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外部市場變化與理論轉型:墨學興盛和衰敗的經(jīng)濟學詮釋

      2016-12-16 11:24:24
      貴州社會科學 2016年11期
      關鍵詞:墨學墨家墨子

      柴 毅

      (云南大學,云南 昆明 650500)

      ?

      外部市場變化與理論轉型:墨學興盛和衰敗的經(jīng)濟學詮釋

      柴 毅

      (云南大學,云南 昆明 650500)

      作為先秦的顯學,從產(chǎn)生、興盛、衰敗,并隨著諸侯爭霸的結束逐漸消沒,墨家學說經(jīng)歷了生命周期的循環(huán)。墨學興盛和衰敗的原因是什么?嘗試從經(jīng)濟學的角度做出詮釋:在完全競爭 (諸侯爭霸)時期,以“城守”為內(nèi)核的墨學適應了各國維持統(tǒng)治的政治需求,城市防御需求旺盛與供給缺乏促使墨學成為顯學;隨著外部環(huán)境轉到“寡頭壟斷”(戰(zhàn)國七雄)時期,決定弱小國家生存的主要條件不是擁有高防御性的城市,而是以經(jīng)濟和軍事為主的綜合國力,小國在選擇時陷入了“囚徒困境”,政治訴求的轉移引發(fā)了墨學衰落;國家統(tǒng)一后的完全壟斷時期,城市所有權的更迭、防御邊界的轉變與墨學轉型的失敗,使其消失不可避免。

      墨家學說;外部性;轉型;經(jīng)濟學詮釋

      一、引言

      戰(zhàn)國時期,是我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歷史階段。墨學和儒學作為當時顯學,影響深遠,“世之顯學,儒墨也”(《韓非子·顯學》),孟子說道“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各家學說在秦統(tǒng)一后繼續(xù)發(fā)揮重要作用。漢初,遵循道家“休養(yǎng)生息”的理論,西漢國力逐漸恢復。“獨尊儒術”后,農(nóng)本社會逐漸形成“外儒內(nèi)雜”或“外儒內(nèi)法”的思想格局,而墨學卻在“獨尊儒術”后迅速消失,這不得不說是中國思想史上的一大損失。墨子的生卒年史書無記載,一般都認為他是宋國人①,約生于公元前480年到422年左右,有學者考證墨子生于公元前468年,卒于公元前376年②。從產(chǎn)生、顯學、衰落、消失,幾百年內(nèi)墨學經(jīng)歷了生命周期的循環(huán)。隨著近代對傳統(tǒng)思想的再重視,墨學消失的原因引起了學界的廣泛關注,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層面:

      1.認為墨學脫離實際、缺乏操作的現(xiàn)實基礎。莊子認為墨家學說脫離現(xiàn)實、不合實際,“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太觳,使人憂,使人悲,其行難為也,恐其不可以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老子·莊子》)。梁啟超認為墨家學說自身的行為主張,世人太難接受和遵從③。蔡祖田認為墨學后繼無人、脫離群眾、不符合君主們急功近利的心態(tài)導致了衰落④。姜建設認為墨家思想雖然反應了小生產(chǎn)者的階級訴求,但否認了現(xiàn)存的政治秩序,為新興階級所不容,而且超階級的兼愛思想沒有實現(xiàn)的基石,導致了泯滅。王曉娟認為墨家思想的太過理想化,秦漢社會制度的變遷導致了墨家學說失去了文化和社會思想的雙向?qū)用嫔系耐寥?,導致其衰敗和消失?/p>

      2.儒、墨學說的競爭關系,導致后世墨家受到儒家的抵制?!赌印窌杏袃善斗侨濉穼iT論述儒家思想的不足,《墨子·公孟》中對儒家的批判達到頂峰,子墨子對儒家子弟程子說到“儒之道足以喪天下,四政焉。儒以天為不明,以鬼為不神,天鬼不說,此足以喪天下。又厚葬久喪,重為棺槨,多為衣衾,送死若徙,三年哭泣,扶后起,杖后行,耳無聞,耳無見,此足以喪天下。又弦歌鼓舞,習為聲樂,此足以喪天下。又以命為有,貧富壽夭、治亂安危有極矣,不可損益也。為上者行之,必不聽治矣;為下者行之,必不從事矣,此足以喪天下”。 儒、墨之間的競爭既促進了各自思想的發(fā)展,也為后世兩派之間的抵制埋下了種子。《淮南子·要略》中記載墨家“以為其禮煩擾而不悅,厚葬糜財而貧民,服傷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儒家主張恢復周道(禮),而墨家則主張實施夏政。胡適則從三個方面論述了墨家消失的原因:1.儒家思想的反對;2.當政者的猜測與嫉妒;3.墨家學說傳承人的行為詭異。郭沫若認為墨學的失傳,一是因為墨家后學逃入了儒家、道家而失掉墨子的精神;二是由于墨家后學過分接近了王公大人而失掉了人民大眾的基礎。

