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盧文弨文學思想初探

      2016-11-25 19:08:17董韋彤
      中國文論 2016年0期
      關(guān)鍵詞:文學作品詩歌文學

      董韋彤

      (作者單位: 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

      盧文弨文學思想初探

      董韋彤

      盧文弨是清代著名的???、考據(jù)學家。雖不專事文學,但在其一生的治學過程中,他逐漸形成了一些有自己特點的文學觀念和思想。在詩歌創(chuàng)作緣起的問題上,盧文弨認為應當先有事,觸事生情,再以詩歌表達情。在內(nèi)容題材的擇取上,他主張以當下社會現(xiàn)實之事入詩,以詩記史,尤其提出“以詩為邑之志”。對于表現(xiàn)不同題材的詩歌而言,他喜歡的詩風或清新淡雅,或雄渾厚重,又或是兩種相對風格兼而顧之的中道。盧文弨對文學形式的規(guī)范非??粗?,認為對“能詩者”而言根本不存在內(nèi)容與形式的真正沖突。對于文學作品的功用,從小處著眼,它能怡個人之情;從大局考慮,文學具有不可替代的社會作用。在對文學作品進行賞鑒時,盧文弨提出了??笨紦?jù)的重要性,承認讀者理解與作品本意之間客觀差距的不可避免性,并表露了自己評判文學作品的原則標準。對于文學作品,盧氏尤愛其意蘊和文氣之古風。

      盧文弨;文學思想;文學觀念

      盧文弨,字召弓,一作紹弓,號磯漁,又號檠齋、抱經(jīng),晚年更號弓父,人稱抱經(jīng)先生。生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祖籍范陽,后自余姚遷杭州。父盧存心,恩貢士;母馮氏,清初經(jīng)學家馮景之女。盧氏既稟家學,又得外王父教誨,年紀輕輕便“已知學之所向”*(清) 江藩著、漆永祥箋釋: 《漢學師承記箋釋》卷六,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561頁。。后為桑調(diào)元女婿,并師事之,故其“學有本原,不為異說所惑”*同上。。乾隆六十年(1795)十一月二十八日,盧文弨卒于常州龍城書院,享年七十有九。

      乾嘉時期,??睂W大盛,涌現(xiàn)出一批出色的??睂W家,盧文弨即是其中的佼佼者。清末著名藏書家丁丙在《善本書室藏書志》中說:“校勘之學,至乾嘉而極精。出仁和盧抱經(jīng)、吳縣黃蕘圃、陽湖孫淵如之手者,尤讎校精審?!?(清) 丁丙: 《善本書室藏書志》,《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第九冊,北京: 中華書局,2006年,第935頁。由于盧氏在??睂W上極高的造詣和難以撼動的地位,歷來對其??睂W思想和方法的研究與探討數(shù)不勝數(shù)。另一方面,盧氏一生校閱之書無數(shù),在校勘過程中,必然會對這些書有一個總體的把握,做出一些品評。雖然盧不專事文學,但這些文字中有很多寄托著盧氏自己的文學思想和價值取向。盧文弨作為了不起的??睂W大家,其博其精自不必多言,在這樣的知識背景和閱讀經(jīng)歷下,他所形成的文學思想,絕不是憑空捏造、臆想的,而是在極肥沃的學術(shù)土壤中逐漸萌芽、成長起來的,是有深厚的積淀和扎實的基礎(chǔ)的,自有其獨特的價值。

      一、 詩歌的創(chuàng)作與題材

      在詩歌創(chuàng)作沖動如何產(chǎn)生的問題上,盧文弨贊許的是“觸事抒情,磊落傾寫”*(清) 盧文弨: 《汪津夫先生詩鈔序》,(清) 盧文弨著、王文錦點校: 《抱經(jīng)堂文集》,北京: 中華書局,1990年,第70頁。。詩歌的直接觸發(fā)者是“情”,情的觸發(fā)者是“事”,先有事,然后生情,再以詩歌表達情。許是受乾嘉樸學的影響,盧文弨的文學觀念也甚為樸素務(wù)實。他鄙棄無病呻吟的功利性為文,認為文學作品應緣起于有事可發(fā)、有情要表。在這個前提之下,下筆自然順暢,少去許多扭捏。

