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社會誠信問題的心理學分析及對策——以哈密市的調研為例

      2016-11-10 09:29:02孫葵
      中共伊犁州委黨校學報 2016年4期
      關鍵詞:誠信個體道德

      孫葵

      (中共哈密市委黨校新疆哈密839000)

      民主與法制研究

      社會誠信問題的心理學分析及對策——以哈密市的調研為例

      孫葵

      (中共哈密市委黨校新疆哈密839000)

      [內容提要]誠實守信是一種良好的傳統(tǒng)道德觀念,加強社會誠信建設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本文以哈密市社會誠信現(xiàn)狀的個體調研結果為例,客觀分析了哈密市社會誠信的總體水平、社會成員個體、群體之間不信任產生的影響及后果;以心理學為視角,從誠信的認知、心理需要、動機激發(fā)和誠信行為的產生、意志作用、反饋及認知重建等不同階段分析了誠信產生的內在心理機制;運用心理學的相關理論分析了失信行為的社會心理根源,提出了提高個體誠信水平和推動誠信社會建設的建議對策。

      誠信心理機制失信行為社會心理

      誠信不僅是一種傳統(tǒng)的道德觀念,更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之一。社會誠信建設是指在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的誠實守信的社會風氣,社會誠信不僅包括社會成員的個體誠信,還包括被廣泛認可和遵從的道德準則和社會規(guī)范。誠信作為社會道德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人際交往的基礎,是維護社會穩(wěn)定和經濟秩序、促進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力量,它對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會產生重大影響。

      當前,誠信越來越受到社會大眾的關注和推崇,然而,社會生活中依然會時常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失信行為,這些失信行為除了和社會的管理體制的不完善、法律制度的不健全有一定的關系外,還與一些人的社會心態(tài)變化密切相關。社會誠信體系是由社會成員個體的誠信行為匯集而成,而社會成員個體的誠信行為不僅受到社會文化、法律法規(guī)、道德輿論及價值判斷的影響,而且更多受個體自身心理狀態(tài)及內在心理過程所制約。因此,本文主要以哈密市社會誠信現(xiàn)狀的個體調研結果為例,從心理學的視角分析誠信產生的內在心理機制、失信行為的社會心理根源,并提出提高個體誠信水平和推動誠信社會建設的可行性建議。

      一、哈密市社會誠信的現(xiàn)狀調查

      采用發(fā)放自編問卷的方式,共發(fā)放《哈密市社會誠信現(xiàn)狀及其影響因素調查》問卷300份,回收有效問卷262份。被試的基本情況為:男性162人,女性100人;漢族180人,維吾爾族82人;被試年齡為15-59歲,其中以25-55歲人群為主;被試的文化程度從小學到碩士;主要有學生、企業(yè)員工、公職人員、個體經營戶、農民及無業(yè)失業(yè)人員等。具體調研結果如下:

      (一)哈密市社會總體信任水平不高,但民眾對未來社會誠信水平的提升充滿信心

      通過調研發(fā)現(xiàn),哈密市的社會總體信任水平不高,在對單選題:“您認為當前哈密市社會的總體誠信情況如何”的回答時,1.53%的人認為“很好,不值得擔憂”,48.85%認為“還可以,不誠信只是個別行為”,47.33%的人選擇了“較差,較多人存在不誠信行為”,還有2.29%的人選擇了“很差,前景值得擔憂”。雖然哈密市當前社會誠信的總體水平不高,但對未來社會誠信水平的提升充滿信心,如在問及:“您覺得未來哈密市社會的誠信水度會怎樣?”時,8.4%的人認為“一直在退步”,17.56%的人認為“和現(xiàn)在差不多”,74.05%的人認為“會不斷進步”,可見,大多數(shù)民眾對未來社會誠信水平的提升是充滿信心的。

