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坤
摘 ? 要:長久以來,蘇軾在詞的成就遠(yuǎn)比他在詩的成就上更為人稱頌,本文意在通過對蘇軾三首代表詩作:《和陶郭主簿二首》 其二、《東欄梨花》以及《屈原塔》的分析賞析,管窺蘇詩的風(fēng)格與成就,發(fā)現(xiàn)蘇詩的可觀之處。
關(guān)鍵詞:蘇詩;和陶詩;以文為詩
中圖分類號:I207 ? ? ?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32-0003-02
一、《和陶郭主簿二首》 其二
和陶郭主簿二首 其二
雀鷇含淳音,竹萌抱靜節(jié)。
誦我先君時(shí),肝肺為澄澈。
猶為鳴鶴和,未作獲麟絕。
愿因騎鯨李,追此御風(fēng)列。
丈夫貴出世,功名豈人杰。
家書三萬卷,獨(dú)取服食訣。
地行即空飛,何必挾日月。①
初讀此詩,暫不看題目,清新之氣撲面而來。起句雀鷇音,竹蔭靜,頗有隱士之風(fēng),不免讓人想起王中丞的“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之境,如此幽然之景,躍然而在紙上。讀此詩第一句,若觀山水畫,畫中有人,人在畫后。此詩分為三層,層層相扣,環(huán)環(huán)相銜。由景入人,再由人觀景,最后引發(fā)所想,其中多用典故,典活而不亂,指向明確。騎鯨李和列御寇,指李白和列子,突出了二者的灑脫,也表明作者對這樣生活的向往。值得注意的是,“獨(dú)取《服實(shí)訣》”一句,也有頗多解釋?!叭 弊挚勺鬟x取,也可以作消去。若作為選取,則說明作者想要閱讀《服食訣》,從而達(dá)到修道的目的。但是筆者更偏重于第二種意思,私以為,這個(gè)“取”不妨作“消去”之意,作者不羨列子御風(fēng),而追求莊子自在逍遙的境界。若修道則可以仙游,可以御風(fēng)而行,而作者卻說“地行即空飛,何必挾日月”,可知作者并不羨慕御風(fēng)而行,他羨慕的其實(shí)是淵明平靜自然的恬淡生活。
然而,若細(xì)讀此詩,看到這是和陶詩所寫,不免也想看一下陶詩如何。
和郭主簿二首 其二
和澤周三春,清涼素秋節(jié)。
露凝無游氛,天高肅景澈。
陵岑聳逸峰,遙瞻皆奇絕。
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
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杰。
銜觴念幽人,千載撫爾訣。
檢素不獲展,厭厭竟良月。②
陶詩亦是三層,一層點(diǎn)景在清秋時(shí)節(jié),二層為人事,即人耳目所感,三層為抒懷之情,自抒己志。如此相比,蘇詩縱然高古,亦有不及陶詩之處。佛教云人生三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蘇詩可為二境界上品,而陶詩已到第三境也。在陶淵明筆下,萬景萬物皆有我在,天地萬物與我為一,陶詩沒有像蘇詩那樣刻意強(qiáng)調(diào)自我,蘇詩用了“讀”字,于是人的形象就展現(xiàn)了出來,而陶詩則以赤子心觀景,一切景色,皆由本心而生。張中行先生評陶詩曰:“憨厚,赤子之心?!雹鄄豢刹恢^至理。由此觀之,蘇詩“雀鷇含淳音,竹萌抱靜節(jié)“句也顯雕琢。莊子有云:“得魚而忘筌,得意而忘言?!碧K得魚意盡也,陶則以忘筌。陶詩之“開”與“冠”字,頗有《十九首》之意,可謂真性情也。而老蘇才力甚高,典故化用自成一趣,在其他詩中也不乏各種典故,諸如《捕蝗至浮云嶺山行疲苶有懷子由弟》中,“殺馬毀車從此逝,子來何處問行藏。”④信手拈來,堪稱詩中王者。
張中行先生說:“蘇軾和陶詩多首,追形追神?!雹輰?shí)則如此,蘇軾健筆一支,才高而詩顯,詩中所寫多莊子之文,而陶淵明則才高而詩隱,自將莊子之心藏于文中化于紙上。二者可謂殊途同歸,詩至高處可與莊子相視而笑。此蘇詩之高妙也。
二、《東欄梨花》
東欄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
