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柯華+余高峰
【摘 要】自《致青春》后,國產(chǎn)青春電影迅速成為繼國產(chǎn)喜劇電影、愛情電影、恐怖電影之后第四大類型電影,這里說的“大”并不是指生產(chǎn)此類電影的成熟度和標準化過程,而是指數(shù)量之多。反觀影片質(zhì)量,卻鮮有在水準線之上的,青春電影以內(nèi)容的矯情、狗血、無病呻吟、脫離現(xiàn)實而飽受詬病。在這樣一種大環(huán)境下,青春片的標簽似乎一度成為了“爛片”的代名詞,反觀九月上映的新片《七月與安生》,雖然集齊了“雙女主”“閨蜜”“安妮寶貝”“小清新”“國產(chǎn)青春片”這些雷點,卻實在是出人意料,吸引觀眾。本文從影片結(jié)構(gòu)、人物性格和故事的深層涵義三個方面探討了《七月與安生》如何成為成功的國產(chǎn)青春片。
【關(guān)鍵詞】國產(chǎn);青春片;《七月與安生》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11-0142-01
影片開始便制造了一個懸念?!镀咴屡c安生》這部以真人為原型創(chuàng)作的網(wǎng)絡(luò)小說備受追捧,記者一再追問主人公之一的安生,卻問不出關(guān)于七月的任何信息。與男主角地鐵巧遇,安生慌亂躲避,“七月現(xiàn)在如何?”“我不知道,很久沒有聯(lián)系了?!逼咴卤氵@樣,成了觀眾心里的謎團。隨著小女孩約男主角見面,安生循跡而來,這次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再次碰面,揭開了故事的序幕。影片以倒敘和懸念開始,雖是兩女一男的故事卻大量減少男主角的戲份,突出女主角的性格和沖突對撞,實在比原著高明很多。從小說改編而來,又以小說作為主線貫穿全篇,影片利用七月的講述,巧妙地構(gòu)造了一個相對規(guī)整又有新意的敘事結(jié)構(gòu)。節(jié)奏緊湊不拖沓,成長的過渡也很自然,特別是七月與安生互寫明信片的部分,用明信片內(nèi)容帶出情節(jié),節(jié)奏加快的同時敘事也很明確。
再看人物性格和演技。首先在人物設(shè)定上,表面上看,兩位女主角是擁有不同性格的好閨蜜,一個壓抑,另一個放縱;一個平靜,另一個瘋狂;一個傳統(tǒng),另一個處處打破禁忌。而實際上,七月除了溫吞也有爆發(fā)的一面,安生除了不羈也有敏感脆弱的一面。先說性格分明的安生,周冬雨把這個角色詮釋得很豐富立體。聽聞七月談了男朋友的她悄悄跑去學校,逢人便問“程家明認識嗎”,好一個風流灑脫的小女孩!而正是這個看似灑脫的小女子,內(nèi)心卻是畏縮的,不敢去追求自己愛的人。明明初見即傾心,卻因他是好友的男友而保持距離,遠走他鄉(xiāng)。七月的角色性格,則不止溫吞乖巧,還有她的隱忍矛盾。不管是飯桌上爸媽對安生的偏愛,還是男友對安生的好感,七月都心知肚明,但她包容與照顧的表面正如安生所說“你算得比誰都清楚?!卑l(fā)現(xiàn)安生和家明在廟里的所作所為,卻裝作渾然不知,前一秒還心碎哭泣,后一秒?yún)s表現(xiàn)得心平氣和,甚至玩笑和調(diào)侃,而在回途公交上的沉默,則暴露了兩人的尷尬與不安。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故事才是電影的核心和靈魂。本片打破了以往兩女爭一男的國產(chǎn)青春劇藩籬,無限弱化男主角戲份,雖然兩位女主角的沖突和對抗全因愛上同一個男人,這個男人卻是模糊不清,空有一張好看的臉孔,內(nèi)里全是搖擺不定和懦弱。其他男人也如過客般,匆匆出現(xiàn),又匆匆消失,安生跟著他們闖蕩,但不是這個人,也會是另外一個。然而七月卻是不同的,安生雖四處漂泊,卻把七月在的地方當作自己的家。
七月即是安生,安生即是七月。從這個角度來看,該片不僅僅是講述閨蜜的故事,更是內(nèi)心里不同自我,不同人格的交戰(zhàn)。叛逆的孩子學會了壓抑自己的戾氣;“小白兔”學會了獨立,向從前沒有勇氣打破的死水般的生活挑戰(zhàn)。二十年的閨蜜拉鋸戰(zhàn),也是她們自己的心靈成長過程。那么影片一開始,兩個看起來個性如此不同的女孩成為密友也就不難理解了。她們擁抱的不是閨蜜,而是另一個自己。
參考文獻:
[1] 慶山.告別薇安[M].杭州:萬卷出版公司,2014.
[2]風中芭蕾. 這不是一部傳統(tǒng)意義上的青春片,而是一部好看的劇情片[EB/OL].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083968/,2016-09-21.
[3]錢德勒.周冬雨這部國產(chǎn)青春片居然不差[EB/OL].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TIwNTYwMg==&mid=2654561466&idx=2&sn=82654c5548adf9f3ffb3d9f5ecea4408&chksm=,2016-09-20.
作者簡介:
第一作者:孫柯華,上海理工大學外語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學及翻譯研究;
第二作者:余高峰,上海理工大學外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