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 鵬 / 寶鋼集團新疆八一鋼鐵股份有限公司
薄規(guī)格Q460C性能分析
孔鵬 / 寶鋼集團新疆八一鋼鐵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主要針對八鋼中厚板分廠軋制薄規(guī)格Q 460C存在屈服強度余量不足的問題展開分析,通過統(tǒng)計、對比兩個出鋼記號(GL5241D2(軋制工藝為CR)/GL5821C1(軋制工藝為CR+ACC)),提出改進Q 460C屈服強度的方法。
Q 460C;屈服強度
拉伸性能是金屬材料重要的機械性能之一,通過拉伸性能試驗檢測出屈服強度、抗拉強度等性能指標,對把握金屬材料的性能、應(yīng)用和科學研究有著重要意義。460MPa級高強鋼的原來生產(chǎn)方式為調(diào)質(zhì)處理,但由于近來成本壓力增加,生產(chǎn)工藝逐漸由調(diào)質(zhì)改變?yōu)榭刂栖堉?,最終被TMCP工藝所取代,特別是近年來中厚板裝備水平大幅提高,采用TMCP工藝生產(chǎn)460MPa級高強鋼已是主流趨勢,八鋼中厚板在2011年ACC冷卻系統(tǒng)投入使用后,先后開發(fā)出多個品種的TMCP工藝,Q460就是其中一個,伴隨著鋼中合金元素的降低,而ACC所能提升強度有限,導(dǎo)致在TMCP工藝探索過程中出現(xiàn)屈服強度不合的現(xiàn)象,本文針對Q460C薄規(guī)格鋼板性能不合原因進行分析、對比,提出了改進方向。
表1-1
針對14/16mm,GL5821C1軋制Q460C鋼板,統(tǒng)計性能及工藝情況如下表2-1所示,從表中不合率可以看出14mm/16mm不合率整體偏高(除去由于自身技術(shù)工作不到位造成一次100%,平均46.6%),且12月16mmQ460C屈服強度均值470MPa,由于樣本量有限無法準確計算出CPK,因此以直方圖表示,見下圖2-1,14mmGL5821C1的95%平均值置信區(qū)間470.12~489.21MPa,16mmGL5821C1的95%平均值置信區(qū)間469.67~484.33MPa,對比表1-1中標準可以看出14/16mm屈服強度存在極大隱患,另對于一批次鋼板進行金相實驗分析,分析結(jié)果如圖2-2與表2-2所示,晶粒度較正常水平偏低。
表2-1
圖2-1 GL5821C1屈服強度直方圖
圖2-2 Q460C薄規(guī)格金相照片與夾雜物照片
表2-2 金相實驗結(jié)果
12月底GL5241D2軋制Q345GJ系列鋼板出現(xiàn)屈服超出上限(465MPa),統(tǒng)計GL5241D2軋制Q345性能及工藝情況如下表3-1所示,GL5241D2控制軋制Q345系列鋼板屈服強度均值441MPa(波動385-500),抗拉強度均值577MPa(波動525-610)。對比表2-1中16mmCR鋼板屈服性能,相比高出20MPa。14/16mmGL5241D2屈服強度直方圖如下圖3-1所示,14mm95%平均值置信區(qū)間為439.7~448.41MPa,16mm95%平均值置信區(qū)間434.46~443.27MPa。
表3-1
圖3-1 GL5241D2屈服強度直方圖
針對GL5241D2控軋Q345鋼板強度高于Gl5821C1控軋Q460C鋼板,對于兩出鋼記號進行成分對比,如下表4-1所示,GL5241D2相比GL5821C1,常用合金元素C、Si、Mn含量高于GL5821C1,微量合金元素Nb、Ti含量低于GL5821C1,并且GL5821C1加了0.02-0.03V。
表4-1 成分對比
?
6.1控軋強度理論計算
綜上所述,14~16mmQ460C屈服強度均值470MPa,但考慮企業(yè)內(nèi)控預(yù)警線,需要增加約40MPa以上,由寶鋼計算強度公式:
Ys=152*C+33*Si+84*Mn+1426*Nb+252*V+2.91*壓比-0.078*終軋溫度+236
按成分下限、終軋溫度810℃計算得到:Ys(GL5241D2)=387.2MPa,Ys(GL5821C1)=387.8MPa,基本兩個出鋼記號的計算強度相同。
6.2后續(xù)建議
為穩(wěn)定Q460C,14-16mm屈服性能,并結(jié)合寶鋼強度計算公式,建議如下:
(1)對于Gl5821C1的C含量下限提升,C下限=0.15;
(2)對于GL5821C1的Nb含量下限提高,Nb下限=0.035;
(3)可以根據(jù)GL5241D2的成分,設(shè)計新出鋼記號軋制Q460C,工藝采用CR+ACC。
(4)降低終軋溫度(目標780℃),強化控制軋制效果
[1] 賀信萊-尚成嘉-楊善武等高性能低碳貝氏體[J].北京:冶金工業(yè)出版社,2008.
[2] 孫決定.控軋控冷技術(shù)在中厚板生產(chǎn)中的應(yīng)用[J].鋼鐵研究,2005(2):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