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萍 張顯成
內(nèi)容摘要:“慈其”一詞見于西北漢簡,所指眾說紛紜,沒有定論。從語義、語音上可證明“慈其”就是古籍中所說的“席萁”,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芨芨草;并進一步歸納總結(jié)了“席萁”的異名及其不同書寫形式。
關(guān)鍵詞:慈其;席萁;考釋
中圖分類號:K877.5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16)04-0130-05
Abstract: The word ciqi was first found in Han dynasty bamboo slips discovered in northwest China, and though many scholars have provided explanations since, no consensus has been reached as to its original meaning. Ciqi can be proven to correlate to the word xiji used in historical records, and is also known as todays jijicao(achnatherum splenden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nunciation and semantics. 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studies the other names of xiji and its different written forms.
Keywords: Ciqi; Xiqi; explain
一
“慈其”一詞,屢次出現(xiàn)于西北漢簡中。前人眾說紛紜,尚無定論。各種語文辭書、故訓(xùn)材料都沒有涉及,也不見于傳世典籍。所以,對“慈其”詞義的討論是有必要的。
“慈其”,亦寫作“慈萁”、“茲其”。見于《居延漢簡》3例、《居延新簡》5例,共8例。下文先錄簡牘原文,后出各家解讀,文中下劃線是筆者所加:
(1)一人□慈其七束,廿人刈慈其百束,率人八束。(《居》33.24)
(2)第十候史殷省伐慈其。(《居》133.15)
(3)慈其索一,大二韋半,長四丈。(《新》EPT51.310)
(4)凡見作七十二人,得慈其九百□□。(《新》EPS4T2.75)
(5)左右不射,皆毋所見。檄到,令卒伐慈萁,治簿更著,務(wù)令調(diào)利,毋令到不辦。毋忽,如律令。(《新》EPF22.291)
(6) □助河南伐慈萁。(《新》EPT52.312)
(7)己卯卒十人,一人養(yǎng),定作九人。六人伐茲其,三人繩,得繩百一十丈,合百八十丈。(《新》EPT52.29)
從簡文上下文語境難以確定“慈其”為何物,但還是可以看出一些特征:(1)一次砍伐“慈其”的數(shù)量可多達九百多束,可見“慈其”在居延地區(qū)常見,且產(chǎn)量大;(2)“慈其”可以捆成束,以“束”為計量單位;(3)“慈其”是“伐”和“刈”的對象;(4)“慈其”可以編或擰成繩索,即“慈其索”。由以上特征可以推斷出,“慈其”應(yīng)該是纖維性較好的一種植物。
學(xué)界對“慈其”的解釋,大致可分為4類。下文逐一列出這4類,每類下給出時賢或我們的看法:
1. 工具名。裘錫圭認為“慈其”是鋤、欘一類工具的名稱,“伐慈其”、“刈慈其”疑指采伐用作器身的木料而言[1]。
