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佛光塔影
      ——兼談對金塔縣建設絲綢之路塔文化專題博物館的幾點思考

      2016-11-23 10:08:06李國民金塔縣文物局甘肅金塔735300
      絲綢之路 2016年14期
      關鍵詞:金塔縣佛塔

      李國民(金塔縣文物局,甘肅 金塔 735300)

      佛光塔影
      ——兼談對金塔縣建設絲綢之路塔文化專題博物館的幾點思考

      李國民
      (金塔縣文物局,甘肅 金塔 735300)

      [摘要]佛塔源自印度,最初與佛陀涅槃緊密相關,是佛教建筑的重要代表。隨著佛教的傳入,東漢開始,佛塔出現(xiàn)于中原大地,并與當?shù)亟ㄖL格相融合,出現(xiàn)了能夠體現(xiàn)中原藝術風貌、審美情趣的密檐式磚塔、樓閣式塔、金屬塔等各種類型的塔。金塔縣位于河西走廊中段,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站點,因塔院寺內的金塔而得名,歷史悠久。金塔縣將在習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國家戰(zhàn)略引導下,借助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召開的強勁東風,以博物館新館建設為契機,以挖掘、展示和弘揚塔文化為宗旨,傾力打造好絲綢之路塔文化專題博物館。

      [關鍵詞]金塔縣;佛塔;塔文化博物館

      佛教的傳播主要通過兩種形式:一是佛經(jīng),二是佛教建筑。佛塔最初的功能具有一定的紀念意義。舍利是構建佛塔的前提和核心,也是佛塔意義之所在,它是古印度梵文名稱,漢文譯作“舍利子”,本義指尸體或靈骨,是佛祖圓寂后的化身,佛教有見塔如見佛,拜塔如拜佛的信仰理念。這也是信仰佛教的國家和地區(qū)建造成千上萬座佛塔的思想基礎。

      一、佛塔的來源及在中國的發(fā)展

      (一)古印度佛塔的發(fā)展

      古印度的佛塔有兩種:一種是瘞葬佛骨舍利的“窣堵波”,另一種是無舍利的“支提”,二者是組成古印度佛教道場——佛寺、佛窟、佛塔的基本建筑形式。窣堵波一般由基臺、覆缽、平臺、柱竿和華蓋五部分組成,是古印度遺留下來的有關佛塔原型的最早建筑?!洞筇莆饔蛴洝份d:“拘尸那揭羅國,城郭頹廢,邑里蕭條,故城磚基,周十余里,居人稀曠,閭巷荒蕪。城西三四里,渡恃多伐底河。西岸不遠,至娑羅林,起樹類槲,而皮青白,葉甚光潤。四樹特高,如來寂滅之所也。其大磚精舍中,作如來涅盤之像,北首而臥。傍有窣堵波,無憂王所建,基雖傾陷,尚高二百余尺,前建石柱,以記如來寂滅之事?!狈鹜由埃@堵波是墳墓的代名詞;佛陀涅槃后,它被冠以佛塔的象征意義,在當時的印度普遍存在,是以珍藏佛陀舍利的紀念性建筑形式出現(xiàn)的,基本功能是佛陀涅槃的象征。公元前273至前232年,也就是佛陀涅槃之后200多年的阿育王時期,佛教在印度的發(fā)展達到巔峰,被列為國教,全民信仰,佛塔建筑隨之進入空前繁榮時期。阿育王曾在佛祖釋迦牟尼出生地藍毗尼建立紀念石柱,我國唐代高僧玄奘法師于公元7世紀訪問藍毗尼園時對此有過描述;同時,阿育王還建造84000座窣堵波舍利塔以珍藏佛舍利。阿育王為佛教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和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為紀念他對佛教所做的不朽功績,后人建造的佛教寺塔不少就以“阿育王”命名。2000年2月至2001年7月,考古人員在對雷峰塔遺址地宮進行考古發(fā)掘時,發(fā)掘出兩座純銀阿育王塔,此后,在中國各地陸續(xù)有阿育王塔被發(fā)掘。阿育王雖沒有傳教到過中國,但在中國發(fā)掘的十數(shù)座阿育王塔說明這種佛塔模式早已傳入中國。古印度佛陀涅槃至阿育王時代的200多年間,是窣堵波佛塔的初步形成階段,阿育王時期至以后若干年是窣堵波佛塔的發(fā)展成熟階段,尤以阿育王時期最盛。

