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爾哈巴·依不拉依木
摘 要:在漢語修辭中對偶的地位往往比其他修辭格重要。對偶雖然人在維吾爾語言實踐中存在,但未單獨列出維吾爾語辭格中。在維吾爾語中的對偶不是一種辭格,而是諸多詩體中的一種表達方式。
關(guān)鍵詞:對偶 ;翻譯;語用功能
1 對偶的定義和分類
對偶指把字數(shù)相等、結(jié)構(gòu)相同或相似、平仄相對的兩組平行語句組合而成為有機整體的方式。也就是說把字數(shù)相等、結(jié)構(gòu)相同、意義相關(guān)的兩個句子或詞組對稱地排列在一起1。
對偶雖然人在維吾爾語言實踐中存在,但未單獨列出維吾爾語辭格中。在維吾爾語中的對偶不是一種辭格,而是諸多詩體中的一種表達方式。在維吾爾語中對偶叫做“paralilizm”或是“antitizim”。使用相對的詞、詞語或短語,加強語言的功能。
對偶按上句和下局的語義關(guān)系等,可分正對,反對,串對、當句對、互文對、倒裝對、借對、合掌對等幾種2。
正對:上下兩聯(lián)在語義上內(nèi)容相同,意思相近,相互補充,相互映襯。如: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王維《山居秋暝》)
反對:上下兩聯(lián)在語義內(nèi)容上正好相反,形成強烈對照。例如:
男兒愛后婦,女子重前夫。(辛延年《羽林郎》)
串對:上下兩聯(lián)在語義內(nèi)容上,或者時間、空間等方面有先后之分,或者具有因果、條件、假設(shè)、遞進關(guān)系。如:
白首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互文對:起句對句是互文,語義互相補充,合起來構(gòu)成完整的意思。如: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
倒裝對:就是對偶同倒裝句結(jié)合,對偶句子內(nèi)部的次序是倒裝的的。例如: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王維《山居秋暝》)
借對:借用同音詞來構(gòu)成的對偶。例如:
廚人具雞黍,稚子摘楊梅。(孟浩然《裴司士員司戶見尋》)
對偶是中國書籍名稱,常用的,也是章回體小說回目常用的手法,也是現(xiàn)代報紙雜志穩(wěn)重標題常用的手法。對偶表現(xiàn)了中國人的民族思維和集體意識。中國人從小就接受了對偶的訓練。對偶在中國常常是開玩笑,做游戲的一種手段。
2 維漢語共同的對偶模式
1.上下兩聯(lián)字數(shù)必須相等
愛人者,人恒愛之;
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離婁下》)。
εlgε kirsε? eli??ε,su?a kirsε? bili??ε.(《uj?ur xεliq maqal tεmsiliri 》)
例子 中的漢語對偶上聯(lián)和下聯(lián)字數(shù)相等,詞性一致,都由六個字組成。例子中的維吾爾語對偶也同樣字數(shù)相等。漢語對偶的字數(shù)要求必須是相等的,但是維吾爾語的“paralilizm”有時不局限字數(shù)的。
2.結(jié)構(gòu)相同或相似
赤道彎弓能射虎,
椰林匕首敢屠龍。(葉劍英《遠望》)
ta? ?rylsimu ??mεjdi?an,bomba partilsimu tεwrεnmεjdi?an.(劉珉《維漢修辭格概要》)
例子 的詞性相同,結(jié)構(gòu)一樣。語氣一致,意義緊密相關(guān)。名詞“彎弓”對“匕首”。例子名詞“ta?”對“bomba”,動詞“??mεjdi?an”對“tεwrεnmεjdi?an”,凍冰結(jié)構(gòu)。雖然“paralilizm”的對仗不一定工整,但末尾一般都是押韻的。所以漢語對偶和維吾爾語“paralilizm”的語法結(jié)構(gòu)大致相同。
3.上下兩聯(lián)語義上必須具有相關(guān)、相對、相應(yīng)關(guān)系。
