),更需要教師通過自身修養(yǎng)的提高來實現(xiàn)。腹有詩書氣自華,毫無疑問,教師自身修養(yǎng)的提高需要在勤讀書、讀好書上下功夫。心靈要用精神食糧去涵養(yǎng),教師只有常讀書、讀好書,在書海中陶冶情操,才能認識和相信道德之理,才能以詩書之氣培育浩然之氣。
作為教師,要積極認真地參加政治學習,積極收聽收看時事新聞,時時了解國家大事,了解國家政策。始終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作為老師,要喜歡看書,尤其是一些教育理論書籍,雖然貌似枯燥,卻能為老師的教育教學實踐提供很多新的思路和方法。當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遇到新的教育問題或困難,總能從書中找到解決問題的靈感。老師只有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業(yè)務知識和實踐能力,才能適應不斷更新的教育教學現(xiàn)實的需要。
知行合一,互為表里,教師自身修養(yǎng)的完善更需要在行動中磨礪。教師要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嚴以律己,用個人的行為來體現(xiàn)自己于公于私、于國于民的價值觀;要在日常言行中三省吾身,自覺堅守倫理底線,見賢思齊,唯此才能體會和展示道德之美。教師正是用在道德追求之路上的知行統(tǒng)一,去示范人的高尚和純粹,去弘揚社會主義價值和中華傳統(tǒng)美德,去引領學生把握好人生的方向。
3 一名道德情操高尚的好老師,會一直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方式
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教師要能不斷進行教學反思,勤于總結,更好地把握教育規(guī)律,并做到學以致用,力爭使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去奉獻教育事業(yè)。要針對不同的學生,采用針對性的方法,在教育教法上沒有創(chuàng)新,就不能取得實際的教育效果。
對于后進生,給他們更多的應該是關注。耐心教育,“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鼓勵學生改掉缺點,認真學習。同時,盡力精心營造一種平等、和諧的氣氛,讓他們在老師的關注和同學的友誼中體驗到溫暖;對于優(yōu)等生,對他們往往要求要嚴格。優(yōu)等生的缺點容易被忽視或被袒護,但小的缺點也會造成大的隱患,對這類學生,老師不能遷就,要時時提醒他們“做學問得先做人”;對于中等生,應該采取的策略是博愛。中等生往往是一個班中被忽略的群體,他們有比較穩(wěn)定的心理狀態(tài),他們既不像優(yōu)等生那樣易于產(chǎn)生優(yōu)越感,也不像后進生那樣容易自暴自棄。他們希望被重視,但又害怕拋頭露面。對這種學生,老師要以學生不同的心理特點,采用不同的方法,調(diào)動他們的內(nèi)在因素,始終如一的尊重、理解、信任他們;對于家庭貧困的學生,老師可以時不時地在物質(zhì)上給予一定的幫助和精神上的鼓勵;對體弱多病的學生,老師要像媽媽一樣無微不至地關心照顧他們……老師只有用愛心對待每一位學生,學生的心中才能對老師產(chǎn)生敬仰和信賴,教育的效果才能真正體現(xiàn)。
只有不斷努力的學習和思考,才能做到與時俱進,才會有創(chuàng)新、有發(fā)展。為了使工作更有實效性,老師應不斷探索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路子,積極參與教育教學中難點熱點問題的探討。
“師垂典則,范示群倫”,道德情操是成長為一個好老師的先決條件。廣大教師只有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己任,以立德樹人為目標,才能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夢培養(yǎng)有德之才。希望每一個有道德、有情操的教師,都能以“要成才,先成人”為指引,為祖國培養(yǎng)一大批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德育工作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性工程,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效也不是一勞永逸的事情,它需要社會、學校、家庭相互協(xié)調(diào),長抓不懈。隨著社會環(huán)境以及學校教育觀念的變化,德育工作面臨著許多不同的機遇和挑戰(zhàn),這些挑戰(zhàn)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產(chǎn)物,德育工作要切實增強實效性,就必須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整體規(guī)劃大中小學德育體系的意見[N].新華日報,2005(04).
[2]戚萬學.道德學習與道德教育[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6.
[3]馮文全.學校德育目標的分層研究[J].教師教育研究,2004(06).
[4]欒德昌.加強小學德育工作的感悟[J].吉林教育,2011(18).
[5]劉曉萍.小學德育工作的現(xiàn)狀及對策[J].甘肅聯(lián)合大學學報,2009(81).
[6]劉繼軍.小學生自我教育的探索[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10.
作者簡介
馬英鈺(1977-)女,河北省定州市人?,F(xiàn)為定州市楊家莊鄉(xiāng)大漲村小學教師(小高職稱)。
作者單位
河北省定州市楊家莊鄉(xiāng)大漲村小學 河北省定州市 07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