      3.階級屬性抑制了墨學成為主流學說。王充認為“雖得愚民之欲,不和智者之心,喪物索用,無益于世”(《論衡·薄葬》)是墨學消亡的原因。孫詒讓認為“墨子提出的不分等級地用人、節(jié)儉省用等主張,也是統(tǒng)治者做不到的。所以秦漢以后,墨學畢竟不適合封建統(tǒng)治需要,而最終衰落下去?!雹莘绞诔w納了四類墨家子弟的組成:第一類是農(nóng)工巧匠型,以禽滑厘為代表。第二類是武士出身型,以孟勝為代表。第三類是經(jīng)營治理型,以耕柱子為代表。第四類是社會最底層,以乞丐出身的管黔敖和“暴者”出身的高何為代表。墨家子弟雖然懷有技能,但大都以“賤人”為主,限制了統(tǒng)治者接受其成為主流學說的可能⑥。葛瑞漢指出“墨家所依托的下層社會,在先秦以城市為中心的小諸侯國形成了一種政治力量,而秦以來大一統(tǒng)帝國的重新確立,使他們的勢力喪失殆盡?!雹?/p>

      4.從其他角度論述墨家學說的消失的原因。姚家華、郭庠林認為秦漢后,墨學思想有利于封建統(tǒng)治階級分散割據(jù)利益與封建地主階級的大一統(tǒng)政權要求相違背,從而被地主階級所拋棄遂導致銷聲匿跡。周海平認為墨家其學派的組織與活動方式儼然軍事集團,以阻止以強凌弱的軍事進攻為首務,導致人員驟減。汪奎、韓松從墨家內(nèi)部組織的瓦解和分裂論述了墨家學說的消失。

      上述文獻基于《墨學》思想解讀其消失的原因,但很少從墨學花大量篇幅闡述的“城市守御”(城守)思想去詮釋。漢志墨子書七十一篇,今存者五十三篇⑧。尚賢、尚同、兼愛、非攻、節(jié)用、節(jié)葬、天志、明鬼、非樂、非命等各三篇,共三十篇;非儒、經(jīng)、經(jīng)說等各兩篇,共六篇;親士、修身等各一篇,共十二篇;上述目錄共48篇。墨子全書七十一篇,闡述城守思想的從第四十九篇⑨到七十一篇,共二十三篇,約占全書的三分之一;現(xiàn)存五十三篇,闡述城守思想的共有十三篇⑩, 約占全書的四分之一。若欲了解墨家思想的全貌,《墨子·備城門》以下諸篇勢必不可草草放過?!吧w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為節(jié)用”,可見,城市守御(城守)思想是墨學的重要組成,也是墨家區(qū)別于其他學派的最典型特色。從《墨子》一書看,以“城守”作為內(nèi)核符合其階級需求。墨子出身卑微,為了生存曾做過木工,戰(zhàn)爭對社會底層的破壞性最大,作為貧民的代表,墨子對戰(zhàn)爭的理解比其他學派體會更深,“饑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讓墨家更注重學說的實用性。

