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硯
(河南大學出版社,河南 開封 475000)
?
Web 3.0時代手機社交媒體的無障礙傳播研究
——以河南省視障礙者的微信使用為例
張硯
(河南大學出版社,河南 開封 475000)
“無障礙傳播”是傳播學中的一個新概念,主要倡導殘疾人(身心殘障者)在物質生存環(huán)境、信息使用和交流等生活環(huán)境中達到與社會主流人群一樣的生活“無障礙”。采用文獻分析與深度訪談的方法對河南省視障礙者的微信使用進行了調查,以期為手機社交媒體的無障礙傳播研究做出貢獻。研究發(fā)現(xiàn),手機社交媒體雖已深度進入視障礙者的生活,但無障礙技術以及視障礙者自身的心理原因,造成視障礙者的微信使用以緩慢的速度過渡至Web 3.0 時代;Web 3.0時代較以往縮小了視障礙者與健全人之間的信息鴻溝。
Web 3.0手機社交媒體;無障礙傳播;視障礙者;微信
互聯(lián)網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發(fā)明,它的出現(xiàn)直接影響并且改變了人們的生活?;ヂ?lián)網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由Web 1.0的信息傳播時代,發(fā)展到Web 2.0的網絡社交時代,再進階到了目前的Web 3.0的集信息傳播、網絡社交、移動通信的社交服務時代。2015年7月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發(fā)布《第36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中指出,截至2015年6月,我國網民人數達到6.68億,其中手機網民就達到5.94億,其手機上網率竟高達88.9%。而報告中 “中國網民對各類網絡應用的使用率”一表中,即時通信占所有網絡使用率的90.8%,而手機的即時通信占中國手機網民對各類手機應用使用率的91.0%,用戶達6.06億。報告特別指出,騰訊旗下即時通信產品“微信”維持在該領域的優(yōu)勢地位。作為時下最熱門的手機社交媒體,微信正在一步步的改變人們的溝通與生活方式,這其中就包括視聽障礙者在內的殘障人群。
近年來,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的李東曉博士致力于將無障礙引入傳播學范疇中,建立了以視聽障礙群體為主要研究主體的“無障礙傳播理論”,其研究顯示,我國有一定數量的視聽障礙用戶在使用互聯(lián)網。中國殘疾人聯(lián)合會2010年末統(tǒng)計我國視力殘疾人已高達1 263萬人次,由于視障礙者與聽障礙者數據搜集上的部分差別,本文將聚焦于河南省視障礙者的微信使用,以此進行對于手機社交媒體的無障礙傳播研究。
(一)微信概況
互聯(lián)網由Web 1.0的信息傳播時代,到Web 2.0的網絡社交時代發(fā)展到了目前的Web 3.0的集信息傳播、網絡社交、移動通信的社交服務時代,而微信就是時下流行、杰出的即時通訊軟件。微信是由騰訊公司于2011年1月推出的支持iPhone、Android、Windows Phone、塞班、黑莓等手機系統(tǒng)的第一款可快速發(fā)送語音、文字、圖片、視頻等即時通訊服務的免費手機應用程序。具體版本與功能如表1所示。
表1 微信版本更新說明
據相關統(tǒng)計,2015年5月微信每月活躍用戶為5.49億,已覆蓋了90%以上的智能手機,覆蓋面達200個國家、20種語言。微信平臺在其目標“連接一切”的驅動下,不斷完善功能,在即時通訊社交功能的基礎上,開設了“公眾號”“訂閱號”等服務功能,“微信支付”的支付入口、微信表情和微信游戲娛樂功能以及“TV”“歌曲”等公眾平臺設備接入能力。
《首份微信平臺數據化研究報告》[1]指出,微信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的重要部分,2015年微信用戶的男女比例為1.8∶1,男性用戶達6成;主要用戶群在18~35歲,用戶成年輕狀態(tài);近九成用戶的職業(yè)分布在企業(yè)職員、自由職業(yè)者、學生、事業(yè)單位員工這四類職業(yè);有57.3%的用戶通過微信認識了新的朋友或聯(lián)系上失聯(lián)的老朋友;微信主要在社交、獲取資訊、娛樂、生活服務、產品創(chuàng)新和就業(yè)機會等方面改變了人們的生活。
