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子
摘 要: 當今大學校園普遍存在著課堂死氣沉沉的現象,面對提問學生沉默不語,師生間缺乏良好的互動溝通,使得教學效果受到嚴重影響。本文將從教師、學生、課堂環(huán)境和社會四個方面著手,對大學生課堂沉默現象進行探析,以幫助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課堂行為背后的原因,從而改進方法,提高教學質量,保證教學目標高效順利的完成。
關鍵詞:課堂沉默 原因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10-0222-01
課堂是開展教學活動的重要場所。隨著教育改革的發(fā)展,當今的教學模式愈發(fā)多元化,早已不再是以往的“滿堂灌”。人們在關注教師知識講授的同時,也開始重視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作用。教學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tǒng)一,師生間良好的課堂互動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升。然而,在大學課堂上,學生沉默的現象比比皆是,學生不僅很少主動向教師提出問題,對于教師的提問多數也都采用沉默不語的態(tài)度,以至于不少教師抱怨學生在課堂上“死氣沉沉”。這種課堂沉默現象,不僅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思考和學習,還會使教師產生負面的情緒波動,使得教學效果大打折扣。為提升教學質量,改善師生教學行為,了解大學生消極課堂沉默的原因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將從以下四個方面對其進行探析。
一、教師因素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起著主導作用,其行為舉止會影響到學生的課堂表現。盡管大多數教師自我感覺是以一視同仁的態(tài)度對待每位學生的,但在實際中大多數還是會無意識的傾向于同成績好、表現好或者他認為聰明的學生進行交流。這種無意識的舉動會影響課堂的公平性,那些不受重視的學生久而久之得不到表達的機會,其課堂參與的熱情便會受到打擊,使其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從而只聽不說,更多的保持沉默。
教師的教學方法對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也有著一定的影響。目前,大學課堂“一言堂”的現象依舊普遍[1]。大學教師缺乏如中小學老師一般對教學方法的精細研究,而更加重視知識理論的講授和探討。不少教師講課照本宣科,內容空洞脫離實際。學生聽課提不起興趣,許多人“身雖在心已遠”,思想游離于課堂之外。
此外,師生關系也會影響學生的課堂表現。在專制型和管理型師生關系中,師生間的交流缺乏溫暖感和人情味,學生容易缺乏主動性[2]。在放任型師生關系中,學生會對教師的教學能力和人格提出懷疑,師生關系極端冷漠,學生課堂沉默的現象也會大大提高。而在摯愛型和民主型師生關系下,學生則更加愿意和教師溝通交流,積極參與課堂活動。不過,摯愛型的師生關系下,學生易產生依賴性,不利于其獨立思考能力的發(fā)展。要想學生能夠更加主動、自由的表達自己的觀點,民主型的師生關系是最理想的。
二、學生自身因素
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大學生在課堂上的行為表現與其自身因素密切相關。引發(fā)課堂沉默的學生個人因素可分為不會說、不敢說、不愿說三類[3]。學生會因知識背景不足、對知識內容沒有充分理解,或者由于缺乏批判性思維能力而無話可說(不會說)。也會因強烈的自尊心和不足的自信心,而害怕錯誤,怕在他人面前丟臉,因在公眾面前發(fā)言感到焦慮而保持緘默(不敢說)。還有學生不希望他人因自己不合適的言論而認為自己無知,或者認為自己的發(fā)言沒有價值和必要,從而不愿發(fā)言選擇沉默(不愿說)。
三、課堂環(huán)境因素
課堂氣氛是指在課堂中呈現的綜合性心理氣氛,與課堂沉默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在緊張的課堂氣氛中,學生會變得謹慎小心,與教師交流時會考慮再三,不經深思熟慮不會輕易發(fā)表觀點。而在氣氛輕松愉快的課堂中,師生間的溝通會更加自由,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參與互動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一言不發(fā)的沉默現象相對較少。
此外,由于高校大規(guī)模擴招,許多班級人數膨脹。過大的班級規(guī)模使得學生間情感聯(lián)結變弱[4],彼此很是陌生。由于缺乏溝通的機會,不少教師甚至認不出自己所教班級的學生,無法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和需要,從而很難良好的進行課堂互動。
四、社會因素
近年來,就業(yè)壓力急劇增長,許多學生上大學的目的就是拿文憑找工作[5]。不少學生認為教師講授的知識對求職用處不大,便會在課堂上另起爐灶,備考各類資格證書,學習更加實用的知識,從而不積極參與課堂活動。
總而言之,大學生課堂沉默的現象嚴重影響到教學效果的提升,已成為當下急需解決的問題。我們應對其給予高度重視,從多方面深入探討,采取強有力的措施抑制這種消極現象的擴散,改進教師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營造和諧的教學環(huán)境,保證教學目標高質量的完成。
參考文獻
[1]滕明蘭. 大學生課堂沉默的教師因素[J]. 黑龍江高教研究, 2009, (4).
[2]劉向前. 論課堂沉默[D]. 曲阜師范大學, 2005.
[3]張玲. 大學生課堂沉默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 華東師范大學, 2015.
[4]龐妮. 沉默與表達_學生課堂行為研究[D]. 廣西師范大學, 2011.
[5]譚璇. 高?!罢n堂冷漠”現象探析[J]. 當代教育論壇, 2007,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