      思想理論或反映現(xiàn)實、推進社會變革;或發(fā)展經(jīng)濟、實現(xiàn)國富民強;或順應潮流、維持社會統(tǒng)治。學術思想本身具有時代性、需求性和周期性的特征,具有隨外部條件變化而轉型的特點。處于社會變革時期的先秦各學派,其思想理論最主要的“定價機制”是促進社會富強、維持國家統(tǒng)治。基于此,孔子確立了對待財富的“義利觀”,孟子樹立了“五畝之宅、百畝之田”的“恒產(chǎn)論”,經(jīng)荀子發(fā)揚成重農(nóng)、強本等措施,確立了儒家的“富國”之道。道家推崇“寡欲”、“知足”,主張節(jié)儉,通過累積財富實現(xiàn)國富民強。法家學者李悝、吳起、申不害、商鞅等,掀起了加強農(nóng)戰(zhàn)、實現(xiàn)國家富強的變革運動。戰(zhàn)國時法家人物大多是政治家、社會改革家,在約兩百年內(nèi)是主要的當權派,對于促進社會變革、實現(xiàn)國家的重新統(tǒng)一,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墨家則一方面提倡“節(jié)用”,另一方面基于兼并戰(zhàn)爭的事實,提出以“城守”為核心,兼愛、非攻為保護帶的思想體系,期望達到小國防守、弱國兼愛、強國非攻的狀態(tài),維持各國統(tǒng)治。思想學說具有現(xiàn)實性,如何發(fā)揚傳統(tǒng)觀念的時代性要求,留其精華去其糟粕;如何維持傳統(tǒng)思想的需求性特征,去偽存真與時俱進;如何把握傳統(tǒng)理論的周期性特點,延長生命永葆青春,成為新時期對待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谀珜W思想興衰的重新考量,可以一方面確立新時期對待傳統(tǒng)思想的態(tài)度,去偽存真適應社會發(fā)展;另一方面?zhèn)鞒袀鹘y(tǒng)思想的精髓,去糟留精弘揚文化精神。

      基于經(jīng)濟學理論,本文重新詮釋了從戰(zhàn)國到漢初,隨著外部環(huán)境的轉變,墨學興盛和衰敗的原因。文章的結構如下:第二部分分析了墨學成為顯學的原因;第三部分介紹墨學衰敗的原因;第四部分分析墨學消失的原因;第五部分是結論。

      二、城市防御需求旺盛而供給匱乏:墨家學說成為顯學的源動

      (一)“城守”思想的內(nèi)涵

      基于守御在《墨子》學說中的核心地位,本文界定“高防御性的城市”是墨家提供的“產(chǎn)品”,諸侯國是“高防御性城市”的購買者。盡管在營建之初,城邑就已經(jīng)考慮到防御性,但墨家“城守”體系下的城市,防御性更強、質(zhì)量更高。

      1.遵循效用最大化原則,針對十二種進攻方式采用十四種防守對策。禽滑厘問針對當時十二種進攻方式;臨、鉤、沖、梯、堙、水、穴、突、空洞、蟻傅、轒辒、軒車,應該如何防守?子墨子從城墻、壕池、守備方法、薪食、人口數(shù)量、吏民關系、地形、山林、賞罰分明、四鄰相助等十四個方面闡述調(diào)動全城所有資源,遵循效用最大化原則相持、相守的原因。

      2.確立城市失守的五種情況,構建城市防守的原則,闡述人、城的規(guī)模比例?!白幽釉唬悍膊豢墒卣哂形澹撼谴笕诵?,一不守也。城小人眾,二不守也。人眾食寡,三不守也。市去城遠,四不守也。畜積在外,富人在虛,五不守也?!?/p>

      3.設置監(jiān)督和激勵機制控制人力資本,保證防御體系的執(zhí)行性和完整性。人力資本是執(zhí)行城市防御的重要保證,墨子采用兩種機制確保防御思想能順利執(zhí)行:一方面利用人質(zhì)控制官吏行為,“城守,司馬以上父母、昆第、妻子有質(zhì)在主所,乃可以堅守。署都司空、大城四人,侯二人,縣侯、面一,亭尉、次司空、亭一人。侍守所者,財足、廉信、父母昆弟妻子有在葆宮中者,乃得為侍吏。諸吏必有質(zhì),乃得任事。”另一方面物質(zhì)刺激,按照立功大小進行獎勵,受傷人員給予醫(yī)治,且每日賞賜酒二升、肉二斤?!吧項n城上,有能捕告之者,賞之黃金二十斤?!?/p>

      4.設立薪食配給制度,確保薪食充足。墨學體系下的城市,以防御為最終目的,即在現(xiàn)有資源約束下,盡可能延長城市生存的時間,目標是防御三個月。薪食是城市防御的基礎,如何配給薪食,城守思想給出了詳細要求;“斗食,終歲三十六石,三食,終歲二十四石,四食,終歲十八石,五食,終歲十四石四斗,六食,終歲十二石。斗食,食五升,三食,食叁生小半,四食,食二升半,五食,食二升,六食,食一升大半,日再食。救死之時,日二升者二十日,日三升者三十日,日四升者四十日,如是而民免于九十日之約矣。城中無食,則為大殺?!?/p>