(二)無障礙傳播理論及其研究情況
1.無障礙傳播理論
“無障礙傳播”是傳播學中一個新型概念,由我國青年傳播學者李東曉、潘祥輝于2011年在《無障礙傳播:歷史、現(xiàn)狀與理論框架》[2]一文中首先提出,是將“無障礙”的理念引入“傳播學”范疇中而應運而生的?!盁o障礙”產生于20世紀50~60年代,其主要倡導殘疾人(身心殘障)應享有與健全人同等的權利。也就是說殘疾人不論在物質生存環(huán)境、信息使用和交流環(huán)境等生活環(huán)境中達到與社會主流人群一樣的生活“無障礙”[3]。
與其他學科應用廣泛的“信息無障礙”概念不同,從傳播學角度,“無障礙傳播”分為廣義與狹義兩種。廣義來講,無障礙傳播就是包括老人、兒童、殘疾人在內的所有人都可達到“人人到達、到達人人”[4]的信息傳收過程。而狹義的無障礙傳播指克服感官功能缺失到達特殊受眾的信息傳播過程,特指對視聽障礙者進行有效傳播的過程與結果。此與“信息無障礙”有幾個比較大的區(qū)別。第一,與信息無障礙強調從技術手段來達到信息接觸無障礙不同,無障礙傳播試圖解決在傳播過程中如何讓殘障人士特別是視聽障礙人士在信息接收的過程中無障礙接收到信息。第二,信息無障礙強調的是信息的平等使用權,是一個單向的信息獲取;而無障礙傳播強調的是傳播過程,不僅包括信息的接觸和使用,還包括平等的使用媒介傳播信息。也就是說,無障礙傳播側重研究信息接受過程,是一個動態(tài)的、完整的傳播過程。
李東曉、潘祥輝2人借鑒以往傳播學領域中總結出來的傳播基本過程,將無障礙傳播過程中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的要素分解為6大類,來指導對其進行系統(tǒng)、具體研究。分別是:傳播者研究即信息提供者研究;接受者研究即視聽障礙者接收信息情況研究;傳播內容研究;傳播效果研究即無障礙傳播對視聽障礙者的全方位影響的效果研究;傳播環(huán)境研究,即無障礙傳播方面的法規(guī)、制度體系建設等來自政府、社會的外部支持;傳播渠道研究,即成傳播技術研發(fā)等研究。
2.無障礙傳播研究情況
依照無障礙傳播過程中的6大類,目前我國針對無障礙傳播的研究較多集中于傳播渠道研究上,這與信息無障礙傳播研究中的側重技術開發(fā)有很大的關系,如朱勝芳[5]的《面向是殘障人士的無障礙化信息服務的平臺的設計與實現(xiàn)》等。國外學者的研究則集中在對于影視的無障礙技術探索,如隱藏式字幕、口述影像, 如Jim Kyle、Deborah I.Fels 等人。
李東曉、潘祥輝自2011—2015年間先后對于我國的無障礙技術、無障礙節(jié)目內容、視聽者無障礙媒介的使用、我國無障礙供給、我國無障礙法制體系建設針等方面進行了相關研究,是目前我國較為系統(tǒng)的針對視聽障礙人群的無障礙傳播研究。然而,其研究多側重視聽障礙者對于電視、電影的使用以及其媒介無障礙的發(fā)展,如《繪聲繪色:中國無障礙電影的發(fā)展現(xiàn)狀及展望》[6]、《我國電視媒體的無障礙發(fā)展現(xiàn)狀、問題兼建議》[7]等,雖有部分提及互聯(lián)網,但未能單獨成文深入探討視、聽障礙者對于互聯(lián)網或新媒體的使用。
(三)視障礙者的大眾媒介使用情況
2013年,《聽見、看見》一書指出,電視、廣播、手機以及互聯(lián)網排在了視障礙者“經常使用”的媒體的前4位,其數據分別為86.60%,75.30%,68.10%,45.30%[8]。
1.對電視與廣播的使用情況
電視是集視、聽于一身的大眾媒介,是視障礙者獲取新聞咨詢的主要渠道,“聽”電視是視障礙者與家庭其他成員一同享受家庭時光的重要方式,亦是休閑娛樂、消除孤獨感的好伙伴。據統(tǒng)計,視障礙者每天“收看”1~2小時的電視。而“收聽”作為廣播的必要單一行為,消除了視障礙者與健全人之間對于媒介使用的區(qū)別,成為較早并且穩(wěn)定的視障礙者的媒介選擇,擁有固定、忠實的視障受眾。但由于電視的出現(xiàn),廣播流失了大部分健全受眾,這也是廣播沒有電視使用率高的原因。除鮮少與家庭成員一起收聽外,廣播的其余作用對視障礙者來說與電視基本相同。
