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令華
2016年6期《同舟共進》載馮錫剛先生《“破除迷信”話康生》一文,提到上世紀60年代文壇故事兩則,點破康生一面“破除迷信”,一面吹捧、制造新的迷信,讀來饒有興味。
這里先要解決—個纏夾不清的問題,即馮先生文中涉及鄧拓介紹之畫與康生給魏文伯信中所說之畫,是畫一還是畫二?康信說怕貽笑大方,“故寫上曹軼歐的款”;而鄧文則明言作者是“魯赤水”,似是兩幅畫。但同一封信中,康生又說此畫經(jīng)鄧拓在《北京晚報》做了介紹云云,又像是一幅畫。其中必有一錯。我以為:康善繪,此事醞釀必有時日,他畫過幾幅墨荷,但落過甚款,給過何人,不一定記得清。而鄧不會在同一時間同一報刊介紹同一作者的同樣內(nèi)容的兩幅畫。而最重要的,如果署名“曹軼歐”,何以表現(xiàn)“諷刺”之意?則康生信中所說一切豈不全部無的放矢,放空炮?因此,我分析,多半是康生錯了,他信中說的與鄧拓評的就是署名“魯赤水”的墨荷圖。馮先生未提此事,想來與我看法一樣。
從鄧拓介紹的《一幅墨荷》到《破除迷信》畫,可以依稀觀察出那場浩大的政治運動到來前的點滴蹤跡。
1962年是個特殊的年份,經(jīng)濟困難方過,意識形態(tài)重提。康生執(zhí)掌此領(lǐng)域,從何處切入,頗費斟酌。是以先拋出一幅仿齊白石的墨荷圖,以觀風(fēng)向,試水溫。他在給魏文伯信里坦承,其本意是“對崇拜齊白石的人的諷刺”,誰知鄧拓之文不合孤意,犯了“形而上學(xué)主觀主義”,“結(jié)果走向反面,諷刺了自己”。康生心中懊惱不已,又無法明言,在給魏文伯信中淡化說自己是“開玩笑”,又作聯(lián)自嘲:“弄假成真庸人自擾,無中生有太阿倒持?!碧⒄?,古時名劍也,“太阿倒持”,刺到自己了。此話怎講?原來白石老人早有名言在先:“學(xué)我者生,似我者死”,康生自然不屑于學(xué)齊白石,偏偏此畫又仿齊畫法,正中讖語,豈不是倒持太阿,徒喚奈何。
初戰(zhàn)不利,于是拋出第二張畫。因怕人誤解,先開宗明義點題:“破除迷信”幾個字置于畫幅上端。其次更換落款,不能再叫“魯赤水”了,隆重推出“張三洗”,別治印兩方,一作別號“三洗老人”,一作齋名“三洗堂”,分別鈐于署名之后及畫幅左側(cè)。這還不夠,于1966年又寫了“補記”60余字,進一步闡明本意。只是當(dāng)時“天機不可泄露”,盡管右上角蓋有“游戲”二字的閑章,讀者還是會覺得背后另有隱情,此老到底想干什么?
形勢發(fā)展太快,這第二張畫當(dāng)年曾否拋出,有無起作用,我們已不得而知。不過聯(lián)想到1966年前后曾刮過一陣批判已過世的白石老人之風(fēng),也就不言自明了。
再說康生十分鐘情的“三洗”,馮先生說:“所謂三洗者,即洗筆、洗硯、洗思想?!彼坪跏强瞪抛摹F渲杏袥]有更深刻更隱晦的含義?1979年2月4日,著名紅學(xué)家吳世昌先生曾在香港《大公報》刊文《“三洗”本義解》,查得“三洗”一詞之出典,頗為有趣,介紹如下:
據(jù)《太平廣記》卷六:“東方朔——母田氏——朔生三日而田氏死……”“朔以元封游于鴻蒙之澤,忽遇母采桑于白海之濱。俄而有黃眉翁,指母以語朔曰:‘昔為我妻,托形為太白之精。今汝亦此星之精也。吾卻食吞氣,已九千余年。目中童(瞳)子,皆有青光,能見幽隱之物。三千年一返骨洗髓,二千年一剝皮伐毛。吾生來已三洗髓五伐毛矣?!边@位黃眉翁練就火眼青光,能見常人所不能見之物,脫胎換骨,已經(jīng)洗過三次骨髓,九千歲了——國人還記得晚明攬權(quán)作惡的太監(jiān)、特務(wù)頭子魏忠賢,也是被其徒兒們呼為“九千歲”的。另外可注意,吳先生此文發(fā)表在康生被開除出黨一年多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