      5.依靠武器、防御工事及資源調(diào)度,完成城市防御的目標。作為城市防御、傷害“客”的工具,武器的配給、使用及與防御兵力的配備是墨子最為倚重的。城上,以步為單位,分別兩步、五步、十步、二十五步、三十步、五十步、百步、二百步配備不同種類的武器。守法:“五十步丈夫十人、丁女二十人、老小十人計之,五十步四十人。城下樓卒一步一人,二十步二十人。城大以此率之,乃足以守衛(wèi)?!?/p>

      6.創(chuàng)立戰(zhàn)事信息共享體系。戰(zhàn)爭信息,可以為決策提供依據(jù)。墨家特別重視戰(zhàn)爭的預警機制:城內(nèi)是守御的倚重地,大量人力、物力、器械的分布使城邑時刻處于臨戰(zhàn)狀態(tài),對內(nèi)采用旗幟、烽火、鼓聲相結合的方式調(diào)配資源?!巴娍?,舉一烽,入境,舉二烽,射妻,舉三烽、一藍,郭會,舉四烽、二藍,城會,舉五烽、三藍;夜如此。”城外,監(jiān)督“客”的行動,以烽火和傳鼓的方式來提前告知其行動。

      (二)防御性城市需求旺盛與供給缺乏促進墨家學說的興盛

      墨子生卒于戰(zhàn)國初期,短短數(shù)十年間,墨家成為顯學。與孔子周游列國宣揚自家學說、后世弟子極力推崇才保住顯學地位不同,墨家?guī)缀鯌{借墨子一人之力成為顯學,其內(nèi)在原因到底是什么?只有厘清這一問題才能真正理解墨學的本質(zhì),而為解答這一問題,必須從墨學的思想主張入手?!赌印芬粫?,開宗明義地指出“士”的重要性,首篇《親士》指出“入國而不存其士,則國亡矣?!睉?zhàn)國時期,“士”的首義是“守御之人”、“士兵”。同時指出,“賢”與“士”共為國家基石,兩者缺一不可,“緩賢忘士,而能以其國存者,未曾有也”(《墨子·親士》)。《漢書·文藝志》指出“墨家者流,蓋出于清廟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貴儉;養(yǎng)三老五更,是以兼愛;選士大射,是以上賢”。墨家選賢舉能的標準是“選士大射,是以上賢”,“射”是城市防御的重要依仗。在第五篇《七患》中也指出“七患者何?城郭溝池不可守,而治宮室,一患也?!笨梢姡犹貏e重視城市防御和“守御之人”,主張“守”、“備”觀念,只要國家備齊糧食、召集士兵和有依靠的城池,就有生存保障的基礎,這一思想貫穿《墨子》一書的始終。

      戰(zhàn)國初期,外部環(huán)境具備完全競爭市場的特征:(1)市場中有大量的買者和買者。市場中有大量“城市”的購買者,即大小諸多的分封國,“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國八百余”(《呂氏春秋·觀世篇》)。市場上具有大量“城市”的提供者,能夠修建城市。(2)產(chǎn)品具有同質(zhì)性和替代性。城市具有共同的防御特性,“筑城以衛(wèi)君,造郭以居民”(《吳越春秋》)。墨家提供高防御性城市,產(chǎn)品之間的差異,導致可能在賣方市場形成壟斷。(3)行業(yè)的自由進出。城市營建者可以自由進入和退出城市防御(營建)行業(yè)。

      諸侯戰(zhàn)爭中,弱小國家首先成為大國侵略的目標。小國資源有限,“地上不過百里,下不過三十里”。城市是小國防御的最后屏障,“城破則國亡”的壓力使諸侯更加注重城市的防御,“城厚而高,壕池深以廣”,做到“易守難攻”。鑒于城市在某種程度上是國家的象征,防御時在武器、兵力、薪食等方面的投入會更大。先秦時期,城市在修建初就把防御作為重點,而在“城守”思想下修建的城市,會比其他城市具有更強的防御功能,延緩被攻破的時間,加之“營城御市”本身消耗的時間,使以“城守”為核心的墨學具有了需求剛性。對弱小國家而言,能夠采用墨家“城守”學說來防御或營建城市,會延緩國家滅亡,這種基于生存的政治訴求極大地刺激了對墨家學說的需求,導致墨學在短時間內(nèi)成為顯學。