2.對手機的使用情況
視障礙者使用手機的主要目的是以接打電話的語音方式進行正常的人際社交活動。由于視覺的限制,手機無障礙技術的不發(fā)達以及手機價格昂貴,導致手機的其他功能的使用率較低。
3.對互聯(lián)網的使用情況
大連海事大學碩士孫靜在其研究[9]中說,互聯(lián)網對視障礙者的社會生活、就業(yè)、獲取訊息、娛樂等方面有著非凡的意義。但其在與視障人群深度訪談后指出,由于視障礙者的局限性以及電腦無障礙技術不夠先進,且電腦比較昂貴,視障礙者使用電腦存在一定的困難。有研究者調查發(fā)現(xiàn),事實上,視障礙者是“選擇性接觸互聯(lián)網”[10]。雖然建立了無障礙網站以及開發(fā)了網絡輔助工具,但是,由于互聯(lián)網的門檻較高,既需要視障礙者具有一定的財力來購置設備,又需要他們有一定的受教育水平去學習和掌握上網的技能。因此,多數視障礙者有選擇性的使用互聯(lián)網。
4.我國互聯(lián)網的無障礙發(fā)展
近10年來,我國涉及殘疾人的多部法律法規(guī)都提及要大力促進我國的互聯(lián)網無障礙建設,積極出臺指導文件與制定標準。2008年,《信息無障礙——身體機能差異人群——網站設計無障礙技術要求》中明確提出了“網頁內容要可感知、接口組件要可操作、內容和控制要可理解”等要求。2011年《中國殘疾人事業(yè)“十二五”發(fā)展綱要》中提出:“制定信息無障礙技術標準,推進通用產品、技術信息無障礙……推動互聯(lián)網網站無障礙設計?!痹诖送苿酉拢晕覈骷壭姓C構網站為代表建立了眾多無障礙網站,如中國殘疾人聯(lián)合會網站、鄭州金水區(qū)政府網站、新浪網等。其功能主要集中于網頁的文字、頁面的放大縮小、配色、網站文字語音功能、網頁語音導航功能等。然而,雖然我國的互聯(lián)網無障礙技術一直在向前發(fā)展,但依然存在一些問題。就我國相關法律法規(guī)而言,趙媛等就指出,我國相關立法過于分散,尚沒有一部針對信息無障礙建設全面而系統(tǒng)規(guī)定的法律[11]。并且目前我國各級政府門戶網站,符合國際、國內信息無障礙標準的網站有50個左右,很大一部分的政府網站未建立無障礙網站或無障礙的網站存在著技術問題不能達到國家標準以及國際標準。簡言之,目前我國的互聯(lián)網無障礙發(fā)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5.研究問題
互聯(lián)網的出現(xiàn),深度侵入包括視障礙者在內的人類生活,亦打破了傳統(tǒng)媒體的格局。手機社交媒體更是成為人們互聯(lián)網生活的一部分。而主要依附于手機、利用互聯(lián)網絡的微信集語音傳送的社交活動、音樂、游戲等娛樂功能于一身,有廣泛的受眾群體,且?guī)缀鯘M足了視障礙者對電視、廣播、手機、互聯(lián)網的使用要求。在我國針對某一人群對于手機社交媒體特別是微信使用的研究不勝枚舉,但是鮮少將焦點集中在視障用戶對于微信的使用研究上。本研究就在此基礎上應運而生。
根據文獻綜述可知,首先,我國目前有一定的視障礙者在使用手機和互聯(lián)網,也就是說有一定數量的視障礙者使用手機社交媒體,即有一定數量的視障礙者使用微信。其次,根據“使用與滿足”理論,“社會和心理起源引起需求,需求激發(fā)對大眾媒體和其它來源的期望,期望造成了不同類型的媒體接觸,最終導致了需求的滿足和其他非氣即性結果”。因此,視障礙者使用微信是由于一定的社會因素和心理因素引起的。并且,基于視障礙者對于手機與互聯(lián)網的使用情況以及微信手機社交媒體的自身特點,假設視障礙者使用微信主要是為了人際社交。再次,根據視障礙者對互聯(lián)網的使用呈“選擇性接觸”,那么視障礙者對與互聯(lián)網緊密相關的手機社交媒體微信的使用亦呈“選擇性”接觸。最后,其選擇性接觸的原因,與手機、互聯(lián)網的無障礙技術以及經濟費用有關。
(一)研究方法
由于視障礙者無法閱讀的特殊性,本文將重點采用定性與定量研究相結合的標準開放式訪談法以及文獻搜集來輔助研究。標準開放式訪談法是深度訪談的其中一種,其運用結構化的采訪模式即采訪問題有一定的順序,但其問題多以開放式結尾且采訪內容具有靈活性。這種方法是在圍繞問題的基礎上,超越問題結構的束縛,使受訪者可以更好地表達其觀點和經驗,這種采訪會集中關注實際的信息以及總體的評價意見。
