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文珠
(四川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66)
論教育如何應對多元文化的挑戰(zhàn)
位文珠
(四川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66)
在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碰撞日益頻繁的時代,多元文化的主張與教育現(xiàn)狀產生了沖突,為了應對這一挑戰(zhàn),就需確立多元文化教育觀、開設多元文化的學校課程以及直面文化沖突,針對學生、家長和教育工作者采取具體措施加以應對多元文化帶來的挑戰(zhàn)。
多元文化;教育;挑戰(zhàn)
當代中國文化的土壤上,不再是“一枝獨秀”,而是“百花齊放”的狀態(tài),多元文化是隨著時代與社會的發(fā)展應運而生的。文化背景的轉變,多元文化的沖突影響著當代教育的各方面,使教育無論從觀念還是實踐上都發(fā)生了重大的挑戰(zhàn),我們需要認真思考一下:教育該如何應對多元文化的挑戰(zhàn)?
1.1 文化的概念
文化概念的界定可謂眾說紛紜,尚無定論。人類學的鼻祖泰勒是現(xiàn)代第一個界定文化的學者,他認為:文化是復雜的整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它作為社會一分子所習得的任何才能與習慣,是人類為使自己適應其環(huán)境和改善其生活方式的努力的總成績。
《簡明教育詞典》中對文化的界定:文化是一種歷史發(fā)展的社會現(xiàn)象。文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前者指人類在實踐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成就;后者指一定物質資料生產方式基礎上的精神財富的總成就。①
總之,文化是人類的創(chuàng)造物,是一定群體創(chuàng)造的以區(qū)別于其他群體的一種存在。
1.2 多元文化的概念
早在20世紀20年代,“多元文化”這一術語的出現(xiàn)挑戰(zhàn)了傳統(tǒng)的單一文化理念。多元文化論的倡導者認為,特定地域和群體中同時存在著相互聯(lián)系且各有特征的多種文化樣態(tài)。
多元文化存在之初,主要是指兩種文化現(xiàn)象:殖民地和后殖民地文化、不同的民族文化。②多元文化教育專家班克斯對“多元文化”的定義為:“一個國家有不同信念、行為、膚色、語言的多樣文化所組成,其彼此關系是互相支持,且均等存在?!雹勖绹叭祟悓W之父”弗朗茲·博厄斯認為每一種社會文化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不同的社會文化之間并無高低優(yōu)劣之分,人們應該容忍文化差異的存在,并予以尊重。[1]
大體來講,盡管“多元文化”的定義各有側重,但在強調文化間的差異性以及對差異性的尊重態(tài)度方面存在共性??傊?,多元文化即多樣性的人類文化,以及在這種現(xiàn)實基礎上形成的各種文化間的相互關系。倡導多元文化就是主張文化間的差異與交流,以保持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和不同文化的共生發(fā)展。
現(xiàn)在幾乎沒有人否認我們正處于文化多元的社會,人們一方面對多元文化越來越認同,要求尊重民族文化的呼聲日漸高漲;另一方面,許多國家卻要求教育以同樣的標準來培養(yǎng)學生。這樣看來,教育就處在了一個尷尬的位置。
當前,各國教育都面臨著多元文化的巨大挑戰(zhàn),主要表現(xiàn)為“許多國家的國家教育制度的目標和迫切需要與文化方面的不同群體的價值觀、利益和愿望發(fā)生沖突”。[2]
人們之所以對教育寄予厚望,是因為縱觀中國古代的文化,無論哪方面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了教育內容、教育過程和教育制度等方面。文化與教育之間,從一開始就產生了密切的聯(lián)系:一方面文化是為人類后天所創(chuàng)造的,被一定社會群體所接受的事物,但無論是文化的創(chuàng)造過程還是傳播、接受途徑都離不開教育;另一方面教育又是時時刻刻都在進行著的文化活動。[3]人們既希望教育為當下的文化失序狀況盡一份力,更希望它能將較為合理的文化觀念傳遞給下一代。然而人們對教育又頗感失望,“因為它強迫所有兒童接受同樣的文化和知識模式,而不充分考慮個人才能的多樣性”。并且,它一方面對某些文化形式或不屑一顧,或盡力排斥,沒有較好地履行化腐朽為神奇的職責;另一方面又對外來文化缺乏全面、細致的分析,從而造成了理論與實踐的脫節(jié)。
第一,確立多元文化教育觀。面對多元文化的挑戰(zhàn),教育的首要對策就是要確立新的觀念。“真正多文化的教育應當既能滿足全球和國家一體化的迫切需要,又能滿足農村或城市具有自己文化的特定社區(qū)的特殊需要。這種教育將使每個人意識到多樣性和尊重他人,不論他是近鄰、工作單位的同事,還是遙遠國度的居民。”④
第二,開設多元文化的學校課程。課程是學校教育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它是否體現(xiàn)多元文化的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多元化文化教育能否有效地開展。多元文化的課程改革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方面,開設專門的多元文化教育課程。這種課程以向學生介紹不同的文化及其價值、培養(yǎng)學生的多元文化素養(yǎng)為目的。另一方面,在常規(guī)學科(如歷史、社會、語文等學科)的教學中滲透多元文化的理念,融入有關多元文化的內容。
在學校課程改革方面,目前國外有大量的相關研究成果可以借鑒和運用。
第三,直面文化沖突,采取具體措施加以解決。我國文化領域中的沖突是多方面的,如學校的主流文化與“學生亞文化”之間的沖突。教育工作者不應回避這種沖突,應采取措施加以解決:一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yǎng)其遠大的抱負和良好的人格;二是加強對學生父母的教育,改善其“教育盲”的狀況,為學生克服文化沖突營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圍;三是教育工作者應加強自身修養(yǎng),對校園中出現(xiàn)的各種文化沖突的起因、范圍、程度等做到了然于胸,知己知彼;四是對學生中存在的文化現(xiàn)象進行摸排調查,把握學生當下的文化需求和思想脈搏,以便對癥下藥;五是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妮娓道來的語言,對學生進行耐心細致的工作,使他們認清文化沖突的實質,增強抵御不良文化侵襲的能力。
注釋:
① 姜文閔,韓宗禮主編.簡明教育辭典[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② 鄭金洲.教育文化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第218頁
③ Banks.J.A,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1988:80
④ 刁培萼,馮增俊.教育人類學[M].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
[1] 張黎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小學民族音樂教學研究[D].吉林:東北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
[2] 魯?shù)婪颉に怪Z文哈根.多文化世界的教育[A].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叢書.教育一財富蘊藏其中.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3] 付燕燕.試論多元文化背景下語文教育的使命與變革[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位文珠(1990-),四川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2014級研究生,高等教育學專業(yè)。
G40
A
1672-5832(2016)04-027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