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旭鑫
[摘 要]溝通對家庭教育的順利實施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是家庭成員共同生活的需要,是化解家庭成員矛盾的基礎(chǔ),是提升家庭凝聚力的有效途徑,是開啟家庭教育之門的金鑰匙。在家庭中,缺乏溝通會影響父母對子女的了解。因此,建立家庭教育的溝通機制應堅持有聲溝通與無聲溝通共存,形成制度化的溝通機制和建立以理解為基礎(chǔ)的溝通機制。
[關(guān)鍵詞]家庭教育;溝通;策略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2.259
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構(gòu)成了現(xiàn)代國民教育體系。[1]孩子是父母最偉大的事業(yè),家庭教育作為家長有目的地對子女實施教育的一種培養(yǎng)活動應該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由于父母家庭教育實施不當,而造成一系列家庭悲?。汉⒆与x家出走、自殺抑郁、問題少年的出現(xiàn)等,與家庭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如何建立和諧的家庭關(guān)系,順利實施家庭教育是多數(shù)父母不可逃避的問題,溝通是解決一切問題與矛盾的基礎(chǔ),溝通能夠開啟父母與子女的心靈之門,掃除家庭不和諧因素的障礙。
1 溝通對家庭教育的必要性
1.1 溝通是家庭成員共同生活的需要
家庭是指以婚姻為基礎(chǔ),以血緣為紐帶形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因此,在家庭環(huán)境中,各成員之間的相互交流必不可少。作為生活的場所,家為家庭成員提供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孩子通過與父母交流,了解父母所需和父母對自己的期望;父母之間通過交流,達成家庭協(xié)議,維持家庭生活的平穩(wěn)運行,之后,家庭教育才得以實施。學校教育尚未出現(xiàn)時,家族中的長者通過與年幼者溝通,對其實施道德教育和生活技能教育,在此階段,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成為代際之間知識傳遞的橋梁。家庭教育是由家庭的長者對年幼者實施的、促進其身心發(fā)生變化的教育和影響的總和,父輩與母輩的經(jīng)驗傳遞是通過溝通來實現(xiàn)的。
1.2 溝通是化解家庭成員矛盾的基礎(chǔ)
在家庭教育中,存在著不同教育者之間的矛盾和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矛盾,這是由于不同教育者在同一時刻扮演了教育者的角色,教育者自持觀點的差異造成了其在對受教育者實施教育時的矛盾;由于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成長經(jīng)歷、生活閱歷和思想觀念等方面存在差異,教育者期望與受教育者主觀愿望不一致,形成了雙方之間的矛盾。無論是不同教育者之間的矛盾還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矛盾,都需要進行以理解為基礎(chǔ)的溝通化解彼此的矛盾,找出雙方的分歧,協(xié)商解決矛盾的辦法。同時,有效地溝通能夠?qū)⒔逃齼?nèi)容融入日常家庭生活之中,便于受教育者無形中接受教育。
1.3 溝通是提升家庭凝聚力的有效途徑
以血緣關(guān)系為紐帶的家庭關(guān)系中,各成員在利益關(guān)系上具有高度一致性,因此,建立在溝通基礎(chǔ)上的家庭成員能夠和睦相處,團結(jié)互助,從而提升整個家庭凝聚力。當家庭成員之間不存在分歧時,和諧的家庭氛圍能調(diào)動成員努力建設美好家庭的積極性,受教育者作為家庭成員,自覺地對教育者信服,愿意為實現(xiàn)其期望而付出努力,推動了家庭教育的實施。
2 家庭教育中缺乏溝通的危害
2.1 缺乏溝通影響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
每位家長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愿景,但這些美好的愿景有時會成為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阻礙。家長對子女抱有較高的期望,一定程度上能夠使子女學業(yè)成績和道德水平普遍提高,但過高的期望會形成巨大的壓力,使得受教育者失去前進的動力,自暴自棄。嚴厲的教育能夠塑造出榜樣學生,可在缺乏溝通的家庭教育中,榜樣學生也存在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如他們對父母的嚴格要求忍氣吞聲,失去個性;又因為父母的一次次“壓迫”在受教育者內(nèi)心慢慢積累,最后導致不可挽回的家庭悲劇。
