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摘 ? 要:意大利傳教士兼畫家郎世寧是清康熙至乾隆年間的中國宮廷畫師,他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中國,其畫作內(nèi)容多樣,取材廣泛;郎氏繪畫總體上是采用中國內(nèi)容、中國筆墨和部分西洋表現(xiàn)技法的“中體西用”風格,早已成為中國美術史中很獨特的一部分,并為當時的中國美術界帶來了一陣清新空氣。在觀察分析郎氏的一些畫作后,本文擬對郎世寧“中體西用”的繪畫表現(xiàn)風格進行初步探索。
關鍵詞:郎世寧;中體西用;繪畫;表現(xiàn);風格
中圖分類號:J205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32-0164-01
意大利傳教士兼畫家郎世寧是清康熙至乾隆年間的中國宮廷畫師,他自幼即展示出了驚人的繪畫藝術天賦;在加入教會后,二十出頭即被委派來華并于當年獲得了康熙皇帝的召見,不久后被委任為宮廷畫師。郎世寧在中國生活了五十余年直至去世,將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留在了中國,其在中國的代表畫作有《百駿圖》、《乾隆大閱鐵甲騎馬圖》、《百子圖》等,內(nèi)容多樣,取材廣泛;郎氏繪畫總體上采用中國內(nèi)容、中國筆墨和部分西洋表現(xiàn)技法的“中體西用”風格,早已成為中國美術史中很獨特的一部分,其清新雋永的畫風也為當時的中國美術界帶來了一陣清新空氣。郎世寧用畫筆記錄了很多重要人物和歷史事件,如乾隆帝在承德避暑山莊接見歸順的少數(shù)民族頭領、乾隆身著戎裝騎馬閱兵等場景和特寫,在沒有照相機作為記錄手段的年代,他的畫作不啻為不可多得的實錄,為后人仔細研究當年的宮廷生活、風土人情提供了極佳范本。郎世寧也為二百多年前中國與歐洲的文化藝術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作為一名西方傳教士,雖然傳播上帝福音的宗教使命在宮廷和君主專制的氛圍中無法得以施展和實現(xiàn),但郎世寧也如更早以前的西方傳教士湯若望、利瑪竇等人那樣,積極傳播西方先進的科技文化,他對透視法在中國的引進和應用起了很大推動作用。郎氏的出身、知識結構和成長氛圍賦予了其有異于中國傳統(tǒng)畫師的思維和審美取向,當他運用中國內(nèi)容和中國筆墨并扎根中國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和表現(xiàn)時,必然會有超越當時中國畫框架的表現(xiàn)傾向。在觀察分析郎世寧的部分畫作后,筆者試對其“中體西用”的繪畫風格進行初步探索。
一、郎世寧傳世畫作中的表現(xiàn)手法初探
作為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文化的大國,中國長期以來對自己的文化成果相當自信,尤其在清朝以來的閉關鎖國后,中外交流很少以至于國人審美習慣和方式日趨保守。因此,郎世寧的到來,以其獨特的藝術思維和技法為當時的中國美術界帶來了一陣清新空氣。郎世寧的繪畫是中西合璧,中國內(nèi)容中國筆墨、但主要的畫法是西式并根據(jù)中國人的審美習慣在光線的表現(xiàn)上作出了一定修改;當時歐洲的人物畫和肖像畫多將人物置于側光環(huán)境中,臉部明暗反差大,當時的中國人無法接受,謂之“陰陽臉”,故郎世寧借鑒中國容像的表現(xiàn)方式,讓人臉正面受光,同時在人物的鼻翼兩側、鼻子下和下巴處稍稍加重暗色,讓五官顯得清晰、立體,郎世寧作青年乾隆帝與后妃數(shù)人的肖像畫卷等即用此技法表現(xiàn)。
郎世寧的畫作造型精美、人物場景比例準確、色彩飽滿,層次細節(jié)豐富,常讓習慣于傳統(tǒng)中國畫表現(xiàn)技法的觀眾眼前一亮。西方繪畫講究光感和透視關系,中國傳統(tǒng)繪畫習慣于以平行透視法表現(xiàn)山水和近景甚至小品畫,且常常不按正常比例來表現(xiàn)畫面中人物的關系,如中國傳統(tǒng)場景畫作中通常放大尊者或主要人物的尺寸卻刻意壓縮隨從人員和大眾的尺寸;但在郎氏的畫作中卻大體忠于現(xiàn)實視角,表現(xiàn)出自然而生動的畫卷:其《百駿圖》層次鮮明,細節(jié)內(nèi)容豐富,處處可見匠心;《乾隆大閱鐵甲騎馬圖》刻畫生動,人物和馬匹神態(tài)栩栩如生,是典型的西洋表現(xiàn)技法與中國筆墨的結合,令人贊嘆。
二、淺析郎世寧“中體西用”的繪畫技法得失
匍匐于君主專制的強大壓力下,身為傳教士的郎世寧無法完成傳播上帝福音的宗教使命,作為宮廷畫家也并無其他優(yōu)越條件和特權,并隨時可能因傳教受到懲處,故必謹慎往來于宮廷、時刻小心翼翼,這種心態(tài)自然也在畫作中有所體現(xiàn)。郎世寧雖獲得了許多皇帝賞賜的榮耀,但其作畫場所及條件都十分艱苦,亦無助于其傳教工作的開展,其內(nèi)心的苦悶自是可想而知??陀^說來,用中國內(nèi)容和筆墨、著力表現(xiàn)所繪內(nèi)容的體積感,在構圖上中西結合、并輔以透視表現(xiàn),是郎世寧傳世畫作給人留下的難忘印象;但中國筆墨難以表現(xiàn)質感,且追求視角和造型之完美的整體印象也難以避免給人以匠氣之感,缺乏大氣磅礴的氣勢?!爸畜w西用”的結果之一,就是畫作中的線條表現(xiàn)不是很明朗。書畫同源,在傳統(tǒng)中國畫的繪制表現(xiàn)中,線條是造型的根基,是作畫者造型功底的重要體現(xiàn),而西洋繪畫技法中的線也即面,是融入整體造型中而非重點表現(xiàn)的,故后人在觀摩郎氏的傳世畫作時,雖感覺內(nèi)容、色彩、造型、人物儀態(tài)等都很中國化,但總覺有所缺欠,蓋因線條筆意之不明朗所致,或許這也是后世再無郎世寧的原因之一吧。
郎世寧的中國繪畫,精致典雅,為當時的中國美術界和沉悶的社會帶來了一陣清新空氣、也僅此一人。其“中體西用”的表現(xiàn)風格,是他本人閱歷的結果,也是中國美術史中的一片美麗花絮。郎氏畫作具有重要的藝術和文獻價值,但后世也難再出郎世寧。本文對郎世寧“中體西用”的繪畫風格作出了淺要分析,是基于筆者的認知和思路、乃一家之言,有不足之處筆者將在今后的教學和實踐中繼續(xù)完善認知。
參考文獻:
[1]李志平.中國書法藝術[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4.
[2]田衛(wèi)平,吳冰,蓋東生.中國美術史[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