      三、市場需求減少而供給增加:墨學衰敗的經(jīng)濟學分析

      隨著兼并戰(zhàn)爭的持續(xù),弱小諸侯國數(shù)量逐漸減少、大國強國呈現(xiàn)聚集,具備了寡頭壟斷市場的特征:(1)諸侯國數(shù)量有限。戰(zhàn)國中后期,諸侯國的數(shù)量減少,逐漸演變成七個主要的大國和為數(shù)不多的小國。(2)每個諸侯國的實力份額相當。各國擁有的城市數(shù)量相差不大。(3)進入與退出行業(yè)相當困難。(4)各個國家防御性的城市質(zhì)量并無太多差別。從圖1可以看出,伴隨兼并戰(zhàn)爭的持續(xù),戰(zhàn)國七雄的擁有城市(郡城與縣城兩個方面)的數(shù)量差距并不明顯,雖然郡城與縣城出現(xiàn)的時間不一致,但到戰(zhàn)國中期,各國設置郡、縣的情形已經(jīng)很普遍。公元前356年至公元前338年,商鞅在秦國開始變法,即使在這一階段,七個國家的城市數(shù)量差距并非很大。

      圖1 戰(zhàn)國中期(公元前391年-前306年)戰(zhàn)國七雄城市(郡城與縣城)數(shù)量資料來源:周振鶴主編、李曉杰著:《中國行政區(qū)劃通史》(先秦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562頁-588頁,筆者整理而得。

      戰(zhàn)爭的持續(xù),使弱小國家認識到,國家存在的主要原因不是擁有高防御性的城市,而是以經(jīng)濟和軍事為主的綜合國力。小國和弱國修建新城或?qū)εf城改造的動力減弱,客觀上減少了對墨學的需求,大量從業(yè)者退出墨家逃入儒家道家名家。按照寡頭壟斷理論,各寡頭對價格的影響要考慮到其他寡頭的行為,寡頭間競爭合作的不確定性提高了決策的難度,各寡頭力求在此博弈中尋求納什均衡。戰(zhàn)國后期形成了卡特爾模型基礎上的雙寡頭模型,其他六國在競爭與合作的基礎上形成聯(lián)盟,與秦國形成雙寡頭對峙,雙方根據(jù)利潤最大化(國家總效用最大)原則進行決策。在七雄對峙時期,小國產(chǎn)生了“兩難選擇”。對弱小國而言,采用以“城守”為主的墨學,可以延緩生存時間;但對秦國而言,采用城守思想就如同秦國競爭,秦國可以率先進攻這類國家。在面臨接受或者拒絕城守思想時,小國產(chǎn)生“囚徒困境”。A國、B國的占優(yōu)策略是“拒絕”,而以同盟的形式采用“接受”策略對抗秦國,則使兩國受益。小國限于壓力拒絕采用墨學思想,使市場需求減少,導致墨家在戰(zhàn)國七雄時期開始衰敗。

      圖2 小國的“囚徒困境”

      統(tǒng)一六國后,秦國具備了買方完全壟斷市場的特征:1.只有一個國家。2.產(chǎn)品不能替代。城市不存在競爭關系,作為秦國疆域內(nèi)的郡城縣邑,城市所有權的統(tǒng)一使城市不具備替代性。3.存在進入障礙。秦國統(tǒng)一后,競爭對手的消失使買方完全壟斷市場得以確立,買方完全控制了市場需求。秦統(tǒng)一后的城市數(shù)量非常多,其邊際效用為零或為負。城市所有權發(fā)生改變,從隸屬于不同諸侯國的彼此競爭轉為統(tǒng)一秦國下的相互合作;從諸侯國的依附主體蛻變?yōu)榍貒たh的組成部分;從諸侯混戰(zhàn)時期的城市防御演變?yōu)榻y(tǒng)一帝國的邊境防御。秦帝國沒有修建高防御性城市的需求,使墨學的學說供給停滯,弟子紛紛轉行,以“城守”為內(nèi)核的墨家思想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四、“內(nèi)核”破裂與“轉型”失敗:墨學消失不可避免

