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菲
(吉林大學 吉林 長春 130012)
《一九八四》—極權統(tǒng)治下個體主體性的喪失
王 菲
(吉林大學 吉林 長春 130012)
喬治·奧威爾的《一九八四》與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扎米亞京的《我們》并稱為“反烏托邦三部曲”。小說《一九八四》展現(xiàn)了一個在極權統(tǒng)治下,個體喪失了主體性、人已不能稱之為人的可怖世界。本文試從小說中極權統(tǒng)治對人破壞的三個階段來研究個體主體性的喪失。
極權統(tǒng)治;權力;主體性
英國作家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是20世紀最有影響的作家之一?!都~約書評》曾點評道:“任何想要了解二十世紀的人都必須要讀奧威爾?!眾W威爾于1903年出生于印度,次年隨母親定居英國。奧威爾曾出任過五年的大英帝國駐緬甸的殖民警察,其間親眼目睹了帝國主義國家對殖民地人民的迫害以及殖民地人民的悲慘生活。1941年,奧威爾開始在BBC東方部擔任講座節(jié)目制作人。BBC的工作經(jīng)歷,為他后期創(chuàng)作《一九八四》提供了素材。奧威爾的最后一部小說《一九八四》于1948年完成,1949年一經(jīng)出版,就在當時的文壇引起了轟動,在隨后的幾十年中也是經(jīng)久不衰,即使在今天,《一九八四》也始終保留著其巨大的文學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本文旨在通過分析小說中極權統(tǒng)治對人的破壞的三個階段來探尋個體主體性是怎樣逐步喪失的。
關于何為“主體性”,哲學史上眾說紛紜。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主體性被概括為人在實踐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能力、作用、地位,即人的自主、主動、能動、自由、有目的地活動的地位和特性。正是因為有了主體性,人才可以憑著主觀能動創(chuàng)造自己想要的生活,獲得幸福感和滿足感。
《一九八四》描述了這樣一個可怖的情境:全球只被劃分為三個國家:大洋國、歐亞國和東亞國。故事情節(jié)以大洋國為背景。大洋國的最高統(tǒng)治者是老大哥,他無處不在,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大洋國的政府按照職能分為真理部、和平部、友愛部和富足部。真理部負責新聞娛樂等事務,和平部負責戰(zhàn)爭,友愛部維持法律和秩序,富足部管理經(jīng)濟事務?!笆聦嵣?,和平部負責的是戰(zhàn)爭,真理部制造謊言,仁愛部負責拷打,而富足部在制造饑餓。”大洋國政府的標語是:“戰(zhàn)爭即和平,自由即奴役,無知即力量?!痹诖笱髧?四處張貼著的老大哥肖像畫時刻表明 “老大哥在看著你”。無論在公共場合還是個人空間,無處不在的電幕和麥克風沒有一刻不在嚴密地監(jiān)視著人們的一舉一動。思想警察無孔不入,他們隨時可能出現(xiàn)抓取犯了思想罪的罪犯。人們生活在沒有自由與隱私的監(jiān)視下,人的主體性被大幅度削弱。
漢娜·阿倫特在《極權主義的起源》中認為,極權政府必須要通過對人的破壞和毀滅來使極權統(tǒng)治變得可能?!皹O權統(tǒng)治努力組織無限多元和無限區(qū)別的人,似乎將全人類只看作是一個人,只有每一個個人的各種反應可以降低到一種絕對不變的一致,使每一組反應能夠與另一組反應隨意互換,才能使極權統(tǒng)治成為可能?!睋Q言之,極權統(tǒng)治的目的就是剝奪個體的主體性,使人變得千篇一律,失去自由的思想,從而對極權政府無條件地服從?!皹O權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目標不是改變外部世界,或者社會的革命性演變,而是改變人性?!卑愄卣J為對人性的毀滅是從三個方面完成的:取消人的法律人格、摧毀人的道德人格、毀滅人的個體性?!兑痪虐怂摹分械臉O權政府正是這樣一步步毀滅了人的主體性。
“通向極權統(tǒng)治之路上重大的第一步是取消人的法律人格。”阿倫特如是說。法律保障公民的權利和利益不受侵犯。一旦法律人格被取消,公民將會失去法律的保護,最終法人身份將被剝奪,猶如沒有公民權利一般。取消法律人格,是通往極權統(tǒng)治的必經(jīng)之路。在大洋國,沒有什么會被定義為合法或不合法,因為 “在大洋國是沒有法律的,那些一旦被查到就意味著肯定被處死的行為并未寫明是在被禁止之列,而持續(xù)不斷的清洗、逮捕、拷打、監(jiān)禁和蒸發(fā)這些懲罰手段并不是針對那些實際所犯罪行而使用的,而只是為消滅那些可能會在未來某個時刻犯下某種罪行的人而使用。”在大洋國,并沒有其他具體的罪名,思想罪就是涵蓋其他一切罪行的基本罪行。思想罪永遠無法掩飾,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就會遭到逮捕并被徹底從歷史中抹去。思想罪成了極權政府任意逮捕的借口,這種權利的實施使民眾沒有反抗的可能。在沒有法律、沒有犯罪的界定、更沒有公民權的“非人”世界中,個體為了求生只能選擇按照極權政府為其規(guī)定的角色生存下去。
