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蕾+戴軍
極限原本是數(shù)學(xué)中的一個名詞,顧名思義,就是把一個數(shù)值無限放大或縮小,也可能是無限接近于某一個值.極限法在進行某些物理過程的分析時,其基本步驟是,解題者可以將某個量進行無限增大與縮小,通過這個極限得到一個結(jié)論,然后通過該結(jié)論反推原題.介于它的高效性,恰當應(yīng)用極限法能夠避免復(fù)雜計算,使問題化難為易,化繁為簡,思路靈活,判斷準確,提高解題效率.
一、極限思想在物理概念理解中的應(yīng)用
高中物理概念是非常多的,在理解這些概念的時候往往不容易把握,但是如果滲透極限的思想,將會事半功倍.
例1對電子軌道能量的理解
,如圖1所示是玻爾理論的能級圖,學(xué)生對于這樣的問題往往產(chǎn)生一個疑問,既然是能級,能量值為什么是負值?而且電子作為實物粒子本身就在運動,它是具有動能的.
解析對于玻爾能級,電子位于無窮遠處時,系統(tǒng)的總能量為零.當電子從無窮遠處向靠近核的能級躍遷時,核對電子的引力(電場力)做正功,電勢能Ep=-kQer減小.但電子的動能EK=mv22=kQe2r(庫侖力充當向心力,mv2r=kQer2)增大.波爾理論認為:電子向靠近核的軌道躍遷時,總能量減小,減小的能量以光子的形式輻射出去;電子吸收能量后向遠離核的軌道躍遷,總能量增大.應(yīng)用極限的思想就很容易說清楚——取無窮遠處為零勢能參考面,那么庫倫力做正功,電勢能減小,自然是負的,而且這個負值比電子動能要大,學(xué)生就很容易理解了.
拓展一將該問題進行拓展,就可以很好地解釋天體運動中天體引力勢能為負值的問題——取無窮遠(極限)為參考面,萬有引力做正功,引力勢能減小,所以天體的引力勢能為負.
拓展二對分子勢能的理解
例2如圖2所示,甲分子固定在坐標原點O,乙分子沿x軸運動,兩分子間的分子勢能Ep與兩分子間距離的變化關(guān)系如圖中曲線所示.圖中分子勢能的最小值為-E0.若兩分子所具有的總能量為0,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解析首先對于圖象,x2位置是分子勢能最小處,但是其值也是取無窮遠為0這個極限之后才確定的.因此就很好地說明了為什么分子勢能有一部分為負值,而且最后是無限趨近于0的.分子處于r0位置時所受分子合力為零,加速度為零,此時分子勢能最小,分子的動能最大,總能量保持不變,由題圖可知x2位置即是r0位置,此時加速度為零,A錯.x=x2位置,勢能為-E0,則動能為E0,B項正確.在Q點,Ep=0但分子力不為零,分子并非處于平衡狀態(tài),C項錯.在乙分子沿x軸向甲分子靠近的過程中,分子勢能先減小后增大,分子動能先增大后減小,即分子速度先增大后減小,到Q點分子速度剛好減為零,此時由于分子斥力作用,乙分子再遠離甲分子沿原路返回,即乙分子運動的范圍為x≥x1,D項正確.
二、極限思想在運動問題中的應(yīng)用
極限思想在解決復(fù)雜問題過程中可以大大減少計算量,甚至免于計算.而且將某些物理量無限放大和縮小之后會增加解題的趣味性.例如,常見的追及相遇問題就變得容易理解,后面車減速追擊前面勻速或者加速車,當后面車的速度已經(jīng)小到和前面車速度一樣這個極限時,依舊沒有追上,那么后車就沒有機會追上前車了——于是我們得出了追及問題的臨界狀態(tài)就是二車速度相等的狀態(tài).
例3從底角為θ的斜面頂端,以初速度v0水平拋出一小球,不計空氣阻力,若斜面足夠長,如圖3所示,則小球拋出后,離開斜面的最大距離H為多少?
解析一當物體的速度方向與斜面平行時,物體離斜面最遠.以水平向右為x軸正方向,豎直向下為y軸正方向,則由:vy = v0tanθ = gt ,解得運動時間為
解得小球離開斜面的最大距離為:
H =v202gtanθ·sinθ
解析二采用極限的思想,首先引導(dǎo)學(xué)生弄清楚何時有離開斜面的最大距離——小球的運動只有垂直斜面的分量決定離開還是靠近斜面,而斜面平行的分量則與此無關(guān).因此這道題若以沿斜面方向和垂直于斜面方向建立坐標軸,求解則更加簡便:
只需將初速度v0的垂直斜面分量v0sinθ分解出來,這個方向上小球做勻減速直線運動;
然后將該方向的加速度分a=gcosθ
分解出來代入公式的2aH=(v0sinθ)2
解得最大距離H=v202gtanθ·sinθ與解析一一致.
三、極限問題在平衡問題中的應(yīng)用
極限在平衡問題中往往代表的是一個臨界狀態(tài),而臨界狀態(tài)恰恰是解決問題的關(guān)鍵.
例4如圖4所示,半徑為R的勻質(zhì)半球體,其重心在球心O點正下方C點處,OC =38R, 半球重為G,半球放在水平面上,在半球的平面上放一重為G8的物體,它與半球平在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0.2,求無滑動時物體離球心O點最大距離是多少?
解析設(shè)物體距球心為x時恰好無滑動,以和地面接觸點為軸,根據(jù)平衡條件有:
G·3R8sinθ =G8·xcosθ
得到:x = 3Rtanθ
可見,x隨θ增大而增大.臨界情況對應(yīng)物體所受摩擦力為最大靜摩擦力,則:
tanθm =fmN= μ = 0.2,
所以 x = 3μR = 0.6R .
綜上所述,極限思想在解題中應(yīng)用的目的在于將普通特殊化,然后由特殊的結(jié)論反推普遍情況,在解決一個量隨另一個量變化等問題中有著顯著的優(yōu)勢.極限思維的應(yīng)用也能夠使學(xué)生對知識理解更加便捷,節(jié)省許多計算以及記憶時間,從而大大提高解題效率.極限法的范疇很廣,高中物理的極限法除了可以應(yīng)用在學(xué)習(xí)過程中還可以在教學(xué)過程中使用,從而提高教與學(xué)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