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
【摘 要】廣西高考啟用新課標卷以來,生物部分涵蓋范圍比較廣泛。為此,本文從全國新課標高考卷、教材、練習、科學性四個角度,探討高中生物第一輪復習“全覆蓋式”的備課策略。
【關(guān)鍵詞】廣西高考 生物 一輪復習 全覆蓋式 備課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9B-0151-02
廣西高考于2015年啟用新課標卷,2015年Ⅱ卷的生物部分,未涉及高頻考點“光合與呼吸”,同時前所未有地以高分值考查了低頻考點“衰老癌變”(選擇題2考查了衰老,選擇題5涉及了癌變的考點)。
2016年,廣西高考啟用了全國Ⅲ卷。考前,有學生聽到相關(guān)消息,表示了一種隱約的擔憂,擔心以對全國Ⅱ卷模式為主線的備考,會與Ⅲ卷差異太大,從而遺漏某些重要內(nèi)容。
綜上所述,無論是大綱版卷還是課標卷,無論是Ⅰ卷、Ⅱ卷,還是Ⅲ卷,全國卷帶給我們高中教師的啟示是:知識點的復習要全面覆蓋,以不變應萬變。但身為教師,我們在一輪復習的備課中怎樣做到全面覆蓋?在此,本文主要探討關(guān)于高中生物人教版新教材范圍覆蓋度的備課策略。
備課,首先,教師要根據(jù)學科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本門課程的特點,結(jié)合學生的具體情況,選擇最合適的表達方法和順序,以保證學生有效地學習。有效學習的界定,是必須以教育評價為準則的;高中學習的有效性,則以高考為依據(jù)??际裁磩t學什么備什么,是高中教師備課的通俗依據(jù),然而考試大綱的框架性,決定了綱要的簡潔性,因此,研究高考卷,是備課的第一準則。其次,教材是備課的基本工具。脫離教材的備課是不切實際的,熟悉教材是有效備課的基礎。再者,教師自身高標準的要求和高層次的備課能力,能夠為有效備課保駕護航。知識是死的,知識的運用是活的。課標卷的考查趨勢是逐年提高知識運用能力的比例,因此,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多方面理解教材上“死的”知識,才能更好地延伸到“活的”運用中。而這些,都必須依賴練習的高配備度和教師自身的能力素養(yǎng)。本文所述的“全覆蓋式”備課策略,即從這幾個角度進行分析。
一、備教材(以人教版新教材為例)
首先,全國卷的答題默認規(guī)則中,必做題以必修本說法為主,選做題以選修本說法為主。如基因工程第二步名稱,必做題按照必修本的說法“目的基因與運載體結(jié)合”即可得分;選做題需按照選修本的說法“基因表達載體的構(gòu)建”來答題。其次,概念、案例的教授,只認新教材,但適當補充舊教材的說法能夠更好地理解新教材的概念。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細節(jié)處理如下。
(一)搞好跨章節(jié)內(nèi)容的整合與復習
一輪復習與上新課不同的其中一點,在于對知識體系的高度歸納。三本必修教材雖然板塊知識區(qū)分明顯,但正文小字中往往為了鞏固主干知識而出現(xiàn)很多跨章節(jié)的例子和文字說明,在一輪復習的備課過程中,教師必須將這些“跨界”的知識歸位整理。
如必修一正文有一則“資料分析”提及“甲狀腺濾泡上皮細胞具有很強的攝取碘的能力”,本意是為了鞏固知識點“細胞對物質(zhì)的選擇性吸收”。當復習必修三《通過激素的調(diào)節(jié)》時,若要構(gòu)建完整的知識框架,應將此知識點納入其中,歸納整理,一起復習。
(二)搞好“小字、旁欄、能力訓練、課后練習、本章小結(jié)”的融合與復習
除正文外,教材的邊角地帶也應在備課過程中有所涉及。這些內(nèi)容,尤其對于習慣了大綱人教版教材的老教師而言,常常容易忽略,但在高考題中仍然會有一定比例的呈現(xiàn)。
