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試析美國中小學的品德教育及其借鑒意義*

      2016-12-08 08:19:03胡雨西南科技大學政治學院四川綿陽621000
      克拉瑪依學刊 2016年2期
      關鍵詞:學校教育美國公民

      胡雨(西南科技大學政治學院,四川綿陽621000)

      ?

      試析美國中小學的品德教育及其借鑒意義*

      胡雨
      (西南科技大學政治學院,四川綿陽621000)

      摘要:品德教育是當前美國中小學中主要的道德教育模式。在歷史上,品德教育牢牢占據(jù)學校德育教育的主流,但在20世紀中葉,受后現(xiàn)代主義、消費主義思潮的影響,品德教育一度式微,給美國社會和校園秩序造成了一連串的負面效應和消極沖擊。從80年代開始,“新品德教育”運動日漸復興并蓬勃發(fā)展。從探討美國品德教育的興衰入手,分析“新道德教育”的基本內容、方法和特征,冀望能對我國的校園品德教育有所借鑒和啟示。

      關鍵詞:美國;新品德教育;公民;品德實踐;學校教育

      歡迎按以下方式引用:胡雨.試析美國中小學的品德教育及其借鑒意義[J].克拉瑪依學刊,2016(2)64-68.

      長期以來,美國品德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對世界各國都產生著重要影響。近些年來,“新品德教育運動”在美國教育界再次勃興,由此引起了各國政府和教育工作者的普遍關注。本文擬探究美國中小學新品德教育發(fā)展演變的歷史脈絡,著重研討“新品德教育”的內容、方式和特征,以求為中國中小學校園品德教育的改革發(fā)展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啟示。

      一、當代美國中小學品德教育復興的緣由

      “品德教育”或譯“品格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在許多情況下,與“人格教育”(personality ed?ucation)“道德教育”(moral education)以及“價值教育”(value education)皆被視為同義詞。古往今來,中外教育家無不竭力推崇和反復強調良善美德的重要性,不遺余力地踐行和推廣德行教育,把促進個人和社群的高尚品格和“共善”視為己任。不論是孔子的《論語》還是亞里士多德的《尼各馬可倫理學》,其出發(fā)點都是強調品德教育對提升個人品質、促進社會和諧發(fā)展所固有的積極意義和重要作用。應該說,美國品德教育發(fā)軔于殖民地時代,直至20世紀20年代以前,傳統(tǒng)的品德教育始終在學校中牢牢占據(jù)主導地位,對于美國民族國家的建構和公民意識的培養(yǎng)一直發(fā)揮著難以估量的重要作用。概括起來,美式傳統(tǒng)的品德教育具有這樣一些基本特點:采取一種強制性、灌輸式的教育方法,如說教、訓誡、榜樣、紀律、獎懲等直接方式;旨在維護社會的道德秩序,培養(yǎng)符合社會規(guī)范的合格公民;強調誠實、勇敢、節(jié)儉等正統(tǒng)美德及價值觀。[1]33-35不過,從20世紀30年代伊始,這種傳統(tǒng)的品德教育日漸失去了昔日絢麗的榮光,其理論、方法及效能飽受詬病,屢遭質疑。尤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受現(xiàn)代化和全球化的沖擊和影響,傳統(tǒng)上念茲在茲的品德培養(yǎng)在跟金錢至上、消費主義、享樂主義的較量中節(jié)節(jié)敗退,在美其名曰“價值中立”“文化多元”“崇尚個性”“反對灌輸”的幌子下日漸喪失話語霸權。受到價值相對主義和虛無論的熏染侵蝕,公眾和學校當局一改既往積極介入、傳統(tǒng)正面的品德教育范式,轉而采取放任自流、不作為的消極立場,結果導致極端個人主義、缺乏公德意識的價值觀泛濫。如此一來,美國中小學忽視品德教育的重要功能,忽略教師作為社會和個人價值傳遞者的關鍵角色,偏離了學校擔當塑造合格公民神圣使命的根本宗旨。由于指導原則的偏差和誤導,在一向有道德楷模美譽的中小學校園里,毒品、墮胎、槍支、偷盜、幫派等一系列惡性事件屢屢發(fā)生、層出不窮,而打架斗毆、逃學、輟學、不尊師重教、不尊重父母等社會問題更是家常便飯、見慣不驚。這些大大小小的事件和問題,嚴重破壞了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致使青少年犯罪率不斷上升,更危及了整個國家和民族的發(fā)展前景。毋庸諱言,強化品德教育,讓社會不再向下沉淪,實乃當務之急。