      這里所謂的“事”,其實就是文學作品的題材問題。

      說到底,盧文弨是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文人,于經(jīng)學又多有涉獵,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了他對于文學題材選擇的主張。在《戴剡屏定邊雜詩序》中,盧文弨批評姚合的詩說:

      而合之詩,上之無所歸美于其君,下之又不能表彰勛德,傳述其邑之舊聞,詩雖多,奚裨焉。*(清) 盧文弨: 《戴剡屏定邊雜詩序》,同上,第71頁。

      在盧文弨眼中,對于詩歌而言,“頌上”和“彰德”是一個很重要的內(nèi)容和題材,這當然是從儒家的政治教化目的出發(fā)的。

      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在文學素材的選擇上,盧文弨對于能夠反映社會現(xiàn)實的內(nèi)容極為推重。在《剡源集跋》中,他批評元人為文“大率取材于先秦、兩漢”*(清) 盧文弨: 《剡源集跋》,同上,第192頁。,即是本于文學的現(xiàn)實主義立場。與之相對的,盧文弨對元好問的詩極為喜愛和贊賞,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其喪亂詩以歷史現(xiàn)實為題材,深刻地反映了彼時的社會狀況和詩人內(nèi)心真實的感受:“遺山生當易代,其詩不勝故國故君之思?!?(清) 盧文弨: 《遺山樂府題辭》,同上,第99頁。盧文弨還在《叨溪詩話跋》中直接寫道:“義山詩:‘卻羨卞和雙刖足,一生無復沒階趨?!擞屑ぶ?,何嘗如新豐老翁搥折其臂之出于實事者哉!”*(清) 盧文弨: 《叨溪詩話跋》,同上,第200頁。李商隱在《任弘農(nóng)尉獻州刺史乞假還京》中所用卞和的典故歷來為人所稱道,盧文弨卻將其與白居易的紀實詩《新豐折臂翁》相比較,認為二者在類似的含義表達上,白詩寫實的效果更勝于李詩的用典??梢?,文學創(chuàng)作所觸之“事”,盧文弨極力主張本于當下社會現(xiàn)實之事,這種對現(xiàn)實題材的推崇甚至可以稱得上執(zhí)著了。

      可以說,在盧文弨的文學觀念中,“以詩紀事”、“以詩記史”、“以史入詩”是非常重要的內(nèi)容。這應該與清代詩壇“詩史”觀念盛行、敘事詩大興有關(guān)。明清易代之際,社會動蕩,民族危亡,詩人們感于時事,大量在文學作品中運用這些現(xiàn)實題材,抒發(fā)身世飄零之感,比如吳偉業(yè)、錢謙益、陳子龍等等,也由是引領(lǐng)了一代詩歌之風氣。在“詩史”觀的指導下,清代的敘事詩多記錄重大的史實,盧文弨的文學觀念自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這種風氣的影響。

      在此基礎(chǔ)上,盧文弨又有自己更細膩的眼光和獨到的見解。他并不將紀實詩的題材內(nèi)容限定在重大時事和政治事件,而是將眼光延伸到了更加細微具體處。在《戴剡屏定邊雜詩序》中,他極力贊揚戴剡屏之詩記邑中之事:

      其頌揚有體如此。訪邑中節(jié)義之事,奮筆為闡幽,以及隱者藝之工者,方外之勤于其教者,咸甄錄不遺焉。至鳥獸草木之異,可以廣見聞?wù)?,亦以余力及之。邑故無志,是詩也非即是邑之志乎?此固非武功*武功即姚合,曾授武功縣主簿,世稱姚武功。之所得而媲美者也?!妫∶髦蟊I張獻忠,實生斯地,流毒天下,宜有嘆恨而懲戒者。君詩中顧不之及,此豈即在所逸篇中邪?雖然,彼獻忠何足道,而邑之大事,實賴是詩以傳。*(清) 盧文弨: 《戴剡屏定邊雜詩序》,(清) 盧文弨著、王文錦點校: 《抱經(jīng)堂文集》,第71—72頁。

      盧文弨直言“以詩為邑之志”,可謂其獨到的見解。在他看來,敘事詩的題材不應止于主流的大人物大事件或者詩人自身的經(jīng)歷,一邑之中的人物風貌、風土人情甚至草木鳥獸,都是很好的入詩題材。以歷史的觀念來看,這樣的詩歌具有現(xiàn)實的歷史考證作用,相較于單純的抒情性詩歌更容易得到保存和流傳。

