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芳艷++彭勃
摘要:文化作為精神文明傳播的載體,推動著農村各項事業(yè)的發(fā)展,搞好農村群眾文化建設已成為社會主義基層文化活動的重中之重。在廣大的農村群眾文化建設往往依托于當地的公共文化服務,在群眾文化建設中不斷的反應出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新要求,協調處理好公共文化服務與群眾文化建設的相互關系將會大大促進農村地區(qū)各項事業(yè)的全面發(fā)展以及和諧社會與小康社會建設。
關鍵詞: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農村群眾文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10-0198-01
在城市市民的生活里伴隨著文化,社會公共服務相對比較完善,廣大人民群眾獲取文化資源的方式相對更加便捷,形式更加多樣化,而在中國廣大的農村地區(qū)人們獲得公共文化服務的渠道就非常非常的單一。近年來國家開始通過政策傾斜,資金支持的方式推動廣大農村地區(qū)的群眾文化建設,但從總體上講成效明顯,不足也比較突出。以旬邑縣各村鎮(zhèn)為例,全縣投入145個文化活動室,大部分活動室存在著各項基礎設施比較簡陋,桌椅陳舊,書籍單一,無網絡等等缺陷。在旬邑政府每年都會組織各種形式的文化,科技下鄉(xiāng)活動這些形式感重于實用性的公共文化服務活動,在為廣大農村的群眾文化建設活動注入新鮮血液的同時滲透力非常差。近年來旬邑縣把廣場舞作為一項重要的群眾文化生活在各村鎮(zhèn)普及,組織專業(yè)老師下鄉(xiāng)教,組織各種比賽提升大家學習廣場舞的熱情,但廣場舞并沒有成為廣大農村地區(qū)常態(tài)化的娛樂形式。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與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落后導致教育、科技、思維等多方面的落后,也成為制約農村經濟發(fā)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以旬邑地區(qū)的公共文化服務與群眾文化建設為例,圍繞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與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相互關系進一步闡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與群眾文化建設在新農村建設中所起到的作用。
一、在農村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對群眾文化建設具有推動和引領作用
一直以來在我國廣大的農村地區(qū)由于經濟文化落后,農民一直都在為溫飽問題辛勤耕作,絕大多數農民思想觀念較為原始陳舊,有很多落后的行為品行需要通過好的文化氛圍慢慢去影響改變。公共文化服務的力量在這個時候效果較為顯著,許多公共文化服務項目成為老百姓汲取文化營養(yǎng)的重要載體和重要渠道。以旬邑地區(qū)為例,因為旬邑地區(qū)本身城鄉(xiāng)發(fā)展的不均衡,造成了城鄉(xiāng)文化發(fā)展的不平衡,廣大農村文化發(fā)展單調落后。面對這種不平衡相關部門可以積極調動所有有利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因素,利用農村地區(qū)自身的地理條件,因地制宜,將公共文化建設好,通過外力為當地文化生活注入新鮮血液,潛移默化的推動農村群眾文化活動發(fā)展的方向,影響廣大人民群眾養(yǎng)成良好的素質品行,促進廣大農村地區(qū)和諧社會和美麗鄉(xiāng)村建設。
在我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現代公共文化服務”。建立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即是一項創(chuàng)新的文化治理理念,也是一項理論與實踐并重的課題,為公共文化服務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以旬邑為例,一直以來廣大農村的公共文化服務是缺失的,人們的群眾文化建設活動也是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huán)境中進行的,因為缺乏與外界的交流,文化活動比較原生態(tài)化,群眾文化建設趕不上群眾對于文化的需求量。公共文化服務以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生活權利為己任,扎根于社會需求中,面向全體社會提供免費的文化產品和服務體系,是群眾文化建設的堅實后盾,在廣大的農村地區(qū)公共文化服務是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物質保障,對群眾的社會文化建設具有引導作用。
二、在農村群眾文化建設促進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形成和完善
一定時期的群眾文化活動內容反應著一定時期人民群眾的精神狀態(tài),在群眾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可以準確的把握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點,根據群眾的需求打造更實用更接地氣的公共文化服務項目,這對建立完善的公共文化體系,保障農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意義重大。
隨著城鄉(xiāng)一體化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新農村建設在全國各地的農村全面普及開來,伴隨城鎮(zhèn)化建設的不斷發(fā)展,拆遷戶聚集的社區(qū)化村落也在迅速發(fā)展起來,居住形式的改變在悄然的改變著群眾文化建設的形態(tài),群眾文化建設的實踐活動在不斷體現出對公共文化服務的新要求。以旬邑為例,多年來旬邑農村地區(qū)的群眾文化活動比較單一,整體水平不高,群眾文化活動相對在一個比較封閉的環(huán)境中進行與外界的接觸比較少,文化形態(tài)比較原始,加上群眾文化創(chuàng)作主體大多文化程度不高,人才特別緊缺,群眾文化創(chuàng)作趕不上群眾對于文化的需求量。在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同時,農村出現了一些比較時髦的文化形態(tài),比如跳舞,自娛自樂的民間音樂班等等,這些文化形態(tài)要生存長久發(fā)展下去,需要農村公共文化的相關服務工作的支持,這些現狀都將進一步促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形成和完善。
三、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和公共文化建設共同促進著和諧社會與小康社會建設
目前我國已經全面進入到了小康社會建設的重要時期,小康社會不僅要人民享受較高的物質生活同時也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在建設經濟的同時將文化建設深入貫徹落到實處,才能實現真正全面的惠及十三億人口的小康社會。農村文化建設是和諧社會、小康社會建設的組成部分,也是整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對整個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起到牢固的奠基作用。農村文化建設的全面繁榮要處理好公共文化服務與公共文化建設的關系,使之相輔相成,協調發(fā)展,作好和諧社會和小康社會建設的后勤保障。
我黨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明確提出了建立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的要求,這是在新時期對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指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是我國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社會主義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要求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對提高國民科學文化素質,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基本的文化權益,弘揚社會主流價值觀、愛國主義精神,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都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化建設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它不僅繁榮了社會主義文化生活,也在影響提升著一個民族整體的文化素養(yǎng),用文化交流,文化認同的方式改善各民族各階層之間的關系,進而促進和諧文明的社會主義新風尚的形成。
小結:群眾文化服務與群眾文化建設在中國廣大的農村是一對引擎,他們相互促進相輔相成,共同作用于農村文化活動中。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深刻的認識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與農村群眾文化建設是一項長期的需要付出時間和精力去堅持的龐大工程,政府在用行政手段推進的同時應該盡可能的吸引社會其他力量的積極參與,不斷發(fā)揚八方聚才,多輪驅動,多渠飲水,逐漸將農村公共文化服科學化,規(guī)范化,系統(tǒng)化、大眾化,真正為廣大農民服務。其次要積極培養(yǎng)市場化的文化機構,鼓勵政府購買文化服務,引導專業(yè)化的市場服務主體提供專業(yè)化的文化服務,發(fā)動群眾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全過程,實現“群眾點單”定制文化需要,達到公共文化服務的極大滿足。
參考文獻:
[1]藝術學概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8.
[2]張明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文化館.陜西旅游出版社,2015.11.
作者簡介:呂芳艷(1984-),女,漢族,陜西咸陽,助理館員、碩士,旬邑文化館,民間民俗文化研究,管理與組織理論研究。
彭勃(1984-),男,漢族,陜西西安,助理館員,本科,西安市長安區(qū)文化館,音樂理論實踐,民俗文化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