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
摘 要: 詞匯教學是大學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感知學習風格為發(fā)揮學生的個性差異提供了理論支持,推動了因材施教和個性化教學的實施。具有不同感知學習風格的學生可以通過不同的感知通道對詞匯進行習得,并通過了解自身的學習風格特征、掌握一些詞匯習得與記憶的策略和方法,多感官、多渠道地接受信息,提高詞匯學習效率。
關鍵詞: 感知學習風格 大學英語 詞匯教學
一、引言
詞匯是語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語言學習的基礎,因此,詞匯教學在語言教學中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長期以來,詞匯教學是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一個薄弱環(huán)節(jié),效果一直不盡如人意,原因在于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個性差異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學生缺乏詞匯的學習策略。所以,詞匯教學的有效性成了很多教師關注的問題。
現(xiàn)代外語教學強調(diào)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學習風格是影響學生學習的一種個性要素,因而近年來備受教育者們的關注。學習風格體現(xiàn)了個體在學習方式上的差異,為教師因材施教和實施個性化教學提供了理論依據(jù)。感知學習風格闡述了學習者的學習個性差異,闡明了學習者理解、組織、記憶學習知識所經(jīng)由的不同感知渠道(Ried 1987)。學生可以通過不同的感官渠道獲取信息和知識,當教師以學生最偏愛的感官學習方式傳遞知識時,學生就能學習得更快、理解得更透徹、記憶得更深刻。那么,從學生感知學習風格入手探索大學英語詞匯教學或許能提高大學英語教學效率。
二、感知學習風格概述
“學習風格”最初于1954年由美國學者塞倫(Herbert Thelen)研究學習者的個體差異時提出,隨后相繼誕生了30多種有關學習風格的理論和模式。學習風格是指學習者對信息接收和加工的一種偏愛方式。隨著對學習風格研究的深入,人們提出了感知學習風格——一種由偏愛的感覺通道決定信息的接受和處理的學習風格方式,它首先由學習風格研究專家Dunn和Price提出來,他們認為學習風格的形成受到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因素的影響。20 世紀80 年代中期,Reid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究,指出每個人都有自己偏愛的感官學習方式,于1987年提出感知學習風格模式:聽覺型、視覺型、觸覺型/動覺型(統(tǒng)稱動手型)、小組型和個人型學習風格。Reid還對每種風格的優(yōu)劣特點進行了分析和闡釋,指出聽覺型學習者喜好通過“耳朵”接受信息,因此“聽”課、聽錄音或磁帶、參與口頭討論、出聲閱讀、與講授者交談有利于對知識的掌握;視覺型學習者喜歡通過“眼睛”感知新信息和新內(nèi)容,因此強調(diào)“看”書本、黑板、圖片、錄像、影片、屏幕上的學習內(nèi)容來加強記憶;動手型學習者偏愛自己動手或身體的參與來獲取知識,像參與課堂活動、實驗、扮演角色、拆裝模型等;小組型學習者偏愛與人互動的協(xié)同學習;而個人型學習者偏愛安靜的環(huán)境,喜歡個人鉆研或獨自學習。她指出,語言學習者應充分發(fā)揮與感官偏愛有關的風格優(yōu)勢,多感官、多渠道地接受信息,有效感知和掌握所學知識。國內(nèi)學者譚頂良和胡兵武都對學習風格進行了類型和特征研究,譚頂良認為要改善學生的學習效果,就需要發(fā)揮學生學習風格的長處,避免其學習風格的不足。 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采用多樣化、靈活化、動態(tài)化的教學方式。
三、詞匯學習的重要性
