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新生代作家筆下的“返源”之旅
      ——兼論原始主義文學視角下與尋根文學的異同

      2016-11-25 19:43:10楊文忠
      小說評論 2016年5期
      關鍵詞:邱華棟尋根新生代

      楊文忠

      新生代作家筆下的“返源”之旅
      ——兼論原始主義文學視角下與尋根文學的異同

      楊文忠

      一般意義上來講,新生代小說家泛指20世紀60年代以后出生,在90年代激情理想主義消退之時走上文壇的一批作家,如邱華棟、韓東、朱文、魯羊、刁斗、李馮等。他們的成長環(huán)境是現(xiàn)代化的都市和發(fā)達的商業(yè)環(huán)境,商業(yè)化的物質景觀構成了他們小說的主要內容。由此批評界往往以欲望化的主題、平面化的敘事、單面的人物形象等對其進行了否定性的批評。

      但正如吳義勤所說,批評界對新生代的評價往往過于情緒化與非學理化,常常從局部的、個別的對象立論,但結論卻又常常指向新生代整體①。這里筆者并不想為新生代作家做辯護,只是想從“返源”角度對部分新生代作家的創(chuàng)作進行一些解讀。

      通過文本細讀我們發(fā)現(xiàn),在許多新生代作家筆下都有著一個逃離并尋找家園的敘事模式,這可以用邱華棟《環(huán)境戲劇人》中的一個詞來概括,就是“返源”。

      所謂“返源”主要包括兩個層面,一是“返”這一運動本身。在新生代作家筆下,“返”最普遍的表現(xiàn)為一種從“自身固定的位置”上離開,事實上這種離開表現(xiàn)為一種逃離,因為這種離開是由于周圍環(huán)境壓迫所產生的被迫性的運動。如在《我的朋友曾見》中,主人公曾見疲憊厭倦于物化、欲望化的都市生活,于是他希望能找到超脫于其上的“自由精神空間”,為此,他幾乎不停地重復著尋找、逃離、再尋找的過程,游走于“密宗、氣功、占卜之間,從佛教跳到尼采,一會兒寫詩一會兒鉆研哲學,一會兒充當訪貧記者”。結果是他始終處于在路上的一種流浪狀態(tài)。在《唐朝》中,善于把歷史事件在當代語境中進行改寫的李馮,則將尋找的筆觸伸向了盛唐時代,通過對那個時代人的自由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遙想,傳遞出一種對理想追尋的熱情、渴望與動力,“塵世的美感決非無償之贈,凡人的生命意義在于追求。哦!看哪!我們的折沖都尉甲光閃閃,正興致勃勃奔馳在永不止息的路上,尋找著原始、古樸的家園所在?!?/p>

      在魯羊、朱文筆下,這種超越物化的精神追求與尋找被具化為都市現(xiàn)實中“奔跑的儀式”。魯羊的《出走》采用象征的手法,具有魯迅“鐵屋中的吶喊”一般的喻意,小說以封閉的“屋子”喻指、象征都市物化、壓抑的生存空間,以“我們怎樣才能把屋子改造得可以居住呢”作為全篇的“尋找”主題。主人公馬余在這物化的都市牢籠中,有著一種近乎強迫癥式的“出走”“離開”的感覺和沖動。在朱文的《盡情狂歡》中,“沒有人追我,只有我自己在沒命地向前奔跑。我和我鮮血淋淋的心臟在一起,在半空中向前奔,在一顆飛行的子彈的前方,在一顆子彈追上我之前,我仿佛知道這是我最后一次就要被結束的奔跑。這是我最后的一次的奔跑!我要在這最后的幾米中耗盡我所有的愛、所有的恨,所有的理想所有的空虛”。馬余表現(xiàn)出了一種至死不渝的逃離與出走。

      這種逃離主題表現(xiàn)得最直接、最明確的是新生代主力作家邱華棟。他明確指出“以中國當代的城市為背景,以我的尋找為主題”,“尋找的目的是要把僵死的靈魂驚醒”②。他在《環(huán)境戲劇人》《公關人》等作品中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個不安于現(xiàn)狀,努力尋找自己精神家園的人物形象。