柳絮飛時(shí)花滿城。
惆悵東欄一株雪,
人生看得幾清明。⑥
劉熙載《藝概》說,“東坡《題與可畫竹》云:‘無窮出清新。余謂此句可為坡詩評語?!雹咦阋娞K詩以清新為勝。此絕句雖短,卻足見蘇軾乃作絕句之妙手。起承轉(zhuǎn)合,無一不精。詩以看花起,以觀飛絮而承,忽引惆悵為轉(zhuǎn),最終議論抒情做合。起以近景,于花叢中,為小處;見飛絮滿城,此人隨絮而行,為大處;后又見東欄之花,此又回歸小處也。一波而三折,景色變換之妙,足使其境寬闊。與放翁之“重簾不卷留香久,古硯微凹聚墨多”相比,此境乃有我之境。正如錢穆先生《談詩》所言,“放翁兩句詩,對的很工整,而背后卻無人。也不是說完全沒有人,只是這個(gè)人沒有什么特殊意趣?!雹啾戎盼叹洌K軾此詩可謂“一切景語皆情語”,柳絮飛詩花滿城,頗有“一川煙草,滿城風(fēng)絮”之意,惆悵之情早已暗藏其中,及至第三句顯露出來。作者以雪比梨,反用岑參以梨花比雪。實(shí)則梨與雪皆美好而難留之物,梨花雖美,稍縱而逝;飛雪素白,終為泥水。同為零落之物自當(dāng)惺惺相惜,生命之意恰在此中,引人惆悵。最終以清明結(jié)尾亦大有文章。筆者愚見,清明非是清明時(shí)節(jié),亦有高尚品德之象征??鬃诱撛娫唬骸案嬷T往而知來者。”意在讀詩要有豐富的聯(lián)想,這種聯(lián)想可以不必與詩的本意相同?!稓v書》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shí)萬物潔齊而清明,蓋時(shí)當(dāng)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而得名。”此詩未必單單感慨人生變遷,萬物潔齊,亦是詩人自比。當(dāng)然,此句最主要的還是抒發(fā)人生如夢的感慨,縱然蘇軾豪氣縱橫,也難免有文人的多愁善感,蘇軾曾有《西江月》云:“世事一場大夢”,又有“人生如夢”之感,此與道家所說,人生之短,人世之長,有同工之妙。
此外,蘇軾詩秉承的依舊是宋詩以理勝的傳統(tǒng),一首詩總在最后點(diǎn)出人生哲理。禪宗頓悟的思想,給中國文人提供了極大的聯(lián)想空間。蘇軾最后一句給我們揭示出一種人生的道理,引人產(chǎn)生思考?!肚僭姟犯枚U宗之法,值得反復(fù)咀嚼與思考。唐人詩以血淚成,宋詩以思辨成,故讀唐詩應(yīng)重感情,而讀宋詩則重在感悟,正如禪宗的第一義“不可言”一般,需要我們仔細(xì)體悟。而蘇軾精通禪宗,尤多哲理思辨,在閱讀時(shí)需仔細(xì)思量。
三、《屈原塔》
屈原塔
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
精魂飄何處,父老空哽咽。
至今滄江上,投飯救饑渴。
遺風(fēng)成競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壯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決。
南賓舊屬楚,山上有遺塔。
應(yīng)是奉佛人,恐子就淪滅。
此事雖無憑,此意固已切。
古人誰不死,何必較考折。
名聲實(shí)無窮,富貴亦暫熱。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節(jié)。⑨
此詩雖長,卻也易理解。但是此詩體現(xiàn)了蘇軾的一種詩詞觀,即以文為詩。趙翼《甌北詩話》:“以文為詩,自昌黎始,至東坡亦大放厥詞,別開生面,成一代之大觀?!雹庖晕臑樵妼?shí)則是用古文筆法寫入詩中。東坡此詩,采用山水游記的筆法,登屈原塔吊古抒懷,前六行描寫了楚地人民紀(jì)念屈原的風(fēng)俗,大膽想象,各種手法鋪陳而來,如“遺風(fēng)成競渡,哀叫楚山裂”既描繪了楚人賽龍舟的壯觀,更夸張地顯示了人們對屈原的尊崇;七到九行,作者猜測了屈原塔的來歷,介紹了背景;最后一節(jié)展開議論,表達(dá)了對屈原的贊揚(yáng),也顯示了作者的部分矛盾心理。如果把這首詩歌加以擴(kuò)充,足可以和王荊公的散文游記相提而論。對景懷人,描繪景物,議論抒情一氣呵成,融于詩中。錢鍾書先生《宋詩選注》:“(蘇軾)作文應(yīng)該像行云流水或泉源涌地那樣自在活潑,可是同時(shí)候很謹(jǐn)嚴(yán)的行于所當(dāng)行,止于所不可不止?!?1 看這首《屈原塔》,誠如錢先所言。
