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柴念東
臺靜農(nóng)致柴德賡信札
□ 柴念東
臺靜農(nóng)(1902-1990)
柴德賡(1908-1970)
臺靜農(nóng)(1902﹣1990),字伯簡,安徽霍邱人。1922年赴京入北大國學門,陳垣為其導師。1928年受聘于輔仁大學國文系,1931年兼任校長秘書。柴德賡(1908﹣1970),字青峰,浙江諸暨人。1929年考入北平師范大學歷史系,也是陳垣先生的學生,因?qū)W業(yè)突出,頗得陳垣賞識。因柴德賡無生活來源,陳垣惜才憐恤,安排至輔仁附中代國文課。
臺、柴二人年齒相近,訂交于1931年秋,陳垣為引薦人。1935年臺靜農(nóng)離開北平,先后至廈門大學、山東大學任教,1938年赴江津白沙國立編譯局任職,1942年受聘白沙國立女子師范學院。而柴德賡這期間一直追隨陳垣校長,直到1944年春離開輔仁大學赴西南后方,經(jīng)魏建功、李霽野和臺靜農(nóng)的舉薦,亦受聘白沙女子師院。臺、柴二人再次成為同事,戰(zhàn)亂他鄉(xiāng)遇故知,二人交誼愈加深。
1946年5月25日,臺、柴二人白沙作別,后柴德賡受聘輔仁大學史學系,臺靜農(nóng)應許壽裳先生之聘至臺灣大學中文系任教,從此二人再未謀面。臺靜農(nóng)到臺灣后一直保持與柴德賡的信函往來,直至1949年春?,F(xiàn)有四通臺靜農(nóng)自臺北致柴德賡信札,在此按照時間順序作一介紹。
臺靜農(nóng)致柴德賡信札之一
一
1946年10月,臺靜農(nóng)于上海收到臺大校長陸志鴻函寄聘書,隨后登船往臺北,安頓下來,致書柴德賡告以臺大及師友詳況。二人在白沙分別時,去向皆未落實,柴德賡曾有許諾,若重返師門定在老師面前再三舉薦,因此函中有“白沙一諾,必欲踐之,為弟籌劃周至,彌見故人風義”之語。柴德賡前信致臺靜農(nóng),轉(zhuǎn)達陳垣校長及沈兼士意請臺靜農(nóng)回輔仁之邀,此函就是接到柴德賡信后的回復。時臺灣發(fā)生“二·二八事變”不久,人心緊張,臺靜農(nóng)舉棋不定,“孤懸海隅,師友遠隔,請益無從,時為惘惘”表達的是北歸之心,而“弟家奇重,牽摯甚多”又是留島理由,難于作出新的決定。所言“擬至下月”,原因為臺大文學院新任院長尚未確定。
信文如下—
青峰吾兄賜鑒:
接奉手教,獲悉陳、沈兩師有命弟北來之意,猥以頑劣,師門不棄,感慰不可言。而兄白沙一諾,必欲踐之,為弟籌劃周至,彌見故人風義。弟于北都情若故土,播遷以來,每勞夢想,加以年復老大,頗習讀書,而孤懸海隅,師友遠隔,請益無從,時為惘惘。顧弟家奇重,牽摯甚多,自接來書,躊躇至再,迄不能決,經(jīng)旬未能奉覆者,正坐此耳。仍懇假以時日,俾得從容籌之,擬至下月內(nèi)再作決定,如何?野秋之辦公處,為北平鐵獅子胡同四號綏靖公署設(shè)計委員會。電話(四)〇〇二八。野秋官名王之纮,其寓為東總部胡同內(nèi)頂銀胡同七號。此亦血性男子,幸能常與往還也。羨季、元伯兩兄近況何似?尚望為乞元伯一小幅云山也。弟頃患急性鼻炎,殊困憊,草草不一。
即請儷安!