支離東北風塵際,飄泊西南天地間。
三峽樓臺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杜甫《詠懷古跡》)
?myr be?i? bεxittin puraq ?a?ar tεr t?ksε?,
Dili?diki armanlar ?i?εk a?ar tεr t?ksε?.(εnwεr ablεt《ikki ?εzεl》)
例子 上句和下句在意思上相似,通過整齊的語言形式,內(nèi)容上互相補充,“東北”與“西南”相對。例子前后兩句內(nèi)容是平行的,“be?i?”與“?i?εk ”相關(guān),意念上相補相襯,能夠形成一個具有機整體。
4.上下兩聯(lián)平仄相對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杜甫《春夜喜雨》)
nesihεt a?i?iq ,miwisi tatliq.(《uj?ur xεliq maqal tεmsiliri 》)
對偶除了字數(shù)相同、詞類相當、結(jié)構(gòu)對稱之外, 還講究平仄。兩個例子的字數(shù)相等,結(jié)構(gòu)相同,上聯(lián)和下聯(lián)的平仄相對,都表達相互對成的內(nèi)容。
3 對偶的語用功能
1.強有力的說理效果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put jygriki a?qa ,e?iz jygriki ba?qa
無論是漢語對偶還是維吾爾語的“paralilizm”,兩個平行語中蘊藏著非常豐富的內(nèi)容,從事物的對立統(tǒng)一中說明深刻的道理, 增加了思想內(nèi)容的廣度與深度, 以豐富而又深刻的寓意給人們以啟迪。
2.節(jié)律感強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憶江南》)
kylyp baqti ?rlεp gyzεl qiz jyzi,
Jorudi ?ahanni? hεr ikki jyz.(《qutad?ubilik》)
對偶讀起來有起有落,整齊勻稱的形式美感和鏗鏘有致的節(jié)奏感受,具有視覺和聽覺上的整齊均衡和諧的形式美感特征, 給人以美的享受。
3.體現(xiàn)語言的藝術(shù)性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悲傷。(《長歌行》)
jax?i atqa bir qam?a, jaman atqa mi? qam?a .(《uj?ur xεliq maqal tεmsiliri 》)
對偶具有形式上的對稱美,對偶文字勻稱、整齊, 語句凝練、集中,使語言生動活潑,富有變化。 而且容易感知, 易于記誦,往往蘊含妙言雋語,因而行文美觀。對偶在兩種語言的書法中常見,因為對偶書寫本身早就了語言的藝術(shù)美。
4.體現(xiàn)民族特色
對偶體現(xiàn)了漢民族對對稱美、平衡美的追求
竹葉于人既無分,菊花從此不須開。(杜甫《九日》)
sεllε jo?an eman joq,dastixhan jo?an bir nan joq.(《uj?ur xεliq maqal tεmsiliri 》)
對偶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因生活環(huán)境不同,自然條件不同,對偶在內(nèi)容和表現(xiàn)手法等方面有著顯著地民族風格和地方色彩。例子的“竹葉”代表漢民族的“酒文化”,例子中的“sεllε”、“nan”都反映出維吾爾族的生活方式。
4 對偶修辭手法的翻譯
1.直譯法
當對偶詞句的結(jié)構(gòu)與意義在漢維兩種語言中能夠找出對應(yīng)的表達時, 應(yīng)盡可能地使用直譯方法, 為了減少翻譯中的損失,把原文的內(nèi)容、形式和精神都輸入到譯文中去, 盡可能保留漢語中的對偶形式。如:
順天者存, 逆天者亡
Masla?qanlar ja?ajdu,Masli?ami?anlar ?allindu.
