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琴(常州機電職業(yè)技術學院體育部 江蘇常州 213164)
?
大型國際體育賽事中觀眾民族意識初探①
王國琴
(常州機電職業(yè)技術學院體育部 江蘇常州 213164)
摘 要:該文采用文獻資料法和觀察法等,對大型國際體育賽事中觀眾上座率、啦啦隊、觀眾裝扮、觀眾騷亂等反映觀眾民族意識的表現形式以及觀眾民族意識正負面影響等問題進行了研究與分析,并據此提出從提高體育賽場各項服務質量,加強全球化意識教育,充分利用大眾傳媒等策略,旨在為引導觀眾正確認識民族意識和發(fā)揮其積極作用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大型國際體育賽事 觀眾 民族意識
目前文獻將大型國際體育賽事一般定義為參與成員為來自洲際、世界性的各類綜合性運動會或由世界單項體育組織舉辦的具有相當影響的某單項運動會,比如:亞運會、奧運會、世界杯足球賽等。隨著社會不斷地進步與發(fā)展,大型國際體育賽事與社會發(fā)展的關聯度越來越緊密,逐步表現出以下特征:賽事規(guī)模越來越大,涉及運動項目越來越廣,賽事參加運動員和出席人數越來越多;運動項目的競技水平越來越高,賽事的影響面越來越廣;其賽事的申辦、籌辦周期越來越長;市場化運作程度越來越高;政府參與情況越來越積極;賽事的科技含量也是越來越高[1]。有學者認為世界性的競技體育比賽,是和平時代的文明戰(zhàn)爭,比賽中參與者的國家性、民族性得到充分的展現[2]。觀賞此類比賽,很容易激起觀眾的民族情結,觸發(fā)奮發(fā)向上、富強祖國的強烈愿望或是憤怒、失望、消極的民族情緒。因此,探析大型國際體育賽事中的民族情結問題,對于積極引導觀眾正確認識國際體育賽事,保持健康、積極、和諧的民族心態(tài),發(fā)揮觀眾民族意識的積極作用具有重要的意義。
1.1 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查閱文獻,獲取民族意識和大型國際體育賽事觀眾的研究資料。
1.2.2 觀察法
觀看中央五套直播或轉播的大型國際體育賽事,了解比賽現場觀眾及其表現行為。
2.1 大型國際體育賽事中觀眾民族意識的表現形式
2.1.1上座率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涵較為豐富,涵蓋較多內容,主要包括科技、文藝以及哲學,能夠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道德觀,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培養(yǎng)大學生基本道德素養(yǎng),因此將兩者進行融合能夠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三觀。同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還能夠健全大學生人格,提升其精神境界,引導大學生能夠正確處理人際關系,以此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型人才。
大型國際體育賽事中觀眾的上座率是支持該國參與比賽和展示其國家的民族凝聚力的一種表現,也是民族意識的一種表現形式。2007年,女足世界杯預選賽在天津賽區(qū)中國對新西蘭的比賽是關系我國女足能否進入世界前8名的關鍵比賽,這場比賽引起了天津廣大觀眾及我國其他地區(qū)觀眾的強烈關注,天津奧體中心我國觀眾的上座率從平時的50%到如今的90%,五星紅旗遍布看臺的每一個角落。場內中國觀眾的鼓點聲、加油聲震耳欲聾,有的球迷還點燃煙花助興,表達了人們希望中國女足戰(zhàn)勝新西蘭隊,進軍世界杯8強,展示中國風采的強烈愿望。
2.1.2 自發(fā)組織的啦啦隊和口號