      印度佛教以塔為中心,最初的石窟是塔的一部分,二者在建筑結構和功能用途方面是有區(qū)別的。首先,塔是無遮蔽的塔,石窟是有遮蔽的塔;其次,塔是面向公眾禮佛的,石窟是為佛教徒修行而設造的。古印度石窟分為有塔和無塔兩種,無塔稱“石窟寺”,有塔稱“支提窟”?!睹罘ㄈA嚴經(jīng)》卷1載:“塔字,諸書所無,唯葛洪《字苑》云:塔,佛堂也?!笨梢姡敃r人們將塔與佛堂視為一體。古印度最初的石窟寺與石窟塔的概念是一致的,塔即是寺,寺即是塔,無舍利的“支提”即是這種寺塔合一的建筑。后來,寺塔分離,塔逐步發(fā)展成為佛寺的組成部分,相對獨立于佛寺,成為構成印度佛塔的最基本建筑形式。印度早期佛教塔堂窟中的石塔都是平面圓形的覆缽式塔,結構簡單,造型樸素。與早期的“支提”塔相比,后期的造型更精細,裝飾更繁縟。印度塔堂窟中的“支提”反映著古印度佛塔的原有形貌,對中國早期佛塔的營造,尤其是對我國古代“支提式”石窟(如敦煌莫高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建窟思想的形成和開鑿雕造藝術的實踐,均產生了深遠影響。塔堂窟是佛教徒進行禮佛和講經(jīng)說法的殿堂,同時又是僧侶們集體進行佛事活動的場所,其中的佛塔是直接從巖石中鑿出來的,一般僧房窟圍繞著一個塔堂窟,其功能實際上和早期的窣堵波佛塔相一致,只不過是佛教徒將露天的繞塔禮佛活動轉移到山崖中的塔堂窟內進行罷了。隨著印度小乘佛教向大乘佛教的轉變,佛像產生并出現(xiàn)在石窟中,但這并沒有取代塔在石窟中的布局結構,但塔的形象以各種方式籠罩著石窟,塔像一體的形式共存于石窟,像在塔中,二者的象征意義是一致的,都圍繞著佛陀涅槃境界而展開。

      (二)中國佛塔的發(fā)展與演變

      佛教傳入中國2000多年,佛塔在中國的發(fā)展也逐步走向了漢化,其與印度佛塔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但又風格各異。漢地佛塔最初與寺廟聯(lián)系在一起,地宮、塔基、塔身、塔剎是漢地佛塔的主要組成部分,其中的“地宮”更是“獨創(chuàng)”,塔基則隨著塔身的變化而變化。據(jù)《大清一統(tǒng)志》記載,東漢永平十年(67),印度僧人迦葉摩騰和竺法蘭用白馬馱經(jīng)來到洛陽。次年,洛陽建造我國首座佛教寺院白馬寺。東漢末年到魏晉之世的400年間,佛教在西域、中原不斷傳播發(fā)展,石窟、寺廟等多樣的佛教建筑應運而生,并吸收了印度、犍陀羅以及西域的佛教建筑藝術,和中國傳統(tǒng)的高層樓閣建筑藝術融合在一起,獨創(chuàng)了具有東方色彩的中國式寶塔。據(jù)史書記載,梁武帝時期,南朝首都建康就有500多座佛寺。北朝時期,佛教被統(tǒng)治階級視作國教,孝明帝正光(520~524)之后,北魏轄境內有佛寺3萬多所,僅首都洛陽就有1367所,從有寺就有塔的情況來看,古塔之多可見一斑。在佛教傳入漢地的早期,塔是佛寺的主體,居于中間位置,北魏孝明帝熙平元年胡靈太后所建的永寧寺和塔的結構布局便是典型代表。唐代,出現(xiàn)了塔與殿并重的局面,寺院中另建大殿,供奉佛像,進行佛事。后來,供奉佛像的佛殿成為寺院的主體,直至宋代,又出現(xiàn)了將塔建于佛殿之后的布局方法,再往后發(fā)展則終于打破了寺塔一體的局面,出現(xiàn)了有塔無寺、有寺無塔的情況,佛塔也出現(xiàn)了不獨佛祖一尊所享,出現(xiàn)了雙塔、三塔、五塔,乃至眾僧人公墓形式的塔林和塔山。

