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史任意元
1929年3月紅四軍在長汀的第一套軍服除了軍帽、上衣、褲子之外,還有一副綁腿。
綁腿,顧名思義就是綁在腿上——主要是小腿上的布條,由于小腿行走時擺動幅度最大,長距離行軍,一天下來血液都下積到腿部,雙腿就會酸痛不已,打上綁腿就能有效減輕腿部酸痛。綁腿之所以能減輕腿部酸痛和疲勞,從醫(yī)學上講很簡單,就是通過外力擠壓靜脈,促進血液回流。另外,山區(qū)多尖利巖石、多荊棘茅草、多蟲蛇叮咬,綁腿還有保護腿部的作用。所以綁腿也就成了經常需要長途行軍的紅軍不可或缺的個人重要裝具。
其實不僅是紅軍,當時中國軍隊,從中央軍到各地的雜牌部隊也都配備綁腿,因為當時根本沒有機械化的交通工具,主要都是依靠徒步行軍,所以綁腿是必不可少的裝具。不但中國,日軍、英軍、美軍也都給士兵配發(fā)綁腿。只是西方軍隊的綁腿不是一條布帶子,而是用帆布做成的類似襪筒的東西,旁邊有孔可以穿進鞋帶來收緊,下面有腳蹬的帶子防止脫落。西方軍隊的綁腿大多只打到小腿中下部,離膝蓋還有一段距離,而中國士兵通常都是打到膝蓋。
綁腿的規(guī)格沒有嚴格標準,通常是一根長的布帶(有彈力的帆布最好,較結實的普通布也行),一端是平頭,一端分叉成兩條繩,叉口處要結實,寬度10厘米或更寬,長度1.5~2米。
綁腿的打法是將平頭端從鞋幫開始繞到小腿平裹,每一圈或兩圈可將綁腿翻面,以保證平貼腿面,不斷向上一直打到膝蓋。打綁腿的時候要站著打,這樣才能保證打的綁腿松緊適度,打得太松不僅容易散落,也起不了保護腿部的作用。要是打得太緊就會束縛住小腿,嚴重的甚至連腳都邁不開步,所以打得好的綁腿應該松緊合適,而且還能封住鞋口,防止泥土或小石子進入鞋子。
打綁腿有個竅門,就是腳踝附近的部分要綁緊,再往上就可以稍微松一些。如果腳踝部的綁腿緊張度是100,那么小腿中間的緊張度有80就可以了,到了膝蓋附近,緊張度只需要60就夠了。因為腳踝部的血液要回流,克服的重力作用最大,所以要綁得最緊。越往上,重力作用越小,所以可以綁松些。而且下面綁得緊,上面綁得松,這兩者的壓力差也有利于血液往上面回流。
一些老兵在實踐中還發(fā)明了更有效的打法,使用兩副綁腿,一副打在小腿較細的部位,另一副將小腿剩下部分包住。這種打法不但實用,而且美觀,讓小腿看起來幾乎一樣粗細。
在戰(zhàn)場上綁腿的作用還有很多,比如緊急情況下可以當作繃帶包扎傷口或者作為三角巾固定骨折部位;幾根綁腿連接起來還可以作為繩索來使用……所以,在當時綁腿可是非常重要的個人裝具。
綁腿的歷史非常悠久,在冷兵器時代就已經出現(xiàn)。但到了朝鮮戰(zhàn)爭后,由于軍隊裝備的現(xiàn)代化程度越來越高,步兵需要長距離步行的機會越來越少,綁腿便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不過,從一些歷史照片上可以看到,解放軍在20世紀80年代的對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中還有使用綁腿的。
和綁腿相比,草鞋對于紅軍來說就更重要了。
當時紅軍幾乎沒有皮鞋和膠鞋,而布鞋在南方多山多河流水網地帶長距離行軍,穿不了幾天就會壞掉,能穿的也就只有草鞋了。當年長征路上出版的《紅星報》第二期就曾專門刊登過題為《怎樣解決草鞋問題》的文章。說的是長征開始后,由于準備不充分,不少戰(zhàn)士沒有鞋子,只能赤腳行軍。針對這一情況,中央要求各級領導把解決部隊中的草鞋問題提到減少病員和鞏固紅軍戰(zhàn)斗力的高度,要求做到沒有一個戰(zhàn)士打赤腳,并提出了許多解決草鞋問題的具體辦法??梢姡斈甑募t軍草鞋可不是一件簡單的個人物品,而是和紅軍戰(zhàn)士的生命和鮮血以及紅軍的戰(zhàn)斗勝利休戚相關的重要裝具。
所以當時打草鞋是紅軍戰(zhàn)士必須掌握的技能,毫不夸張地說,打草鞋和打槍幾乎是同樣重要的技能。紅軍戰(zhàn)士每天必做的兩件事情,就是打草鞋和打綁腿,每個紅軍戰(zhàn)士一般都帶著兩三雙草鞋和兩副綁腿,甚至可以說草鞋和綁腿就是紅軍長征勝利的兩大法寶。
到今天,紅軍的草鞋已經是一個具有鮮明特色的歷史符號,成為當年千萬紅軍戰(zhàn)士艱苦跋涉、浴血奮戰(zhàn)的象征。
(摘自“深度軍事”微信公眾號 圖/高加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