長期以來,很多教師認為詞匯的學習應該是學生自己去習得,所以,課堂上教師對詞匯的講解方式比較單一,大多數(shù)教師都是簡單介紹、領讀單詞以后開始課文的學習,使得英語學習變得枯燥乏味,不少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和激情受到影響。另外,大多數(shù)學生缺乏對詞匯學習的方式、方法和策略,基本靠死記硬背來記單詞,這種脫離語境、孤立地背單詞的方法耗時、耗力又低效,往往事倍功半。所以,詞匯的教學顯得慘白無力,既影響到教師的教學時效,又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成效。隨著人們對語言本質(zhì)規(guī)律的深入認識,人們逐漸意識到詞匯在語言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從20 世紀 80 年代開始,研究者們廣泛關注起詞匯教學在外語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英語詞匯維系著語音、語法、語篇,是語言學習的基本要素,語言發(fā)展的基礎,貫穿著語言學習的全過程。沒有足夠的詞匯,聽、說、讀、寫、譯各種技能的發(fā)展就無從談起,更談不上進行有效的英語交際了。里弗認為掌握足夠的詞匯是成功運用外語的關鍵,沒有詞匯就不能運用所學的結構和功能意念。英語中一詞多義現(xiàn)象很普遍,這些詞匯隨著場景或搭配的變換,其基本含義會發(fā)生改變,如果學生的詞匯知識匱乏,就不能準確、全面地理解一句話的真正含義;學生的聽說能力會因為某個不知道的詞匯而卡殼;閱讀時的理解能力會受阻;寫作時會詞不達意。實際上,寫作者出現(xiàn)的種種困難都是缺乏足夠的表達詞匯導致的。由此看來,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利用感知學習風格特點加強對學生英語詞匯學習的策略和方法訓練極為重要。
四、基于感知學習風格的英語詞匯學習策略與方法
心理學家Trechler關于感官與學習的研究表明:通過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而獲得的知識分別是83%、11%、3.5%、1.5%、1.0%,人們一般可記住自己閱讀的10%,聽到的20%,看到的30%,看到和聽到的50%,說的70%,這說明,多種感官參與能有效增強記憶。教學中應當調(diào)動學生的一切感官特別是視覺、聽覺,最好的教學手段是視聽結合、兼用形象與聲音來呈現(xiàn)教學內(nèi)容,這為利用感知學習風格來提高教學效率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持。感知學習風格是學習者個人內(nèi)在、無意識的感知外界信息與知識的方式,學習者通過不同的感知通道感知信息和知識,這為學習者提供了有利的學習途徑。有研究表明使用多種感官、多種記憶手段且反復接觸同一個新詞匯則是牢記該詞的最有效的學習方法(Maggioli 2001)。所以教師可以利用感知學習風格對學生的詞匯記憶進行策略訓練以尋求最佳效果。
1.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感知學習風格偏好。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通過學習風格理論幫助學生鑒別自己的主要學習風格并拓展次要學習風格,將主要和次要學習風格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行英語詞匯學習。教師對學習風格的了解,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學生對自身學習風格特征的了解,可以使詞匯學習更省時、更省力、更高效。教師可以通過調(diào)查問卷和學習風格講解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風格類型與特點。視覺型學生偏愛默默地記憶,不愛出聲地背單詞;聽覺型學生喜歡大聲朗讀記憶、或通過聽錄音記憶;動覺型和觸覺型學生喜歡邊踱步邊記憶,甚至用手比劃加深記憶。教師有必要鼓勵學生將主要學習風格和次要學習風格交替發(fā)揮、多感官并用來加強詞匯記憶。
2.科學選擇詞匯記憶策略和方法。
學習策略和方法是一種有意識、外在的運用。詞匯記憶策略和方法的運用有利于學生提高學習成效。因此,教師有必要結合教材和詞匯的特點給學生提供多種詞匯記憶方法:構詞法、讀音規(guī)則法、歸類法、聯(lián)想法、對比法、情景敘事法、音樂律動法、全身反應法等。學生可根據(jù)自身特點選擇匹配、錯配感知學習風格的記憶方法。
(1)構詞法