      二、 詩歌的風格

      從盧文弨對詩歌的品評之語來看,他所喜歡的風格大致可總結(jié)為三種。

      1. 清淡雅絕,不落俗媚

      盧文弨喜歡清新淡雅的詩風,在評點詩集作品時多有稱許:“古風雅淡,近律安和”*(清) 盧文弨: 《先祖春柳堂詩鈔小序》,同上,第69頁。、“風格清勁,多見道之言”*(清) 盧文弨: 《題張氏所刻栲栳山人詩集后》,同上,第176頁。、“格高氣勁”*(清) 盧文弨: 《題鈔本栲栳山人詩集后》,同上,第177頁。、“溫潤妍雅,與陳腐之言迥別”*同上。、“循環(huán)諷詠,可謂清無點塵,淡余雋昧,書法亦不染俗派”*(清) 盧文弨: 《題曹荔帷遺詩后》,同上,第177頁。、“詩致清婉”*(清) 盧文弨: 《徐常侍文集跋》,同上,第183頁。、“沖瀜演迤,自能成家”*同上。、“瀟灑出塵之致”*(清) 盧文弨: 《劉公是集跋》,同上,第186頁。、“風格峭異”*(清) 盧文弨: 《玉楮詩藳跋》,同上,第191頁。、“清綺流美,有蕭閑之韻”*(清) 盧文弨: 《仇山村金淵集書后》,同上,第194頁。、“情與境俱清絕”*同上?!瓘倪@些品評語中可以看出,盧氏尤愛一個“清”字,撇清一切浮塵,唯余詩歌自然清新之根本。

      與此相對的,盧文弨極惡豐縟艷媚、虛夸浮泛的詩風。他認為作詩應“絕遠纖縟佻巧之習”*(清) 盧文弨: 《先祖春柳堂詩鈔小序》,同上,第69頁。,又批評“不合雅奏、熟媚綺靡之習”*(清) 盧文弨: 《題賈長江詩集后》,同上,第182頁。。在《徐常侍文集跋》中,他直指昆體豐縟之弊:“詩致清婉,在昆體未興之前,故無豐縟之習?!?(清) 盧文弨: 《徐常侍文集跋》,同上,第183頁。西昆體為詩多宗主李商隱,極力追求詩歌的形式美,好用典故,往往辭采華美,偶麗工整,執(zhí)著于表現(xiàn)才學和技巧。其風格特征與“清雅”背道而馳,且多賣弄之嫌,不復詩歌本真之美,故而不為盧氏所喜。

      2. 雄渾蒼勁,沉郁厚重

      對于不同題材的詩歌,盧文弨有著不同的看法。于表現(xiàn)日常生活的抒情小詩而言,盧氏喜其清雅;而對于容納有分量的歷史題材的敘事詩,他對雄渾厚重的藝術(shù)風格大加贊賞?!哆z山樂府題辭》有云:“遺山詩渾雄沉郁,有唐大家之嗣響也。”*(清) 盧文弨: 《遺山樂府題辭》,同上,第99頁?!稌鴼沉昙蟆诽岬剑骸凹性?,風格蒼老,源于少陵。使事亦復精切。”*(清) 盧文弨: 《書毘陵集后》,同上,第175頁。又在《景菊公先生詩集跋》中贊其《錢塘懷古》七言長律“氣象雄渾,音節(jié)亮拔,不落宋、元以后格調(diào)”*(清) 盧文弨: 《景菊公先生詩集跋》,同上,第196頁。。在“詩史”觀念的指導下,盧文弨站在“史”的大格局、大視野下看待詩,自然冀其大氣磅礴,摒除客氣與寒酸之氣。

      盧文弨對這種風格的崇尚,大抵與其對杜甫的極力推崇有關(guān)??v觀其文集,在對各色詩集進行品評時,盧氏極愛談及杜甫。或直接稱揚,或拿他人與之比較,以杜為標桿,他人似者即揚,殊者即貶:

      隨州詩固不及浣花翁之博大精深、牢籠眾美。*(清) 盧文弨: 《劉隨州文集題辭》,同上,第98頁。

      集中詩,風格蒼老,源于少陵。*(清) 盧文弨: 《書毘陵集后》,同上,第175頁。

      中有詩三卷,多感時傷事之作,亦浣花之遺也。*(清) 盧文弨: 《高恥堂稿跋》,同上,第175頁。

      風格蒼老,頗近老杜《留花門》、《塞蘆子》諸章。*(清) 盧文弨: 《劉后村集跋》,同上,第192頁。

      至子美之廣廈與樂天之大裘,其意一也,其詞則有工拙。*(清) 盧文弨: 《叨溪詩話跋》,同上,第200頁。

      唐杜少陵,固所稱細于律者,故能不失乎和聲成文之遺意。*(清) 盧文弨: 《杜詩雙聲疊韻譜序》,同上,第81頁。

      皆尊杜之語。這大概是受清代尊崇杜甫的大環(huán)境影響所致。

      3. 兼而顧之的“中道”

      除了以上兩種不同題材所適用的風格以外,在一般的詩歌作品中,盧文弨極為看重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特點以恰當?shù)谋壤昝赖卣稀⑷诨谝粋€作品中。當然,這絕非易事。他在《徐常侍文集跋》中說:“李文正稱其為文敏速,不樂豫作,臨事立揮草,云‘速則意思壯敏,緩則體勢疎慢’。今觀集中之文,則其言也信。亦唯其如是,故亦無瀠洄渟蓄之趣,崩云裂石之勢,此殆由人之才力各有所偏勝,雖使自知之,而固無能相易者乎?”*(清) 盧文弨: 《徐常侍文集跋》,同上,第183頁。這里提出了文學風格難以兩全和平衡的問題,且大抵是由于“人之才力”的先天制約。大概因為盧文弨對這一點的清楚認識,所以他對于能夠做到兼而顧之的“中道”風格的文學作品都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和不遺余力的褒揚。比如“妍雅而不淫,和易而不流,其抒情也婉以暢,其赴節(jié)也亮以清”*(清) 盧文弨: 《遺山樂府題辭》,同上,第99頁。、“格高氣勁……然亦溫潤妍雅”*(清) 盧文弨: 《題鈔本栲栳山人詩集后》,同上,第177頁。、“豐縟而不失氣骨”*(清) 盧文弨: 《胡方平文恭集書后》,同上,第183頁。、“和易而不流,謹嚴而不局,質(zhì)直而不俚,華腴而不淫”*(清) 盧文弨: 《剡源集跋》,同上,第193頁。,歸根結(jié)底,這是為詩的中庸之道。

      三、 詩歌的形式

      作為一個治學謹嚴的??睂W家,盧文弨對于文學該有的形式是很看重的。他在其文集中多次提到詩歌的格律、用字等形式上的規(guī)范性問題,且極為嚴格。《胡方平文恭集書后》談到:

      亦有不免割裂湊泊者,如以昆明劫灰為“昆灰”,武都泥為“武泥”,黃堂為“雌堂”,《老子》“如登春臺”為“老臺”,畔牢愁截去愁字以葉韻。且于小學亦殊疎,押青韻云“寧待據(jù)梧瞑”,不知此瞑與眠同。又云“更籌深策破先零”,不知此零當讀憐,皆非青韻內(nèi)字也?!迫擞谛W,極不敢忽,以故篇章流傳,可指摘者極少。宋人則不然,雖腹笥富有,墨瀋橫飛,而細颣微瑕,究不得為全美。辭章之士,往往輕視小學,其所以不及前人者,正坐此,烏可忽哉!*(清) 盧文弨: 《胡方平文恭集書后》,同上,第184頁。

      由對文學作品形式規(guī)范的嚴格要求談到小學的重要性,自然與盧文弨自身的學術(shù)淵源有關(guān),但不可否認的是,對于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來說,尤其是詩歌,小學不只是工具,更是堆砌構(gòu)筑成其規(guī)范形式的不可或缺的磚石。另外,在《濂洛風雅跋》中,盧文弨指出:

      其意以為題曰風雅,即文不當在所錄中;又劉屏山戲作十二辰屬詩一首,亦當去。其言良是。*(清) 盧文弨: 《濂洛風雅跋》,同上,第197頁。

      可見,對于不同的文體、不同的文學形式,盧文弨是有嚴格的區(qū)分和歸類的,容不得半點草率和慢待。其文學觀之謹嚴由是可見一斑。

      對于詩歌格律的嚴格遵守,盧文弨亦十分看重。他認為杜甫詩的一個很大優(yōu)點即是對音律的講究,后人學杜甫而不得其要領(lǐng)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正在于此:

      唐杜少陵,固所稱細于律者,故能不失乎和聲成文之遺意。后人習其讀而置其律之嚴于不問,烏在其深于杜也!*(清) 盧文弨: 《杜詩雙聲疊韻譜序》,同上,第81頁。

      對于詩歌形式與內(nèi)容的關(guān)系,盧文弨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蓋欲明乎詩之本旨,由少陵而溯三百,以示后人之所當宗,庶乎志和音雅而舉合于律,將見詩教之益盛也。或曰:“詩以言志達情爾,如必拘拘于是,得毋舍本而專治其末乎?”余曰:“不然。彼不能詩而強為詩者,即逐字以求其孰平孰側(cè)也尚難,而能詩者初未聞其如是也。彼詩人之以雙聲與雙聲若疊韻之相為配偶也,亦如諧平側(cè)之一出于自然而已,非強探力索而始得之也,又何害乎性情哉!”*同上,第81—82頁。

      詩歌的內(nèi)容與形式之爭自古而有,但在盧文弨看來,真正的矛盾卻并不在于這二者,而在作家自身,在“能詩者”與“不能詩者”的區(qū)別。他認為,搖擺糾結(jié)于情志與聲律之間的“不能詩者”,往往連基本的詩歌聲律規(guī)范都不懂,也就談不上對內(nèi)容與形式關(guān)系的平衡與把握,他們所謂的本末之憂更像是自說自話,基本上并不具有什么意義和價值。而對“能詩者”而言,抒情言志為詩歌之“體”,韻律格式為詩歌之“用”,二者是互為表里的一個整體,根本不存在割裂對立的關(guān)系。在創(chuàng)作時,“能詩者”以恰當?shù)姆妒奖憩F(xiàn)一定的題材內(nèi)容,過程中音韻格律等要素自然流于筆尖,并不會出現(xiàn)有意識地在內(nèi)容與形式之間平衡鉆營的情況。盧文弨的這種觀點,對詩歌創(chuàng)作者的文學素養(yǎng)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四、 文學作品的功用

      對詩歌等文學作品的功用,盧文弨亦有自己的體悟。

      一是怡情作用。在盧文弨的認識中,對于個人而言,和樂時詩歌可助興,憂憤時詩歌可寄情,無出其右。他在給詩集《遺山樂府選》的題辭中評價說:“春之朝,秋之夕,聯(lián)佳客于一榻,懷故人于千里,意有甚適則引之而永焉,情有不怡則融之而釋焉,便觀覽,資吟諷,莫若此選也宜?!?(清) 盧文弨: 《遺山樂府選題辭》,同上,第100頁。娛樂心性與發(fā)泄憂思,都是給人以精神上的照顧。而在《書徐霞客游記后》中,盧文弨說:“余老矣,無能遍游宇內(nèi)名山大川,聊以此作臥游,是不可以不讀?!?(清) 盧文弨: 《書徐霞客游記后》,同上,第137頁。這里盧文弨是把《徐霞客游記》看作一種實用性文學作品,讀者借助此游記了解各地風土人情,雖未實覽而如臨其境。這種類型的文學作品對讀者的休閑娛情作用是偏向?qū)嵱眯缘摹?/p>

      二是社會作用。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理念中,大多數(shù)時候文學是要肩負起社會責任的。作為深受正統(tǒng)儒家思想浸潤的傳統(tǒng)文人,盧文弨自然也對這種觀念表現(xiàn)出極大的認同。他認為,一方面,文學作品要揚善抑惡,于潛移默化中教化民眾:“其頌揚有體如此。訪邑中節(jié)義之事,奮筆為闡幽,以及隱者藝之工者,方外之勤于其教者,咸甄錄不遺焉?!?!明之大盜張獻忠,實生斯地,流毒天下,宜有嘆恨而懲戒者。君詩中顧不之及,此豈即在所逸篇中邪?”*(清) 盧文弨: 《戴剡屏定邊雜詩序》,同上,第71—72頁。另一方面,文學作品還要于文學性之余體現(xiàn)經(jīng)世之務(wù),以期聞之于廟堂:“其負性直介,而又非全闕經(jīng)世之務(wù),徒為汗漫游者比?!剿ふ\非高牙大纛者所可兼而有,此又在位者所當聞而知戒也。”*(清) 盧文弨: 《書徐霞客游記后》,同上,第137頁。

