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慧娟
河北省元氏縣第六中學
?
初中語文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
石慧娟
河北省元氏縣第六中學
《初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要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尤其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初中語文教學采用何種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chuàng)造?教學中,我們嘗試著把“研究性學習”這一新的教育理念和學習方式引入到初中語文教學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教育領域有一個很知名的“三主論”,即“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這本是一個很不錯的命題。但在教學中,“學生為主體”卻得不到真正的落實,很多教師在具體的教育活動中并沒有真正體會“主導”的實質含義,而把“主導”演繹成了潛意識里的“主人”和“領導”。而研究性學習的應運而生為我們醫(yī)治教學上的“滿堂灌”、“一言堂”這一痼疾提供了良藥。狹義的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選擇并確定研究課題,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來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本文所談初中語文課堂的研究性學習是從廣義而言的,它的著眼點在于讓學生學會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研究意識,學會必要的研究方法,形成初步的研究能力,養(yǎng)成平等態(tài)度,具備獨立精神以及相應的實踐習慣。研究不是追求某種“達成度”,價值取向不是向外的,而是一種學習方式,是養(yǎng)成觀念,是提高和發(fā)展自己,是為終身學習奠基。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對以往“授——受”學習方式的一種挑戰(zhàn)。同時也使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有了切實的落腳點。
要使學生這一“主體”“主動地探索、發(fā)現(xiàn)和體驗”,教師必須切實轉變觀念,樹立服務意識,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學中要著力組織激勵學生進行討論研究,刺激學生的發(fā)現(xiàn)欲,從而讓他們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得到充分的發(fā)揮,讓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無論會不會答,都應給予熱情的表揚和鼓勵,表揚他們勤于思考的可貴精神,鼓勵他們敢于在別人未發(fā)現(xiàn)問題的地方大膽質疑的勇氣。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權利和學習個性,真正保證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語文教學之所以要保證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也是由中國語言文字本身的特點決定的。中國語言文字本身就具有模糊性,由此也就決定文學作品的豐富性和多義性。一篇文章往往能提供給讀者多角度的理解?!坝幸磺€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因此,對一篇文章,就應該允許有各種不同看法的存在,允許有自己獨特的視角。既然如此,學生提出自己不同于老師、不同于教參的理解,又為何不可呢?教師的作用是指導學生學會閱讀,而并不是一定要學生接受老師的觀點。也只有這樣,我們的語文課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才能真正讓學生有屬于自己的思維空間,從而使學生在主動的探索、發(fā)現(xiàn)和體驗中增進思考力和創(chuàng)造力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從本質上說,學習是一個自我建構、自我發(fā)展的過程,是充滿歡樂和自由的;而實際上,我們已在學生的周圍設置了一道又一道的障礙,規(guī)定了一條又一條的邊界。學習內容是分年級分學期的,超越一點就是“超大綱”;學習目標鎖定在一張張遠遠近近的試卷上,考什么就學什么;學習方法簡單,知識就得背,技能就得練……而學生就像一個個被捆綁著的精靈,縱使你有百般能耐,也只能按部就班。事實上,單一的、被動的、接受的語文學習方式早已經(jīng)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負擔很重。學習應該多樣化,現(xiàn)實的、有趣的、研究性的學習活動應該成為學習的主要形式之一,問題解決等學習活動應該處于重要的地位。大量的資料表明,學習方式是決定學習結果的決定性因素,而在自主、合作、研究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以任務為導向,通過自發(fā)的學習因素驅動他們的學習過程,以積極的情感體驗和深層次的認知參與投入學習,能促進學生包括高層次的思維在內的全面素質的提高。語文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們在符合他們身心特點和發(fā)展水平的探究活動中,常常興趣盎然,動機強烈,情緒高漲,接受知識和綜合運用知識的效率也特別高。而“研究性學習”較之其他語文實踐活動更需要主體發(fā)揮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梢?,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對研究性學習來說具有重要的特殊的價值。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教材的興趣。”只有學習者對學習內容充滿興趣和疑問,其思維才會處于積極主動的活躍狀態(tài),從而產(chǎn)生研究的欲望,積極主動地去閱讀思考,對課文作出較為深刻甚至是獨到的評判。
當然,要上好一節(jié)語文課,要使課堂始終處在一種研究性學習的氛圍之中,單靠一兩個提問是不夠的,它需要教師站在高處,從整節(jié)課整篇課文來謀劃,設計出一組有計劃、有步驟的系統(tǒng)化提問,這樣的提問才有一定的思維深度,才能激發(fā)學生研究的欲望,使課堂在研究性學習的氛圍之中從多方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乃至創(chuàng)造能力。如在教授《變色龍》一文時,可以采用這種分層設問的方式進行教學。教師先提出問題:奧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這個問題學生較容易回答出來——“善變”;然后再問:他“善變”的特征有哪些?這下學生的熱情高漲,紛紛答“變得快”、“反復無?!?、“蠢”、“好笑”等;在此基礎上,老師繼續(xù)問:他雖變來變去,但有一點是沒變的,那是什么?學生由于有了前面的問題作鋪設,可以不費勁地回答“看風使舵”。最后,教師就順勢利導,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問題:是什么原因使他一變又變?作者為什么要塑造這個形象?這樣一組從易到難,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設問,在教師的引導下,在學生反復研讀課文地過程中,學生對本文重點難點的學習很容易地就解決了。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之中,通過問題的研究和解決,加深了語文學習的深度和廣度,對學生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高大有好處。
教育家贊可夫說:“學生積極的情感、歡快的情緒,能使他們精神振奮,思維活躍,容易形成新的聯(lián)系。而消極的情緒則會抑制學生的智力活動?!睂嵺`證明,學生對語文研究性學習這種不僅以獲取知識為目的,而且以解決問題為中心的學習方式是有極大興趣的,在活動中同學們煥發(fā)了極大的學習熱情,在教師的引導下,深入挖掘教材質疑解疑,嘗到了語文學習的快樂,主體創(chuàng)造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學生的語文素質得到了極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