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軼群
人生行囊里的五味
——讀黃玲散文集《從故鄉(xiāng)啟程》
◎謝軼群
終于讀到了黃玲教授的散文集,云南人民出版社近期出版的《從故鄉(xiāng)啟程》。猶記得好幾年前讀到同名單篇散文時的感佩,此番能夠集中閱讀作者從1988年至今寫下的35萬字的散文作品,頗有大快朵頤之感。作者將近三十年的人生體察和感悟,化為筆下一篇篇或沉郁悠長、或簡練爽利、或濃情綿密、或清新生動的散文,交織著豐富的人生況味。作者又有著作家和教授的雙重身份,詩性和知性的交相熔鑄,寫作上的理論自覺,還賦予了作品在通常的“品味人生”之外的散文創(chuàng)作的啟示意義。
一
全書以《從故鄉(xiāng)啟程》開篇。讀罷該文,只怕是最為挑剔的讀者也會撫書贊嘆。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散文杰作,不夸張地說,即便與現(xiàn)當代散文史上的經典篇目并立都不遑多讓。作品以時間的線索展開作者人生中最難忘懷的歲月,主要內容分為五個部分:1982年作者被“分配”回的故鄉(xiāng)昭通城的冷硬落后;在故鄉(xiāng)貧困單調環(huán)境中的文學求索;調往滇中的等待與成行;在滇中的生活;調入省城后對家鄉(xiāng)的感懷。由家鄉(xiāng)而滇中而省城,不同的生活階段中是一如既往的多思和執(zhí)著。全文氣韻汪茫、音調鏗鏘,時而以記述展開心緒,時而又以感嘆牽連場景,那對命運的悠長感慨,對挫敗的低低嘆息,對家鄉(xiāng)的深沉愛戀,對友情的真切禮贊,還有尋夢途中的喜慰與莫名失落并存的微妙感觸……在總體低語獨白、適時激情迸濺中珠圓玉潤、渾然一體。一段其實并無驚心動魄經歷的生活,在作者敏感而富于理想主義的心靈中跌宕出別樣的悲歡與蒼茫,呈現(xiàn)了歲月被文學之光燭照后的令人追懷的絢爛。
這篇《從故鄉(xiāng)啟程》給人如此的沖擊和震撼,首先當然在于情感投入,在于作者對人生和文學的熱愛,這種浸透了感情汁液的溫馨與雄渾不是一種寫作運思中的風格選擇,而是水管流水、血管流血般的自然涌溢。沒有作者那種詩性情懷和切膚感受,僅憑寫作技巧,無法達到這樣的感染力。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作者原本濃烈的情感經由人到中年的時間淬煉,既遏抑了澎湃勃發(fā),又遠不止于常見的淡淡感傷,形成沉雄而飄逸的風味。
黃玲的職業(yè)是教授、學者,而教授、學者的散文大多思辨有余而藝術性不足,也即一些作家評價學者散文時說的“太硬”。所謂“太硬”,就是學者們習慣論文式的科學語體表達,文章缺乏修辭、文采和才氣,文學的姿彩讓位于“科研”中養(yǎng)成的板肅平實,雖有其思想價值,但總離文學作品的基本藝術要求有些距離,如劉半農所說,只能是“文字的散文”。而《從故鄉(xiāng)啟程》中,精致靈巧的語段俯拾即是,反映出作者過人的語言藝術修養(yǎng)和文學創(chuàng)造力:
因為風太硬、草枯黃,因為心的不甘寂寞,便總想著逃離。那些聲稱熱愛故鄉(xiāng)的人其實都不在故鄉(xiāng),距離遠了才能審美。站在故鄉(xiāng)的土地上,濃濃的煤煙熏得人眼淚恣意橫流。太多的寂寥纏繞著靈魂,連夢也飛不高,只能在低空的冷風和云層下掙扎。
這是一個多么適合溫暖地生存的地方,和故鄉(xiāng)的冷、硬、剛相比,這里更多的是溫暖和舒適。不必像寒號鳥一樣為過冬到處奔波操勞,這里隨便往地上插一枝樹棍,也會開花結果。從貧窮的故鄉(xiāng)漂泊到此的我們,曾經飽受那些富裕目光的同情和撫摸,讓我們不禁生出從糠籮跳到米蘿般的幸運。