      (二)社會成員個體對人際不信任的影響面較廣

      在調研中談到:“不誠信的行為在您的日常人際交往中出現(xiàn)的頻率?”時,35.11%的人選擇了“經常遇到”,41.22%的人選擇了“時有發(fā)生”,只有22.9%的人選擇了“較少遇到”,0.76%的人選擇“從沒有遇到過”。同時,還有89.31%的人談到自己在社會上曾因別人的不誠信吃過虧。對于“社會上大多數(shù)人是否可信?”,有47.7%的人認為是可信的,不需要小心提防,但是對于陌生人,信任的比例下降到27.9%。調研還發(fā)現(xiàn),在人際交往中最值得信任的人排在第一位的是“家人”,第二位的是“好朋友”,第三位的是“同學”,第四位是“一般朋友”,第五位的是“領導或同事”,排在最后的是“陌生人”,也就是說,最值得信賴的人是與自己關系最親密的人。可見,對社會上多數(shù)人之間的相互不信任,會使得社會成員之間相互提防,處在謹慎或不安中,要努力防止社會成員之間的不信任發(fā)展成不良的社會心態(tài),甚至發(fā)展成不信任的社會文化。

      (三)社會群體之間的不信任可能固化成一種不良的社會影響,嚴重時容易誘發(fā)社會沖突

      社會群體間的不信任可能固化成一種不良的社會影響。調研發(fā)現(xiàn),社會民眾對政府機構及相關執(zhí)法部門的信任度不高,對食品、藥品等制造行業(yè),旅游、餐飲、房地產及一些盈利性的教育培訓機構等行業(yè)的信任度較低。如對多選題:“提到誠信,您首先會想到下面的哪些職業(yè)群體?”的回答時,排在后四位的分別是“商人、政府官員、司法行政人員及醫(yī)生”,排在前四位的是:“科學家、軍人、工程師及教師”。同時,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民族群體之間的信任水平也存在差異,社會民眾對本民族群體的信任水平普遍要高于其他民族,尤其在受教育程度較低的群體中表現(xiàn)的更為明顯。另外,群體間的不信任主要表現(xiàn)在不同社會關系和不同社會階層之間,尤其是貧富階層之間的不信任表現(xiàn)的更為明顯。社會群體之間的不信任會進一步加深相互間的負面刻板印象,形成一種不良的社會影響,嚴重時會誘發(fā)社會沖突,社會沖突又會進一步強化社會群體之間的不信任,會導致整個社會誠信陷入惡性循環(huán)的困境中。

      二、誠信產生的內在心理機制分析

      誠信作為一種道德規(guī)范,一直被人們認為是誠實無欺、恪守信用的品德及在言語行動方面所表現(xiàn)出的相關道德品質。這種品質的主要表現(xiàn)是忠于自己與信任他人的統(tǒng)一,對內忠于自己,能以真實的自我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對外不欺負別人,能做到誠實守信、實事求是,不掩蓋和歪曲事實。從心理學的視角看,“誠信”是由與誠實守信的言行相對應、相聯(lián)系的多種因素組合而成的一個動態(tài)系統(tǒng)。誠信行為產生是其內在心理機制的具體表現(xiàn),誠信的心理過程主要包括個體對誠信的認知、個體的誠信心理需要及所激發(fā)的誠信動機、個體的誠信行為、個體誠信行為的信息反饋及誠信認知重建四個階段的相關因素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種動態(tài)系統(tǒng)[1](見圖1)。

      圖1 誠信產生的心理過程

      下面就誠信的四個階段來具體分析誠信產生的內在心理機制:

      (一)誠信的認知階段

      誠信認知是誠信行為前的心理認識階段,誠信認知過程是指主體面對新的誠信相關刺激時,在原有認知結構基礎上形成新的認知結構的過程。根據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的道德認知發(fā)展理論,誠信認知的發(fā)展可分為前道德、他律道德、自律道德三個階段。0-4歲左右前道德階段,屬于道德判斷形成之前的階段,個體還不能進行誠信認知相關的道德判斷;5-9歲左右他律道德階段,個體道德判斷標準受到自身以外的價值標準的支配,誠信認知觀念的形成主要由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外在灌輸、約束、獎懲、模仿或社會熏陶等,個體逐步將外在的誠信認知觀念內化、順應為自我的認知結構以適應現(xiàn)實;10歲或11歲以后自律道德階段,個體的道德判斷主要受自身主觀價值標準所支配,可以通過自我反思、自我調整等方式逐漸養(yǎng)成內在的行為動機和準則,形成穩(wěn)定的誠信認知觀念。本文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哈密市社會民眾對誠信的認知較為清晰,大多數(shù)民眾都認為誠信是非常重要的,其中,74.05%的人認為“誠信是基本道德,一向嚴格要求自己”,24.43%的人認為“誠信是交友的基本準則,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才會不誠信”,僅有1.53%的人認為“誠信可有可無”,這是民眾對誠信的初步認識,只有具備初步的誠信心理認識之后才會采取誠信行為。