      五、 文學作品的鑒賞與評價

      盧文弨一生所考據(jù)??边^的書籍無數(shù),在這個過程中,他的許多感受和認識是很多專事文學的文人一生都無法體會到的。前人的文學作品一代代流傳下來,在這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發(fā)生一些面貌上的改變,這一點盧氏是最有直觀感受的。因此,他比別人更能深刻地意識到這種歷史遺留下來的文本問題對文學作品的影響。在??笨甲C過程中,盧文弨見慣了文本的脫漏、衍生和錯訛等問題對古書原貌的巨大破壞,所以他提出了??笨紦?jù)之學與文學作品的理解與賞鑒的重要關(guān)系:

      夫一字之不安,通章之病也,學者可不唯善本之求,而但沿流俗之所傳乎?有志風雅者,其必樂考于斯矣。*(清) 盧文弨: 《劉隨州文集題辭》,同上,第98頁。

      文本的正確是真正理解文學作品的基礎(chǔ)和前提,沒有這個前提,后面的一切都將寸步難行。

      在對文學作品的認識和理解這個問題上,盧文弨一直保持著一個樸學家的冷靜和嚴謹。他清醒地認識到,作為讀者而言,基本上不可能完全領(lǐng)會到作者在文學作品中所要表達的確切含義,這是非常正常且理所當然的事情:

      義可斷章,辭無達詁。*(清) 盧文弨: 《增校王伯厚詩考序》,同上,第15頁。

      現(xiàn)就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醫(yī)院(以下簡稱“我院”)2016年1-12月門診不合理處方的類型及特點進行統(tǒng)計分析,旨在為我院處方點評工作的持續(xù)性改進提供參考,規(guī)范醫(yī)師處方行為,強化醫(yī)師合理用藥意識,提高處方質(zhì)量,保障醫(yī)療安全。

      夫詩有意中之情,亦有言外之旨。……詩無定形,讀詩者亦無定解。*(清) 盧文弨: 《校本韓詩外傳序》,同上,第28頁。

      不過,盧文弨承認并接受這種現(xiàn)實并不意味著他就陷入了消極的不可知論。他認為讀者應當通過各種方法盡量去接近文學作品的原意:

      是在善讀者意逆而微會之耳。*(清) 盧文弨: 《增校王伯厚詩考序》,同上,第15頁。

      善讀者融會而貫通之,將孔子所謂告往知來,孟子所謂以意逆志,舉可于斯參觀焉爾。*(清) 盧文弨: 《校本韓詩外傳序》,同上,第28頁。

      盧文弨深受儒家文學觀之影響,在批評方法上認同孔子的“告往知來”和孟子的“以意逆志”說。

      夫詩有意中之情,亦有言外之旨。讀詩者有因詩人之情而忽觸夫己之情;亦有己之情本不同乎詩人之情,而遠者忽近焉,離者忽合焉。*同上。

      這里盧文弨提出了一種很有意思的理念。他認為在文學作品的鑒賞過程中存在兩個獨立的主體:“詩人之情”和“己(即讀者)之情”,二者本質(zhì)上沒有什么必然的聯(lián)系。在一個合格的文學作品欣賞過程中,會有兩種情況發(fā)生: 一種情況是,讀者在讀詩之前并沒有預設(shè)什么情感或感受,但隨著對詩歌欣賞的深入,在某一個點上,“詩人之情”突然引起讀詩者的共鳴,從而引發(fā)出“己之情”。這種引發(fā)被盧文弨概括為一個準確而生動的“觸”字。當然,在這種情況下,“己之情”與“詩人之情”是相當接近的。另一種情況,讀者在品鑒詩歌之前本就懷有一種主觀感受和意愿很強的“己之情”,并且一般與作品中的“詩人之情”相差程度較大,但在詩歌欣賞的過程當中,在某個或者某些點上,“己之情”會發(fā)生瞬移,與“詩人之情”距離越來越近。