      以“城守”為內(nèi)核的墨學思想,適應了諸侯國“延緩國家統(tǒng)治”的政治訴求,使墨子不需要像孔子一樣周游列國宣揚學說,推動了墨學在短時間內(nèi)成為顯學。然而,武力不能維持國家的長治久安,墨學一開始就淡化“城守”的作用,提出“非攻”、“兼愛”理論?!凹鎼邸?、“非攻”是以“利”為主建立的秩序,墨子對“兼愛”的詮釋為“今若國之與國之相攻,家之與家之相篡,人之與人之相賊,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調(diào),此則天下之害也”(《墨子·兼愛中》)。產(chǎn)生這“天下之害”的原因在于“然則崇此害亦何用生哉?以不相愛生邪”(《墨子·兼愛上》)。墨子接著分析產(chǎn)生不相愛的原因,“天下之利也”(《墨子·兼愛下》),從自身利益出發(fā),攻伐他國(人)可以為自己獲“利”,被侵犯者因“利”受損而為“害”,“此天下之害興”(《墨子·兼愛下》)。為了解決這一現(xiàn)狀,“必務求興天下之利(大利),除天下之害。今吾本原兼之所生,天下之大利者也”(《墨子·兼愛上》)。作為社會底層的代表,墨子深知戰(zhàn)爭的危害,希望“非攻”、“兼愛”思想能被大國接受,實現(xiàn)天下太平,但缺乏有效約束的“兼愛、非攻”理論,只能依靠統(tǒng)治者的內(nèi)心同情和自我反思。各國受“利”的驅(qū)使進行“墮其城郭”、“勁殺其萬民”(《墨子·非攻下》)的戰(zhàn)爭行為,讓墨子認識到“夫天下處攻伐久矣”(《墨子·非攻下》),為了抑制各國“害”、“利(小利)”行為,實現(xiàn)“大不攻小也,強不侮弱也”的“大利”目標,必須找到制止“繁為攻伐”、“天下之巨害”的有效途徑,小國弱民必須累積自保之道才能“信效先利天下諸侯者”(《墨子·非攻下》)。必須建立一種機制,約束大國的戰(zhàn)爭行徑,“大國之攻小國也。則同救之;小國城郭之不全也,必使修之”(《墨子·非攻下》)。“以此效(約束)大國,則小國君說(悅)”(《墨子·非攻下》)。兼愛、非攻是結合“義”、“利”的全面考察,“必務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非樂上》)。只有將理想建立在具體的“城守”上,才能實現(xiàn)各國均衡“則必可得而序利焉”(《墨子·非攻下》)。由于兼愛、非攻是統(tǒng)合義、利進行全面考量,而其積極的實踐則體現(xiàn)于“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兼愛”化為具體行動,帶有極高的目的性,由兼愛、非攻到發(fā)展兵學,彼此間不但沒有矛盾,甚至是必然的演進。實現(xiàn)大國、弱國、小國之間的均衡,“城守”思想應運而生。

      先秦各家,提倡軍事思想的只有兵家和墨家。墨家軍事思想的特征在于“以守為攻”,把軍事防御與其他思想相結合,淡化軍事防御,提倡“兼愛、非攻”?!胺枪ァ?、“兼愛”作為“城守”思想的保護帶,是墨學基于長遠發(fā)展的轉型表現(xiàn)。在諸侯爭霸時期,弱小諸侯國接受“城守”思想的同時也寄希望大國能夠接受“非攻”、“兼愛”理論,大小國家互不侵犯??梢?,從學術伊始,墨學就肩負著尋求天下太平的任務。戰(zhàn)爭的延續(xù),使得“非攻”理念失靈,而“兼相愛、交相利”的理念促成寡頭內(nèi)部“合縱”行為。隨著戰(zhàn)爭的深入,秦國的實力不斷擴大,逐漸超過了六國的總和,統(tǒng)一的大勢已經(jīng)形成。公元前283年,秦國擁有63個縣,六國擁有80個縣;而到公元前280年,秦國擁有70個縣,六國擁有69個縣。

      五、結論

      先秦經(jīng)歷了國家林立的完全競爭時期、戰(zhàn)國七雄的寡頭壟斷時期、秦國統(tǒng)一的完全壟斷時期,墨學也經(jīng)歷了生命周期的循環(huán)。