這是一個悖論,在貧窮落后到令人憐憫的地方,卻有著如此燦爛的風景。凡是來過這里、目睹過鶴之靈舞的人,無論他走得多遠,夢里肯定會留下鶴們翩躚的身影,尤其是那些在昭通土地上開始文學夢想的人,一個個飛離故鄉(xiāng),飛向遠方去尋覓溫暖、尋覓夢想。他們的夢鄉(xiāng)一定有黑頸鶴悠遠的長鳴在回響。
……
另外,這篇散文有著極富音樂感的張弛節(jié)奏。第一部分淡然地起筆,逐漸推涌起理想主義的洪流;等待工作調動的不安緊張中穿插夜滯荒山的靜態(tài)描寫,反襯落寞和逃離心切;終于進入理想之地后響起激昂的“家園永遠在遠方”的抒情,以陡然表頓悟,隨即大浪退潮般回落到新的心態(tài)下對家鄉(xiāng)風物的悠悠咀嚼……不止于語句段落的音樂美,全文都宛如一曲多聲部演奏的樂章,節(jié)奏旋律與穿行今昔的心緒絲絲相扣。
自上世紀末紙媒副刊擴版以來,散文的極度繁榮也帶來了這一文體的泡沫化和快餐化,除去“文化大散文”的一度風潮,作者草草地寫,讀者閑閑地讀,是這一文體遭遇的常態(tài)。散文的另一常用別名“隨筆”,似乎更能體現(xiàn)出它不必苦心營構、也不必端肅鑒賞的輕省隨意。雖然散文的魅力有時也的確體現(xiàn)在那一份散淡、率真、閑適,但藝術性散文——即“美文”——的總體淪喪總歸讓人遺憾。文學研究界還令散文家沮喪地指出:散文本身就是藝術效果有限的文體,它抒情不如詩歌,敘事不如小說,而黃玲以她的《從故鄉(xiāng)啟程》已經證明,依然有沉潛散文藝術的苦心孤詣者,現(xiàn)代散文也并非是次于詩歌、小說的“二等文體”,它對文學表達方式的調配運用自有不遜色于其他文體的獨到之處,借用蘇軾為詞的“詩馀”地位正名的話:散文“自是一家”。
《從故鄉(xiāng)啟程》在全書中頗有“孤篇橫絕”之感,我們也不必遺憾于全書并不全都是此等上品。這篇散文調動的是作者由青年到中年的幾乎全部生活資源,萬字上下的篇幅濃縮了半生風雨,用作者在本書后記里的話說,如同“釀酒”,“大地上的植物除了經歷成長,還要經歷蒸煮、接受發(fā)酵,要經歷長長的黑暗與等待”,歲月、情感與才識的煉蜜為丸,自是不能多得。
二
《從故鄉(xiāng)啟程》是一篇以抒情為主導的作品,而黃玲的敘事性散文同樣很有可觀者。她是一位優(yōu)秀的小說家,出版和發(fā)表小說作品多部(篇),敘事本是她的基本功,引入散文中舉重若輕,更別有一份簡練生動。
《插隊小品三章》描寫了作者插隊期間入團、送禮等三件事,以權謀私的團支書,見禮眼開的隊長,作者三言兩語即勾勒出他們俗不可耐的嘴臉和靈魂,也顛覆了今天某些人對那個時代的極力美化;而作者本人在三件事中單純、拘謹?shù)男睦砗捅憩F(xiàn)亦細膩傳神?!侗焕辽稀访鑼戦L途車拋錨又終于再啟動出發(fā)后的生活場景,那位沒做成生意便顯出幾分刁蠻的老婦人以及對孩子粗口與疼愛交加的乘車女子,一個是底層生活中歷練出的精悍,一個是面對自己的嬰孩時不必掩飾的情緒流露,寫得極富生活氣息。《白公館奇遇記》描寫參觀白公館時偶遇電視劇拍攝,不知情的情況下與“國軍”相逢,文中氛圍烘托、心理描寫齊備,將一件小事寫得令人莞爾?!度伺c動物那些事》是理性的,通過對兔子、老鼠、狗三個動物故事的敘述,反思了人類社會的殘忍、奸詐、薄情,每個故事均講述得令人驚心,其說服力讓隨之進行的反思只需寥寥數(shù)語即給人深刻印象;《小小男子漢》是感性的,描寫七歲兒子的早熟懂事,兒子的語言形成童稚和早熟的鮮明反差,字里行間流溢著身為人母的滿滿感動和驕傲,傳遞著家庭生活的幸福……