本研究提出的假設:一定數量視障礙者使用微信;由于社會和心理因素導致視障礙者使用微信;視障礙者使用微信主要是為了人際交往;視障礙者對微信的使用呈“選擇性接觸”;“選擇性接觸”與微信的無障礙技術以及經濟費用有關。
在正式采訪之前,均會向被采訪者說明采訪目的;保證調查者的匿名性;解釋采訪流程以及采訪者的聯(lián)系方式;將告知并征得對方同意采訪過程全程由手機錄音功能以及手寫采訪文本進行記錄;在采訪過程中,有選擇的根據受訪者的回答進行深入提問;采訪過程中,采訪者將盡可能地保持中立。
(二)采訪對象以及數據搜集
按照本調查的假設,采訪對象為視障礙者,即視覺障礙者或視力殘疾者,是指“由于各種原因導致雙眼視力低下并且不能矯正或視野縮小,以致影響其日常生活和社會參與”。在我國,根據有關標準,將視力殘疾者分為全盲人與低視力2類,達標者可申請殘疾證,因此本研究將參訪對象對準全盲人以及視力低下者。據《2006年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第二號)》指出,河南省殘疾人口達676.3萬人,居各省首位。因此,將對河南地區(qū)進行樣本采取。《2013年河南省殘疾人事業(yè)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中提到,河南省的盲人按摩機構迅速增長,單就2013年全省培訓的盲人按摩人員就高達2 700名,因此,調查樣本的選擇首先采用隨機的盲人按摩機構進行采訪,再以受采訪者推薦的方式滾雪球式進行了采樣,每次采訪均留下受采訪人聯(lián)系方式,進行補充采訪。
本研究樣本搜集共歷時1個月,從2015年9月26日到2015年10月26日對河南省20名視障礙者針對不同情況進行關于主題的面對面采訪或電話采訪,采訪過程中伴隨著速記、采訪后文本記錄整理及研究者思緒記錄,其中對5人進行了預采訪,以致采訪內容的修正完善。每次采訪前采訪者均與受訪人進行一定的溝通攀談,建立一定感情后,才開始采訪。采訪多使用口語化方式以便受訪者更好地表達。每次采訪后,均及時進行了采訪文本的整理與分析,現(xiàn)資料分析如下。
表2 受訪者信息
(一)受訪者基本情況及研究的穩(wěn)定性
(1)如表2所示,由于保證被采訪人的隱私,正文以及附件文本記錄中所涉及的采訪者姓名均由“姓氏+性別”代替。此次采訪的20人中,最小的20歲,最大的45歲,人群主要集中于“中青年”,這與微信報告中提及的微信用戶呈年輕化趨勢基本符合。其次,受訪男女比例為11∶9,雖未刻意為之,但已足以搜集針對男女方比較可靠、全面的數據。再次,全盲者與低視力者比例為15∶5,就本調查內容來看,此比例并未對結果造成明顯的影響。此表還反映出,視障用戶呈現(xiàn)中等教育水平。其中大專及以上學歷者2人,小學及以下學歷者2人,其余16人均為中?;虺踔薪逃?。還有受訪者職業(yè)多為中醫(yī)按摩師。此結果,有兩個原因,一是如上文所提,本研究是以“盲人按摩院”為起始調查點來進行滾雪球式采訪。二是受訪者在交談中也表示,作為視障礙者的局限性比較大,可選擇職業(yè)比較單一,多為推拿職業(yè),因此調查對象多為中醫(yī)按摩師也在情理之中。
(2)經采訪可知,在20人中,僅有2人從未使用過微信,3人偶爾使用微信,其余15人均呈現(xiàn)每天、不定時的、多次使用微信。
(3)采訪中發(fā)現(xiàn),微信的流行以及其在視障礙者生活圈包括健全人、視障群體中的推薦、普及的社會環(huán)境,導致受訪者表現(xiàn)出對于微信的“從眾”“好奇”的心理,亦是其開始接觸與使用微信的社會環(huán)境與心理原因。
(4)用微信的受訪者使用微信最多的功能集中在于“文字、語音聊天”、“朋友圈信息的發(fā)布、閱讀、分享、評論”以及“公眾號、訂閱號的訂閱”等;并且受訪者指出,其使用微信的主要目的集中在社會交往、獲取新聞信息、學習相關知識以及消磨與打發(fā)無聊的時間。