      (二)誠信的心理需要和動機激發(fā)階段

      心理需要是個體內部心理活動和外在行為的內在動力。誠信行為的產生必須有個體的誠信心理需求發(fā)展到誠信動機這一心理過程,如果僅有誠信需要還不能完全激發(fā)誠信動機,還需要相關外部條件的介入[2]。誠信動機的誘因多為實施誠信行為以后可預期的利益滿足以及對誠信予以肯定及推崇的社會環(huán)境。調研中,在回答:“如果撒謊能使您獲得利益,您會這樣做嗎?”的多選題時,33.59%的人選擇了“如果謊言被拆穿的后果不大就會”,25.19%的人選擇了“如果利益夠高就會”,53.44%的人選擇了“無論如何都不會”,可以看到,選擇會撒謊的人就是看到了撒謊行為帶來的好處而后產生的主導動機。另外,鼓勵和推崇誠信行為的相關環(huán)境會在很大程度上促進社會誠信動機的激發(fā),而欺騙行為常常是在獲益、受到鼓勵或不被懲罰的環(huán)境下,除非主體的價值體系非常穩(wěn)定,否則很難長期堅持誠信行為。

      (三)誠信行為的產生和意志作用階段

      個體在誠信動機的激發(fā)過程中,可能會因為某種原因而中斷誠信行為的實施。因此在誠信行為產生的過程中,需要個體意志的作用加以輔助完成。這就需要個體厘清誠信行為的目的及其社會價值,明確行為的策略及行動的方法,在行為實施的過程中,仍需要克服許多的困難,克服困難的過程就是意志作用的過程。這其中需要克服的主要困難有:個體原有的處事經驗、認知方式及內心沖突對誠信行為執(zhí)行產生的干擾;誠信行為產生過程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及與預期行為目的、策略、方法等的矛盾;個體的個性品質和情緒對誠信行為執(zhí)行的影響等。

      (四)對誠信行為的反饋及認知重建

      誠信行為產生以后,個體的誠信心理活動并沒有結束。誠信行為結束之后,個體的心理活動會進入下一個階段,即對誠信行為結果的評價和反饋階段。具體來說,就是個體將外界(社會道德輿論)對誠信行為的信息反饋進行收集和分析,經過個體的自我反思、自我認識,對自身誠信行為進行認知重建,并以此達到內部心理平衡。比如調查顯示,社會民眾對誠信都有比較一致的認識,都認為誠信非常重要,但在回答:“您覺得面對不誠信的人該不該講誠信”時,只有33.59%的人認為“應該”,28.24%的人認為“不應該”,還有38.17%的人選擇“視情況而定”,這說明社會民眾的心理認識與現(xiàn)實是有反差的,他們在實施誠信行為過程中會重新評估行為效果對自身的影響,當誠信行為的效果與預期不一致時,主體會產生負面的道德情感體驗,并重建誠信認知。

      三、失信行為的社會心理分析

      任何一種行為的發(fā)生,都是受一定心理驅使的結果。因此,可以通過透視社會成員個體及社會群體的心理狀態(tài)來揭示失信行為的社會心理根源,下面主要結合調研結果,運用心理學的相關理論進行分析。

      (一)人格特質理論視角下的失信行為

      人格特質理論認為誠信是一種人格特質,是個體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習得的一種相對穩(wěn)定的人格特點。人格作為某種特殊的行為傾向,會表現(xiàn)在個體一貫的行為方式上,一般來說,缺乏誠信特質的個體,會表現(xiàn)出較多的失信行為,他們在遇到誠信相關問題時,更容易抱有僥幸心理,認為失信也許不會被發(fā)現(xiàn)。如調研中,在問及“您認為您是誠信的人嗎?”時,有6.87%的人認為自己只是誠信度一般的人,他們在面對“如果撒謊能帶來收益,您會這樣做嗎?”的假設問題時,大多抱有僥幸心理,都選擇了“會撒謊”。另外,人格特質中有冒險傾向的人,在面對誠信事件和利益相關懲罰時更容易采取失信行為。例如,當面臨同樣的懲罰時,有冒險心理的人比保守的人更容易為了利益而做出失信行為,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釋社會上出現(xiàn)鋌而走險的失信行為。