      面臨每況愈下的校園危機及教育失范,早在80年代初有識之士便大聲疾呼道德淪喪對美國社會的消極影響,批判反思過去種種的錯誤做法,力求正本清源、撥亂反正。在社會輿論和教育界的共同推動下,美國國家學校聯(lián)合會于1987年向美國教育部提議“在公立學校塑造品格”計劃,提出要在全國15 000所學校中加強品德培養(yǎng)。1992年,由教師、學者、家長和政治領導人組成的“品德關注聯(lián)盟”(Character Counts Coalition)齊聚科羅拉多州小城阿斯彭,共同探討美國中小學品德教育大計,并在會后聯(lián)合發(fā)表了《關于品德教育的阿斯彭宣言》(The Aspen Declaration on Character Education)。該宣言確認了品德教育的6大支柱,即信賴、尊重、責任、公平、關懷、公民義務,認為它們是人們應當遵循的共同價值觀。[2]134之后,美國參、眾兩院于1994年一致通過議案,確定每年12月16—22日為“全美品德關注周”(National Character Counts Week),隨后通過的《中小學教育法案》(ESEA)則明確追加對品德教育資助的兩個經費來源的條款。[3]以此為契機,1994年公民教育中心出版《美國公民與政府課程標準》,認為“公民與政府在協(xié)助各中小學培育有能力、負責任的公民,并強調此一科目不應是其他科目的副產品,其本身就是一個整合性的學科。”迄今為止,美國針對青少年品德教育的振興已持續(xù)30多年之久,這項措施在矯治中小學生的不良行為與習慣,樹立青少年吃苦耐勞的精神,培養(yǎng)他們成為遵紀守法、團結友愛、勤勞上進的好公民等方面,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建設性作用。

      二、當代美國“新品德教育”的性質、目標、內容及方法

      所謂“新品德教育”(New Character Education)系指從20世紀80年代美國興起的品德教育新觀念、新方法、新實踐。美國國家品德教育協(xié)會將“新品德教育”定義為:學校行政部門、家庭和社區(qū)成員幫助青少年成為具有關懷、自律和自責等特質之過程。教育家艾倫·洛克伍德認為:所謂“‘品德教育’,指的是學校引導計劃,其宗旨在于以系統(tǒng)導向的方式,塑造年輕人的非相對主義價值觀,冀望能夠造就年輕人良好的行為?!盵4]12簡言之,“新品德教育”模式是以學校為載體,通過與家庭、社區(qū)的通力合作,試圖在根本上影響學生群體的價值取向的一種教育方式。經過幾十年的探索實踐,美國教育部門和研究者已經探索出多個較為成熟的模式,譬如,以“品德教育伙伴”(Character Education Partnership)提出“十一點有效品德教育原則”,美國“第四R及第五R中心(Center for the 4th and 5th Rs)提出“十二點綜合取向的品德教育”,以及“品德優(yōu)質中心(CHARAC?TER plus)提出“品德教育十大要素”等。這3個最具代表性的模式不僅具有明確周詳推動原則與策略,也羅列相應的評價指標和工具,更進而以實證研究進行驗證及品質提升。

      (一)品德教育的性質、目標和內容的內容

      究其性質而言,品德教育就是孜孜不倦地培育美德。學校倡導諸如尊重、責任、誠信、、自制、關愛等美德,根據(jù)兒童和青少年不同階段的發(fā)展規(guī)律因勢利導、積極有為。誠然,慎思明辨是非常重要的步驟,但品德教育的落腳點則在于身體力行的行為舉止,它是衡量其成效的根本指南。教育工作者應該致力于幫助學生不厭其煩地踐行美德,使之涵養(yǎng)和內化為良好的習慣。