(5)采訪了解到,20名受訪者中8人有過使用電腦的經歷。其中2人可熟練操作電腦,其余18人屬于“不太會”以及“基本不會”的狀態(tài),有電腦者更少。因此,視障人群確實存在著由于電腦使用“門檻高”以及經濟條件不允許的“選擇性接觸”的情況。然而,就微信來說,雖然受訪者表示,對于微信的使用上確實存在著一些無障礙技術的問題以及手機費用、流量費用的問題,但是不影響其選擇且主動接觸微信;并且不使用微信或偶爾使用微信的5人中,除1人是由于手機損壞無法使用微信以外,其余均是由于對于微信“好惡”而非其操作技術、無障礙軟件及經費問題。
(一)手機社交軟件深入并且影響視障礙者生活,獲視障礙者喜愛并對其充滿期待
經采訪發(fā)現(xiàn),視障礙者均在不同程度上使用微信、QQ等手機社交媒體,并且由于微信的流行以及微信以語音功能見長、利于視障礙者的溝通交流,所以視障人群的手機社交習慣有從QQ向微信逐漸轉移的趨勢。視障礙者指出,微信使其與“圈內”“圈外”的溝通更加得快捷、方便、頻繁,甚至有的受訪者通過微信,找到了失聯(lián)許久的朋友。不僅如此,視障礙者還通過微信,獲取了大量的實用信息與專業(yè)知識,為他們的出行、工作,提供了更加便利而且實際的幫助。
視障礙者還表示,手機社交媒體的出現(xiàn),增加了其與外界聯(lián)系的平臺與渠道,并節(jié)省了許多通訊費用。然而,視障礙者普遍反映,微信使用過程中存在“手機卡死”“鏈接讀不出來”“圖片識別不了”“讀屏軟件不兼容”等現(xiàn)象,但這并不影響他們對于微信的使用以及喜愛。
微信,沒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啊,對我們來說已經夠用的了,現(xiàn)在微信有很多升級,我都沒有升級,升級了以后,我們這個讀屏軟件,可能有些微信他不支持;升級了以后,用新版本可能沒有老版本用著方便。(張男士,2015.10.19)。
但視障礙者十分期待手機社交媒體可以更加完善,能夠真正地關懷他們的需求。
(二)視障礙者接觸Web 3.0 時代較緩慢,且未能全方位融入 Web 3.0時代
經采訪發(fā)現(xiàn),受訪者接觸微信大多集中于2013年之后,即微信版本4.0時期,這距離微信的推出時間2011年晚了將近兩年的時間。經研究發(fā)現(xiàn),這里有多重原因。第一,微信推出之初,視障礙者的讀屏軟件停留于鍵盤手機時代,并未及時地更新研發(fā)新的讀屏技術,阻礙了視障礙者接觸新事物的可能。其次,上文提到,微信的語音功能對于自身存在缺陷的視障礙者來說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然而微信的語音功能也是逐漸完善的,這無形中推遲了視障礙者接觸并使用微信。再加上,視障礙者自身的心理抵觸情緒。作為社會的弱勢群體,對于出現(xiàn)的新鮮事物多呈現(xiàn)“否定”“自我否定”“不自信的態(tài)度”以及“為難情緒”。采訪過程中,部分視障礙者提到,在未接觸微信時,就有“使用不方便,擔心自己學不會”的心理。
以前對這種東西不了解,以前別人跟我說的時候,我剛開始還接受不了……因為自己不會操作唄,因為不像正常人看的那么方便,也不會操作。(駱女士 2015.10.02)
就微信游戲這一功能的采訪中,亦出現(xiàn)同樣問題。視障礙者在沒有嘗試過使用游戲功能的情況下,就認為肯定“玩不了或困難很大”,從而失去了對微信游戲的興趣。大多數的視障礙者均是在其信任朋友的推薦下,才最終決定嘗試使用的。因此,究其以上3個原因,可發(fā)現(xiàn)視障礙者在接觸Web 3.0時代特點于一身的微信上,是相對緩慢的。
不僅如此,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視障礙者使用微信功能較為基礎,并未很好地貫徹微信“連接一切”的宗旨。如上文所提,對于微信功能的使用多集中在聊天社交功能、朋友圈分享功能、瀏覽公共號訂閱號獲取信息服務功能。而對于微信中表情包、游戲等娛樂功能以及微信支付功能等甚少涉及。有視障礙者指出,他們所用的讀屏軟件,僅能讀取部分的微信表情,而微支付僅僅參與“發(fā)紅包”以及手機充值,對于微支付購物過程大多需要尋求“明眼人”幫助才能使用,故甚少使用,而游戲功能更是從沒有玩過。這一切都是由于視障礙者自身的缺陷、智能手機的發(fā)展程度以及讀屏軟件的技術水平所決定的,因為尚未創(chuàng)造出視障礙者使用手機社交媒體全部功能的條件,加大了其融入全新時代的成本。
(三)Web 3.0時代較以往縮小了視障礙者與健全人之間的信息鴻溝