作者是女性,有著自覺的性別意識。學術上黃玲教授做過云南女性文學的系統(tǒng)研究,散文中對女性生存狀態(tài)也多有書寫。在這部散文集中,《女人四十》這樣頗有“心靈雞湯”格調的篇什并不反映黃玲對女性的體驗深度和認識高度,而幾篇以女性為書寫對象的敘事散文卻意蘊豐厚?!缎▲P的理想》里寫道,當年貧困生活中的饞嘴同學小鳳的理想是:將來有了錢,到飯館痛痛快快吃一頓!后來小鳳嫁給一富有丈夫,丈夫婚外偷情,以錢就輕易換得了她不計自尊的隱忍。作為女孩,小鳳為了滿足口腹之欲,可以長期偷家里的糧食換麻糖,也可以給舍友倒洗腳水換零食;作為女人,小鳳為了金錢,還可以和不忠的丈夫相安無事?!柏毟F可以成就一個人,貧窮也可以打倒一個人??!”物質的壓迫和誘惑對女性人格的摧殘令人感嘆?!对浤晟賽圩穳簟穼懙氖亲髡叩囊晃恢袑W女同學夢想成為演員,一日忽發(fā)奇想給上海電影制片廠和長春電影制片廠各寫了一封自薦信,隨后收到了兩家電影廠予以拒絕的回信。來自電影制片廠的信瞬間讓她成為學校和當?shù)氐淖h論中心,種種不懷好意的猜測和傳言壓得她喘不過氣來,最后只能轉學,流言甚至跟著她到了數(shù)百里之外。少女的夢想本最是美好單純,但那個社會對此絕無呵護愛惜,肆意的嘲諷挖苦不是罪過,而青春的夢幻卻是罪過。最讓人嗟嘆的是《問世間情為何物》,一位大學畢業(yè)的女建筑師,因為軍官男友的負心(怕因她的家庭成分影響政治前途)而精神失常,治療好轉后經人介紹嫁給一貪圖她是大學生的麻面男人,婚后又飽受凌辱虐待,最后成為端起屎尿盆子往自己頭上倒的徹底瘋子,常年渾身污穢地游走在她年輕時參與設計的影劇院邊。因一個情字,毀去這位當年當?shù)叵∮械呐髮W畢業(yè)生的一生,且成為人們厭惡、鄙薄的“小丑”。絞殺她的,有社會和他人,更因為這位女性自己極其重情的心結——難道在薄情的人間深情地活著就會帶來人生災難?不過此文中作者最后的議論收窄了作品蘊涵,如前兩篇那樣行文適時而止的話,會給讀者更為開闊的思考空間。
小說敘事和戲劇敘事便于區(qū)分,而散文敘事和小說敘事的區(qū)別何在,是一個比較模糊的問題,因此像魯迅的《一件小事》等作品究竟該歸類于小說還是散文讓人時有疑慮。其實二者的最重要的分野在于:小說敘事中事件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是中心,是主體;而散文的敘事服從于作者心緒的抒寫或議論的生發(fā),環(huán)境描寫、場景描寫、行為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等多用白描。因為白描的簡約性,考驗著作者能否抓住要害、抓住特征的寫作能力。對照作者那些成功的小說作品,本集中的敘事散文說明黃玲既善做小說敘事的加法,也擅做散文敘事的減法。
書中敘事性散文的重要系列——在韓國大真大學執(zhí)教期間的工作與生活,卻是相對薄弱的部分。因是摘錄自日記,即興味濃而積淀有限,行文未及經營,總體上更具有個人一段特殊生活的存檔、留念意義。
三
黃玲教授是生長在云南的彝族,她對云南和彝族歷史文化有著很深的感情。在這本散文集中,有相當篇幅是寫云南文史掌故和彝族風情、人物。這一系列作品,大多體現(xiàn)出理性與感性交融、知識性與藝術性并呈的特色。
在《我們的祖先“元謀人”》一文里,作者先以開闊的歷史視野,濃墨重彩描繪了云南大地的古老與神秘,謳歌了直立走出獸類的人的神圣。在介紹元謀人的重要遺存——兩顆青年男性的牙齒——時,繪聲繪色講述了“阿土”與猛虎搏斗的英勇與悲愴,被猛虎咬嚼的“阿土”的兩顆牙齒從虎口掉落,埋進大地,“在紅土地中沉睡了千年萬年,等待著重見天日的時刻,把來自遠古的信息傳給后代子孫”,盡顯歷史的悠遠蒼涼?!耙苍S我們不知道自己將要往那里去,但我們應該知道我們從哪里來?!碧骄抗爬系臍v史,意義到底何在?這種解釋,警策之中滿含詩意,是學者內核的作家的獨有創(chuàng)造。