      在對文學作品的評價上,盧文弨意識到并承認了讀者審美趣味和水平的差異性:

      雖然意識到了這一點,但是也有一些標準被盧文弨視為判斷、評價文學作品不可撼動的根本原則。比如他在評價北宋大奸臣蔡京之子蔡絳的《鐵圍山叢談》時說:

      此宋蔡京之子絳謫郁林、博白時所作,欲掩其父之惡,正所謂雖孝子慈孫百世不能改者,況于絳哉!……噫!即觀其名書之意,亦可知其誕也已。*(清) 盧文弨: 《書鐵圍山叢談后》,同上,第173頁。

      評價《韓詩外傳》時說:

      中間或亦有里俗之言不盡歸典則者,鑒別之明,當自求之,要其格言古訓之厘然有當者正多也。*(清) 盧文弨: 《校本韓詩外傳序》,同上,第28—29頁。

      可見,是否符合正統(tǒng)的主流價值觀是盧文弨評判文學作品的一個重要標準。

      除此之外,盧文弨對文學之“古”極為看重,其文集中處處流露出對“古”的推崇:“古風雅淡?!?(清) 盧文弨: 《先祖春柳堂詩鈔小序》,同上,第69頁?!伴L江詩雖不合雅奏,然尚有古意,讀之可以矯熟媚綺靡之習?!?(清) 盧文弨: 《題賈長江詩集后》,同上,第182頁。“余于賈詩素不嗜,特以其近古貴之耳?!?(清) 盧文弨: 《再題賈長江詩集后》,同上,第182頁。盧文弨對于有古風的文學作品往往都是喜歡的,且格外寬容。

      對于何之謂“古”,盧文弨有自己的見解:

      夫好用難字,此剽竊涂澤者之所為耳,文之古,不在此。*(清) 盧文弨: 《絜齋集書后》,同上,第188頁。

      然古于文者,不必皆古于辭也。如第以辭之古為古文,則又恐以形貌求之,而非精神命脈之所在,是乃贗古非真古也。繼得黃梨洲所錄《剡源文鈔》,則大好之。……其文和易而不流,謹嚴而不局,質(zhì)直而不俚,華腴而不淫,此非徒古于字句之末者也。*(清) 盧文弨: 《剡源集跋》,同上,第192—193頁。

      他認為文學之“古”,本質(zhì)不在用字、遣詞、造句,而在其意蘊,在于文氣。

      綜上,盧文弨一生雖不專事文學,但他關(guān)于文學的很多觀念都有自己的見地,值得后人進一步挖掘和研究。

      (作者單位: 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

      猜你喜歡
      文學作品詩歌文學
      詩歌不除外
      當文學作品扎堆影視化
      為什么文學作品里總會出現(xiàn)“雨”
      我們需要文學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6
      “新”“舊”互鑒,詩歌才能復蘇并繁榮
      中華詩詞(2019年1期)2019-08-23 08:24:24
      “太虛幻境”的文學溯源
      紅樓夢學刊(2019年4期)2019-04-13 00:15:56
      詩歌島·八面來風
      椰城(2018年2期)2018-01-26 08:25:54
      文學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圍觀者”
      語文知識(2014年12期)2014-02-28 22:01:18
      我與文學三十年
      小說林(2014年5期)2014-02-28 19:51:51
      臺灣文學作品中的第一女
      海峽姐妹(2014年5期)2014-02-27 15:09:21
      新竹市| 镇沅| 奈曼旗| 普安县| 焉耆| 河间市| 石狮市| 忻城县| 镇坪县| 邯郸市| 台江县| 宁城县| 卢氏县| 文昌市| 兴安盟| 德庆县| 松潘县| 富川| 兴化市| 德州市| 玉林市| 宜州市| 株洲县| 赤壁市| 嵊州市| 金山区| 淳安县| 枝江市| 密云县| 乌鲁木齐县| 五莲县| 永德县| 改则县| 平陆县| 叙永县| 文水县| 鹤山市| 兴义市| 石阡县| 江华| 淮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