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莉,劉秀琴
(陜西省旬陽縣中醫(yī)院藥劑科,陜西 旬陽 725700)
診療警示
中藥致藥物性肝損傷臨床分析
李莉,劉秀琴
(陜西省旬陽縣中醫(yī)院藥劑科,陜西 旬陽 725700)
目的:探討中藥致藥物性肝損傷的特點。方法:中藥致藥物性肝損傷68例為研究組,西藥致藥物性肝損傷68例為對照組,觀察比較兩組肝功能指標、肝損傷類型與肝損傷程度。結果:研究組γ-GT、ALT均高于對照組(P<0.05)。膽汁淤積發(fā)生率研究組30.88%,對照組14.71%;輕度肝損傷發(fā)生率研究組32.35%,對照組55.88%,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膽汁淤積型肝損傷是中藥致藥物性肝損傷的主要表現(xiàn)類型,且損傷程度較重。
藥物性肝損傷;肝功能指標;損傷程度
近年來,隨著中成藥與中草藥在臨床廣泛的應用,中藥所致的藥物肝毒性報道也隨之增加,備受各界的關注與重視[1]。筆者將我院收治的藥物性肝損傷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共136例,均為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患者,分為中藥所致的研究組和西藥所致的對照組。研究組男30例,女38例;年齡18~78歲,平均(50.0±6.5)歲;致?lián)p傷藥物為消核片12例,黃芩10例,柴胡10例,水蛭8例,雷公藤7例,牡丹皮5例,黃藥子5例,克銀丸5例,何首烏3例,其他3例。對照組男32例,女36例;年齡18~78歲,平均(50.2±6.3)歲;致?lián)p傷藥物為抗結核藥20例,西咪替丁8例,苯胺類7例,環(huán)磷酰胺7例,阿莫西林7例,卡馬西平4例,頭孢類抗生素4例,氯氮平3例,非甾體抗炎藥3例,苯妥英鈉2例,其他3例。兩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均行肝功能檢驗,立即停止應用損肝藥物,并根據(jù)不同情況,采取退黃、保肝等對癥治療措施。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功能損傷情況,即總膽紅素(TBiL)、丙氨酸轉氨酶(ALT)、谷氨酰轉肽酶(γ-GT)。參照第7版《實用內科學》比較兩組肝損傷類型與肝損傷程度。①肝損傷類型:血清堿性磷酸酶(ALP)無異?;駻LT/ALP在5或以上,ALT在2正常值上限(ULN)或以上為肝細胞型;ALT無異常,ALT/ALP在2或以下,ALP在2UNL或以上為膽汁淤積型;ALP與ALT均上升,ALT在2ULN或以上,ALT/ALP在2~5之間為混合型。②肝損傷程度:凝血酶原國際標準比值在1.5以上,ALP或ALT上升,TBil在2.5mg/dL以下為輕;凝血酶原國際標準比值在1.5或以上,ALP與ALT上升,TBil在2.5mg/dL或以上為中;TBil在2.5mg/dL或以上,ALP與ALT顯著上升,需要入院系統(tǒng)治療。
用SPSS15.0統(tǒng)計學軟件統(tǒng)計,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 )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肝功能損傷情況見表1。
表1 兩組肝功能損傷情況 (±s)
表1 兩組肝功能損傷情況 (±s)
組別 n γ-GT(U/L) TBiL(μmol/L) ALT(U/L)研究組 68 598.5±325.2 74.5±32.5 556.5±245.5對照組 68 500.5±265.5 73.6±33.5 352.5±206.5 t 4.536 0.523 6.523 P<0.05 ?。?.05 <0.05
兩組肝損傷類型與嚴重程度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肝損傷類型與嚴重程度比較 例(%)
肝臟是機體的重要代謝器官,藥物攝入后可在此轉化、代謝聚集。然而,受藥物毒性與代謝物的影響,肝臟可出現(xiàn)程度不一的肝臟損傷,甚至肝功能衰竭。中藥屬于我國傳統(tǒng)醫(yī)學指導下的臨床藥物,主要來源于自然界,不僅有植物藥,還有介殼類、動物、礦物類等藥物。目前,普遍認為中藥藥材的安全性較高、藥物毒性作用較少[3]。然而,隨著中藥在臨床的廣泛應用,中藥肝損傷情況也呈顯著遞增的趨勢。
由于藥性溫和,臨床應用中藥,往往不注重用法與劑量,所以藥物的毒性作用更強[2]。中藥所致的肝損傷主要為膽汁淤積型,且損傷程度顯著高于西藥,這與部分研究結果相符[4]。有研究認為,膽汁淤積型肝損傷易發(fā)展成慢性肝損傷,而是否影響預后效果仍有待進一步研究[5]。
膽汁淤積型肝損傷是中藥致藥物性肝損傷的主要表現(xiàn)類型,且損傷程度較重,臨床應加強中醫(yī)辨證用藥管理工作。
[1] 許雪飛,王菲,劉芬,等.藥物性肝損傷臨床調查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14,30(3):216-218.
[2] 周桂琴,黎波,曾玲玲,等.80例中草藥致藥物性肝損傷臨床特征分析[J].時珍國醫(yī)國藥,2013,24(4):967-968.
[3] 何勇,徐秀云.184例急性藥物性肝損害臨床病歷回顧分析[J].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2013,33(16):1376-1377.
[4] 陳天江.藥物性肝衰竭的臨床特點及預后有關因素分析[J].西北藥學雜志,2013,28(5):518-520.
[5] 江振洲,王欣之,孫麗新,等.中藥毒性評價的技術方法與應用[J].藥學進展,2013,37(11):545-554.
R271.917.5
B
1004-2814(2016)10-1028-02
2016-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