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木蘭
漢字是方塊字,在小學低年段,學生主要識記象形字和形聲字。在識字教學中運用漢字的演變來幫助學生更好地識記生字,做到“音形義”三結(jié)合,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字理識字。巧用字理,可以更好地理解、識記、運用漢字各個部件間的形和義。
一、激發(fā)趣點
漢字從創(chuàng)造之日起,其最主要特點是以形表義,因義而音,靠形狀來表示意義,這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造字的規(guī)律。教師教學時,結(jié)合漢字的特點,甚至文本想要表達的意思,滲透漢字規(guī)律,可以有效地激發(fā)學生識記漢字的趣點。
如在教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最大的“書”》生字“刨”時,我不急于教授,而是出示了上學期學過的順口溜“有手輕輕抱,有水把茶泡”,學生的學習趣點一下子就被激發(fā)出來,課堂上立即想起學生瑯瑯的順口溜聲音。我順勢而導,出示今天的生字“刨”,讓他們比較“刨”與之前學過生字的異同。眼尖嘴快的學生一下子說出它們的異同后,我再繼續(xù)讓他們學習的興奮點和知識生長點膨脹,讓他們也用順口溜給“刨”編一句,在之前順口溜的基礎(chǔ)上往下接。學生利用偏旁部首既區(qū)分了形近字,也給偏旁部首賦予了具體的意義,這才是有文化內(nèi)涵的識字教學。
二、巧妙識記
教學實踐證明,對于初入學的學生來說,要完成《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的識字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低年級學生的思維具有鮮明的形象性和具體性,他們記得快,忘得也快。識字成了低年段學生的一大難點,以致有些學生在剛邁開腳識字的同時,就產(chǎn)生了厭學語文的心理。那么,如何解決這一大難點,提高識字的有效性和高效率呢?字理識記可以幫助學生牢固識記,使識字的質(zhì)量大大提高。
或許有的老師會質(zhì)疑:字理這東西連好多老師都沒弄懂,小學生甚至是低年級的學生能明白嗎?小學低年段的識字教學主要是象形字和形聲字,我們不需要給學生講解高深的理論構(gòu)字知識,而是結(jié)合學生形象思維的識記特點,充分利用字理的規(guī)律教學,讓學生學一字,會一串,寫一字,明字義,音形義中判斷字的對錯就夠了。
如一年級上冊《菜園里》教學片斷
師:孩子們,請你們仔細看看這個“園”字,外面一層的方框像什么?
生:像圍著菜園四周的東西。
師:這個方框就是圍著菜園四周的圍欄。再看看里面的字,有什么發(fā)現(xiàn)?
生:我們在生活中見過一元錢的“元”。
生:我們班同學的名字里面有這個“元”字。
師:對啊,里面這個“元”字我們早就會讀了,原來“菜園”的“園”和“一元錢”的“元”讀音是一樣的。但我們記住了有方框的“園”和之前的“元”是不一樣的哦。
師:像這樣圍起來的園還有很多呢!像今天種著許多蔬菜的地方叫菜園,那種著許多果樹的地方叫( )。你還知道什么園?
生:花園、公園、幼兒園、樂園、校園
師:大家說得真好,現(xiàn)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菜園里認識蔬菜吧!
三、發(fā)展思維
字理識字就是在一些直觀識記、理解中,把看上去枯燥無味的構(gòu)字筆畫變成了形象生動的思維。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觀察、分析,了解漢字產(chǎn)生和演變的過程,識記抽象、概括創(chuàng)造出來的漢字。在這種長期、循環(huán)反復的訓練中,學生的直觀形象思維得到充分體現(xiàn),發(fā)展了抽象思維,促進了兒童的邏輯發(fā)展。
在字理解析的過程中,除了觀察,追根溯源,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進行聯(lián)想、想象。如,教“休”字時,就要引學生聯(lián)想到古人勞作累得汗流浹背時,靠在大樹旁邊休息的情景;教學“采”字時,引導學生通過看圖,明白上面的爪字頭就是人或動物的手,想象人或動物在樹木上采摘,那就是“采”。
字理本來就很有趣,如果我們教師能在教學實踐中結(jié)合漢字的特點、文本表達的需要,有意識地加以引導學生字理識字,那學生在了解漢字所承載的文化知識同時,還潛移默化地受到漢字的熏陶,感受到漢字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產(chǎn)生對祖國語言文字和民族文化的熱愛之情。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