      (二)精神動力學理論視角下的失信行為

      精神動力學理論認為個體的失信行為部分是源于內部心理狀態(tài)的不和諧,不能真實地接受自我,不能有效地處理出現(xiàn)的現(xiàn)實問題,需要運用心理防御機制來應對個人與環(huán)境,本我、自我與超我之間的沖突,失信行為起到了緩解內心焦慮、保護心理免受傷害的作用。有一些心理防御方式,如否定、合理化、投射、轉移、幻想等表現(xiàn)出了失實、掩飾、壓抑、逃避的特點,過多使用會導致個體不能真實的看待自己、他人和事物,容易產生失信行為。個體因防御心理需要而產生失信行為的情況在生活中不少見,如學生考試作弊是為了取得好成績而免受家長的懲罰,人際交往中為了維護自尊需要,否認自己的真實情況甚至說謊等。

      (三)道德認知發(fā)展理論視角下的失信行為

      道德認知理論認為誠信的態(tài)度和行為并非完全取決于他人或外在的誠信相關刺激,而是受個體內在的道德信念、價值觀及一定的道德判斷水平所影響。就像同樣的刺激,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情緒和行為反應,這是因為認知功能是個體行為的決定因素。不合理的道德認知觀念會直接影響個體的誠信行為,比如過于絕對化的道德觀念,認為每個人都必須要誠實守信,他人對我不誠信我也不該誠信對待他人,調查中,有28.24%的人認為“對不講誠信的人就不應該講誠信”。另外,還有人抱有誠信無用的心理,采用一種經濟實用的眼光而非道德的眼光來看待誠信行為,認為講誠信得不到實惠,而不講誠信卻可以得到更多實惠,實用主義可能是這部分人道德認知判斷的價值準則。

      (四)社會學習理論視角下的失信行為

      社會學習理論認為誠信是一種社會影響,誠信行為的塑造不僅和個體自身的因素有關,而且和個體所處社會環(huán)境密切相關,個體通過觀察學習社會人際交往中他人的誠信(失信)行為來習得行為或預期行為的后果。調查中,對多選題:“誠信以及好的道德修養(yǎng)來源于?”的回答時,85.5%的人選擇了“社會的影響”,84.73%的人選擇了“父母的影響”,76.34%的人選擇了“身邊朋友的影響”,還有65.65%的人選擇了“老師的影響”??梢?,個體誠信行為的形成和發(fā)展受到所處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這種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方面,人際交往中他人誠信行為的影響,看到他人在誠信方面吃過虧或在不誠信時得到過實惠時,會學習并強化這種失信行為,如家庭、學校教育環(huán)境中誠信的社會影響就較大,如果老師和家長不重視誠信教育,甚至自身表現(xiàn)出較多的失信行為,未成年個體很容易模仿學習失信行為。另一方面,從宏觀的社會層面來說,社會風氣會通過模仿、暗示及社會感染等方式影響社會個體的誠信行為,如失信行為產生的從眾心理,個體會受到社會群體的影響在誠信認知、誠信信念和誠信行為方面表現(xiàn)出和公眾輿論或大多數(shù)人一致的現(xiàn)象,比如在一個工作單位,多數(shù)人的誠信行為會使更多的人誠信,自然抑制少數(shù)人的失信行為。

      四、提高個體誠信水平及推動誠信社會建設的建議

      上述探討了誠信產生的內在心理機制,并運用心理學的相關理論模型分析了失信行為的社會心理根源。誠信產生的內在心理機制分析詳細說明了誠信行為發(fā)生的依據,心理學相關理論模型對失信行為的分析不僅為個體為什么會產生失信行為提供了合理的解釋,而且還給誠信行為的重建帶來了十分重要的啟示。下面,主要從提升個體誠信水平和推動誠信社會建設兩個方面提出幾點建議。