      顯然這里的逃離不是一種單純的運動過程本身,而是具有象征意義的動作行為,這是因為這種返歸有著自己的歸宿——“源”。這里的源表現(xiàn)為一種異于當下都市生活的生存之地,在作品中有的被虛構成未被都市工業(yè)文明侵染的鄉(xiāng)村,如《環(huán)境戲劇人》中的核心意像“愛達荷”,“愛達荷”是美國的一個尚未都市化、工業(yè)化的農業(yè)州;有的是遠離現(xiàn)代文明的自然凈地,如《大坂》中遼闊的北部草原——“大坂”;還有的是記憶深處的理想居所,如在《下放地》中的對當下都市生活喪失熱情的年輕人一直向別人炫耀當年隨父母下放的那個村莊,他熱情洋溢地描述著那個村莊,“在一望無際的平原上,既沒有高樓大廈也沒有燈光的干擾,空氣是那么清新,沒有污染,你甚至可以聽到星星的叫聲!”

      正是有了“源”的存在,“返”變得具有了精神價值的取向性,變得具有了意義內涵和象征意味。這些“源”盡管具體不同,但都具有原初、原始、蠻荒等特點,與當下自身所寄居的都市格格不入。這種或顯或隱的“返源”模式構成了許多新生代作家小說的敘事主干,也影響到作品的主題表達。

      方克強教授認為,文學人類學批評包含兩種批評方法:原型批評和原始主義批評。原型批評主要受弗雷澤的文化人類學和榮格的精神分析學影響,目的是發(fā)掘、整合人類神話、習俗、儀式,包括文學作品中反復出現(xiàn)的、具有普遍性的意象和象征等原型。原始主義批評雖然在文學批評中經(jīng)常使用,但其具體含義卻一直比較模糊,往往被認為是一個“意義未定的臨時性用語”。原始主義概念的含糊性在于原始一詞的含義難以界定,方克強教授認為“原始”一詞“不是實指人類的史前社會,而是泛指相對于現(xiàn)代文明而言的比較原始或半原始的文化形態(tài)”③。由此,原始主義可以表述為對原始文化和東方文化流露出肯定性返歸意象、對現(xiàn)代文明持批判態(tài)度的思潮。而所謂的原始主義文學就是表現(xiàn)原始與現(xiàn)代,自然與文明沖突、對立,主題指向“原始”的意象并追懷古代、返歸自然的一類文學創(chuàng)作。

      以此觀之,具有“返源”模式的新生代小說家的創(chuàng)作無疑具有某種原始主義文學的特征。首先,主人公的逃離與返源行為就是根源于對都市社會和工業(yè)化、現(xiàn)代化生存環(huán)境的不滿。我們看到,新生代作家筆下的主人公都面臨著一種生存困境,但這種困境不是以往小說,如新寫實小說所描述的物質困境,相反,這些主人公往往都是生活“安逸”、衣食無憂的知識分子或白領,甚至還有許多是“成功人士”,如邱華棟筆下的“公關人”。他們所面臨的困境是精神上的,是現(xiàn)代文明造成的生存的無意義感和主體的受壓抑感。這其實也就是原始主義產生的根由和所要揭示批判的。其次,主人公的出走行為有著明確的目的地,就是具有原初意味的母體子宮般安全感的原始棲居地,這也正體現(xiàn)著原始主義的價值取向,如上文提到的“愛達荷”“大草原”“下放地”等。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原始并非時間序列上的史前時期,也并非原始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環(huán)境,更多的是指一種文化態(tài)度,即在精神價值取向上是指向過去的。這些新生代作家筆下的,與文明相對的“野地”“草原”“下放地”,甚至是心中的世外桃源都可以作為原始文學中的原始意象來理解。

      店里站滿了拿豆腐的軍伙,一個老軍伙遞上蓋了軍需部大印的采購券,拿起整板豆腐就往大鋁鍋里倒,幾板剛成型的豆腐頓時碎成一團,他們渾然不顧,一人一邊提起鍋耳朵,奪門而出……

      當代中國具有原始主義傾向的文學創(chuàng)作并不僅出現(xiàn)在20世紀90年代的新生代作家筆下。事實上,80年代中后期出現(xiàn)的尋根文學中就已經(jīng)具有了鮮明的原始主義文學的特征。當然二者的原始主義文學的特征表現(xiàn)有一些區(qū)別,在以下二者不同的分析中,可以明顯看到在中國步入工業(yè)化、現(xiàn)代化、都市化的進程當中,有一種對當下社會現(xiàn)實進行批判與反思的原始主義思潮存在著。

