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超
周大伯的兒子怎么也想不到,63歲的老父因中風造成的半身癱瘓,究其原因竟是房顫惹的“禍”。周大伯常常感覺心悸、頭暈,心臟跳得時快時慢,到醫(yī)院一檢查,確診是一種常見的心律失常,叫“房顫”。醫(yī)生給開了抗凝藥,叮囑要按時用藥。前些日子,周大伯感覺身體沒什么不適,自己就擅自停藥了。可萬萬沒想到,后來就突發(fā)中風,落下了半身癱瘓,后果已無法挽回。
“明明是心臟問題,怎么會中風了呢?”山東省立醫(y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宋尚明教授表示:“房顫最大的危害就是腦中風。與普通人相比,房顫患者的中風發(fā)生率要增加近5倍。”
房顫的癥狀雖輕,危害嚴重
房顫是臨床最為常見的持續(xù)性心律失常,患病率隨年齡增大而增高。房顫的主要癥狀有心悸、眩暈、暈厥、氣促等,但也有一些患者沒有任何癥狀。
房顫的癥狀雖輕,危害卻很大。房顫發(fā)生時,心房有效的收縮功能消失,這導致心房內的血液淤積并可能產生血栓。血栓脫落后,會隨著血液流動,造成血管堵塞,如腦栓塞、肺栓塞、下肢深靜脈栓塞等。在這些栓塞事件中,最常見的是腦栓塞,即腦卒中,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中風”。
和其他原因引起的中風相比,房顫導致的中風更可怕。研究顯示,房顫引發(fā)的中風30天內的死亡率可達25%,一年內死亡率則高達50%。
抗凝是最有效治療方式
據(jù)宋尚明介紹,目前抗凝是國內外公認的預防房顫引發(fā)腦中風的最有效的治療方式??鼓委熓峭ㄟ^阻止心房中血液凝集成血塊,達到預防腦中風的目的。宋尚明建議患者若能做好三件事,與房顫相關的中風事件就會大幅減少。
首先,到正規(guī)醫(yī)院就診,在專業(yè)醫(yī)生指導下進行卒中風險測評。有些房顫病人存在心悸、乏力、心衰等癥狀,他們誤以為服用藥物控制好這些癥狀,也就預防了中風。實際上房顫患者的中風與其危險因素有關,而與房顫癥狀無關。
其次,要正確用藥。如果評分結果顯示有中風風險,就應該服用抗凝藥來預防中風。但很多房顫患者仍在服用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其實不是抗凝藥,其對房顫導致的血栓效果有限。
最后,堅持長期規(guī)律服用抗凝藥。抗凝藥需要長期堅持服用,不能時斷時續(xù)。即使沒有感覺不適,不等于說中風的風險消失了,因此不能停藥。
“簡便抗凝治療”更易堅持
過去幾十年中,臨床上常用的傳統(tǒng)抗凝藥是華法林,但華法林由于劑量個體差異大,存在較多的藥物和藥物、藥物和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病人需頻繁去醫(yī)院抽血監(jiān)測抗凝效果,非常麻煩。
宋尚明說,近年來,新型口服抗凝藥物的出現(xiàn),讓“簡便抗凝治療”方案成為現(xiàn)實。如達比加群酯,基本克服了華法林的局限性,服用方便,無需頻繁監(jiān)測,患者更容易堅持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