t?gini ?amal jiqitsa,??kini asmanda k?r.(《uj?ur xεliq maqal tεmsiliri 》)
假若風能刮倒駱駝,山羊便會刮上天。
例子的漢語對偶句, 不論是形式、意義還是句法關(guān)系, 在維譯文中都得到了完美的再現(xiàn)。同樣,例子在翻譯中得到了完美再現(xiàn)。
2 .意譯法
對于對偶來說, 對語義的把握是極其重要的, 對偶翻譯中詞義與句義的翻譯是最關(guān)鍵也是難度最大的。在漢語的對偶表達中, 有些詞語和句子表達的意思與它的表層形式有極大的距離。作為譯者要特別注意句中對應(yīng)詞所表達的確切含義, 以便準確地表達出它們的言內(nèi)意義。例如:
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草窩
Oz ojun?ni? xo?liqi put qolu?ni? bo?liqi.(《uj?ur xεliq maqal tεmsiliri 》)
吃一塹, 長一智。
Buni?a su kirmigi?ε,aqil tapmas.(《uj?ur xεliq maqal tεmsiliri 》)
例子和中漢語表達的思想內(nèi)容和維吾爾語的一樣,但是使用了不同的意象。維吾爾語也如此。譯文完全按照詞語的原有意義進行的翻譯,并且譯文的翻譯達到了語言意義和語境意義的的一致。
3.彌補法
有些修辭在翻譯時需要綜合分析, 解析作者要表達的意思和寫作特點,在忠實原文的情況下,采用最優(yōu)的翻譯方法。另外還有一些對偶是不可譯的,由于不同語言文化的不對等性,無法通過直譯或意譯在譯入語中找到相同的文本,就需要采用彌補法,通過增譯、重寫等手段,對原文的形式進行彌補,使其不失原文的感染力。從而更忠實通順地表達原文的思想內(nèi)容。有些對偶的翻譯需要綜合分析, 解析作者要表達的意思和寫作特點,在忠實原文的情況下,采用最優(yōu)的翻譯方法。例如: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Zerikmεj ?gyndi?anlar jax?i oqu?u?i bolidu,erinmεj ?gytidi?anlar jax?i oqutqu?i.
arman bar,dεrman joq.(《uj?ur xεliq maqal tεmsiliri 》)
有心愿無力氣, 力不從心。
譯文采用了增字譯法, 準確地表達了原句的含義。這兩句話如果采用直譯法,要么使譯文讀者不知所云, 要么使譯文牽強附會。上文的翻譯幫助譯文讀者更好地理解了原文。
4.換譯法
無論采取何種方法翻譯都要尊重民族文化特征, 尊重各自的語言習慣, 尊重各自的邏輯思維習慣。翻譯等值只能是相對的( 最接近的)不可能絕對的 , 由于文化差異, 許多語言形式是復(fù)制不出來的, 那只好背離形式而將內(nèi)容信息保留下來, 這也就達到了翻譯的目的。例如:
Aptapni? ?iqi?i?a baq, suni? eqi?i?a(baq).(《uj?ur xεliq maqal tεmsiliri 》)
風駛舵, 順水推舟
Asman jiraq ,jεr qattiq
上天無路, 入地無門(走投無路)
例子都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同樣的美感很難在翻譯中表達出來,我們不排除一部分對偶可以找到很恰當?shù)膶?yīng),但也不得不承認該辭格的難譯。用補充優(yōu)化的方法來翻譯這些句子同樣能達到原文的美感。
5.闡釋法
有一部分對偶句由于語言結(jié)構(gòu)和文化背景的緣故, 在漢維兩種語言中都無法找到對應(yīng)的形式。這時, 我們沒有必要去追求原文的形式, 用闡釋的方法來翻譯,會起到達意的效果, 這樣會幫助譯文讀者更好地理解原文。
Pijazni? posti tola ,εxmεqnin? dosti tola.(《uj?ur xεliq maqal tεmsiliri 》)
愚蠢的人交的朋友多
司馮昭之心,路人皆知。 《三國志》
Qara nijiti o?uq a?kara.
例子中的“Pijaz”是新疆特有的蔬菜,沒有呆過新疆的人一般不知道“Pijaz”是什么東西,所以在譯文盡量用解釋的方式體現(xiàn)出原文的內(nèi)容。例子中的“司馮昭”是來源于漢民族的寓言故事或神話傳說,對維吾爾族來說是陌生的人物,用闡釋的方法來翻譯,讀者易于理解。
6.淡化法
漢民族的美學觀念中特別強調(diào)平衡對稱美, 在前后兩部分有并列關(guān)系的對偶句中, 前后詞語對稱, 意義重復(fù), 后一部分只是前一部分的補充和強調(diào), 而維語一般沒有相應(yīng)的表達形式。例如:
jal?uz atni? ?i?i ?iqmas, ?i?i ?iqsimu di?i.< ?iqmas>(《uj?ur xεliq maqal tεmsiliri 》)
獨守難遮天上月,獨狗難獵萬中山。
hali??a beqip hal tart,xalta??a beqip un.