如“端?!钡南嚓P(guān)知識在必修一中即為小字,但在2015年II卷選擇題中有所涉及;“NADP+、NADPH”是必修一旁欄的相關(guān)信息,在2014年Ⅰ卷的選擇題選項中也有出現(xiàn);必修三“建立血糖調(diào)節(jié)的模型”,學生復習時,往往搞不清此模型究竟是物理模型還是概念模型,實質(zhì)上在間隔16頁之后的“本章小結(jié)”中,教材表述“模擬活動本身就是在構(gòu)建動態(tài)的物理模型,之后,再根據(jù)活動中的體會構(gòu)建概念模型”??梢姡绮辉趥湔n中跨前納后,知識體系則不夠完整。
再如,植物激素調(diào)節(jié)的章節(jié)內(nèi)容正文對脫落酸的功能,表述為“抑制細胞分裂,促進葉和果實的衰老和脫落”,而在課后練習的拓展題中還舉例分析得到“脫落酸能夠抑制發(fā)芽”這一功能,故應注意引導學生進行相關(guān)資料分析的訓練,整理歸納。
(三)搞好無解釋的名詞的復習
教材內(nèi)容的設置,一般會在已知知識的基礎上,再延伸未知的知識,但是,新教材在有的情況下,容易采用一些同類的、但從未呈現(xiàn)也未加解析過的新名詞,學生對此很容易產(chǎn)生疑問,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必須查閱教參或文獻,幫助學生理解。
如必修三實驗“探索生長素類似物促進扦插枝條生根的最適濃度”中,在常用的生長素類似物舉例中,出現(xiàn)了“IPA”,這個詞的中文名稱是吲哚丙酸,但教材本身沒有任何說明解釋,那么,與新課相區(qū)別的是,教師在備課過程中,不僅要查閱清楚,而且要補充整理正文中“生長素類似物”的種類。
(四)搞好教材描述模糊,或容易引起歧義的內(nèi)容的復習
教材用語必定經(jīng)過仔細斟酌,但地區(qū)用語習慣的不同,南北的差異等,往往也會造成理解的不同。經(jīng)驗豐富的教師,不是簡單地讓學生背課本,而是能明白學生的困惑,疏解學生的思維。
如必修二中有關(guān)“交叉遺傳”的解釋,在教材中沒有給出專業(yè)定義,在表述紅綠色盲的現(xiàn)象時,提到“男性紅綠色盲基因只能從母親那里傳來,以后只能傳給女兒”,針對這句話,學生有很多疑惑,大多主要體現(xiàn)在:在伴XY遺傳中,這句話描述的現(xiàn)象是否也屬于交叉遺傳。通過查閱可知,該概念的專業(yè)表述應為“男性患者的X連鎖致病基因必然來自母親,以后又必定傳給女兒”,同時,教師要注意幫助學生提煉關(guān)鍵詞“X連鎖致病基因”,這樣學生對此概念的所有問題都將迎刃而解。這就是對教師備課功力的考驗。
再如,教材對記憶細胞參與免疫的表述是“記憶細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長時間內(nèi)保持對這種抗原的記憶,當再接觸這種抗原時,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產(chǎn)生大量的抗體”。這句話容易導致學生誤解為記憶細胞本身能直接分泌抗體,屬于容易引起歧義的教材內(nèi)容。在備課中,教師必須將相關(guān)內(nèi)容標注出來,以便著重講解。
(五)搞好教材簡略帶過的內(nèi)容的復習
生物學知識是如此浩瀚廣博,以至于在簡化的表述中難以面面俱到。教材在闡述知識時,有時不涉及過深,但又不想失卻其科學性,就會出現(xiàn)學生覺得很“詭異”的用詞。比如,在必修三水鹽平衡的知識表述中,“垂體釋放抗利尿激素”中“釋放”一詞,就很有講究,該激素在專業(yè)教材中被稱為由神經(jīng)垂體釋放。神經(jīng)垂體不含腺體細胞,其釋放的激素是由下丘腦合成的,高中階段對此不作闡述,但高中答題也不能違背科學性,因此“釋放”是相較于“合成”“分泌”更科學準確的用詞。教師通過備課,點撥學生正確使用表述用語,能夠提高學生答題的準確性。
二、備高考題
高考題不僅可以告訴我們考什么,而且可以告訴我們怎么考。廣西考全國卷,教師備課可以全國卷為主要依據(jù)。