另外,曹丕曾言:“蓋文章,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币晕臑樵?,更體現(xiàn)出了詩的一種教化作用。在此詩中,作者感嘆屈原,實(shí)則在抒發(fā)自身感情,旨在強(qiáng)調(diào)忠君愛國之心。難怪宋神宗有“蘇軾終是愛君”的感慨,蘇軾和屈原的思想可謂是一脈相承。蘇軾在此詩中體現(xiàn)出了一種人生虛幻,不需追求功名的思考,也體現(xiàn)出了一種忠君愛國思想,這種矛盾的思想在本詩中也體現(xiàn)了出來,如此忠愛之情更甚。雖是短詩,也足彰顯作文之張力。語言簡單明快,用典準(zhǔn)確不生僻,可知蘇軾以文為詩之妙。
正如葉燮《原詩》中:“蘇軾之詩,其境界皆開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于筆端?!?2 觀一葉而知秋,從這三首短詩中,也足見蘇軾獨(dú)具匠心,詩法之妙。然而,蘇軾詩多用典故,而且有時(shí)近乎口語,所以王世貞在《藝苑卮言》中如此評價(jià):讀子瞻文,見才矣,然似不讀書者;讀子瞻詩,見學(xué)矣,然似絕無才者。13 總的來說,蘇軾的詩名被他詞名掩蓋,但是蘇詩仍有很多可觀之處,值得我們細(xì)細(xì)品讀探賞。
注釋:
①④⑥⑨王文誥(輯注).孔凡禮(點(diǎn)校).蘇軾全集(共八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2:2350,578,729,22.
②陶洲明著,逯飲立校注.陶淵明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5:35.
③⑤中華書局編輯部編.怎樣賞詩[M].北京:中華書局,2012:11.
⑦劉熙載.藝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86.
⑧中華書局編輯部編.怎樣賞詩[M].北京:中華書局,2012:24.
⑩11 趙翼.霍松林,胡主佑(校).甌北詩話[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63:43.
12 葉燮,沈德潛.孫之梅,周芳(批注).原詩 說詩晬語[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24.
13 王世貞.陸潔棟,周明初(注).藝苑卮言[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72.
參考文獻(xiàn):
[1]王文誥(輯注).孔凡禮(點(diǎn)校).蘇軾全集(共八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
[2]陶洲明著,逯飲立校注.陶淵明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5.
[3]中華書局編輯部編.怎樣賞詩[M].北京:中華書局,2012.
[4]劉熙載.藝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5]趙翼.霍松林,胡主佑(校).甌北詩話[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63.
[6]葉燮,沈德潛.孫之梅,周芳(批注).原詩 說詩晬語[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
[7]王世貞.陸潔棟,周明初(注).藝苑卮言[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