      我國早期的塔大多為木塔,洛陽白馬寺中我國第一座仿印度的大方塔便是一座木塔。北魏中期開始,隨著磚產量的增加和用磚技術的發(fā)展,磚塔逐漸替代了木塔,北魏所建河南嵩岳寺塔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磚塔。隋唐兩代保存至今的都是磚塔,塔的平面幾乎是正方形的,在外形上,開始出現(xiàn)了少量簡易的樓閣式磚塔。浙江省天臺縣國清寺旁的黃褐色磚塔建于隋代,是我國早期樓閣式磚塔的萌芽。唐代磚塔的建筑技藝已經(jīng)十分精致可觀,大多為檐層密集型的,也稱為“密檐式塔”,大雁塔、小雁塔等都是我國著名的唐代磚塔。唐代還留存下一些僧尼的墓塔,高度多在4米以內,平面以正方形居多,如河南登封縣嵩山會善寺的凈藏禪師塔。五代末至宋初,許多重樓疊閣的塔開始建造出樓閣式外觀,細部的改造使中國建筑可游、可居、可行、可望的特色更為顯著。北宋主張崇佛尊道儒,認為佛教“有裨政治”,出現(xiàn)中國古塔史上的新發(fā)展階段,在塔的建筑平面上出現(xiàn)了六邊形、八邊形、十邊形,其中最普遍的是八邊形,不僅增強了抗震能力,而且增強了抗壓力,減輕了塔身承受的風力,體現(xiàn)了宋代建筑技藝的水平。宋遼時期,是我國磚石塔發(fā)展的高峰,樓閣式磚塔和我國樓、閣、闕、觀等傳統(tǒng)古建筑進行了融合創(chuàng)新,逐步形成了不同的建筑樣式,如塔身磚造、外圍木構的鎮(zhèn)江金山寺塔和全部磚石砌造的蘇州虎丘塔。隨著時代的演進,磚石塔之后,發(fā)展出了用整塊青石雕琢的石塔、金屬塔和琉璃塔,建于南漢大寶元年(963)的廣州光孝寺內的西鐵塔是我國最早的鐵塔,北宋還留下一座開封佑國寺琉璃塔。到了元朝,宗教和政權緊密結合,藏傳佛教被奉為國教,出現(xiàn)了很多喇嘛塔。這種塔的塔基基本一致,裝飾重點在臺基古剎的造型上,其杰出的代表有北京妙應寺白塔,這是我國最早也是最大的喇嘛塔,拉薩喇嘛塔、青海塔爾寺塔、內蒙大昭寺塔均為我國著名的喇嘛塔。元代其他樣式的塔發(fā)展不大。明清兩代繼承了元代的傳統(tǒng),喇嘛塔屢有所建,還出現(xiàn)了一種新的形式——金剛座寶塔,如北京香山碧云寺金剛寶座塔。明清時期,已經(jīng)少有密檐式的磚塔,而高層的樓閣式塔則大為建造,如安徽安慶的振風塔、山西洪洞縣的飛虹塔等均為我國著名的高層古塔。明清時期,講究科舉和風水,出現(xiàn)了大量與宗教無關的文風塔,如太原的文筆塔,紀念性的塔也開始建立,如北京房山的姚塔就是明代皇帝朱棣為功臣姚廣造的紀念塔。

      我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所留存的3000多座古塔風格各有差異,體現(xiàn)了不同的設計構思和時代風貌,早期的塔大多以密檐式為主,曲線圓和,韻律自如;晚期則挺拔剛直、輪廓分明,雕刻裝潢日趨精美繁復,大多以能夠登臨的樓閣式磚塔為主。從地域劃分來說,北方的塔雄偉穩(wěn)重,簡潔豪放;南方的塔玲瓏精美,輕巧秀氣。