無障礙研究普遍認為,視障礙者與健全人之間存在著信息鴻溝。但互聯(lián)網的出現(xiàn)與發(fā)展,是擴大還是縮小了這一信息鴻溝,尚沒能有一個定論。然而單就本研究數據而言,視障礙者對于“電腦上網”這一行為確實存在“門檻高”“選擇性接觸”的情況,這是與電腦及讀屏軟件費用昂貴、無障礙技術不發(fā)達以及視障礙者需一定培訓才能掌握操作使用電腦息息相關的,然而Web 3.0時代,手機和讀屏軟件的低廉以及無障礙技術的發(fā)展和應用軟件的簡易操作,都給視障礙者提供了一個縮小與健全人之間差距的可能。因此,就本研究而言,集信息傳播、網絡社交、移動通訊網絡社交于一身的Web 3.0時代,較Web 1.0時代、Web 2.0時代來說應該縮小了視障礙者與健全人之間的信息鴻溝。
本研究以河南地區(qū)視障礙者的微信使用為例,以充實Web 3.0時代手機社交媒體的無障礙傳播研究。通過文獻調查以及深度訪談的方法了解并發(fā)現(xiàn)了手機社交媒體已深度進入視障礙者的生活。但由于無障礙技術以及視障礙者自身的心理原因,造成視障礙者的微信使用以緩慢的速度過渡至Web 3.0時代。不僅如此,本研究還根據受訪者具體的采訪內容,推理出較Web 1.0、Web 2.0時代,集信息傳播、網絡社交、移動通訊網絡社交于一身的Web 3.0時代,縮小了視障礙者與健全人之間的信息鴻溝。
然而阻礙視障礙者更好融入Web 3.0時代的問題亦是確實存在的。而無障礙傳播研究就是致力于解決在傳播過程中,如何讓視聽障人士在信息接收的過程中無障礙接收信息平等地使用媒介傳播。針對此研究以上提出的問題,提出3點建議或設想。
首先,歸根到底,視障礙者使用手機社交媒體面臨的最實際問題就是無障礙技術的缺陷。想要使視障礙者平等、靈活、全面使用手機社交媒體,“觸屏手機+讀屏軟件+手機應用App”成為了視障礙者的“標配”,然而,手機軟件不兼容、鏈接和圖片讀取不了成為視障礙者使用手機社交媒體時的家常便飯。針對這一情況,有2點設想:一是“標配”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大力研發(fā)無障礙技術。例如,無障礙研究者提倡的,視障礙者在“觀看”電視時,應采用“影像描述”方式,此技術可否應用于手機社交媒體中,智能讀取且描述圖片、視頻內容。二是互聯(lián)網時代是一個“媒介融合”的時代,優(yōu)化和融合標配,“合二為一或和合三為一”是降低視障礙者使用手機社交媒體成本的有利方式。根據以上2個設想,具體地實施還需要各“標配”環(huán)節(jié)的研發(fā)者認真思考。據了解,iphone、Android等手機系統(tǒng)都推出且積極完善手機自帶讀屏軟件,市面上也推出了多款公益或收費的讀屏軟件,如保怡。并且,手機應用app如微信也專門成立了無障礙支持小組,以不斷完善app的技術,來滿足視聽障礙人士對于該應用軟件的需求。未來無障礙技術的研發(fā)將不斷向前發(fā)展。
其次,社會應該營造一個包容的環(huán)境。社會的各行各業(yè),尤其是在Web 3.0時代,推出新興事物時,應將受眾直指“健全人”與“弱視群體”,應給予視障礙者在內的殘疾人群同等的對待,不應在其發(fā)展到一定階段時,才開始關注那些社會弱勢群體、小眾群體。應擴大其包容性,真正接納、重視弱視群體,以推進時代的共同進步與發(fā)展。
最后,作為包括視聽障礙者在內的有障礙群體,應對于自身以及社會充滿信心,克服自身的悲觀心態(tài),打開心扉,相信自己,相信國家,相信社會,相信會擁有一個尊重、關懷、平等的社會環(huán)境。
[1]企鵝智酷.首份微信平臺數據化研究報告[R].北京:企鵝智酷,2015.
[2]李東曉,潘祥輝.無障礙傳播:歷史、現(xiàn)狀與理論框架[J].中國傳媒報告,2011,10(2):96-105.
[3]BENGT, N. 1994 Classic article from 1969: the normalization principle and its human management implication[J]. The international social tole valorization journal, 1994(2), 19-23.
[4]趙雅麗.臺灣地區(qū)視障者之媒介使用行為與動機調查研究[J].新聞學研究,2001(66):61-96.
