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琳
(南開大學(xué)文學(xué)院, 天津 300071)
?
【民俗語言文化】
半吊子·三腳貓考源
楊 琳
(南開大學(xué)文學(xué)院, 天津 300071)
“半吊子”和“三腳貓”的來源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本文指出,語言中存在“用某種東西缺少一部分來比喻智力技藝不足或呆傻冒失”的造詞規(guī)律,所以“半吊子”和“三腳貓”的理據(jù)義都是殘缺不足;根據(jù)量詞“吊子”的搭配習(xí)慣,“半吊子”不可能來自錢串,而應(yīng)該是來自器皿。
半吊子;三腳貓;九百;俗語詞
“半吊子”的來源有多種解釋。
一說源于錢串。《漢語大詞典》:“半吊子,舊時錢串一千叫一吊,半吊為五百,不能滿串。因用以形容知識不豐富或技藝不熟練的人?!薄冬F(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半吊子,①舊時錢串一千叫一吊,半吊五百不滿一錢串,借指不通事理,說話隨便,舉止不沉穩(wěn)的人。②知識不豐富或技術(shù)不熟練的人。③做事不認真、有始無終的人?!贝苏f有權(quán)威辭書的支持,目前頗為流行。
一說源于“半掉子”小孩。齊如山(2008):“此名詞有兩種解法。一系平常人等于一吊錢,此則只合半吊,言其不夠一完全人員也。一系遇事與人搗亂,說話亦與人掉舌,就如同小兒與其母分辯不休者,即謂之‘黃毛掉嘴’,故呼之為‘半掉子’。蓋此人絕不是完全與人反對,只不過搗亂而已?!盵1]第一種解釋與錢串說大同小異,第二說似乎是齊如山的獨得之見。
一說源于器皿。李榮(2002):“吊子,南京。舊時燒水等用的陶制容器,較深,口較?。骸笠坏踝硬豁?,半吊子晃蕩(諷刺學(xué)問不大的人反喜歡賣弄)?!稹都t樓夢》有‘吊子’、‘盄子’、‘銚子’等不同寫法?!盵2]
稱小孩為“半掉子”的說法文獻未見,恐為想當(dāng)然之辭,不足采信。錢串、器皿二說則都符合此類詞語的造詞規(guī)律。
語言中常用某種東西缺少一部分來比喻智力、技藝的不足,或呆傻冒失。下面是采自許寶華、宮田一郎主編《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及李榮主編《現(xiàn)代漢語方言大詞典》綜合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的資料:
俗語詞方言點喻義半瓶子醋全國多地知識不足或技藝不熟練的人半壺水四川漢源知識不足或技藝不熟練的人半桶水廣州諸事都不精通的人半桶屎廈門手藝不精或知識不多的人半刀數(shù)揚州智力低下的人半邊翹武漢一知半解半瓶搖河北昌黎能力差且不穩(wěn)重的人半瓶子河南西平手藝不精或知識不多的人半銚子山西忻州帶有傻氣的人半盤子云南永勝說話不嚴(yán)肅、不正經(jīng)的女人半截子烏魯木齊對某種知識或技術(shù)略知一二的人半青濟南不通事理半番廈門不通事理或行動魯莽不夠數(shù)兒河南沒有知識、沒有水準(zhǔn)的人不足色山西忻州傻里傻氣
這種思想觀念也不是漢民族獨有的。英語中把傻里吧唧的人叫作a few cents short of a dollar,字面意思是一美元差幾分,例如:he's a few cents short of a dollar,也說about three cents short of a dollar,意思一樣。類似的說法還有:ten cents short of a dollar,about fifteen cents short,not playing with a full deck,shy of a dozen,a few beers short of a six-pack,a few cans short of a six pack,two tacos short of a combination plate,half a brick short of a full load,half a bubble off plumb,half a quart low,a few fries short of a Happy Meal,都是用不足某數(shù)或缺少某部分來比喻人傻,與漢語的說法異曲同工,反映了人類思維的共性。