      二、關于金塔縣建設絲綢之路塔文化專題博物館的幾點思考

      金塔縣塔院寺位于縣城東南2.5公里處,是金塔的一座標志性建筑,金塔縣的地名就是因寺廟內的喇嘛塔而得名,也是明清時期的“肅州八景”之一。金塔坐落在塔院寺大殿后院中間,是塔院寺的主建筑,塔的始建年代根據(jù)推算應在元明或更遠一點,但學界尚無定論。金塔造型優(yōu)美,工藝精細,圖案設計巧妙,風格獨特,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充分研究、展示、傳播絲綢之路文明的豐富文化遺產和精神內涵,是華夏文明傳承創(chuàng)新區(qū)建設和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的題中應有之義。金塔縣作為絲綢之路甘肅段的一個縣份,如何抓住機遇,充分利用華夏文明傳承創(chuàng)新區(qū)建設這個平臺,積極融入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建設,助力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豐富和提升縣域文化內涵及品位,是當前亟待深入研究、尋求突破的一個重要課題。筆者認為,金塔縣應該借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召開的強勁東風,以博物館新館建設為契機,以挖掘、展示和弘揚塔文化為宗旨,傾力打造好絲綢之路塔文化專題博物館。

      (一)金塔縣建設絲綢之路塔文化專題博物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第一,絲綢之路沿線各地遺存有大量不同時代、不同形態(tài)的古塔,它們是絲綢之路重要的歷史遺產和文化標簽,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對其用現(xiàn)代化“陳列語言”進行集中展示,金塔縣具備有利的文物資源基礎條件。

      第二,金塔縣地處絲綢之路黃金段——河西走廊的西北端,境內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塔院寺金塔,金塔縣亦因此塔而得名,且是全國唯一的塔與縣同名同字的縣份。因此,在金塔縣大力弘揚塔文化,創(chuàng)建絲綢之路塔文化專題陳列館,應該具有一定的比較優(yōu)勢和影響力。

      第三,目前全國尚未有專門研究、展示和傳播絲綢之路塔文化的專題博物館,金塔縣很有必要搶占先機建設這樣一個專題博物館。它的建成必將為金塔乃至為絲綢之路增添一處新的文化旅游景點。

      第四,打造絲綢之路塔文化專題博物館,不是另起爐灶,而是在新建的博物館中將絲綢之路塔文化確定為首位陳列主題,從而實現(xiàn)館中有館、主次分明、互為補充、彰顯特色的陳展目標。

      第五,由金塔縣博物館與西北師范大學《絲綢之路》雜志社聯(lián)合舉辦的“絲綢之路塔文化專題研討會”,必將為塔文化專題陳列館的建設提供重要的學術及理論支撐。

      (二)塔文化在金塔縣博物館新館建設中承擔的使命

      首先,是對金塔宗教文化進行具體化和深入化的展示。宗教文化是地方文化建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金塔縣提出打造的五大地方文化品牌中就包括宗教文化品牌,具體涵蓋以金塔寺、青山寺為代表的佛教文化和以榆樹觀為代表的道教文化。然而,相比而言,金塔縣的宗教文化底蘊并不深厚,宗教古跡稀少且不夠顯著,唯一值得宣揚和利用的就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金塔寺金塔。因此,金塔縣在宗教文化建設中不宜面上推進,而應該在點上突破。具體來講,就是要突出金塔縣所承載的塔文化,從深入挖掘、展示、傳播塔文化入手,提升地方宗教文化的內涵和影響力。

      其次,對象征金塔人頂天立地、久經(jīng)風雨、堅定不移、矢志不渝的精神風貌與理想信念進行形象揭示。金塔作為一種客觀存在,不僅見證了其腳下這片土地的滄桑變化,其中也早已浸透了金塔人的人文精神。因此,它不單純是一座建筑物,而成為一種偶像,一座供人們精神棲息的驛站。通過舉辦塔文化專題展覽,可以將金塔本身承載的人文精神用形象化、現(xiàn)代化的陳列語言揭示給觀眾,以達到向觀眾傳遞正能量的目的。

      再次,促進文物資源的利用和文化旅游產業(yè)的發(fā)展。作為人類文明的物質遺存,塔本身就是文物。同時,塔又是與之相關的文化遺存的收藏處和展示處,是重要的文物貯藏寶庫、文物收藏館和陳列館,也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實物教材。珍惜和保護這一歷史文化遺存,有利于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凡是有塔的地方,都應該以塔而驕傲和自豪,以塔為名片和品牌,把文化資源轉換為產業(yè)優(yōu)勢,堅持可持續(xù)發(fā)展,用古塔的風采再造今日的輝煌。

