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霞 劉小勃
摘 要:現(xiàn)在的課堂呼喚有生成的教學。每一位一線的數(shù)學老師都應鉆研好教材,站在知識體系的高度設計教學活動,勾連起前后知識,形成知識鏈接 ,同時捕捉課堂上的動態(tài)資源,隨時調(diào)控課堂活動進程,把學生的課上生成作為一種有益的資源,讓我們的“課堂因生成而精彩”。
關鍵詞:課堂 生成資源 精彩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8-0219-01
預設與生成,有一個有趣的比喻:預設與生成是課堂上的兩張網(wǎng),學生正像渴求食物的“魚”,老師可用預設的網(wǎng)先逮“大魚”,再用生成的網(wǎng)捕逮住“小魚”。對于一些不往兩張網(wǎng)里鉆的“魚”,老師要善于觀察、呵護、引導、點撥,從而催生新的精彩生成,所以預設是課堂“有效生成”的生長點、著力點,而生成又是預設的升華?,F(xiàn)在的課堂呼喚有生成的教學。那么如何提高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生成性問題的應變能力呢?下面我們一起來分享下面的案例:
1 聽課的背景和內(nèi)容
2014年深秋,筆者隨市教育局舉辦的北京骨干教師高級研修班學習,有幸聆聽了人大附小楊老師講的《解決問題》一課。筆者就基于“課堂教學中生成性問題的應變能力”這一專題理論研修,并結合楊老師上的這一課,進行一下自己的分析與探討。
2 課堂上值得思考的問題
楊老師課上得也很漂亮,看得出“課前預設”也用了不少心思,整個課堂的學生主體地位得到充分的回歸,學生間知識、能力、經(jīng)驗相互交流、碰撞,使課堂更具生命力。但這節(jié)課中,對學生用“畫圖”展現(xiàn)“水變成冰的體積”關系,多了點自己的感悟,結合研修班里“課堂教學中生成性問題的應變能力”的講座理念,有了這樣的思考:課堂中教師如何處理好教學中的生成性資源?
3 對問題的討論與分析
授課伊始,教師以學生的質(zhì)疑“水變成冰后,它的體積會比水大”的“預設”為切入點展開教學,在老師的引領下得出“冰的體積比水增加1/10”的關鍵句,然后請學生畫出了水變成冰過程中體積變化的圖片,展現(xiàn)二者的體積關系,加深學生理解“水與冰體積”變化的規(guī)律,進一步感悟單位“1”的判斷與變化(如圖1——圖4)。
在此教學環(huán)節(jié),覺得可以再升華一下學生的“生成性資源”,那就是向?qū)W生說明圖2的意義和價值,教學中楊老師恰恰對學生用“線段圖”分析數(shù)量關系,解決分數(shù)應用題的優(yōu)越性引導的還不算到位。教師應在此進一步指導,在觀察對比過程中,使學生再向前邁一小步,突出畫“線段圖”是六年級以后解決分數(shù)應用題的有效手段。
4 進一步的思考
本節(jié)課中,在老師第一次要求用圖表示時,孩子們積極踴躍,通過各種圖清楚的表示水與冰變化的體積關系,這給了筆者很大的震撼!
特別是學生畫的圖2,因為圖2是線段圖,它既直觀簡潔,又能明了的反應數(shù)量關系,可以說是學生以后學習分數(shù)應用題的解題法寶,是后續(xù)學習分數(shù)應用題的“發(fā)展需求”。而本課教學中老師更多的關注了畫圖的多樣性,而對用“線段圖”來表達數(shù)量關系,來進一步分析解決六年級分數(shù)應用題方面,感覺引導的欠了點火候,應側重的加以點撥,那才稱得上是“授之以漁”,為孩子們的后續(xù)發(fā)展進一步做好了鋪墊,如果這樣,孩子們就可以再向前邁一小步,那就錦上添花了。
比如,教師在這里利用學生這些很好的“生成性資源”可以點撥:“請同學們對比一下四幅圖,哪幅圖更能簡潔表達數(shù)量關系?”同學們應該能感悟出畫線段圖的優(yōu)越性,這樣會更好的引領學生解決分數(shù)應用題,做題時不會再畫那么繁瑣的實物示意圖,而及時采用更簡潔有效的線段圖,提高效率,快速分析、梳理出數(shù)量關系,正確解答分數(shù)應用題。這不就為孩子們后續(xù)學習分數(shù)應用題奠定了基礎嗎?
所以,我們每一位一線的數(shù)學老師都應鉆研好教材,要站在知識體系的高度設計教學活動,勾連起前后知識,形成知識鏈接,同時教師要即時捕捉課堂上的動態(tài)資源,隨時調(diào)控課堂活動進程,把學生的課上生成作為一種有益的資源,讓我們的“課堂因生成而精彩”。
參考文獻:
[1] 余文森.論教學中的預設與生成[J].課程.教材.教法,2007(05).
[2] 吳玲, 郭孝文.有效教學:讓課堂生成與課前預設互動共生[J].中國教育學刊,2007(11).
[3] 吳芳.預設與生成: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辯證法[J].湖南師范大學 教育(專業(yè)學位),2012.
[4] 吳玲,吳支奎.有效生成根植于精心預設——新課程視閾下課堂教學改革的審思[J].課程.教材.教法,2007(07).
[5] 龍安邦.教學目標的預設與生成[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08(12).
[6] 陳華忠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chz63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