大型國際體育賽事中觀眾民族意識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就是觀眾“粉絲”自發(fā)組織的啦啦隊及口號。通過這種形式表達對我國運動員的支持及對國家的熱愛,同時這些“粉絲”啦啦隊也反襯了一個國家的國民素質、國家形象及民族意識。例如:誕生于2002年韓日世界杯的韓國紅魔啦啦隊在世界杯期間的表現,讓全世界看到了韓國啦啦隊的震撼氣勢[3];目前各類大型體育比賽中觀眾“粉絲”自發(fā)組織的啦啦隊已成為賽場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2.1.3 觀眾的裝扮
大型國際體育賽事中觀眾的穿著裝扮同樣是其民族意識的一種表現形式。我們經??梢钥吹皆谟兄袊爡⒓拥膰H大賽中,現場的中國觀眾臉上畫著國旗、奧運福娃,頭上、身上插滿了小國旗,穿著有中國國旗標志的衣服在為中國隊吶喊、加油等。同樣類似的表現在其他國家觀眾的裝扮中也有所體現,各國“粉絲”的助威方式五花八門,有濃妝艷抹的、有西裝革履的、有光膀子的、有邊跳邊唱的、有吹喇叭的、有敲打鼓的等等。但是,我國的國徽永遠在他們的臉上、身上和揮舞的旗幟上。
2.1.4 觀眾騷亂
觀眾騷亂也是大型國際體育賽事中觀眾民族意識的一種表現形式。一方面,由于我國參賽隊或隊員在比賽中的表現與觀眾的期望相差巨大,在比賽中失利后,觀眾無法接受,因傷心、失望、憤怒而引發(fā)騷亂;另一方面,我國運動員或運動隊艱難地或意外地贏得了比賽,觀眾由于過度興奮等而無法控制他們的心情,也會因極度狂喜而引起騷亂。
2.1.5 對我國體育明星的熱愛和支持
體育明星往往是一個國家體育競技水平的代表和體育精英,是國民的驕傲和自豪。2015年在北京田徑世錦賽上蘇炳添再破10″進世錦賽百米決,成為首位進10″的黃種人,創(chuàng)造亞洲歷史,為國爭光,成為民族英雄;籃球明星姚明和田徑跨欄明星劉翔,他們幾十年如一日的刻苦訓練,為中國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也取得令世人矚目的成就。他們的脫穎而出不但凝結其本人、教練及體育界的心愿,也凝結了全國人民的共同心愿,是我們民族的驕傲。
2.2 大型國際體育賽事中觀眾民族意識的影響
大型國際體育賽事中觀眾的民族意識就像一把雙刃劍,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正面的、積極的民族意識可以成為凝聚本民族成員的精神紐帶,對于維護民族生存,促進民族的發(fā)展和進步具有積極地推動作用與重要意義。它可以通過對其他民族善意的認同、接納、交往而加強與其他民族的聯系。無論是現場觀看或收看大型國際體育賽事,通過與其他民族尤其是先進民族的交流接觸或觀察的過程中,經過比較和判斷該民族的差距或優(yōu)勢,正面民族意識不僅能正確面對其他民族的先進之處,也能坦然面對該民族的差距及看到該民族的優(yōu)勢,進而激發(fā)出發(fā)展該民族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緊迫感和強大動力或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中國女排20世紀80年代“五連冠”的霸業(yè),其“頑強拼搏”女排精神更是影響和激勵了一代人,其意義完全超出了體育的范疇,國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得到了極大提升[4]。
大型國際體育賽事中觀眾的民族意識的負面影響是排他和利己,不僅阻滯或影響體育比賽的正常進行,更嚴重的甚至會破壞民族間正常的交往與發(fā)展。在比賽現場,觀眾一旦產生負面意識,往往引發(fā)騷亂事件,嚴重的騷亂甚至會造成生命和大量財產的損失,影響大型國際體育賽事的正常開展和破壞國家和本民族的國際形象。比如:臭名昭著的英格蘭足球流氓,幾乎成了足球流氓的代言人了。因此,在舉辦大型國際體育賽事時世界各國都十分關注這一社會問題,投入大量人力財力來預防和應對,也成為申辦各類大型國際體育賽事必須充分考慮的環(huán)節(jié)。如,國際足聯、國際奧委會均要求主辦國須在體育場館中裝置可供搜查用的閉路電視系統(tǒng):設立統(tǒng)一電子計算機系統(tǒng),詳細記錄發(fā)生的每一起騷亂事件和騷亂球迷檔案。很多國家政府在應對觀眾騷亂問題上,采取了一些頗為嚴厲的措施,如,入場搜身,強行劃分坐席;賽場周圍禁售含有酒精的飲料;逮捕肇事者入獄,以至判終生監(jiān)禁等[5]。