利用構成的派生法(derivation)、合成法(compounding)、轉(zhuǎn)換法(conversion)訓練不同感知學習風格的學生。聽覺型學生可以通過同學大聲念出的詞綴或詞根進行口頭接龍;視覺型同學可以通過播放燈片或黑板展示詞綴或詞根來訓練;動手型學生可以通過詞根和詞綴扮演搭配來拼寫表演單詞或者通過單詞排隊造句。同時,可以通過個人訓練和合作訓練個人型和小組型感知學習風格的學生,對于合成詞和詞性轉(zhuǎn)換可采用同樣的方法。
(2)讀音規(guī)則法
按照讀音規(guī)則讀出單詞,通過音節(jié)記單詞。例如:congratulation(祝賀),這個單詞可分為con—gra—tu—la—tion五個音節(jié),學生只要按讀音規(guī)則讀出來,就可以記住這個單詞。教師可以將5個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調(diào)配為一組,每個學生記一個音節(jié),通過口頭和筆頭玩游戲、接龍等比賽活動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
(3)歸類法
將單詞分門別類地進行歸納,由學生根據(jù)單詞的性質(zhì)、用途及語義進行分類記憶。如:按水果、蔬菜、日常用品、醫(yī)療、購物、外貿(mào)等方面歸類,也可以按時間、決心、態(tài)度等主題進行匯總。鼓勵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完成歸類復習更好,便于學生通過視、聽、做多種形式進行交流,提高各種學習風格的學習效率,在時間允許的條件下,還可鼓勵學生用這些歸類詞進行故事接龍。
(4)聯(lián)想法
聯(lián)想法是利用語義關系把新詞與已經(jīng)習得的詞匯聯(lián)系起來記憶,盡可能激活頭腦中已有的知識以理解新詞匯,使新詞匯自然地成為自己知識體系的一部分,通過新舊對比、溫故知新達到更好的記憶效果。比如:聽覺型學生可以通過從已學的詞匯中聯(lián)想到與新學詞匯相似的讀音或者近似搭配,然后用這兩個相似讀音或搭配的詞造句。視覺型學生可以對比兩個相似單詞的拼寫。動手型學生可以對比已學詞匯的正確的搭配,并以適當?shù)恼Z法形式運用新詞。教師要鼓勵學生多思考、多分析,激發(fā)學生通過已有的知識理解新授詞匯。對于視覺型學生來說,可以采用圖片或者圖表幫助他們聯(lián)想;對于聽覺型學生,可以通過聽其他同學的轉(zhuǎn)述來獲得圖片信息進行聯(lián)想;對于動手型學生,可以通過參與小組討論來獲取新詞的信息進行聯(lián)想。
(5)對比法
利用同義詞和近義詞進行對比記憶,鼓勵學生對詞匯進行擴展、辨析,挖掘這些同義詞或近義詞在風格、語體、用法、搭配、感情色彩、隱含意義上的差異,例如:graceful指儀表外觀上的雅致,elegant指氣質(zhì)風度上的優(yōu)雅。視覺型學生可以通過幻燈、卡片、黑板上的圖像對比記憶;聽覺型學生可以編排小組,每個學生將對比的詞匯大聲朗讀出來;動手型學生可以通過將對比詞匯的含義表演出來、比劃出來或者畫出來。通過對比記憶法,學生的詞匯量可以得到擴大,用詞的準確性和適用場合更為精準。
(6)情景敘事法
敘事法是學生將所學新詞盡可能多地利用起來編造故事,故事情節(jié)不受限制,學生可以構想與目標詞匯相似的畫面或情景,這些畫面或情景只要方便自己記憶新詞匯即可。詞匯編故事可以個人獨立完成,也可小組合作甚至接力完成。敘事法可以是口頭的,也可以是筆頭的。視覺型學生可以通過呈現(xiàn)的詞匯進行聯(lián)想敘事;聽覺型學生可以通過同學或老師的口述詞匯進行聯(lián)想敘事;動手型學生可以通過對所學詞匯的復習將它們通過故事表演的形式進行敘事,也可以將這些詞寫進日記或發(fā)手機短信給他人。如果是小組協(xié)力完成,教師可以將不同學習風格類型的學生編為一組,讓學生各展所長,通過互相影響,他們可能會改進并拓展自己的學習風格。
(7)音樂律動法
大量實踐證明:有節(jié)奏、有韻律的材料比沒有節(jié)奏、沒有韻律的材料好記得多。節(jié)奏感強的材料讀來頓挫有致、朗朗上口,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和注意,而且節(jié)奏感強的材料語言精練、句式整齊,既便于存儲,又有利于檢索。歌曲、繞口令、順口溜和打油詩等節(jié)奏感強,讀來輕松愉悅;像繞口令中不僅含有音韻,而且使用了一些類比和置換方法。所以,教師可以讓學生將所學詞匯自己編入所喜的歌曲、繞口令、順口溜中,這一方法對于各種類型的學生都比較適用。
(8)全身反應法