四月十七日
弟靜農(nóng)并拜
陳、沈兩師前乞為問安。
惠書可直寄臺北龍安坡(昭和町)511號大學官舍。
整整兩個月后,柴德賡接到此函,并在信封背面注:
卅七年六月十七日,接到,元白正在草堂啜茗,蓋念靜農(nóng)不止。
臺靜農(nóng)致柴德賡信札之二
青峰居士識
1948年初,柴德賡收到臺靜農(nóng)信函(目前未見)一封,附照片一幀。臺靜農(nóng)居后后排右二,右一為夫人于韻閑,照片背面有臺靜農(nóng)題記。臺靜農(nóng)曰“歇腳庵”,意在強調(diào)來臺大為暫棲之處。從題記可以看出,臺靜農(nóng)只身一人于臺北之苦悶心情,得師友聯(lián)名書問視如家書。
二
此札信文如下—
青峰吾兄史席:
臺靜農(nóng)致柴德賡信札之三
日前奉書,想已達左右。陳慈小姐過訪,未找到弟之寓址。昨得其一信,頃往訪,已晤。伊為小兒所累,就事與否,尚不能決定。臺大文學院本約建功兄,不知何故中變?傳為沈剛伯,亦未見其來,因此四系主任尚未定。將來主英文系者為熟人,陳小姐若決定教書,尚可薦之進行。至于靜山先生處,弟明后日即與復之。靜山下年將専任臺大,已接洽妥,特未下聘書耳。建功有信云,下月來臺籌辦國語小報,此在島上甚有用也。暑中兄作何業(yè)?弟方草一小文,以大學藏有清人傳奇兩種,為海內(nèi)不易見者,欲為之作一介紹耳。弟之《漢樂舞考》,去年此時已完稿,因季茀先生堅欲由大學印出,作為研究室專門報告。弟以近年來無長篇揅述,只有以此充平日坐研究室成績;乃至今印行與否,獨無結(jié)果。俟開學后大學仍不印,當即寄奉投《輔仁學志》,并求教于師友耳。春間向覺明兄渡海,為讀一過,其中散樂部分,關(guān)于中西交者頗得訂正。年來所引頭緒有三四題目可作,但不専力于一問題。平日讀書太雜,致有此病,深以為愧。日前漫臨《蜀素帖》一過,原擬寄兄轉(zhuǎn)劉小姐,以不能佳,故未寄。雪齋、元白兩先生于襄陽野老書皆精到,弟
于此道究為野狐禪,實恐見笑于大家也。元白許為弟作一幅(若已畫成,郵寄亦便)否?雖中心盼切,又不敢一再促之,兄幸為圖之。
草草,即請儷安!
廿九
弟靜農(nóng)頓首
援師處乞代為問安!
此函緊接前書,告知已經(jīng)和陳慈晤面,并附言近況,仍企盼啟功(元白)允之畫作等。此函收錄于《青峰草堂往來書札》(商務印書館,2015年),作為書札兼有史料及書法藝術(shù)價值。
三
1948年,魏建功再次赴臺灣,柴德賡是年春寫有《擬杜一首》詩札相送臺靜農(nóng):“官軍陣略自堂堂,恒以城門作戰(zhàn)場。放眼江河無阻險,更將何語解天亡。”臺靜農(nóng)喜出望外,贊曰:“蒼涼可喜,字則明快老成,弟當什襲藏之,傳之兒輩,此青峰官軍帖也。”時柴德賡書法大進,常有求墨者登門,《擬杜一首》為柴德賡1948年春新作,時已看到國共兩軍相爭,中心傷痛,不忍再見刀光,但大局已見端倪。此詩當為滿意之作,故錄奉于臺靜農(nóng),以表達共同心聲。那時還
不知國民黨將來會退居之臺島,只是希冀百姓平安,國家穩(wěn)定。臺靜農(nóng)到臺大任教后,曾想過要回大陸。到1949年后,此念打消,全家老少,實在行動不宜,子女相繼讀臺大,后去美國深造。1999年柴德賡長子祖衡赴美西加州探親,曾聯(lián)系到在紐約定居的臺靜農(nóng)之子益堅先生,他們兩人及魏建功之子魏志皆為同庚,三人皆在白沙女師院附中就讀,按北京話為“發(fā)小”。柴祖衡專程飛到紐約與臺益堅及其妹純行見面,兩代人的交游感情不是大江大??梢宰韪舻摹?/p>
1937年7月,臺靜農(nóng)居魏建功寓所“獨后來堂”,曾錄魯迅詩二長卷,各三十九首。1946年8月2日于白沙與方管分別時,贈其一與方管。1947年5月5日,方管赴京,柴德賡連寫《喜方重禹自徐州至》絕句八首,以表達白沙舊友相見之喜悅。別后話題當言臺靜農(nóng)后況,方管得臺靜農(nóng)手書魯迅詩鈔長卷必為話題之一。柴德賡亦起羨慕之心,書信表達,臺靜農(nóng)應是滿口應允。方管收藏的手鈔魯迅詩卷,后來躲過歷次運動劫難,他曾這樣記述:“浩劫過后,我請了曹辛之先生裱好,又請了聶紺弩、蕭軍、鐘敬文、陳邇冬四位先生題跋,請了啟功先生署簽,現(xiàn)在還珍藏在我這里,相信它今后將永存天壤吧?!痹谡聿竦沦s的現(xiàn)存手稿、資料里未見臺靜農(nóng)手鈔《且介亭詩》,大概因國民黨退守臺島太快,致這一夙愿未能實現(xiàn)。
臺靜農(nóng)致柴德賡信札之四
此札信文如下—
(前闕)獲讀《擬杜一首》,蒼涼可喜,字則明快老成,弟當什襲藏之,傳之兒輩,此《青峰官軍帖》也。陳慈小姐迄未見過訪,靜山且數(shù)以詢及其在臺北住處,盼示,弟當訪之。至教書事,弟與靜山定盡力為之推薦。尊友擬覓《且介亭詩》,弟必鈔一卷奉上,但弟所苦者此間無法得筆。弟平日喜硬毫,而島上所有者皆福建、江西之羊毫,柔劣不可言。兄能贈我一兩管,交建功帶可否?元白兄許為作一小幅云山交建功否?