極權統(tǒng)治對人進行毀滅的第二步是摧毀人的道德人格。在《一九八四》中,極權統(tǒng)治通過對親情、友情、愛情的割裂來實現(xiàn)對道德人格的摧毀。極權統(tǒng)治有意識地淡化家庭觀念,破壞人倫親情,鼓勵家庭成員之間相互揭發(fā)罪行。大洋國組織了少年偵察隊,從人的孩童時期就對其進行洗腦,鼓勵兒童監(jiān)視自己的父母,并培訓他們特定的監(jiān)聽技巧及使用監(jiān)聽工具,如用擴音設備從鎖眼里面偷聽父母的言論,一旦發(fā)現(xiàn)任何端倪,立即向思想警察告密。通過偵察隊的規(guī)訓,兒童被系統(tǒng)地改造成了父母難以管教的“小野人”。小說中,一向忠于黨的帕森斯卻因為七歲女兒的告密而被捕。在家庭生活中,父母時刻提防著孩子的監(jiān)聽,孩子也時刻視父母為潛在的異端分子,這種情況下的家庭生活早已失去了正常的人倫親情氛圍。在極權統(tǒng)治的淫威下,家庭成員之間的親情已經(jīng)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恐懼、猜疑和背叛,友情亦是如此?!芭笥选币辉~在大洋國幾乎不需要存在,因為 “人們如今是不會有朋友了,只有同志,但是跟有些同志在一起比跟其他同志在一起愉快些?!痹谀撤N意義上說,塞姆可以算得上是溫斯頓的朋友,但是,溫斯頓深知 “只要塞姆發(fā)覺他的 —溫斯頓的— 隱藏的思想,哪怕只有三秒鐘,他也會馬上向思想警察告發(fā)的?!绷硗庖粋€例子是奧布蘭,溫斯頓曾認為奧布蘭是他的摯友,相信他們“終會在沒有黑暗的地方相見”,他對奧布蘭懷著真摯的友誼,但最終對溫斯頓進行審訊、體罰和思想改造的也是奧布蘭。
除了對親情和友情的管制,大洋國還禁止男女之間產(chǎn)生真正的愛情?!包h的目標不僅僅是阻止男人和女人形成相互忠誠的關系,這種關系可能是黨控制不了的,黨真正的也是沒有講明白的目的是讓性行為完全沒有快樂“不要愛得過分,因為性欲是敵人?!痹诖笱髧Y婚只是為了延續(xù)后代的政治行為,夫妻之間沒有真正的感情和欲望,溫斯頓的妻子凱瑟琳就是一個例子:溫斯頓每次一碰到她,她的身體就僵硬起來,“即使她的胳膊僅僅地摟住了他,她似乎仍在使勁推開他”。凱瑟琳把做愛稱作“對黨的義務”。在大洋國,欲望就是思想罪,即使是對配偶產(chǎn)生欲望也會受到制裁?!按笱髧哪信g即使存在情意,最后也會走向背叛”。在極權統(tǒng)治下,人們不知良心為何物,親情、友情和愛情都被摧毀,人的道德人格也不復存在。
“一旦道德人格被消滅了,仍然能阻止人被變成活死人的,只有個人的差異化和他的獨特性?!睒O權統(tǒng)治的最終目的就是泯滅人的主體性,消除個體差異,使每個人的反應完全與他人一致。個人的差異化和獨特性是最難摧毀的,所以極權統(tǒng)治滲透到了大洋國公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無所不在的電幕織成了一張密密的權力網(wǎng)絡,他們無時無刻不在對電幕前的人進行監(jiān)視;此外,電幕作為傳播極權政府思想意志的載體,無時無刻影響著人民意識形態(tài)的形成。新語的發(fā)明使詞匯量迅速減少,失去了語言的準確表達,思想范圍也被大規(guī)??s小,人的獨特性就這樣被逐步扼殺。溫斯頓的個體獨特性在一〇一室面對他最怕的老鼠時徹底土崩瓦解,他大喊“去咬朱莉婭!”此刻,他背叛了二人的愛情,被極權統(tǒng)治徹底洗腦。他將不復存在,也從未存在過。
大洋國的極權政府通過對人的法律人格、道德人格、個體性的摧毀,完成了對人的全面統(tǒng)治。最終,極權政府取得了對人性進行改造的重大勝利。溫斯頓對極權政府的反抗雖以失敗告終,但奧威爾仍為世人敲響了警鐘,極權統(tǒng)治與人性相悖、靠扼殺人的主體性產(chǎn)生作用,并導致社會畸形,無疑是值得抨擊的。
[1] Orwell,George.Nineteen Eighty-Four[M].England:Penguin Books,2013
[2] 李鋒.從全景式監(jiān)獄結構看《一九八四》中的心理操控[J].外國文學,2008(6):68
[3] 漢娜·阿倫特.極權主義的起源[M].林驤華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8.
[4] 湯衛(wèi)根.論《一九八四》中的權力運行機制[J].當代外國文學,2006(3):89一93.
王菲(1992—),女,滿族,吉林長春人,碩士,吉林大學,英語語言文學。
I712
A
1672-5832(2016)05-005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