按:袁瑩指出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因為,首先,漢簡中“伐+名詞”的結(jié)構(gòu),一般“伐”后的名詞都是植物,而不是器具名。其次,“慈其”可以與量詞“束”搭配,可以編成繩索;器具名不可以與“束”搭配,也不能編成繩索[2]。袁說甚確,可見“慈其”不是工具名。
2. 野菜名。于豪亮認為“慈其”即“茲藄”,也就是“紫萁”?!稄V雅·釋草》:“茲藄,蕨也?!庇郑骸稗В陷?。”[3]《中國簡牘集成·居延漢簡》(第6冊)[4]、李天虹[5]、安忠義、瓊森斌[6]、聶丹(待刊)都從于說。
按:從產(chǎn)地、材質(zhì)、功能及動詞的搭配習(xí)慣上,都可證“慈其”釋作“茲藄”和“紫萁”是不正確的,因為:(1)“慈其”在居延地區(qū)常見、數(shù)量多;但“紫萁”并不產(chǎn)于西北干旱地帶,它是我國暖溫帶、亞熱帶最常見的一種蕨類,其生長地北起山東(嶗山),南達兩廣,東自海邊,西迄云、貴、川西,向北至秦嶺南坡[7]。兩者的生長環(huán)境不相符。(2)“慈其”可制成繩索,即“慈其索”。繩索需要用質(zhì)地堅韌、纖維性強的材料制成,而“紫萁”沒有這樣的特征和功用。(3)“紫萁”的嫩葉可食,似乎搭配動詞“采”或“摘”更恰當(dāng)些;而“慈其”在簡文中只與“伐”和“刈”搭配。
3. 飼草名。王子今指出“慈其”為馬的飼草[8]。
按:“慈其”還可制成繩索,僅僅認為它是“飼草名”,不夠準(zhǔn)確。
4. 芨芨草?!吨袊啝┘伞ぞ友有潞啞罚ǖ?0冊):“慈其索,慈其即河西走廊常見的芨芨草,可用來織席和編繩。慈其索即用芨芨草編的繩子?!盵4]110袁瑩也認為“慈其”就是“芨芨草”,并進一步從語音關(guān)系上考證“芨芨”、“慈其”代表同一個詞。她說:“就古音來說,‘慈是從母之部字,‘其是群母之部字,‘芨是見母緝部字,從聲母上看,從母屬齒音,群母屬牙音,見母也屬牙音,三字聲母相近;從韻母上看,‘之部與‘緝部也是可以相通的?!盵2]60
按:袁瑩雖指出“慈其”的所指,但她說“慈其”與“芨芨”語音相近,代表同一個詞,是不準(zhǔn)確的。因為,“慈”是從母字,“芨”是見母字,前者為舌尖前音,后者為舌根音,發(fā)音部位相差較大。
可以看出,前人對“慈其”所作的訓(xùn)釋,都難以令人信服,還不是確釋,很有必要做進一步討論。
二
我們認為,“慈其”指“席萁(jī)”草。
先從語音上說,“慈”古音從母之部,“席”邪母鐸部,同為齒音,都是舌尖前濁音,語音相近。“萁”從“其”得聲,語音相同。其實,“慈其”與“席萁”從上古到中古語音都相近,因方言音轉(zhuǎn)而略有不同。宋元之后語音發(fā)聲了變化,精系字和見系字[k kh x]在齊撮兩呼前分化出?!按取薄跋倍际蔷底?,“席”在齊齒呼前由舌尖前音變?yōu)樯嗝嬉?,聲母發(fā)生了改變;而“慈”在開口呼前,聲母沒有發(fā)生改變,依然讀舌尖前音。這就導(dǎo)致我們現(xiàn)在讀起來這兩個字的語音相差較遠。
再從語義上說,“席萁”草的通用名是“芨芨”草(學(xué)名Achnatherum splendens)。清代蕭雄在《聽園西疆雜述詩》之《草木》詩“苜蓿黃蘆舊句哀,席萁曾借馬班才”下自注云:“惟席萁,一名塞蘆,俗呼芨芨草?!盵9]又《中國飼用植物志》(第一卷)“芨芨草”下注:“別名:積機草,席萁草。”[10]《中藥大辭典》“芨芨草”下注:“(異名有:)枳芨草,枳機草,席萁草。”[11]筆者是甘肅人,據(jù)筆者所知,今甘肅、青海的一些方言也稱芨芨草為席萁草??梢姡?、芨芨是同一事物的不同名稱,它們之所指則相同。