受教育者之間缺乏溝通亦會對受教育者的心理產(chǎn)生負面影響。如果受教育者之間缺乏溝通甚至沒有溝通,必然會形成受教育者之間在教育子女問題上的矛盾,當矛盾升級為頻繁的爭吵,其負面影響將在子女心里形成陰影,許多問題少年之所以走入歧途,大多是家庭的不幸導致的;父母之間的冷漠使得子女產(chǎn)生恐懼心理,不愿敞開心扉與父母溝通,因此,溝通對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和樂觀開朗的性格,發(fā)揮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
2.2 缺乏溝通影響父母對子女的了解
雖然父母與子女長時間生活在同一有限的空間內(nèi),彼此已經(jīng)熟悉,但父母與子女都有著各自的秘密,如果父母雙方缺乏溝通,就無法了解對方的心理活動,父母能夠及時地找出孩子存在的問題并較早地預見問題的后果,對青春期的孩子來說十分重要。家長與子女之間缺乏溝通的直接表現(xiàn)就是家長對子女關(guān)心不夠,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理解無從建立,家庭教育便無法實施。
3 家庭教育溝通機制的建立策略
3.1 有聲溝通與無聲溝通共存
在家庭教育中,有聲語言是各家庭成員用來表達自己的想法、觀點與感受的,沒有有形交流就沒有共鳴,也找不到問題所在,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溝通要以有聲語言為主,由家長對子女進行必要的教育,同時,輔之以無聲語言。例如當子女出色地完成了一項任務時,除了說出“你真棒”,還可以向其豎起大拇指,予以鼓勵,有時無聲語言比有聲語言更有力量。如果家長在接到子女的溝通信號后,沒有及時地反饋,就會打擊孩子與父母溝通的積極性,形成父母與子女溝通的障礙。因此,父母面對孩子溝通的需要,應該及時做出必要的反應,以免對孩子幼小的心靈造成傷害,影響家長與子女之間的信任。
3.2 形成制度化的溝通機制
溝通對于家庭教育的實施十分必要,但并不意味著溝通越多越好,過多的教育性溝通不僅不能起到應有的教育作用,還會產(chǎn)生相反的影響,使得子女對家長的喋喋不休產(chǎn)生厭倦和反感,因此,要形成制度化的溝通機制。在日常生活的溝通之外,添加必要的深入談話,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彼此敞開心扉,說出各自的心聲。家長自從孩子出生后就連續(xù)不斷地對其進行教育,建立制度化的溝通機制能夠使家長及時了解子女的問題與困惑,進行有效的指導和教育,同時,家長的教育者與撫養(yǎng)者的雙重身份有助于贏得受教育者的信任和服從,所以,家長要平等地與子女溝通交談。
3.3 建立以理解為基礎(chǔ)的溝通機制
家庭和子女的關(guān)系好比是土地和禾苗的關(guān)系:土地肥沃,禾苗就茁壯;土地貧瘠,禾苗就瘦弱,溝通則是泉水,讓土地與禾苗同時感受到滋潤。[1]建立以理解為基礎(chǔ)的溝通機制,需要家長耐心細致的引導,如此,家長期待的改變才有可能出現(xiàn)。做別的事情可以急功近利,但唯獨在教育孩子這一點上千萬不能急功近利,否則會后患無窮[2],家長要學會換位思考,感孩子之所感,放棄執(zhí)念,無立場地與孩子進行溝通。只有家長懂子女,子女才愿意接受父母的想法和觀點,自愿納入自己的頭腦之中,所以,父母應該學會理解子女,當溝通中發(fā)生沖突時靜心思考一分鐘,避免一時沖動傷了家人之間的感情。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如何對孩子進行教育,將影響孩子今后的性格形成與行為方式。在家庭互動教育中,長輩對未成年人晚輩有意識的教育要注重科學性,要求長輩特別是父母要有大量心理上的投入,而非只是語言上的獨裁,這是家庭教育的本性要求。正如《傲慢與偏見》中呈現(xiàn)的那樣,班特納先生作為家長,卻很少關(guān)心家里的事情,在最需要發(fā)揮有效作用時卻退居書房,造成了小女兒的任意妄為,現(xiàn)實生活中這類不負責任的家長仍然存在,家長應該與孩子進行真誠的溝通,采取孩子容易接受的溫和的方式感染他們,而非用父母的權(quán)威去打壓孩子。
參考文獻:
[1]駱風.家庭教育與家庭教育學[J].科學與社會,2007(5):7-9.
[2]宴紅.許身家教 孜孜耕耘——趙忠心家庭教育思想紀要[J].教育學學人,2007(3):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