      (一)提升個體誠信水平的建議

      1、塑造個體的誠信人格特質

      人格特質理論認為個體的誠信行為主要是由個體內在的誠信特質所引導,當個體心理發(fā)展到具備較高水平的誠信人格特質時,更容易產生誠信行為[3]。即便是受到社會環(huán)境和高輿論壓力的影響,甚至是在過低的誠信行為結果預期的情況下,個體也會一貫地表現(xiàn)出誠信行為,這是因為個體必須通過各種行為去鞏固和驗證其內在的道德自我概念。從這一角度來看,可以通過培養(yǎng)和塑造個體的誠信人格特質來提升其誠信水平。對于未成年人,家庭和學校應該從小培養(yǎng)其誠信的人格特質,在幼兒期的家庭生活中,主要撫養(yǎng)人應根據幼兒的生活規(guī)律,及時滿足幼兒的生理和情感需求,促進幼兒早期信任感的建立。在兒童及青少年期,家長和老師在教育中要重點引導未成年人學會辨別誠信的觀念和行為,強化誠信行為的個性品質而不是誠信行為的獲利情況,養(yǎng)成誠信的態(tài)度及行為方式。對于成年期的個體來說,要養(yǎng)成對日常工作生活中的誠信(失信)行為進行自我反思的習慣,通過不斷的自我調整,使誠信成為自身內在的行為動機和準則。另外,有研究發(fā)現(xiàn),國人信任特質的形成主要依靠道德楷模的示范,我們每個人都應多學習身邊典型的道德模范,學習其誠信的人格品性,并逐漸內化為自身的誠信特質。

      2、教育個體樹立誠信的道德信念

      個體的誠信道德信念主要指其對誠信道德的認知與認同,它是個體誠信行為產生和持續(xù)的前提。提高個體對誠信道德的認知與認同程度,需要對其進行誠信道德認知的教育和引導,一方面教育其深刻理解誠信道德的內涵、誠信的重要意義和現(xiàn)實價值,促使個體充分認可誠信的重要性,促進其做到自覺誠信;另一方面,由于誠信道德觀念在短時間內較難改變,可以通過開展誠信道德情感教育來促進個體的誠信認知和認同程度,如可以針對不同的年齡和個性特點,編制適當?shù)挠柧毥滩暮驼n程,教會個體處理誠信問題的一些具體方法,體驗處理過程中及結束后的情感狀態(tài),在提高誠信情感體驗的同時,又會加強其整合和運用誠信道德情感的能力,進而促進個體對誠信道德的認知與認同。

      3、鞏固個體的誠信行為傾向

      當個體實施了誠信行為之后,應及時通過外界的贊揚、鼓勵等積極反饋的方式,鞏固個體的誠信行為傾向,要讓個體體會到實踐誠信行為之后帶來的自豪感、快樂感、滿足感和成就感,并不斷促進誠信情感的內化。誠信行為的后效對行為表現(xiàn)也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因此,個體還會分析誠信行為帶來的良好后果,以鞏固其采取誠信行為的決心。當然,還需要依賴相關的制度和法律對不誠信的行為進行相應的懲戒,這也是鞏固個體誠信行為傾向的一個重要方面。另外,社會中的教育者作為受教育者的表率,教育者的道德素質高低會直接影響教育的效果,直接關系到社會誠信道德培育成效,因此,教育者首先要正身言行,率先垂范,以誠信的態(tài)度對待受教育者,給受教育者樹立良好的榜樣,鞏固受教育者的誠信行為傾向。

      (二)推動誠信社會建設的建議

      1、建立規(guī)范的社會信用體系

      社會誠信觀念和誠信意識的培養(yǎng)需要相應的社會運行機制予以保障,要遏制失信行為,塑造誠信的社會心態(tài),就必須建立規(guī)范的社會信用體系,為社會中的個體、組織和企業(yè)建立相應的誠信檔案及查詢平臺。社會的信用體系主要包括個人信用、政府信用、企業(yè)信用等,它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健全完社會個體誠信制度,銀行、電信等行業(yè)主管部門要牽頭組織,逐步建立完善形成個人誠信檔案,建立黑名單制度,對失信個體必須付出相應代價,并受到相應懲處,同時積極鼓勵個體的誠信行為,讓誠實守信者感受到尊重和便利;政府的誠信建設是社會誠信建設的關鍵,政府所進行的政務活動及各類行為本身就昭示著誠信是否應該被提倡和遵循,因此,應以政務信息公開來促進政務誠信建設,如可以進一步加大政務信息公開力度,對不涉及國家機密和個人隱私的有關事項,都應進行公開,主動接受社會監(jiān)督。要重點加強企業(yè)誠信建設,通過建立市場準入機制、失信的懲罰機制及誠信的獎勵機制等信用制度來規(guī)范企業(yè)行為,嚴懲失信企業(yè)的失信行為,大幅提高其失信成本,讓失信者無立足之地,讓守信者健康發(fā)展。通過建立規(guī)范的社會誠信體系,讓社會主體真切感受到誠信的價值,主動珍惜誠信,主動維護社會誠信。

