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冰倩
張愛玲小說中的主要思想感情
□周冰倩
張愛玲是一位目光敏銳,充滿智慧的作家,其對于生命的理解極為透徹,所寫的小說思想入木三分,能夠一針見血地指出人們在生活中遇見的種種矛盾。張愛玲的文字中,透露出一種傲然、冷漠而又蒼涼的氣息,似乎是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用冷眼觀察著這個世俗的社會,然后用尖銳的筆描寫下生活的種種現(xiàn)實。張愛玲筆下的小說,透露著濃郁的悲劇色彩,展示了赤裸裸的人性。
在張愛玲的小說中,無處不滲透著濃濃的悲劇色彩。張愛玲用一種接近于冷酷的感覺,描述了一個又一個凄涼的故事。張愛玲十分自省,且有著都市人的孤傲感和優(yōu)越感,但同時又顯得十分孤獨。因此她對這個時代產(chǎn)生了獨特的心理體驗,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時候又在無意識中引用了亞里士多德有關悲劇人物的美學論述。這和張愛玲的自身經(jīng)歷是分不開的。張愛玲生于上海這個城市中,并生長在一個具有封建思想和西方思想交融的家庭。這種家庭背景使得張愛玲受到了兩種文化的熏陶,因此比同齡人成熟更早。張愛玲的性格也比較怪異,有著遺世獨立的人生態(tài)度,這也對其小說的主題產(chǎn)生了直接影響。由于張愛玲的人生經(jīng)歷和家庭環(huán)境都比較特殊,其小說的主要思想感情也彌漫著濃郁的悲劇色彩[1]。
張愛玲的交際圈子比較狹窄,沒有太多朋友,而知己更少。在這樣的背景下,張愛玲用筆描寫出了各種扭曲的人格與變態(tài)的靈魂,一步一步地把讀者引入了自己的世界中。與此同時,張愛玲也表達出了自己小說獨有的藝術美感。在當時那種“骯臟、復雜、不可理喻的現(xiàn)實中”,張愛玲就如同一顆流星,在天空中畫出一條美麗的軌跡,一瞬間飛逝,只留下了經(jīng)典的文字和無窮的回味。在她的小說中,人性的自私、冷酷、猥瑣、扭曲、虛偽等,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而虛假的愛情,沒有愛的婚姻,生命的無奈和脆弱等,都體現(xiàn)在張愛玲的小說主題中。她的小說思想感情,整體透露著一股蒼涼的氣息,讓人寒噤。而張愛玲的悲劇意識,又深深隱藏在她對于人性的了解之中。就如同她自己所說,站在悲劇的基礎上揭開了生命華麗的長袍,里面全是人性的黑暗面[2]。
在張愛玲的小說里,人物形象大多都是蒼白而渺小的角色,缺乏高尚的情操和善良、質(zhì)樸的心,只在世俗里不斷沉陷。這些人基本都是現(xiàn)代社會中“生了病”的人。張愛玲喜歡從人的虛偽特質(zhì)著手,揭示人性的罪惡與人的丑惡嘴臉。在她的筆下,描寫了許多來自于不同階層的人,比如生活于名門之中的公子、小姐、太太等。這些人雖然表面看上去十分光鮮亮麗,但如果摘去了他們偽裝的面紗,底下暴露出來的仍然是赤裸裸的虛假,正如“爬滿了虱子”一般。例如《紅玫瑰和白玫瑰》這部小說中的主人公佟振保,其事業(yè)有成,對待朋友也十分熱心,且孝敬母親。他愛過兩個女子,一個如紅玫瑰般熱情,一個如白玫瑰般嫻雅。他先是拋棄了紅玫瑰,后來和朋友妻愛上后,又在世俗面前退縮了,最后暴打自己的妻子,卻在外面仍舊戴著好人的面具,表里不一。張愛玲執(zhí)著于對這種真實人性的描寫,在字里行間表達了看透這個世界后的冷漠[3]。
張愛玲的小說,把人性的真相放到了社會世俗的框架中進行描寫,表達了社會的冷漠與人性的殘酷。張愛玲受到封建文化與西方文化的雙重熏陶,對于人物性格的描寫尤為獨特而細膩,其思想情感也對一代又一代人產(chǎn)生了影響。
注釋:
[1]錢振綱.婚戀現(xiàn)象的現(xiàn)代審視——論張愛玲小說的思想價值[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02: 53-58.
[2]吳敏.張愛玲小說情感表現(xiàn)的美學特質(zhì)[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5,03:90-94.
[3]宋家宏.張愛玲的“失落者”心態(tài)及創(chuàng)作[J].文學評論,1988,01:105-112.
(長沙市師大附中梅溪湖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