[5]朱勝芳,孫瑞志,陳雷.面向視殘障人士的無障礙化信息服務平臺的設計與實現(xiàn)[J].計算機應用與軟件,2010(3):65-67.
[6]潘祥輝,李東曉.繪聲繪色:中國無障礙電影的發(fā)展現(xiàn)狀及展望[J].浙江學刊,2013(4):188-198.
[7]李東曉.我國電視媒體的無障礙發(fā)展現(xiàn)狀、問題兼及建議[J].現(xiàn)代傳播,2013(5):7-13.
[8]李東曉.聽見、看見——影視媒體的無障礙傳播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
[9]孫靜.網站可達性及視障用戶讀屏軟件可用性研究[D].大連:大連海事大學,2006.
[10] 李東曉.我國視障者的媒介使用及大眾媒介的無障礙供給研究[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4(4):30-36.
[11] 趙媛,張歡,王遠均,等.我國信息無障礙建設法律法規(guī)保障體系研究[J].圖書館論壇,2011(6):266-274.
[責任編輯位雪燕]
The Barrier-Free Communication of Mobile Social Media in the Era of Web 3.0 The Visual Handicapped’s Use of Wechat in Henan Province
ZHANG Yan
(Henan University Press, Kaifeng 47500, Henan, China)
As a new concept in communication study, barrier-free communication advocates that the handicapped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people enjoy the same life with the mainstream in material living environment, information use and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Through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in-depth interviews, the visual handicapped’s use of Wechat in Henan province is surveyed and results show that mobile social media has penetrated into the visual handicapped’s life, however, the transition to the era of web 3.0 is at a slow speed because of barrier-free technology and psychological reason of the visual handicapped; web 3.0 narrows the information gap between the handicapped and healthy people.
mobile social media in the era of web 3.0; barrier-free communication; the visual handicapped; use of Wechat
10.16698/j.hpu(social.sciences).1673-9779.2016.03.017
2016-07-09
張硯 (1989—),女,河南鄭州人,主要從事傳播學研究。
E-mail:zhangmengshiwo0210@163.com
G206
A
1673-9779(2016)03-0374-08
張硯.Web 3.0時代手機社交媒體的無障礙傳播研究——以河南省視障礙者的微信使用為例[J].2016,17(3):374-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