      圖3 墨家學說的循環(huán)周期

      以“城守”為核心、“非攻”、“兼愛”為保護帶的墨學,希望達到小國“城守”、弱國“兼愛”、大國“非攻”的狀態(tài),力圖在爭霸中實現(xiàn)諸侯國間的均衡。戰(zhàn)國初期,墨學的“守御”理論擬合了諸侯國的政治訴求,促使墨學短時間內(nèi)成為顯學。戰(zhàn)爭的持續(xù)為國家統(tǒng)一提供了可能,弱小國家逐漸意識到以經(jīng)濟和軍事為主的綜合國力而非高防御性的城市是國家存在的根基。小國的政治訴求轉變,減少了對以“城守”為主的墨學需求。秦帝國統(tǒng)一后,從諸侯國的城市防御轉為秦帝國的邊界防御、城市所有權從競爭轉為合作,政府對高防御性的城市沒有需求,使墨學消失不可避免。漢初分封制的實施為墨學興盛提供了土壤,分封國有依靠墨家“城守”思想進行防御的動力。分封制從漢帝國(完全壟斷市場)內(nèi)部孕育出郡國(壟斷競爭市場),城市間的關系從合作轉變?yōu)楦偁?,為以“城守”為?nèi)核的墨學提供了新契機。武帝時期,依靠強大的中央實力,對分封國家進一步分解,使地方喪失了對抗中央的基礎。城市關系從競爭轉為合作,使“城守”思想失去了最后的土壤,宣告了墨家學說消失。

      本文基于經(jīng)濟學理論,重新詮釋了墨學消失的原因。墨學理論含有“維持諸侯”統(tǒng)治,實現(xiàn)天下均衡的抱負,通過“維持競爭”達到社會靜態(tài)的理想。然而,時代的發(fā)展具有動態(tài)性和連貫性,儒家、道家和法家思想順應時代、迎合了統(tǒng)一的需要,而墨家以城守為內(nèi)核的思想含有競爭的涵義,具有“逆時代”的特征,以相對靜止的學術思想去囊括動態(tài)發(fā)展的社會,導致思想過早地完成生命周期。

      注釋:

      ① “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為節(jié)用。或曰并孔子時,或曰在其后?!币娝抉R遷著:《史記》,新世界出版社,2008年,第998頁。

      ④ 蔡祖田:《墨家學派的基本思想及其衰落》,《駐馬店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10期,第53-57頁。

      ⑤⑧⑨⑩ 孫詒讓:《墨子間詁》,中華書局,2001年,第ix頁;第xvii頁;第466-482頁;第466-482頁。

      ⑥ 方授楚:《墨學源流》,中華書局,1937年,第133頁-145頁。

      ⑦ 葛瑞漢:《論道者:中國古代哲學論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第35頁。

      [責任編輯:賴 力]

      云南大學青年項目“新型城鎮(zhèn)化下流動人口與產(chǎn)業(yè)集聚的關聯(lián)機制研究”(KF201502-12)。

      柴毅,經(jīng)濟學博士,云南大學經(jīng)濟學院講師,美國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訪問學者,主要研究方向:城市經(jīng)濟與城市制度演化。

      F092.2

      A

      1002-6924(2016)11-154-159

      猜你喜歡
      墨學墨家墨子
      先秦顯學墨家為何從歷史中消失
      近代墨學復興之批評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視域中的墨學研究——朱傳棨著《墨家思想研究》序
      一方漢字 幾點墨彩——訪漢字彩墨家周泰宇
      風采童裝(2018年1期)2018-04-12 02:04:57
      中國墨學史構成分析及啟示
      學術交流(2018年7期)2018-02-20 04:37:30
      “墨子號”與墨子
      兒童時代(2017年14期)2017-10-13 08:14:34
      墨家何以成為歷史上的失蹤者
      醫(yī)學與墨學的對話——墨者人文關懷的當代展現(xiàn)
      中國詮釋學(2016年0期)2016-05-17 06:12:26
      先秦諸子之評述與《墨子》的解讀
      中國詮釋學(2016年0期)2016-05-17 06:12:25
      墨子兵法(一)墨子其人
      乐昌市| 镇巴县| 蒙自县| 承德市| 襄垣县| 崇明县| 许昌县| 明溪县| 平阴县| 永修县| 彭泽县| 读书| 长白| 长沙县| 木里| 青冈县| 宜都市| 阆中市| 平谷区| 丰县| 西平县| 庆云县| 资源县| 会泽县| 昭苏县| 鸡泽县| 奉贤区| 邯郸市| 三江| 吐鲁番市| 泽普县| 桑日县| 水城县| 施秉县| 双牌县| 新邵县| 霞浦县| 沁源县| 永清县| 博湖县| 西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