      一般而言,新時期美國的品德教育有3個目標:追求卓越,致力培育“好人民、好學校和好社會”。[5]77至于什么是品德教育的核心內容?美國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理念和新主張。托馬斯·里克納認為,品德教育應該涵蓋認知、情意和技能3個方面。品德教育就是知道善、愛善,以及行善的教育;道德教育旨在培養(yǎng)道德風氣,而道德氣質包含道德認知能力與行為習性;德育需要能知能行、知行合一,且樂善好施。所謂品德是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動3要素的組合?!暗赖抡J知層面包括道德議題之意識與覺察、理解道德價值,學會道德決定或判斷;在道德情感層面涵蓋具有良心、自尊、同情、珍愛善價值、自我控制與謙遜等重點,孕育學生的道德意念,以激勵在人性尊嚴的基礎上,朝向自我觀念的發(fā)展;在道德行動層面上,它包含實踐德行之能力,擁有實踐之意愿,以及進而養(yǎng)成習慣等內涵。他建議從道德認知、道德情感與道德行動3部分來談及品德教育,思考我們需要未成年人學到怎樣的品德,注重怎樣才是對的作為,進而去做他們或她們判斷是對的事情。[6]11-17大衛(wèi)·艾薩克斯提出了“發(fā)展圖式”(developmental scheme)的觀點,將其倡導的24個美德按照不同的發(fā)展階段進行了分類。[7]6-10除在規(guī)范和理論層面探究之外,美國品德教育伙伴提出較為具體內容:(1)促進核心的倫理價值作為好品德的基礎;(2)教導學生了解、關懷、實踐核心的倫理價值;(3)涵蓋各方面的學校文化;(4)創(chuàng)造關愛的學校社群;(5)提供學生道德實踐的機會;(6)支持學生的學業(yè)成就;(7)激勵學生的內在動機;(8)全體教職員的參與;(9)教職員和學生的道德領導;(10)征求家長和社區(qū)成員的涉入;(11)評估結果和努力求改善。

      美國中小學品德教育包括如下內容:政府重視青少年品德教育活動;弘揚傳統(tǒng)的文化價值觀,提倡真善美的道德準則;繼承傳統(tǒng)道德教育中的有益方法,強調社會核心道德價值觀;積極組織文體活動,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身心素質;利用多民族文化資源,推進校園文化多元化;品德教育在重視個性發(fā)展的同時,更強調集體主義和合作精神;逐步拓寬到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如藝術修養(yǎng)、身心素質和創(chuàng)新思維等;青少年品德教育不只是學生家長和教師的“專利”,相反,個人、社區(qū)、教會、大學及工商界均要關心和支持青少年的道德品質培養(yǎng);建立有效咨詢網(wǎng)絡,共享教育資源,等等。

      (二)美國“新品德教育”的方法途徑

      “新品德教育”在具體方法上比較注重教師的言傳身教和師生間的平等地位,品德教育的實施必須避免使用說教或灌輸?shù)姆绞?,應該避免將品德教育局限于事實知識的認知層面,而應重視實際取向與態(tài)度培養(yǎng)的實踐知識,同時也要結合道德推理思考能力的技能知識。傳統(tǒng)的教育大抵以教師為主、教條規(guī)訓為主的模式進行,這樣的教育方式勢必與當代品德教育的理念形成沖突或不協(xié)調的現(xiàn)象,教師若不能放下身段先尊重孩子,更不可能讓孩子學會尊重的品德。內爾·諾丁斯提出了身教、對話、實踐、肯認等4個內涵的道德教育方式。[8]30-45所謂“身教”就是指教師應以身作則并為學生的學習對象,不過并非我國傳統(tǒng)中所認為的教師似乎為品德潔白無瑕的圣人,如果這樣,只能造成弄巧成拙的反向效果,也易疏遠師生間的距離,甚至引發(fā)師生間的對立。對話指的是身為關懷者的教師要能夠傾聽、理解、接納學生,身為被關懷者的學生也需適時的發(fā)聲,表達內心的感受。實踐則指兼顧認知與情感后的行動,由經驗體系中彰顯品德。新品德教育實踐模式在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基礎上融入全新的創(chuàng)新模式,進而在根本上提升了教育的趣味性。例如,教師可以結合傳統(tǒng)文化當中的一些廣為流傳的經典故事,采取講述故事的模式來深入開展德育教育,或者師生共同品讀影響深遠的文學藝術作品,并結合自身經歷進行深入探討。這種互動式的教學模式可以對青少年群體形成有效引導,進而全面激發(fā)學生的參與興趣,進而使得學生作為學習主體有效發(fā)揮自身作用。示范也是一種被廣泛采用的品德教育模式。榜樣的示范效應之所以有效,緣于其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的影響力,能夠引導學生形成自身的是非判斷標準,在一定程度上促進青少年通過評判他人的道德行為,進而行成自身的正確道德觀??险J就是將人理解為完整人或整體人,它是內化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目的觀和肯認全面發(fā)展教育的前提,是抵制教育實踐的片面性的主體性力量。