3.1 提高大型國際體育賽場的各項服務質量
在大型國際體育賽事中,為滿足觀眾觀看比賽等需求,以有形或無形的方式向觀眾提供的各項服務,不僅考驗主辦方的組織能力,也是直接關系到賽事舉辦地和主辦國的形象,同時也是決定賽事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如,售票、檢票和組織入場時,工作人員的態(tài)度和使用的語言;賽場內彩旗、廣告牌等擺放;供應飲料和飲料包裝問題;衛(wèi)生間通道是否暢通等等。所有這些對避免和改善觀眾的緊張情緒、降低騷動的可能性是十分有益的。現場服務人員的高素質表現也是一個國家國民素質的反映,也有利于為現場觀眾正確表達其民族意識起到榜樣作用。
3.2 加強全球化意識教育,防范大型國際體育賽事中觀眾狹隘的民族意識
全球化和地球村意識的確立有利于人們認識全人類共同利益和命運的相關性,認識到人類不僅是利益的共同體,也是承受災難的共同體。應倍加珍惜各民族共同賴以生存的地球,維護世界和平,關心人類的共同進步和共同發(fā)展,反對霸權主義和狹隘民族意識。
3.3 充分利用大眾傳媒,正確培養(yǎng)和積極引導大型國際體育賽事中觀眾的民族意識
隨著現代傳媒的高度發(fā)展,人們可以借助各種媒體觀看大型國際體育賽事,因此,通過大眾傳媒去引導和培養(yǎng)觀眾正確的民族意識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加強公民道德和法制教育,引導人民理性表達民族意識,做文明觀眾。無論那個國家、那個民族,愛國主義教育是一個永恒的主題,牢固樹立愛國主義思想,是凝聚國人智慧,為國家貢獻力量的重要思想基礎。一個國家的公民必須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才能肩負起民族興盛的希望,因此,對觀眾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但同時,要引導觀眾理性的愛國,用自己良好的精神面貌和行為舉止去為我國的運動員或運動隊加油、助威。而不是通過騷亂、破壞、辱罵等不文明的行為舉止去表達愛國熱情。因此,要充分利用大眾傳播媒介,對大型國際體育賽事中觀眾的民族意識加以正面引導,幫助他們形成理性、開放的民族意識,才能真正為該民族的強盛增添力量。
參考文獻
[1]唐曉彤.大型國際體育賽事對社會發(fā)展的波及效應[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7,27(1):26-28.
[2]宋琦.體育報道與民族情結研究[D].湘潭大學,2010.
[3]山西新聞網.大開眼界:全球啦啦隊之最[EB/OL].(2008-08-17)http://news.xinzhou.org/2008/0817/article_33202_8. html.
[4]王封.女排精神三十年:五連冠霸業(yè) 拼搏精神影響一代人[EB/OL].(2011-11-13)http://sports.sina.com.cn/o/2011-11-13/08225827108.shtml.
[5]劉雪飛.二十世紀震驚世界的十大體育慘案[M].哈爾濱:人民出版社,1999:23-25.
[6]黃堅.球迷騷亂的心理過程與管理[J].黔西南民族師專學報, 2001(4):50-52.
[7]盧元鎮(zhèn).體育社會學[Ml.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9:52
[8]石巖.國內外反球場觀眾暴力的立法[J].體育學刊,2004(2):14-17.
作者簡介:①王國琴(1975—),女,漢,江蘇溧陽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與訓練。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02.135
中圖分類號:G80-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6)01(b)-013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