五代時期有一個呆傻義的詞叫“九百”。歐陽修《歸田錄》卷上:“故老能言五代時事者云:馮相(道)、和相(凝)同在中書,一日和問馮曰:‘公靴新買,其直幾何?’馮舉左足示和曰:‘九百?!托云?,遽回顧小吏云:‘吾靴何得用一千八百?’因詬責(zé)久之。馮徐舉其右足曰:‘此亦九百?!谑呛逄么笮Αr謂宰相如此,何以鎮(zhèn)服百僚?!边@是在嘲弄和凝(后晉宰相)的憨癡。宋馬鈺《滿庭芳》詞:“縱有石崇富貴,這朱顏綠鬢怎生留得?止是行尸走骨,呆老九伯?!薄按衾稀薄熬挪蓖x并列?!熬挪币部捎米鲃釉~,指發(fā)呆。如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diào)》卷1中描寫普救寺的和尚們見到美麗的崔鶯鶯時,“老和尚也眼狂心癢,小和尚每挼頭縮頸,立掙(發(fā)怔)了法堂,九伯了法寶,軟癱了智廣。”“九伯了法寶”是說崔鶯鶯的美貌驚呆了法寶?!熬虐佟边€有瘋瘋癲癲的意思。如元馬致遠《岳陽樓》二折:“他又瘋,我又九伯,俺大家耍一會?!?/p>
呆傻何以稱為“九百”?宋代葉寘《愛日齋叢鈔》卷5載:
東坡作文字中有一條,以彭祖八百歲,其父哭之,以九百者尚在。李方叔問東坡曰:“俗語以憨癡駘馱為九百,豈可筆之文字間乎?”坡曰:“子未知所據(jù)耳。張平子《西京賦》云:‘乃有秘書小說九百。’葢稗官小說凡九百四十三篇,皆巫醫(yī)厭祝及里巷之所傳言,集為是書。西漢虞初,洛陽人,以其書事漢武帝,出入騎從,衣黃衣,號黃衣使者。其說亦號九百。吾言豈無據(jù)也?”方叔后讀《文選》,見其事具《文選》注,始嘆曰:“坡翁于世間書何往不精通邪?”近見雜說載此,乃知前輩考證無所不至。
“小說九百”指小說篇數(shù),與憨癡義的“九百”無關(guān),蘇軾之解不免牽強附會。
宋陳師道《后山詩話》卷23云:“世以癡為九百,謂其精神不足也?!薄熬瘛敝^精明、機靈。此說語焉不詳。宋朱彧《萍洲可談》卷3:“青州王太守嘗守舒、丹二州,為詩極俚鄙?!渥釉唬骸笕司挪畞y道,玷瀆高明?!w俗謂神氣不足者為九伯,豈以一千則足耶?”意為“九百”不足一千,故用來比喻智慧不足。為什么九百不足而一千則足,沒講出個道理來。
我們認為“九百”源自錢幣。古代把一百枚銅錢稱為“百”,也寫作“佰”或“陌”?!稘h書·食貨志上》:“亡農(nóng)夫之苦,有仟佰之得?!鳖亷煿抛ⅲ骸扒^千錢,佰謂百錢也?!焙笫酪彩侨绱?。宋沈括《夢溪筆談》卷4《辯證二》:“今之?dāng)?shù)錢,百錢謂之陌者,借陌字用之,其實只是佰字,如什與伍耳?!痹趯嶋H使用過程中,由于進入流通的貨幣量少等原因,往往拿九十枚銅錢當(dāng)百錢用,稱為“九百(陌)錢”,意思是九折的百錢?!读簳の涞奂o(jì)下》載:“頃聞外間多用九陌錢,陌減則物貴,陌足則物賤,非物有貴賤,是心有顛倒。至于遠方,日更滋甚。豈直國有異政,乃至家有殊俗。徒亂王制,無益民財。自今可通用足陌錢。”“九百錢”是不足數(shù)的百錢,故用來比喻學(xué)識不足、傻里傻氣的人。
與“半吊子”同義的還有“三腳貓”。該詞理據(jù)也有多種說法。汪仲賢(2004)解釋說:
何以不說“三腳狗”“三腳羊”,定要說“三腳貓”呢?這問題大堪研究,據(jù)老上海說:“貓”系“錨”字之訛,“三腳錨”也有一個小小的典故:
大概是四五十年以前的故事,上海南碼頭來了一艘走江湖的氌氌船,船上有一位白須老拳師,每日即在江邊曠場上賣武藝,他除了使槍弄棒以外,還有一種絕技,能將他船上的兩個鐵錨當(dāng)作兵器,每錨足有五六十斤重量,他能舞動如飛,當(dāng)時哄動上海社會,都要去看白須老頭的“三腳錨”(小船上的錨都是只有三只腳),白須老翁在南市停留了年余,便開船他去,而“三腳錨”名詞已傳遍人口。以后就成了練功夫的專名,此人能夠拳術(shù),便說他“懂得一點三腳錨”。
又有人說:“三腳貓”乃“三顧茅”之訛,“三顧茅”是“廬”字的歇后語,“廬”與“路”字之音相似,路者路道也,上海話“略懂門徑”謂之“有點路道”,做事有手腕,亦言“有路道”,“三顧茅”即言其人頗有“路道”也。[3]
這類編造故事式的解釋一戳即破?!叭_貓”一詞早見于南宋,比上海碼頭的故事早多了。南宋佚名《百寶總珍集》卷10《解賣》:“如若好物,多著主。如物不中,謂之三腳貓。”明郎瑛《七修類稿》卷51《奇謔類·三腳貓》:“俗以事不盡善者,謂之三腳貓?!痹獜堷Q善《水仙子·譏時》套曲:“說英雄誰是英雄?五眼雞岐山鳴鳳,兩頭蛇南陽臥龍,三腳貓渭水非熊?!薄拔妓切堋敝附友??!叭_貓渭水非熊”是說沒多大本事的“三腳貓”被當(dāng)成姜子牙一般的將才。正常的貓是四條腿,“三腳貓”缺少一腿,故用來比喻本領(lǐng)不足的人。之所以拿貓說事,是因為過去人家養(yǎng)貓主要是為了捕鼠,捕鼠就有一個本領(lǐng)大小的問題,這就是“三腳貓”多用來比喻功夫差的緣由。