全身反應法是美國加州圣約瑟大學心理學教授詹姆士·阿歇爾(James Asher)于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他倡導把語言和行為聯(lián)系在一起,通過身體動作教授外語。這一方法的主要特點是聽力領先,通過身體對語言的反應動作理解單詞,允許學生在做好預先準備的前提下發(fā)言。例如:在講授某些動詞時,教師可以將所授單詞寫在卡片上,請學生觀察、朗讀;或者請同學上臺表演這些單詞,然后讓其他學生通過該學生的表演猜測單詞的意思。這種親身體驗的詞匯學習方法特別有利于動覺型學習者的學習,滿足他們好動的欲望,同時訓練聽覺型和視覺型學生,使得不同感知學習風格的學生拓展學習風格,使課堂更生動有趣,強化課堂教學效果。
3.改革教學方法,運用多種教學輔助手段,從視、聽、做三個方面豐富課堂教學資源。
現(xiàn)代外語教學信息量大,內(nèi)容豐富,學生對信息的接受能力很強,教師要力求課堂教學多樣化、動態(tài)化。教師可以依據(jù)學生感知信息的不同方式呈現(xiàn)詞匯,幫助學生積極主動地融入到學習的進程中。對于視覺型,可以采用直觀呈現(xiàn)、文本語境呈現(xiàn),同時讓學生在腦海里勾勒出該詞的具體的形象;對于聽覺型,可以采用對話呈現(xiàn)、拼讀呈現(xiàn)、錄音呈現(xiàn),要求學生大聲朗讀單詞、對話和句型,或者與同學一起討論所學內(nèi)容;對于動手型,可以采用先視聽呈現(xiàn)結合,然后動作表演、描述等。教師要盡可能多地使用不同的呈現(xiàn)手段滿足不同學習風格偏好的學生。多媒體能夠?qū)D像、文字、動畫和聲音融為一體,滿足了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對各種感官的刺激享受,使課堂教學形象、生動、有趣,有助于學生對新詞的形、聲、意進行編碼和綜合構建,更好地將詞義信息保存下來,達到最佳記憶效果。
4.發(fā)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開展自主學習。
詞匯習得可以有意習得,也可以附帶習得。教師在教學詞匯之前有意告訴學生學習的目的、檢驗的時間和手段,促使學生通過詞匯練習和背誦有意地學習和記憶詞匯。也可以在學生聽歌、看影視作品、課外閱讀、聽力練習、口語或者寫作訓練過程中對詞匯進行順帶的、無意習得。無論是有意習得還是附帶習得,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都可以通過尋找難詞、生詞學會猜詞、釋詞,學會查找資料,學會對比、分析,學會與同學交流、討論。這種“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學習理念能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
五、結語
感知學習風格理論為教師提高詞匯教學的有效性提供了有效途徑,加快了因材施教和個性化教學的進程。要強化教學效果,教師必須重視學生的學習風格差異,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風格,并指導學生選擇合適的詞匯學習方法與策略,采取多樣化、個性化和動態(tài)化的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和方法進行教學來滿足不同學習風格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生應該了解自己學習風格的優(yōu)劣,揚長避短,拓展自己的學習風格,學習和掌握一些詞匯記憶方法與策略,強化記憶效果。只有師生互動合作,才能促進外語教學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Maggioli,H.The good,the bad and the ugly learning preferences in EFL [J].English Teaching Furum,2001(32): 47-53.
[2]Reid.J.Learning Styles in the ESL/EFL Classroo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3]黃斌,曾妍.“揚長補短” — 基于學習風格的教學策略[J].瘋狂英語教師版,2012(2): 69-71.
[4]莫雷.教育心理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
[5]譚頂良.論學習風格及其研究價值 [J].南京師大學報,1994,(3): 47-48.
項目來源:湖南省教育廳教改基金項目《基于感知學習風格的EFL課堂教學初探》湘教通〔2013〕223號文第583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