      首先,二者產生的具體時代背景不同,這一時代環(huán)境的差異又直接導致了作品中所揭示的現(xiàn)實矛盾與困惑不同。尋根文學產生于80年代中期,正值“文革”后新啟蒙主義思想方興未艾之時,中國社會的發(fā)展重新回到工業(yè)化和現(xiàn)代化的軌道上來,改革開放帶來了第二次西方文化思潮傳播的高峰。而新生代投身文壇的90年代初期,中國的社會發(fā)展正處于轉型期,即由農業(yè)文明向工業(yè)文明的過渡時期。尋根文學創(chuàng)作表現(xiàn)出來的原始主義特征更為駁雜。其中重要一點就是,雖然尋根文學也從西方文化熱和原始主義創(chuàng)作、魔幻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中看到了正在進行的現(xiàn)代化所可能帶來的一些文明的弊害,但對仍處于農業(yè)文明解體前夜的中國來說,現(xiàn)代化仍然具有極大的合理性,他們無法從現(xiàn)實中找到對現(xiàn)代文明批判的有力支撐。因而尋根文學在作品主題上出現(xiàn)混亂、多元的局面,不僅有原始主義主題的創(chuàng)作,還有反原始主義及介于兩者之間的創(chuàng)作。即便是具有原始主義傾向的作品也因作者對現(xiàn)代化文明弊端的認識不足而使作品大多偏離了對當下社會批判的主題,更多地陷入了后“文革”反思中,批判的矛頭指向封建儒家文化思想,認為是其窒息了我們民族的精神活力。與此相比,新生代作家面對的社會背景相對簡單的多,即高度發(fā)達的都市社會和現(xiàn)代化的物質環(huán)境。因而新生代作家筆下的原始主義主題意指很明確,就是批判當下都市社會對人的物化和異化,因而和西方原始主義文學在主題上極為相似。

      其次,由于新生代作家與尋根作家在人生經(jīng)歷和知識結構的不同,二者的原始主義意象的選擇也呈現(xiàn)出差異。尋根作家大多具有知青生活經(jīng)歷,在激情的理想主義感召下走向農村和邊地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這些少數(shù)民族部落和鄉(xiāng)土村落在他們的腦海里留下的印記久久揮之不去,不僅成為尋根作家日后走上創(chuàng)作道路的巨大精神財富,也成為他們筆下原始主義意象的原型。而對于新生代作家來說,他們的記憶開始于“文革”結束以后,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都成長在都市生活環(huán)境中,對農業(yè)文明、原始部落、少數(shù)民族文化較為生疏和隔膜。實際上隨著工業(yè)化和都市化進程的加快,鄉(xiāng)土文明、原始的邊地文明本身就在逐漸縮小。這也造成了新生代作家返源的困難與迷惑,他們在進行返源之旅、尋找生命的原初家園時顯得非常艱難。他們的筆下并未出現(xiàn)成熟的、明確的原始主義意象,卻經(jīng)常出現(xiàn)“流浪”以及迷惘的返歸行為。這也是我們往往忽視新生代作家的創(chuàng)作具有原始主義特征的重要原因。我們甚至可以看到新生代作家在小說中常常會借用尋根作家筆下的原始意象來作為自己返歸的“源”。如邱華棟就常借用的張承志小說中的“大坂”“草原”等意象來作為自己筆下主人公的精神家園象征。

      原始主義批評與神話原型批評相比,前者更具有現(xiàn)實的針對性,往往著眼于當下的社會矛盾。而后者則更多關注于人類共同潛意識的發(fā)掘與闡釋。也就是說,原始主義并不是要從根本上反對人類的文明化進程,也并不是真的要求人類回到原始的生存狀態(tài)當中,而是根源于現(xiàn)實矛盾的一種精神價值指向。因而原始主義的真正價值在于引導我們發(fā)現(xiàn)、解決當下社會出現(xiàn)的矛盾。對于新生代作家來說,他們所面臨的現(xiàn)實矛盾就是日益都市化的社會環(huán)境對個體人的物化和異化。