吃飯穿衣量當家。
由于維吾爾語忌詞語和意義的重復(fù), 以上對偶句譯成漢語時, 同義并列的現(xiàn)象都消失了。例子和分別局部省略了重復(fù)詞“tart” 與“ ?iqmas”。這樣翻譯, 充分體現(xiàn)了維吾爾文在意義和用詞上忌重復(fù)的行文習慣。
5 有關(guān)對偶辭格的幾點認識
對偶在漢文化中不僅僅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一種修辭方式, 它更是漢民族寫作的一種重要的認知模式。在漢語修辭中對偶的地位往往比其他修辭格重要。 漢維兩種語言都廣泛運用對偶, 而且有不少共同之處。但是,維語對偶的范圍較諸漢語對偶要窄得多,不若漢語對偶那樣比比皆是,可信手拈來。有的內(nèi)容上相對,但形式上不相對,不像漢詩那般嚴密;有些形式上相對,在內(nèi)容上卻毫無對偶之意。對偶雖然人在維吾爾語言實踐中存在,但未單獨列出維吾爾語辭格中。在維吾爾語中的不是一種辭格,而是諸多詩體中的一種表達方式,叫做qapijε。這種格式不僅在維吾爾語詩歌中存在,而且在諺語、熟語和其他語體中也大量存在,所以是否把對偶列出為維吾爾語修辭格中是語言學家和修辭家門值得探討的問題。
parallelizm 和對偶, 除了共性之外, 更表現(xiàn)出各自的鮮明個性:
1.語法上的區(qū)別
漢語對偶通常是并列對舉的兩個詞組, 其間用逗號或者分號, 但不用任何連接成分。然而, parallelizm用逗號或者分號外, 更經(jīng)常運用并列連詞。用連詞和介詞的語法手段連接平衡對稱的兩個語言單位。Parallelizm的音節(jié)類型或節(jié)奏有時不完全統(tǒng)一。對偶的語言單位數(shù)量較 parallelizm 有所局限。
2.形式上的區(qū)別
在維吾爾語的 parallelizm 中允許出現(xiàn)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詞組和短語作語言單位。 parallelizm 在語言單位的數(shù)量和種類上比對偶更靈活。而漢語的對偶此類形式并不多見。對偶的語言單位必須是成雙成對的。對偶的語言單位數(shù)量較 parallelizm 有所局限。
3.重復(fù)和省略
parallelizm有時借助字詞的重復(fù)來突出重點,達到增強文勢的效果, 并不強求回避平衡結(jié)構(gòu)間字詞的重復(fù)。這與對偶須盡量避免使用重復(fù)字詞的限制亦不相當。此外, 以突出表達思想觀點的對立為目的的 parallelizm, 為了保證句子重點的突出, 使句子簡潔有力, 往往會省略平行結(jié)構(gòu)中的重復(fù)詞語以達成這一效果, 這在對偶句中也是不允許的。
對偶形式是語言藝術(shù)的瑰寶,是漢維民族共同樂于運用的辭格之一,相比之下,漢語里使用的范圍更為普及。
注釋
1.王德春.《修辭學詞典》[M].上哪.浙江教育出版社.1983年5月.第41頁
2.王德春.《修辭學詞典》[M].上哪.浙江教育出版社.1983年5月.第41頁
參考文獻
[1]張弓.現(xiàn)代漢語修辭學 [M]. 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 年.
[2]袁森,于艷英.中英文習語中的幾個共同特點和修辭技巧[J].西安石油學院學報.2000年第 2期總第31期
[3]王德春.修辭學詞典[M].上海:浙江教育出版社,1983年5月.
[4]亞里斯多德.修辭學[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年6月.
[5]黃民裕.辭格匯編[M].長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6月.
[6]沈盧旭.修辭學散論[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
[7]王希杰、李維琦.修辭學導論[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