歷年全國課標卷告訴我們,高考題可能會考課本的小字、旁欄(如上文所述),還會考“非主干”知識。很多學者都對全國課標卷做過統(tǒng)計,得出考查頻率較高的一些相關(guān)知識,稱為高頻考點;那么低頻考點,即“非主干”內(nèi)容的考查曾經(jīng)涉及過哪些呢?例如2016年Ⅱ卷選擇題考了分裂分化、分裂的相關(guān)考點,這在2010年選擇題中涉及過1次,6年后才再次出現(xiàn);還有2014年Ⅱ卷選擇題涉及的“胞間連絲”,是歷年來唯一一次考查。但是,對于學生而言,不管考點是高頻還是低頻,只要在高考中可能出現(xiàn),即為重點。所以教師的備課最好不要過于強調(diào)重點,只做難點的區(qū)分為佳。
此外,廣西2016年所采用的Ⅲ卷生物部分最大特點,是原因分析型與概念表述題目較多,如30題3空9分、31題3空8分的賦分(其中包含“豐富度”的概念考查),可初窺其側(cè)重之明顯。這也是近兩三年來,全國卷考查角度的傾向。針對于此,教師在備課過程中,也要注重更新練習的類型。很多學生考分不高,并不是因為復習不認真,不愛背書,而是因為記憶的知識無法應用,也就是俗稱的不會答題。而這必須從練習中積攢經(jīng)驗,沒有捷徑可言。一輪復習的重要性,并不僅僅在于單純對知識的重復提取,而且在于重復知識的同時,歸納理解每個知識點對應的考法,這是無法一蹴而就的,必須個個突破。而所謂的考法,則來源于高考題原題的例題指導。
三、備練習
相信很多學者和教師都深知好練習的重要性。由上文可知,教師備課中對練習的準備,應當注重兩點。一是內(nèi)容的覆蓋度和重復度,既包括所謂的主干知識,又要包含非主干知識,全面涉及不遺漏。二是題型的覆蓋度。既要有基礎記憶題型,又要涉及跨章節(jié)綜合、信息提取、邏輯思維訓練、原因分析、概念表述等多種考題,以高考題為例,結(jié)合教材,由淺入深。每一章節(jié)內(nèi)容的復習,配上一套契合度高的練習題,才能做到事半功倍,這也是備課過程中最考驗教師備課功力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四、備科學
生物科學是深邃而不斷發(fā)展的,生物教師也必須隨著日新月異的科技發(fā)展而隨時更新自身的知識儲備。在一輪復習的備課中,可以覆蓋三方面以完善學科知識的準確度和科學性。
一備大學教材。如選修三講述PCR技術(shù)時,需要用到DNA引物,學生就會有疑問,既然PCR是模擬體內(nèi)DNA復制,那為什么不完全像必修二教材所述的過程那樣,而采用了“引物”?生物體內(nèi)DNA的復制需要引物嗎?這些內(nèi)容都可以在大學生化教材中尋找到答案。
二備前沿。如必修一正文有一道問題,需要計算有氧呼吸的能量可以轉(zhuǎn)化為多少個ATP,根據(jù)課本提供的數(shù)據(jù),可以計算出38molATP,而浙科版相應的數(shù)據(jù)卻是“大概可以產(chǎn)生30個ATP ”,不同版本教材的說法各異,原因在于P/O比的測定,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許多生物化學教科書都已作了修正。把握這一點,教師在教授過程中就不會茫然。
三備實驗。作為理科學科,生物學的很多小知識,是能夠利用實驗室的器具和身邊的材料檢驗完成的。如變性的蛋白質(zhì)能否與雙縮脲試劑反應變色?我們可以在《三大有機物鑒定》實驗中,增加一組變性蛋白的材料,學生立即記憶深刻??梢?,教師備課時,可以親自檢驗,也可以修改為校本實驗以供學生親自完成。
由上可知,有效的備課不僅僅局限在“講什么內(nèi)容”,在理解了高考卷以及教材內(nèi)容的基礎上,教師還要力求做到對自身素養(yǎng)、對備課能力的提升。在備課過程中,教師應對知識體系進行整理、分析、歸納;每一個概念,每一個說法,如何詮釋,如何考查,都必須面面俱到,所謂的“全覆蓋式”,其精髓即在于此。
【作者簡介】凌 云(1982— )女,漢族,南寧人,畢業(yè)于廣西師范大學,教育學碩士,南寧市第二中學生物教師,高三備課組長,中學一級,研究方向:中學教育。
(責編 盧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