      在綜合施策方面,品德教育系家庭、學校與社會共同的責任與期望,品德的塑造需要長期才能養(yǎng)成,想要未成年人在成長過程中,養(yǎng)成良好的品德,有賴于家庭、學校和社會的齊心協(xié)力、密切合作,應當深入結合學校、社區(qū)和家庭的優(yōu)勢資源來全面拓展,進而在根本上提升三者之間的依存度。由此,美國許多學校非常強調提升家長、社區(qū)對于品德教育之重視程度,并增進其對品德核心價值及其行為準則的認識和實踐,進而發(fā)揮家庭、社區(qū)教育之德育功能,并定期與學校教育相輔相成之功效;結合各級政府、家長和社會等資源,強化社會的品德教育功能,并以此喚起社會各界對品德教育的重視,借由提升全民道德文化修養(yǎng)和素質。由此可見,對于品德教育來說,學校、家庭、社區(qū)都是缺一不可的重要學習場域和行為體。

      第一,家庭教育。究其原因在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老師。父母的觀念、行為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這是在根本上影響孩子未來的道德形成模式,父母自身道德水平的提升對于青少年正確德育觀的樹立尤為重要。正是由于這種根本性的影響和作用使得品德教育對于家庭的職能發(fā)揮給予重視,而正確的良性的影響應該首先在父母這里開始。父母之愛是新生命來到世間的第一愛,父母在孩子的感情世界中占據(jù)了重要的地位,能夠在父母身上得到愛與尊重,能使青少年形成有樂觀善良的性格,擁有一顆仁愛之心,關懷他人,關心社會,才能夠全面引導其正確的價值觀,并由此來影響其道德體系的全方位發(fā)展。

      第二,學校教育。學校教育則是青少年行為準則的建立過程,這個過程不能夠獨立進行,而應該得到家庭的支持與配合,不然將會影響整體的德育實效。教師可以設置身臨其境的教育環(huán)節(jié)來指導學生主動接受品德教育,提升其在教學課堂當中的積極性,加深學生的道德體驗。通過學習的價值理念結合實際生活進行深層的思考判斷,在此基礎之上形成良好的道德習慣,從本源上加深青少年群體對于品德理念的認知程度,使學校的教化功能全面實現(xiàn)。

      第三,社會教育。社會教育是指在青少年的德育建設中,積極地調動社會各界的多方力量積極參與青少年群體的道德建設與管理過程,全面發(fā)揮政府職能部門、宗教機構、商業(yè)組織等社會力量的作用,聯(lián)合多種社會服務和兒童管理機構,在整個社會的外部環(huán)境中達成有效共識。青少年可以在參與公共管理等社會工作的過程中,有效提升在涉及環(huán)境保護、公益事業(yè)等發(fā)面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加深其對于價值和道德標準的認識與理解,提升該群體對于整個社會的責任感,激發(fā)其良好品德,重塑青少年群體的道德體系。

      此外,重視建立品德教育的評價體系。因為并非每一個名為品德教育的方案,均是成效良好且符合教育專業(yè)原則??上驳氖牵靶缕返陆逃蹦J教剿髁嗽谝詫W校教育為媒介的基礎上,通過整合多種優(yōu)勢資源,日益提升與家庭、社會教育之間的相互作用與整合,從而建立系統(tǒng)綜合的青少年品德教育范式,引導該群體良性發(fā)展,在全方位的統(tǒng)籌管理格局下,提升整體的道德建設與管理水平。學校、家庭和社會綜合德育體系的深入開展,可以有效整合各種資源,充分調動多種力量來為青少年群體的德育建設貢獻力量,進而通過德育引導,幫助該群體清晰界定外在事物本質,明晰個人的權利與義務,引發(fā)青少年群體的思考與自省,進而能夠充分尊重和保護他人的既定權利。倘若這三者之間一個環(huán)節(jié)上存在不協(xié)調因素,則會在整體上影響德育建設的實效性。