草草即覆。儷安!
七月十一日
弟靜農(nóng)頓首
四
魏建功1948年12月初自臺北至北平,此時平津已進入戰(zhàn)事狀態(tài),和平解放密談開始,人心向背,一旦和平解決,古城將免于戰(zhàn)火。北平友人仍行舊禮,于中山公園“上林春”餐館為其接風,1949年前中山公園內(nèi)有多家餐館,來今雨軒、上林春常為臺靜農(nóng)等友人聚會之處,柴德賡特奉聚會照片于臺靜農(nóng)先生。函中特提“寄上所摹東坡書”,據(jù)方管《憶臺靜農(nóng)先生》記“1948年,臺靜農(nóng)先生寫了一個小條幅寄給我,寫的內(nèi)容是陳大樽的詩。……我明白他完全是借古人之詩,言自己之志……此當為臺先生來臺第一張書法”,此臨蘇軾《跋王晉卿藏挑耳圖帖》當為目前僅現(xiàn)第二幅也。
此札信文如下—
青峰吾兄文席:
久未奉候,罪甚,罪甚。昨蔣蕭君寄來公等上林春歡迎建功兄照片及簽名,喜慰不可言。臺大易長,想已有所聞,晤
建功兄時定得其詳。今新校長到校才十余日,一切沉默,將來如何變化,當在下月見分曉矣。薛蘊玉女士春間曾到寒齋一飯,后即無消息,亦頗為念,當時且陪之訪靜山先生,云為之注意在臺北之機會,今尚在高雄邪?前接援師與兄在公園雪地攝影,不僅援師矍鑠如十余年前神采,而兄之豐腴遠非在白沙時可比,昨見璧子小影,體貌居然貴夫人,以見危城中生活非若想象之苦也。寄上所摹東坡書,乃一個月以前所書也。
草草即詢儷安!
十三日
弟靜農(nóng)頓首
1948年柴德賡曾出素冊請在北平的師友題字作詩,以此留作師友之珍貴紀念。時臺靜農(nóng)已經(jīng)不在都門,特按冊頁尺寸臨東坡《跋王晉卿藏挑耳圖帖》卷,以彌補缺席之憾。此幅臨帖應為1948年底由魏建功從臺北攜回北平。
1951年春,柴德賡參加北京市民主黨派、教授中南區(qū)土改參觀團,3月12日在回北京的火車上讀到《香港·周末報》,后有記:
2月20日,自美飛臺北的蔣夢麟、胡適的死黨錢思亮為臺灣大學校長。
3月4日上午0時到6時止,臺北匪警突擊檢查,逮捕了男女400余名,并未宣布理由,全臺人民更加惶惶如也。因念老友臺靜農(nóng)不止,至于錢思亮曾于張子高先生家數(shù)見之,不意其無人性至此。
柴德賡一直把臺靜農(nóng)作為自己的“社會關(guān)系”,歷次填寫履歷表都有此項。直到1966年“文革”初期檢查交代材料中“臺灣的社會關(guān)系”欄中,第一行:
臺靜農(nóng),輔仁大學、女子師范學院同事,魯迅先生的學生。1946年到臺灣大學教書,一直在臺灣。
臺靜農(nóng)臨帖
柴德賡與臺靜農(nóng)輔仁、白沙兩度同事,一生為友;雖然兩岸阻隔,但亦心心相通。但是從目前的檔案資料來看,沒有發(fā)現(xiàn)臺靜農(nóng)處保留的柴德賡所有寄出的信札。究其原因,首先是臺靜農(nóng)為魯迅之弟子,魯迅研究在臺灣是一個禁區(qū);其次,蔣介石集團逃遁臺島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實行了“白色恐怖”,主要針對“外省人”。為求生存,臺靜農(nóng)先生只能放棄學術(shù)研究,銷毀認為通“匪諜”的所有證據(jù)。臺先生恐將大陸來(或帶來的)的所有信件、書札、學術(shù)交流付之一炬。而在大陸一邊,從1950年起就展開各種運動最后演變成“十年浩劫”。柴德賡沒有銷毀1949年以前的一些日記、書信,而是選擇了保留,其旨大概在于珍重歷史的第一手資料,這大概是文學家與史學家的不同所致吧。1966年“文革”初期,知識分子紛紛深夜銷毀日記、書信及手稿。而運動伊始,柴德賡并未在蘇州,等回校參加運動時,家已經(jīng)被抄,所有文字材料及有批注的書籍被項目組拿去檢查是否有反動線索(1979年退還時,不少材料都有朱筆所畫重點處),因此,從客觀上保存了這批史料。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
責任編輯:韓少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