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紅芳
第八屆全國新世紀小學數學課程與教學系列研討會放浙江衢州舉行,傾聽了11位老師的研討課及一些專家的精彩點評,我備感榮幸。期間的感受頗多,其中有兩個課堂教學片段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個片段:
出現在安徽劉云老師的課堂:呈現火柴棒的算式
請學生移動一根火柴棒讓算式成立,學生很快說出答案。而后老師又問:一根火柴也不許動,怎么讓大家看到一個正確的算式?一個學生馬上站起來回答:用鏡子。
這時老師就馬上呈現了謎底:是的用鏡子,而且課件進行了演示。
聽下來總覺得沒有了味道,課堂缺少了和諧的學習氣氛。我想老師設置這個情境的目的是希望激發(fā)學生探索的欲望。經過激烈的猜測,最后艱難的得出答案。用一個富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可是為什么這么具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沒有了挑戰(zhàn)性呢?
第二個片段:
出現在江西賴良忠老師的課堂:知道什么是面積后,老師課件出示課本練習P41的三個圖形誰的面積大?用什么方法?
第一個學生站起來回答用硬幣擺
第二個學生站起來回答用方格紙
非常明顯的面積大小比較,老師的預設是用觀察法??墒菫槭裁磳W生偏偏想不到或不說呢?
在這兩個情境的背后,我們可以試著去尋找“答案”背后的答案。
我們發(fā)現在上課之前這兩位老師做了同一件事情,將這節(jié)課要用到的學具提前發(fā)給了學生。學生多厲害呀,一看到這些東西就能讀懂老師,讀懂課堂。使得老師的一些預設沒有了探究的價值,這幾個學生或許也被老師看成了“破壞分子”。
當我們的課堂遇到這樣的事情該怎么辦?第一這樣的公開課上,先不要提前發(fā)放學具。放在桌子里等學生來了再打開,這或許是一種方法。但不能根本解決問題。
我想課堂如果老師已經面臨這樣的尷尬了,該做些什么呢?
正如第一個片段中,學生馬上回答:“鏡子”。這個老師的做法是馬上呈現答案,將一個人的回答當成全班人都已經知道。使得本來的激趣變得不再有趣。難道她真的明白了為什么用或怎么用鏡子嗎?其實這時老師可以停一停,反問一句:“是嗎?”“你們認同嗎?”“你是怎么做的?”或“你怎么知道的?”每一個孩子再進行驗證。讓學生充分說出自己的想法,或許有的孩子是因為拿到老師發(fā)的鏡子,所以猜測可以用鏡子的。這時何不讓他猜了后再驗證呢!
第二個片段中,學生出不來觀察法,肯定是老師沒有預想到的。這時老師不一定要按著自己的教案走,或許可以追問一句。“你為什么想到用這種方法?” 長方形、圓這兩個圖你會用格子、硬幣擺嗎?非常明顯的大小區(qū)別,學生一般會直接觀察得到大小。而三角形、長方形面積比較接近,觀察法可能一下子比不出來。
又或者老師將問題改為:誰的面積???用什么方法?這時同學們一眼就能比較出來了。所以在問題設置的時候,我們老師應該盡可能的排除一些不必要的干擾。還有當面對學生生成預設之外的結果時,老師一定要仔細的傾聽,不要馬上下結論。給一點時間讓學生討論,也給自己爭取一點思考的時間。冷靜分析學生這樣的回答,最后弄清原因。幫助學生理解,也是幫助自己更好的完成教學。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更加和諧!
用劉兼主編的話說:每讀懂一個學生,教師向前大進一步。
教師每讀懂自己,教師向前大進一步。
讓我們在反思和學習中不斷的進步,做一個明白的老師!讀懂學生的真實想法,構建更多的和諧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