席萁草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高0.5—2.5米。根粗壯堅韌,外被沙套,徑達3毫米。莖直立,粗壯,堅硬,叢生,基部宿存黃褐色枯萎葉鞘。葉線形,長30—60厘米,縱向卷折,質(zhì)堅韌,上面脈紋凸起,微粗糙,下面具凹溝多條,光滑無毛;圓錐花序,長40—60厘米,花開時呈塔形展開,集生于稈之一側(cè),分枝細弱[11]835。
席萁草具有多種功用。葉在早春幼嫩時為牲畜良好的飼料,牛、羊喜食;夏季莖葉粗老,駱駝喜食,馬次之,牛、羊下食;霜凍后莖葉各種家畜均采食[10]3。莖全年可采,有韌性,可用來編織筐、簍、席等,也可用來扎掃把。這在甘肅廣泛使用。葉浸水后,韌性極大,可作草繩[12]。夏秋季采花和種子,曬干后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味甘淡,性平,有清熱利尿的功效[11]835。漢代邊塞屯戍,士卒的任務(wù)之一就是“伐慈其”,可知慈其對于邊塞屯戍生活的重要性。由屯軍性質(zhì)決定慈其在漢代邊塞的主要功用應(yīng)該是飼草。
將“席萁”(芨芨草)放到簡文中去,文意通暢,沒有障礙。(1)席萁在我國北方分布很廣,特別是西北地區(qū)。這一點符合居延地區(qū)慈其數(shù)量大的特征。(2)席萁桿莖直立,葉子狹長,可以捆扎成束。這符合簡文中慈其以“束”計量的特征。(3)席萁葉質(zhì)地堅硬,適合“伐”或“刈”。(4)席萁葉浸水后,韌性極大,可作草繩,即“慈其索”。從簡文語境看,慈其與席萁的特征完全相符,釋“慈其”為“席萁”是講得通的。
由上述可知,簡文慈其就是席萁。前人把慈其釋為工具名、野菜名,是完全錯誤的。釋為飼草名,是片面的。釋為芨芨草,是不準(zhǔn)確的。從訓(xùn)詁學(xué)角度看,慈其與芨芨草雖所指相同,但訓(xùn)釋不對,因為兩者語音差距大,若將它們看作同一個詞,于音理不合。
三
席萁還有很多異名,而且彼此之間的關(guān)系也很復(fù)雜。有的是同一個詞的不同書寫形式;有的是不同的詞指稱同一事物,即同物異名。前人沒有作過全面的梳理工作,但我們覺得厘清諸多異名的“得名之由”(詞源)以及他們之間的關(guān)系很有必要,對漢語詞匯史和大型語文辭書的編纂可以起到補充作用。
(一)塞蘆、塞路
塞蘆最早見于南朝梁任昉的《述異記·席箕草》[13]。他說:“席箕,一名塞蘆,生北胡地。古詩云:千里席箕草?!薄恶壯庞?xùn)籑·釋草》引《述異記》作“塞路”。還見于唐詩,如楊巨源《送殷員外使北蕃》:“塞蘆隨雁影,關(guān)柳拂駱花?!盵14]
塞蘆因“塞上的蘆葦”而得名?!叭敝高吶疤J”指蘆葦。塞蘆是偏正復(fù)合詞。塞蘆與蘆葦本是不同的兩種植物,用“蘆”來命名,只是因為兩者在外形與功用有些相似;再用“塞”字加以限定,說明它特定的生長地域,以示區(qū)別。
(二)芨芨、萁萁(jī)、箕箕、藉藉
芨芨是現(xiàn)在植物學(xué)、中醫(yī)學(xué)的通用名。這個詞出現(xiàn)較晚,據(jù)筆者所見材料,當(dāng)是清代。芨芨有多種不同的書寫形式,即萁萁、箕箕、藉藉,它們的現(xiàn)代音相近。
萁萁、箕箕、藉藉多見于地方志?!败杠浮背胤街就猓€有文獻用例:一例見于上文所引清代蕭雄《聽園西疆雜述詩》之《草木》詩注。另一例,如紀昀《烏魯木齊雜記》:“芨芨草生沙灘,一叢數(shù)百莖,莖長數(shù)尺,即《漢書》息雞草,土音訛也?!盵15]
芨芨又作萁萁,萁萁得名于“萁”的重疊形式?!稘h書·五行志下之上》:“宣王立,女童謠曰:‘弧萁服,實亡周國。后有夫婦鬻是器者,宣王使執(zhí)而僇之?!鳖亷煿抛ⅲ骸胺?,盛箭者,即今之步叉也;萁,草,似荻而細,織之為服也?!庇帧吨匦薷尢m縣志》也稱作萁草。單言稱萁,重言稱萁萁,通作芨芨。