      最后,彰顯金塔縣博物館新館的個性和特色。目前,全國的縣級博物館千館一面、個性和特色不突出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而順應基本陳列專題化的趨勢,推出主題深刻、內涵豐富的專題展覽或打造富有個性、特色鮮明的專題博物館,就成為金塔縣博物館新館建設的必然選擇。把金塔縣博物館新館定位為絲綢之路塔文化專題博物館,既能彰顯新館的個性和特色,又將豐富絲綢之路沿線博物館的主題。

      (三)絲綢之路塔文化專題博物館的主題定位及內容設計構想

      在我國,古塔一般是佛的象征,也是佛教沿絲綢之路傳播的重要載體之一。同時,古塔又是隨佛教的產生而產生的,并隨佛教的傳播而傳播。因此,將絲綢之路塔文化博物館的展陳主題確定為“佛光塔影”,能夠形象地揭示古塔與佛教的淵源及依存關系。

      鑒于絲綢之路塔文化的外延與內涵博大精深,對其全面展示缺乏展品及空間支撐,因此,首先應對本展覽的內容作出界定。第一,在地域上,展覽應以傳統(tǒng)意義上的陸上絲綢之路為主,以甘肅、新疆、陜西三省區(qū)為重點,兼顧陸上絲綢之路其他地區(qū)和海上絲綢之路。第二,在內容上,主要突出金塔之塔和絲綢之路主要節(jié)點城市現(xiàn)存的富有特色、影響力較大的古塔,以點帶面,而非面面俱到,且主要以實物圖片和相關的人物、故事及文獻資料為支撐。在此前提下,展覽內容可涵蓋塔的起源與發(fā)展、塔的形狀和構造、塔的功能(用途)及其歷史文化價值、塔的衍生、以塔積德等方面。通過對絲綢之路塔文化中這些典型側面的展示,讓觀眾了解絲綢之路塔文化的悠遠博大、豐富多彩,領略絲綢之路古塔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感受絲綢之路塔文化隨佛教東傳漢土且中外結合、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歷史及時代氣韻,以及塔文化在佛教文化和絲綢之路文化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與地位。

      [參考文獻]

      [1]唐·玄奘.大唐西域記[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徐華鐺.中國古塔[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1986.

      [3]甘肅省文物局.甘肅古塔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4]吳開東.淺析金塔寺石窟藝術[J].絲綢之路,2010,(4).

      [5]索南才讓.佛塔的起源及其演變[J].西藏藝術研究,2005,(1).

      [中圖分類號]K87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6)14-0052-03

      猜你喜歡
      金塔縣佛塔
      拉瑪格拉瑪佛塔
      甘肅金塔縣特色優(yōu)勢產業(yè)樹品牌
      農耕文化進校園的實踐——以金塔縣古城小學為例
      甘肅教育(2020年21期)2020-04-13 08:08:26
      佛塔畫(大家拍世界)
      金塔縣森林旅游業(yè)發(fā)展現(xiàn)狀及思路對策
      天然佛塔
      青年與社會(2016年5期)2016-05-14 11:42:25
      金塔縣人大常委會堅持把健全完善制度作為加強自身建設的重要保障
      人大研究(2015年6期)2015-10-28 18:09:35
      兩副擔子一肩挑:記金塔縣關工委科技組組長、教育組組長張永忠
      中國火炬(2014年9期)2014-07-25 10:23:21
      長沙窯瓷器上的佛塔裝飾
      大眾考古(2014年10期)2014-06-21 07:12:16
      金塔縣控制、消除麻疹帶來的經(jīng)濟效益的評價
      海晏县| 沽源县| 宣威市| 团风县| 榆树市| 呼伦贝尔市| 南宫市| 仁布县| 井研县| 全南县| 广灵县| 绥阳县| 互助| 两当县| 淮阳县| 宜川县| 新巴尔虎右旗| 鸡东县| 若羌县| 汉沽区| 射阳县| 济宁市| 浠水县| 茂名市| 山阴县| 锡林郭勒盟| 威信县| 五河县| 永安市| 清丰县| 莆田市| 张家港市| 竹山县| 汽车| 体育| 叶城县| 香港| 德昌县| 寿宁县| 抚顺市| 筠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