和寫元謀人的奔放濃烈筆法不同,《一代名士孫髯翁》中可以讀出作者情感上的節(jié)制。《大觀樓長聯(lián)》的作者孫髯翁一生頗為傳奇,作者卻沒有就勢弄玄設虛增強可讀性,“情”與“事”和“理”基本均衡分配,行文沉著有力,洋溢一層輕淡的詩意。作者可以說,也是孫髯翁的同行,且對孫髯翁的性格、節(jié)操、為人等有著心意相通的理解,因此就沒有過多的驚喜和急于講述的迫切。寧靜致遠、淡泊明志的孫髯翁想必很滿意作者以這樣的筆調敘述自己的生平和成就。
追敘袁嘉谷、林徽因和李喬的篇章,充滿著略帶文學筆法的歷史細節(jié),常常一兩句話就把讀者帶回歷史現(xiàn)場。而且作者在篩揀材料上處理精當,眾所周知但必須提及的,常用概述;較為生僻又顯重要的,則詳細述寫。比如袁嘉谷任東陸大學教授十年不領薪金、林徽因夫婦在昆明借地造屋等,讀之讓人增長不少見識。
黃玲很重視自己的彝族身份,以此血脈為驕傲。書中有關彝族風情和人物的作品,有著比抒寫云南歷史更多的情感含量?!稓q月如歌》里,作者把從小熟習的彝族山歌分為青少年玩樂之歌、人生的艱辛與希望之歌、女性悲苦之歌、喜慶之歌四類,分別舉出代表之作。而列述這些山歌時,都以相關的生活背景和氛圍烘托,并把歌唱時的情景描寫得叫人身臨其境。作品不僅傳播了彝族山歌,也展現(xiàn)了彝族生活,還生發(fā)了對民間傳統(tǒng)文化在城市化進程中迅速衰落的強烈遺憾。《姑爺藍》一文寫的是上世紀彝家鄉(xiāng)村的婚俗,風趣的語言,善意的揶揄,滿懷對逝去的民俗的懷念。
在彝族人物的描述中,最打動人的不是聲名赫赫的“云南王”龍云,而是《舅舅·舅母》中的舅舅。這篇《舅舅·舅母》是本書中最有分量的作品之一。文章從“彝族人有‘舅舅為大’的觀念”起筆,以舅舅對作者的照拂開篇,主要敘述了秉持彝族人的人生信條與理念的舅舅正直善良、辛勤堅忍、無盡擔當?shù)囊簧?,舅舅在貧困艱難的生活中幫助鄰里,孝順老母,撫育五個子女長大成才,不計代價救活身患當時屬于絕癥的肺結核的女兒,將寶貴的頂替工作的名額交給最需照顧的女兒而不是兒子,晚年還定期在子女間透明、平均地分配自己的退休金……舅舅如一顆大樹支撐起家庭的天空,為家人和鄉(xiāng)里樹立了典范。作者飽蘸深情,而又時時拉開與抒寫對象的距離,力圖不完全被情感牽引,而有平靜、理性的觀照;作者的分析、議論告訴讀者,面對沉重的困境,不僅需要情操和勇氣,還需要高度的生活智慧,因此舅舅幾十年的家庭責任擔當更顯得煩難不易,舅舅的形象更顯偉岸。這種效果使得作品比抒發(fā)喪母劇痛的《翠湖之殤》更為感人。舅舅竭力將女兒從死亡線上拉回、為家庭責任放棄年輕時的風光與浪漫,還有篇末對舅舅壯年時家庭生活片段的追憶,包括脾氣不好的舅母對作者和作者母親的竭誠招待等,都是讓人動容乃至落淚的篇章。這篇《舅舅·舅母》閃爍著人性之光,涌動著民間彝家無須拔高的厚德高義,在浮躁的當下,宛如一針匡濟世道人心的清涼劑,達到了相當高的思想和藝術水準。
四
黃玲的小說、散文乃至論著都時常流溢著芬芳的詩意,但她總體上是一位現(xiàn)實主義作家,她有深厚豐富的生活積累,有對現(xiàn)實生活真切飽滿的刻寫,也常有洞悉和透視現(xiàn)實的努力,因此著名作家海男女士為本書所作的序言——《一個女人的藍色筆記》——就頗有點自說自話而與作品的寫實特征關系不大,它是海男自己的主體呈現(xiàn)。黃玲不是海男那樣的“妖嬈異類”,“意外之書”、“書房香氣”、“藍色光澤”云云,很大程度上偏離了作品的內核。作者在本書后記中說:“編本散文集,猶如收拾一次人生的行囊”。通讀全書,我們看到裝滿這行囊的,不是高蹈的玄想,而是產生于現(xiàn)實大地的人生五味;漫漫時光中,它們已被文心深深體驗。
(作者系云南藝術學院講師,文藝學碩士)
責任編輯:楊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