(三)席萁、席箕、蓆萁、蓆箕、席具、茨其、茨萁、茨箕、息雞、芕芨、芕萁
“席萁”一詞也有多種不同的形式,語音相同或相近,因方言音轉(zhuǎn)而有所差異?!跋薄吧t”古音邪母鐸部,“茨”從母脂部,“息”心母職部,“芕”邪母鐸部,都是齒音;“萁”“箕”“其”見母之部,“具”群母侯部,“雞”見母支部,“芨”見母之部,都是牙音。這組詞在語音上顯現(xiàn)出一定的規(guī)律性:第一字為齒音,第二個字都為牙音。這更進一步證明它們是同一個詞的不同書寫形式。
其中,席萁、席箕、茨其、茨萁、茨箕、息雞等有文獻用例:
(1)王建《句》:“單于不向南牧馬,席萁遍滿天山下。”
(2)蕭雄《聽園西疆雜述詩》卷四《草木》:“苜蓿黃蘆舊句哀,席萁曾借馬班才?!?/p>
(3)李賀《塞下曲》:“秋靜見旄頭,沙遠席萁愁?!?/p>
(4)張籍《送李騎曹靈州歸覲》:“席箕侵路暗,野馬見人驚。”[14]
(5)顧非熊《出塞即事二首》:“席箕草斷城池外,護柳花開帳幕前?!盵14]
(6)高駢《邊城聽角》:“席箕風(fēng)起雁聲秋,隴水邊沙滿目愁。”[14]
(7)秦韜玉《塞下》:“到處人皆著戰(zhàn)袍,席箕風(fēng)緊馬蹄勞?!?/p>
以上所舉諸例都是邊塞詩,席萁、席箕是邊塞詩的一個重要意象。最早見于南朝梁任昉的《述異記·席箕草》。
(8)《酉陽雜俎·毛篇》:“瓜州飼馬以草;沙洲以茨其;涼州以敦突渾;蜀以稗草,以蘿卜根飼馬,馬肥;安北飼馬以沙蓬根針?!盵16]
(9)S.8678《渠人轉(zhuǎn)帖(?)》:“(前缺)□頭韓憨子梁富清梁善梁善定王瘦斤,已上仰頭告報,人各枝七束,茨萁五束,帖至立便于陰婆莊上堤送納者?!盵17]
(10)《太平寰宇記》:“(豐州)草有遏邏殷、盧牛、沙蓬、茨萁、狼針、尤宜畜牧?!盵18]
(11)S.4453《宋淳化二年(991)十一月八日歸義軍節(jié)度使帖》:“又報諸家車牛等,吾有簾子茨箕,仰汝等每車搭載一兩束將來,仰都知安永成管領(lǐng)者?!盵19]
“茨其”一詞也不見于各種語文辭書和故訓(xùn)材料。我們認為茨其即席萁:(1)從語義上來說,文中所列草、稗草等為各地常用的飼草名,則茨其肯定也是飼草。(2)從語音上來說,“席”古音邪母鐸部,“茨”從母脂部,雙聲,語音相近。(3)前涼張駿時敦煌稱沙洲,根據(jù)文中所舉瓜州、涼州等地名,可推知沙洲指的就是敦煌,這與席萁多產(chǎn)于西北,相吻合。茨其又作茨萁、茨箕,萁、箕從其得聲,語音相同,書寫不同。
(12)《新五代史·四夷傳·兀欲》:“又東行,至褭潭,始有柳,而水草豐美,有息雞草尤美,而本大,馬食不過十本而飽?!?/p>
(13)《遼史·興宗紀三》:“己酉,駐蹕息雞淀。丙辰,幸殿前都點檢蕭迭里得、駙馬都尉蕭胡覩帳視疾?!?/p>
對“息雞”的解釋,最早的是明代的胡震亨,《唐音癸讖》卷22:“意席萁即息雞,一物而音訛耳?!泵髦熘\瑋《駢雅·釋草》“息雞之草產(chǎn)沙漠”下注:“馬食不過十本,即席萁也?!?/p>
席萁得名于“編席子的萁草”。萁指萁草,但萁并不是萁草的本字,而是假借字。萁本義指豆萁,《說文·艸部》:“萁,豆莖也?!薄队衿てH部》:“萁,豆莖也。”《漢書·楊惲傳》:“落而為萁。”顏師古注:“萁,豆莖也?!薄稄V韻·之韻》:“萁,豆萁?!苯瓒馆搅x的萁字表示萁草義。席指席子,名詞活用作動詞,與萁構(gòu)成偏正復(fù)合詞,即“編席子的萁草”。1978年發(fā)掘的位于甘肅省金昌市蝦蟆墩春秋中期墓葬,出土有芨芨草編的席子。清蕭雄《聽園西疆雜述詩》之《屋宇》詩自注:“凡作室,先以磚塊砌成四面,或用版筑,皆粉飾整齊,然后架木于墻以承椽,用芨芨草編席鋪之,覆泥于上,積厚五六寸,精者再以磨磚蒙之,否則泥涂而已?!盵9]62甘肅農(nóng)村上世紀60年代以前也用芨芨草席建房屋??梢姡密杠覆菥幭?,從春秋到現(xiàn)在都是如此?!跋健币蛴脕砭幙椣佣妹?,是可以成立的。