世俗之人或淺學(xué)之士喜歡這樣反問:何以不說“三腳狗”、“三腳羊”,定要說“三腳貓”呢?要知道,任何比喻都是隨機的,既不具有必然性,更不具備周遍性,所以,一方面不排出有其他類似比喻存在的可能,另一方面也不能要求所有可能都成為現(xiàn)實。溫州話中把一知半解的人稱為“三腳蝦蟆兒”,汕頭話中將沒有自知之明的人稱為“三腳椅仔”,臺灣話中稱技能不精的人為“三腳仔”,要是反問者了解這些語言事實,估計也就不那么反問了。
我們還應(yīng)聯(lián)想到“蹩腳”“跛腳”也有質(zhì)量低劣、能力低下的喻義?!稘h語大詞典》:“蹩腳,方言。質(zhì)量低劣;能力低下。”“跛腳,比喻尷尬、差勁?!痹S寶華、宮田一郎(1999):“跛羅,質(zhì)量差;不好?!盵4]“跛羅”當(dāng)為“跛佬”(瘸子)之音轉(zhuǎn)。跛腳就是腿有殘缺,這跟“三腳貓”等說法在觀念上是相通的。
由上可知,“用某種東西缺少一部分來比喻智力技藝不足或呆傻冒失”的造詞規(guī)律是確實存在的。問題是錢串說和器皿說都符合這一規(guī)律,而理據(jù)只能是唯一的,我們無法根據(jù)已知的規(guī)律對二說的是非作出評判,需要進一步尋求細則。
詞語搭配也是有規(guī)律的?!邦A(yù)報”和“預(yù)告”都有預(yù)先報告的意思,但說“新書預(yù)告”可以,說“新書預(yù)報”則不行?!靶荨焙汀靶菹ⅰ睘橥x詞,說“我休周一”“我周一休息”都行,但不能說“我周一休”“我休息周一”。這體現(xiàn)了不同詞語在搭配上的差異?!暗酢被颉暗踝印弊鳛樨泿艈挝?,一般要求后面出現(xiàn)計量的對象“錢”或“銅錢”。例如:
王婆一力攛掇,拏出一吊錢來與何九。(《金瓶梅詞話》第六回)
與那兩個公人一吊銅錢、一斗米,路上盤纏。(《金瓶梅詞話》第二十六回)
公子扭他不過,只得拿了兩吊錢給他。(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四回)
我一月只拿著一吊子錢。(清八寶王郎《冷眼觀》第二回)
咱們辛苦了一世,也掙不到半吊子錢。(《王任叔雜文集》,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7:48)
那一洼地也是有零有整的七七四十九堰九十九畝,又不是幾吊子銅錢,拿袋子一裝說走背起來走了。(張俊山《攀巖世家》,花山文藝出版社1999:377)
如果說“半吊子”來自錢串,根據(jù)“吊子”的搭配習(xí)慣,語言中應(yīng)該存在“半吊子錢”這樣完整的俗語詞形式,而事實上并不存在,這表明“半吊子”不可能來自錢串。
器皿則可以不出現(xiàn)其中盛裝的物品名稱,如“半瓶子”“半銚子”“半盤子”等,這是因為這些器皿中可以盛裝的物品多種多樣,不提具體物品則使俗語詞有更大的張力?!鞍氲踝印眮碜云髅笳f符合這一語言習(xí)慣,因而是可以成立的。
學(xué)術(shù)研究貴在融會貫通,左右逢源,這就要求我們觀察問題要視野開闊,鳥瞰全局,不可坐井觀天,管窺蠡測。盲人摸象式的孤立考察難以看清事物的真相,其結(jié)論也就難免紕繆。
[1]齊如山.北京土話[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8.29.
[2]李榮.現(xiàn)代漢語方言大詞典綜合本[Z].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1369.
[3]汪仲賢.上海俗語圖說[M].上海:上海大學(xué)出版社,2004.177-178.
[4]許寶華、宮田一郎主編.漢語方言大詞典[Z].北京:中華書局,1999.6116.
【責(zé)任編輯:董麗娟】
2016-01-28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xué)基金后期資助項目(項目編號:15FYY001)的成果之一。
楊琳(1961-),男,甘肅臨夏人,教授,主要從事語言學(xué)、文獻學(xué)、民俗學(xué)等研究。
H136
A
1673-7725(2016)02-003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