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爽
【摘 要】樂感,即音樂感覺,是人的一種心理活動過程,是人們對客觀的音樂音響進行聽覺感受后而產生的心理反應,是演奏者對音樂的感知及與之產生的共鳴。樂感作為音樂的靈魂,是學習音樂的前提條件。在鋼琴演奏中,樂感直接影響著鋼琴演奏的效果。文章針對鋼琴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樂感這一問題作一些淺析。
【關鍵詞】鋼琴教學 樂感 培養(yǎng)
樂感是音樂的靈魂,一切音樂活動(創(chuàng)作、表演和欣賞等)都是圍繞著它來開展的。樂感不是對單一樂音要素(如音高、音長、音量、音色)的感知覺,也不是對某一音樂表現(xiàn)手段(如旋律、節(jié)奏、速度、力度、調式、調性、和聲等)的聽覺鑒別和判斷,而是對音樂整體感受能力和效果總和的概念。在鋼琴演奏中,樂感即美感,它直接影響著鋼琴演奏的效果。因此,在鋼琴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樂感尤為重要。
一、鋼琴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樂感的重要性
樂感是音樂的靈魂,直接影響著鋼琴演奏的效果。在鋼琴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樂感,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鋼琴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一)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鋼琴的興趣
興趣是引發(fā)求知欲望的源泉,正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鋼琴需要反復地進行練習,學習過程是枯燥乏味的。學習者在學琴過程中往往會產生怠惰情緒,導致興趣下降,甚至對彈琴產生恐懼、排斥的心理。教師在鋼琴教學中,注重對學生樂感的培養(yǎng),能激發(fā)學生學習鋼琴的興趣,讓學生心情愉悅地參與活動。
(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從最早的巴洛克時期的巴赫,到古典主義時期的貝多芬、莫扎特、海頓,再到浪漫主義時期的肖邦、舒曼,產生了數不盡的鋼琴曲目。每一部鋼琴曲目都蘊涵著創(chuàng)作者豐富的知識和情感,其中包含有旋律知識、和聲知識、復調知識和音樂史知識,還有音樂形象、音樂內容、音樂意境和音樂風格等音樂美學知識。教師在鋼琴教學中,注重對學生樂感的培養(yǎng),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情感及閱歷,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還可以提高學生對室內樂、交響樂等非鋼琴音樂作品的審美能力。
(三)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良好的樂感是學生學習音樂的前提條件,它直接影響著音樂活動的效果。在鋼琴教學中,教師注重對學生樂感的培養(yǎng),能提高學習者的練琴效果,滿足他們發(fā)自內心的渴望和追求,增強其自信心。
二、鋼琴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樂感
樂感存在一定的個體差異,有些人的樂感是與生俱來的,有些人的樂感是后天培養(yǎng)的。因此,教師在鋼琴教學中應注重學生樂感的培養(yǎng)。
(一)鋼琴基本技能的訓練
鋼琴具有強大的音樂表現(xiàn)力,素有“樂器之王”的美譽。鋼琴演奏需要全身各個部位、關節(jié)都參與進來。其中,手指的協(xié)調運動非常重要。在鋼琴演奏中,觸鍵是最基本的手指運動,并且?guī)в兴俣?、姿勢等多種要求。準確地觸鍵是鋼琴演奏技巧走向成熟的基本條件。在觸鍵方法的教學中,可從觸鍵角度、下鍵弧度、觸鍵力度、觸鍵速度、下鍵高度和觸鍵深度這六個方面著手,通過反復的訓練,讓演奏者熟練地掌握各種觸鍵方式并靈活運用,以呈現(xiàn)完美的鋼琴作品。
(二)注重基礎知識的儲備
教師在鋼琴教學中,應注重學生基礎知識的儲備,要幫助學生分析樂曲的結構特點、旋律的自然起伏,并重視音樂術語的學習。這樣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情感及閱歷,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還可以提高學生對室內樂、交響樂等非鋼琴音樂作品的理解力、鑒賞力以及審美力,對學生樂感的培養(yǎng)有很大的幫助。
(三)聽覺的培養(yǎng)
音樂是一門聲音的藝術,聽覺的培養(yǎng)不可缺少。接受聲音、辨別聲音的能力統(tǒng)稱聽覺。鋼琴教師要引導學生多聽,多看,多感受,培養(yǎng)學生對音高、音長、音量、音色的感知覺,提高學生對旋律、節(jié)奏、速度、力度、調式、調性、和聲等的聽覺鑒別和判斷能力。教師通過這種聽覺的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樂感,使學生把學習的過程變成一種對美的追求過程。此外,應注重情感的投入,以更好地詮釋作品。
三、結語
樂感作為音樂的靈魂,是學習音樂的前提條件。在鋼琴教學中,教師應明確學生樂感培養(yǎng)的重要性,從鋼琴基本技能的訓練、注重基礎知識的儲備以及聽覺的培養(yǎng)等方面來培養(yǎng)學生的樂感,使其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劉紀敏.談鋼琴教學中音樂感覺的培養(yǎng)[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3):93,97.
[2]熊旭,賀丹為.鋼琴教學中學生樂感的培養(yǎng)[J].音樂探索,2006(03):86-90.
[3]柳虹.鋼琴教學中樂感的培養(yǎng)[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1(0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