席萁的諸多異名,并不是同一時期的產(chǎn)物,而是活躍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下文列表簡要說明各種名稱及其書寫形式存在的時期:
席萁一物的稱謂甚多,但通過以上梳理可知,它們可分為以下3大類,即塞蘆等為一類,芨芨等為一類,席萁等為一類。每類之間,所指相同,語音相近,是同一詞的不同書寫形式;不同類之間,所指相同,但語音差距大,是同一事物的不同名稱,即同物異名。
參考文獻:
[1]裘錫圭.《居延漢簡甲乙編》釋文商榷(續(xù)二)[J].人文雜志,1982(4):88.
[2]袁瑩.“芮薪”考辯[J].考古與文物,2010(1):60.
[3]于豪亮.居延漢簡釋叢·慈其[C]//于豪亮學(xué)術(shù)文存.北京:中華書局,1985:176.
[4]中國簡牘集成編委會.中國簡牘集成[M].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2001:74.
[5]李天虹.居延漢簡簿籍分類研究[M].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2003:114.
[6]安忠義,瓊森斌.河西漢簡中的蔬菜考釋[J].魯東大學(xué)學(xué)報,2008(6):32.
[7]中國植物志編寫委員會.中國植物志:第2卷[M].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1987:87.
[8]王子今.漢代河西的“茭”——漢代植被史考察札記[J].甘肅社會科學(xué),2004:6.
[9]蕭雄.聽園西疆雜述詩[C].叢書集成初編:第3132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109.
[10]賈慎修.中國飼用植物志[M].北京: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87:1.
[11]江蘇新醫(yī)學(xué)院.中藥大辭典[M].上海:上海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1986:835.
[12]中國植物志編寫委員會.中國植物志(第9卷第3冊)[M].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1987.
[13]李昉.太平廣記:卷408[M].北京:中華書局,1961.
[14]彭定求.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1960.
[15]紀昀.烏魯木齊雜記[C]//中國西北文獻叢書編輯委員會.西北稀見叢書文獻:第3卷.蘭州:蘭州古籍書店,1990:378.
[16]段成式.酉陽雜俎[M].方南生,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1:159.
[17]寧可,郝春文.敦煌社邑文書輯校[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401.
[18]樂史.太平寰宇記(二)[M].北京:中華書局,2007:827.
[19]唐耕耦,陸宏基.敦煌社會經(jīng)濟文獻真跡釋錄:第4輯[M].北京:中華書局,1987: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