      三、結語及展望

      良好品德是個人面對未來社會發(fā)展與競爭的重要資產。自20世紀80年代伊始,美國政府和社會各界日漸認識到品德教育在培養(yǎng)兼優(yōu)的青少年與造就未來的合格公民之重要性,全人教育理念已廣為接受,教育不是單純地追求學問和學歷,更為關鍵的是,培育健全人格,借由品德的建立使下一代具備擔當未來國家發(fā)展、民族復興的重擔。不言而喻,學生若是身處在和諧友好、受關愛、成員間彼此聯(lián)結性強的,以及對所屬社群有歸屬感的團體當中,通常能發(fā)展出良好的品德,能夠塑造出責任、友誼、關愛、尊重、自信、自主等美德,這些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而且也有益于培育具有社會正義和公德、公民責任和義務、尊重多元性的寬容和友愛等現(xiàn)代合格公民素質。當代美國品德教育,早已拋棄了單純說教和灌輸?shù)膫鹘y(tǒng)手法,更加注重教師、家長與孩童、青少年之間的交流溝通;其內容和方法更為豐富多樣,愈加注重知行合一、能知能行的有機統(tǒng)一;更加強調學校、家長、社區(qū)和各級政府之間的綜合施策和相互協(xié)調;更加聚焦于全球化、多元化大背景下民主理念和全球公民意識的培養(yǎng)。相較之下,我國部分中小學的品德教育仍然沿襲傳統(tǒng)的道德教育模式,試圖向學生傳授某種僵化、脫離實際的陳腐觀念,單純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被動地接受和服從的習慣。這些理念和做法與我國改革開放的時代潮流以及價值多元的社會現(xiàn)實格格不入、難以協(xié)調,如果我們仍舊固步自封地墨守成規(guī)而不思進取,只會導致學生的價值紊亂和無所適從。雖然品德教育內容和風格可能因國情不同而有所差異和偏重,但是通過對美國品德教育發(fā)展的梳理和總結,可達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功效和意義,這也是本研究最根本的出發(fā)點。

      參考文獻:

      [1]檀傳寶.第三次浪潮:美國品德教育運動述評[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2).

      [2]陳潔.美國品格教育運動及其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6).

      [3]U.S.DepartmentofEducation.ESEA,Section10103,Partnership in Character Education Pilot Project [EB/OL].http://www2.ed.gov/legislation/ESEA/ sec10103.html,2003-10-2.

      [4]Alan L. Lockwood.The Case for Character Educa?tion: A Developmental Approach[M].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2009.

      [5]Thomas Lickona.“Character Education: Seven Cru?cial Issues”[J].Action in Teacher Education,1999(4).

      [6]Thomas Lickona.Educating for Character: How Our School Can Teach 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 [M].New York: Bantam,1991.

      [7]David Isaacs.Character Building:A Guide for Par?ents and Teachers[M.Portland,OR:Four Courts Press,2001(2).

      [8]Nel Noddings.Educating Moral People: A Caring Alternative to Character Education[M].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2002.

      作者簡介:胡雨,博士,西南科技大學政治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政治學。

      收稿日期:2015-10-15

      *基金項目:本文系四川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研究中心課題“美國中小學的品德教育及其借鑒意義之研究”(SCQSN2014B1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并受到西南科技大學政治學院“基層政府治理課題”(13sxt003)資助。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16.02.12

      猜你喜歡
      學校教育美國公民
      論公民美育
      淺談高中思想政治課中的公民教育
      新一代(2016年15期)2016-11-16 16:42:30
      “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對學校教育的新挑戰(zhàn)
      高中班主任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
      人間(2016年28期)2016-11-10 22:24:19
      淺析紅色歌曲與高校主流文化教育的現(xiàn)狀與思考
      戲劇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9:20:22
      美國商業(yè)銀行衍生品業(yè)務的特點分析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5:55:39
      隱私保護也是公民一種“獲得感”
      十二公民
      電影(2015年4期)2015-11-29 07:32:17
      公民選舉權的平等保護
      武邑县| 淮南市| 高平市| 越西县| 迭部县| 兴海县| 丰城市| 平利县| 锡林郭勒盟| 贡山| 拜泉县| 灌阳县| 邢台县| 桐城市| 沙坪坝区| 疏勒县| 阿鲁科尔沁旗| 攀枝花市| 平安县| 嘉义县| 循化| 广东省| 邹城市| 荆州市| 邵武市| 东源县| 雅江县| 梁平县| 纳雍县| 江津市| 玛沁县| 塔河县| 安庆市| 平舆县| 新源县| 弥渡县| 绥宁县| 崇文区| 左贡县| 资溪县| 酉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