      馬克斯·韋伯認為都市是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形成的高度的物質化社會④。而且,都市是在以技術和工具理性為原則形成的大工業(yè)生產和貿易體系上建立起來的,其最大的價值追求是“效率”,因此都市的發(fā)展往往無視人在都市生活中是一種主體性的存在,而“人在生活的世界以及彼此的交往中遵循著一種完全不同于技術原則的特殊規(guī)范”⑤,追求著生命意義,追求“人的自由發(fā)展”。這就使都市與人的發(fā)展價值追求悖離,造成“人的異化”。這一以工具理性原則建立起來的物質化的都市社會對人的感性生命的異化、扭曲是現(xiàn)代都市存在的根本與主要矛盾,也是導致原始主義思潮流行的主要原因。

      所以我們看到,在新生代作家筆下與“返源”之旅相對的是作品中對都市物化與異化現(xiàn)象的大肆批判。這也是我們常常直感上認為新生代作家創(chuàng)作欲望化、物化、人物平面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他們眼里,“首先,城市給人們一種物的感覺,城市的物質是城市人必須面對的,在這個方向上它似乎給予了一種現(xiàn)成的寫作背景?!雹奕缭谇袢A棟筆下,北京被簡化成一個無序、混雜的物質的結合體,“北京由什么構成?北京有1個動物園、2個游樂場、4個風景區(qū)、108個公園、23座垃圾臺、86輛掃塵車、92輛灑水車、417輛糞車、1360輛垃圾車、6954座公共廁所、6747個果皮箱、30122個垃圾桶;北京有7053盞白熾燈、34480盞鈉路燈、58071盞汞路燈、253個燈崗……”⑦。在這里已經(jīng)沒有了王安憶所稱頌的“有一股肌膚之親”的、“性感的弄堂”和池莉所留戀的人情味十足的里巷。

      在新生代作家筆下,都市已經(jīng)完全喪失了其初期壯觀華麗的外衣,日漸裸露出其灰暗、冰冷的“物質性存在”,構成了對人的主體性力量與地位的一種“擠壓”與“吞噬”,這也正是新生代作家“返源”小說創(chuàng)作的意義所在。

      楊文忠 河南工學院

      ①吳義勤:《自由與局限——中國“新生代”小說家論》,《文學評論》2007年第5期。

      ②邱華棟:《都市新人類》,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7年版。

      ③方克強:《文學人類學批評》,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

      ④[英]吉登斯:《資本主義與現(xiàn)代社會理論——對馬克思、涂爾干和韋伯著作的分析》,郭忠華、潘華凌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年版。

      ⑤[德]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曹衛(wèi)東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⑥劉立桿,楚塵:《離我們身體最近的——關于“城市與城市文學”的對話》,《廣州文藝》1998年第7期。

      ⑦邱華棟:《城市航船》,《長江文藝》1996年11期。

      猜你喜歡
      邱華棟尋根新生代
      錯解歸因 尋根溯源
      “新生代”學數(shù)學
      藜麥,護衛(wèi)糧食安全新生代
      我的鎮(zhèn)江尋根之旅
      華人時刊(2020年17期)2020-12-14 08:12:54
      中國詩歌(2019年6期)2019-11-15 00:26:47
      新生代“雙35”09式
      創(chuàng)意新生代——2018倫敦New Designers展覽
      貼近故鄉(xiāng)的書寫——與邱華棟對談《鄉(xiāng)間游戲》
      名作欣賞(2017年25期)2017-11-06 01:40:12
      尋根稽古德祚綿長
      尋根(2017年2期)2017-06-14 12:18:15
      重回鏡中
      福州市| 湘阴县| 克山县| 济南市| 石阡县| 思南县| 武川县| 财经| 新兴县| 壶关县| 柳州市| 曲松县| 元阳县| 西乡县| 哈巴河县| 民丰县| 平利县| 江口县| 永春县| 巧家县| 五指山市| 天长市| 嵊州市| 长海县| 古田县| 黄浦区| 浙江省| 乌拉特前旗| 曲阳县| 泾阳县| 昆山市| 华池县| 郎溪县| 邛崃市| 西青区| 镇康县| 辽宁省| 札达县| 靖州| 九台市| 富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