      2、完善誠信的法律法規(guī)

      當前社會的誠信問題,除了與誠信教育有關,更與誠信相關制度和法律法規(guī)不健全有關。加強社會誠信建設,需要不斷強化法律在信用體系建設中的重要作用,讓法律成為社會誠信制度的剛性保證。當前,以法律保障社會誠信及規(guī)范社會主體的行為,需要進一步完善民事、商事、行政等法律,更加突出“誠實守信”基本原則和基本精神,細化完善各個領域層面的實施細則,明確社會主體各方的權利、責任及義務,用法律的強制性懲罰失信、鼓勵誠信,保護社會主體合法權益的同時,對危害社會安全和人民財產安全的重大失信問題,用法律手段予以嚴懲,真正做到不讓誠實守信者吃虧、不讓投機專營者得利。

      3、加強誠信的社會環(huán)境建設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個體的誠信行為影響社會人際互動中良好關系的建立及合作的維系;社會環(huán)境中他人的誠信行為也可以引起個體的誠信認知、情感和行為方面的變化;宏觀的社會風氣、大眾心理現(xiàn)象還能通過模范、暗示和社會感染的方式使誠信或失信行為蔚然成風??梢哉f,個體誠信心理的產生離不開良好的社會誠信氛圍,誠信的社會環(huán)境是所有社會成員的共同需求,而誠信心理的產生僅靠社會個體自發(fā)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社會的外在教育和示范引導。要加強對社會成員誠信道德意識的教育,通過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等方式,使社會成員明白誠信不僅是一種傳統(tǒng)的道德規(guī)范,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另外,還要充分利用大眾傳媒的力量對誠信道德進行大力宣傳,尤其是要用網絡、自媒體等新媒介優(yōu)勢,提供更多誠信的信息,發(fā)揮好正面積極的引導作用,逐步形成全社會追求誠信的良好氛圍。

      [責任編輯:張林林]

      [1]姜晶花.誠信心理的深層剖析[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4):116-119.

      [2]宋玲,吳繼霞(2009).誠信的心理機制探析.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社版),1期,111-113.

      [3]曾敏霞,黎建斌,聶衍剛.誠信行為:心理學的解釋.心理學進展,2012,(2):65-71.

      [4]許華,構建和諧社會誠信問題研究〔J〕,山東大學學報2007.03.

      [5]王建文,誠信:構建和諧社會的道德基石〔J〕,理論導刊2006.08.

      [6]陳尤文、王丹、聶元軍,國外公務員誠信體系建設及其啟示〔J〕,理論探討2006.01.

      [DOI編碼]10.3969/j.issn.1674-6287.2016.04.28

      G232

      A

      1674-6287(2016)04-097-05

      2016-07-02

      孫葵(1982~)女,湖北天門人,中共新疆哈密市委黨校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心理學。

      猜你喜歡
      誠信個體道德
      頭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
      十幾歲(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跟蹤導練(五)(2)
      關注個體防護裝備
      勞動保護(2019年7期)2019-08-27 00:41:0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對道德虛無主義的思考
      美好生活離不開誠信
      我們和誠信在一起
      少先隊活動(2018年5期)2018-12-01 05:24:37
      那一次,我把誠信丟了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個體反思機制的缺失與救贖
      學習月刊(2015年22期)2015-07-09 03:40:48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中學科技(2015年1期)2015-04-28 05:06:12
      武隆县| 荣成市| 韶山市| 大余县| 神池县| 五莲县| 宁国市| 巧家县| 砀山县| 崇州市| 专栏| 崇文区| 奉化市| 赤壁市| 清新县| 榕江县| 温宿县| 德安县| 吉水县| 九江市| 东山县| 进贤县| 泰顺县| 繁峙县| 乌兰察布市| 石屏县| 澳门| 朝阳县| 北碚区| 丰宁| 比如县| 元谋县| 合江县| 龙岩市| 伊金霍洛旗| 黄骅市| 宝兴县| 太和县| 克什克腾旗| 美姑县| 芜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