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雪娜
摘 要:計算教學是小學數學的基礎,培養(yǎng)學生計算技能是教學的重要內容。長期以來,教學中存在著重算法輕算理、重視機械計算、輕視情感態(tài)度的傾向,影響了課堂效率。結合工作體會,從以下方面闡述了提高學生計算技能的方法,提高計算教學課堂質量。
關鍵詞:計算教學;計算技能;枯燥
計算與人們的生活、學習、科學研究和生產實踐息息相關。計算在小學數學中具有基礎性和工具性作用。長期以來,計算教學得不到師生的青睞,教師覺得計算不好教,無論如何苦口婆心,總有一部分學生算不對數;學生認為計算往往就是做不完的習題,枯燥無味。如何讓教師教得得心應手,讓學生學得輕松自如?是每個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下面,筆者結合自己教學中的一些實例,就如何幫助學生提高計算能力談幾點粗淺的體會。
一、當前計算教學現狀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版)》明確指出: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边@里對計算技能有兩方面的要求:一是知道如何計算?為什么要這樣計算?即算理與算法的理解及兩者之間的有效結合;二是計算的熟練程度。即計算速度。而且課標明確指出:計算準確,會用準確的方法計算,是計算技能最準確的要求。即準確第一、速度第二。當前教學中存在兩個傾向:
一是重算法、輕算理。在教學中,老師往往在計算方法的研究上下了很大功夫,課堂上呈現了多樣化的算法,卻忽視了計算的精髓——算理的理解。應該意識到,算理就像枝葉繁茂的計算之數的根基,只有樹根深扎,才能滋養(yǎng)出富有智慧、創(chuàng)造力的算法。
二是重苦算、輕態(tài)度。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滲透在數學學習的各個方面,計算教學同樣不例外。而在日常教學中,面對計算能力很差的孩子,很多老師讓學生把錯題重做或加倍懲罰。試問這樣的苦算怎會讓孩子“愛”上計算?反而只會讓孩子覺得計算是個苦差事,避而遠之。
二、計算教學策略
1.在課堂的碰撞中理解算理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戰(zhàn)場。抓好課堂40分鐘,學習效果會事半功倍。課堂上讓學生多討論、多碰撞、多質疑!真正理解算理。
例如,在執(zhí)教“三位數除以兩位數——除數不是整十數”一課中,算理的理解是難點?!霸绞请y理解的地方越要讓孩子們多思考,多談論?!庇嬎憬虒W亦是如此。下面是我和孩子們的一段精彩對話。
師:532÷21,觀察一下它與我們以前學的三位數除以兩位數有什么不同?
生:除數不是整十數!
師:怎么計算呢?能不能把它轉化成我們學過的舊知識來解決呢?
生:把21估成20!
師表揚,繼續(xù)追問:為什么要把21估成20呢?
生:這樣方便背口訣!有2的口訣,而沒有21的口訣!
師:那我們一起來背口訣:1×2=2,2×2=4,2×3=6,超了,所以商2。
師:接下來再怎么做?
生:乘回來!
(此時,課堂上出現了分歧:有的說用20×2,有的說21×2。)
師引導:好好想想,到底誰乘誰?并組織學生討論。經過討論,學生達成一致意見,用21×2。
師追問:為什么是21×2,而不是20×2?
……
在新課標的指導下,計算教學課同樣可以生動、活潑。
2.在解決問題的情景中理解算理
課標提出“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情境”,以及“讓學生在生動集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計算教學也要關注學生學習的情感態(tài)度,不要機械地計算,而要在情境中理解算理。老師可以創(chuàng)設出具體情境,既突破了算理、總結了算法,又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避免了大量重復計算。
例如,在“除法豎式”教學設計中,我創(chuàng)設了“教師節(jié)聯(lián)歡會”的情境,引出“蘋果裝盤”的話題。引導學生出問題:每盤放5個蘋果,20個蘋果可以放幾盤?學生獨立思考,進行個性探究。之后全班集體交流解決問題的途徑,并讓學生用學具代替蘋果感受平均分的過程,最后抽象出除法豎式。
又如,在“分數四則混合運算”中,我先引導學生回顧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得出猜想: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在分數四則混合運算中同樣適用。怎樣驗證這個猜想呢?我創(chuàng)設了情境:北京天壇公園的占地面積約272公頃,北京故宮的占地面積比天壇公園的多4公頃,北京故宮的占地面積大約是多少公頃?學生列出綜合算式,并分析要先算“天壇公園面積的(即先算乘法),再算多4公頃(即后算加法)”。輕松驗證了猜想。
3.在口算練習中熟練算法
口算是筆算的基礎,對于學生記憶力、注意力及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均有直接作用。因此,在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口算能力培養(yǎng)上,教師尤其應堅持“重在平時,貴在堅持”的教學原則。如20以內的加減法、九九乘法表等都應達到脫口而出的程度,對于學生口算方法的長期熟悉和鞏固,教師要適時推動學生將計算方法的熟練程度轉化為基本數學技能,增強計算教學的實效性。
總之,提高學生計算能力是一個持之以恒的過程,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總結。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