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慧永
[摘 要] 劣幣驅逐良幣現(xiàn)象在金銀復本位制的貨幣制度下最為典型。究其原因,在流通內部,同時作為幣材的兩種貨幣金屬在貨幣和商品兩種形態(tài)之間轉化時價值不一致,是劣幣驅逐良幣的直接原因;法的力量強加于流通,確立起本位幣兌換的固定“標準”以扭曲金銀自身價值,是劣幣驅逐良幣的深層原因;法的力量由政治權力賦予,因而政治權力通過法對流通施加作用力是劣幣驅逐良幣的根本原因。
[關鍵詞] 劣幣;良幣;市場標準;法定標準;政治權力
[中圖分類號] F820[文獻標識碼] A
The Root Cause for Bad Money Driving out Good
CUI Huiyong
Abstract: It is typical that bad money drives out good in a monetary system of gold and silver bimetallism. The direct cause is the value difference of the two monetary metals in the money-commodity transformation process. The power of law is imposed on currency circulation and a fixed exchange standard, distorting the value of gold and silver of themselves, is set up for the functional currency, which is the underlying cause of the phenomenon. The force of law is endowed by the political power. As a result, the root cause is the acting force of political power over currency circulation by means of laws.
Key words: bad money, good money, market standard, mandatory standard, political power
劣幣驅逐良幣的現(xiàn)象在“金銀復本位制”這種貨幣制度下演繹得最為精彩。金銀復本位制是貨幣制度史上重要的一段,它是由國家法律規(guī)定的以金幣和銀幣同時作為本位幣,均可自由鑄造,自由輸出、輸入,同為無限法償?shù)呢泿胖贫取M瑫r作為本位幣,最初金幣和銀幣按其實際價值流通,其兌換比率完全由市場比價決定,這就是金銀復本位制下的“平行本位制”形式。由于金幣和銀幣的市場價值經常波動,使得用金幣和用銀幣表示的商品價格也隨之經常發(fā)生變化,造成了市場交易的紊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一些國家以法律形式規(guī)定了金幣與銀幣的比價,使二者的比價保持不變,這使金銀復本位制由“平行本位制”形式過渡到“雙本位制”形式。雙本位制是金銀復本位制的主要形式,正是在這種貨幣制度下出現(xiàn)了“劣幣驅逐良幣”現(xiàn)象。
一、劣幣驅逐良幣的直接原因
良幣與劣幣屬于流通范疇,劣幣驅逐良幣發(fā)生在流通領域,從流通中探尋劣幣驅逐良幣的原因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流通中劣幣驅逐良幣的原因在于,同時作為幣材的兩種貨幣金屬在貨幣和商品兩種形態(tài)之間轉化時價值不一致,促使劣幣驅逐良幣。一是金幣與銀幣同時作為本位幣,同時流通,這為其中一個成為良幣而另一個成為劣幣提供了現(xiàn)實基礎。若只有一種貨幣,就沒有優(yōu)劣之分,也就無所謂劣幣驅逐良幣,所以其他貨幣制度就不存在這個問題。貨幣的本性具有排他性、獨占性,在金銀復本位制下,兩種本位幣并存,二者之間存在矛盾,因而劣幣一定要將良幣驅逐出局。二是金與銀在貨幣與商品兩種形態(tài)之間自由轉化,為劣幣驅逐良幣提供了實現(xiàn)條件。本位幣的鑄造與熔化自由且無成本,正是在這種運動過程中,劣幣才有機會驅逐良幣。三是金與銀在兩種形態(tài)之間轉化時價值的不一致,是劣幣驅逐良幣的奧秘所在。金與銀在兩種形態(tài)中的每一種形態(tài)都有一個價值,在貨幣流通中是法定價值,在商品流通中是市場價值。當法定價值與市場價值不一致時,同是金、銀在不同場合呈現(xiàn)出不同的價值。金與銀的法定價值是固定的、必須執(zhí)行的標準,起決定的作用;金與銀的市場價值是根據(jù)各自的實際價值量確定的,是隨市場變化而變化的。這樣,用固定的標準衡量變化的金銀價值,必然使金銀的實際價值比例被扭曲,結果產生了按照法定價值衡量價值被低估的良幣與價值被高估的劣幣。人們看到金與銀的兩種價值比例關系的差異,很容易就會發(fā)現(xiàn)良幣與劣幣,用劣幣驅逐良幣,輕輕松松地獲取利潤。
二、劣幣驅逐良幣的深層原因
僅僅從流通中探尋劣幣驅逐良幣的原因是不夠的,其結果也是表面性的,揭去這層面紗還可以進行更為深入的分析。流通中的活動受價值規(guī)律支配,商品形態(tài)的金塊與銀塊的交換是遵循價值規(guī)律的。將金塊、銀塊鑄幣就是貨幣。貨幣是用來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因而貨幣從本質上講也是商品——特殊的商品——固定充當交換媒介的商品,貨幣存在于流通之中,按理說其活動應該遵循價值規(guī)律,受價值規(guī)律支配。然而在金銀復本位制下,流通中的特殊領域——貨幣流通中的金幣與銀幣的價值比例關系是由“法定”的。“法”的力量不是來自于流通內部,而是來自于流通之外,是強加于流通的力量。法的力量進入流通領域,作用于貨幣流通,它排斥了價值規(guī)律的作用,使金幣與銀幣之間的比例關系不再由其實際價值量決定,不再隨著自身價值量的變化而變化,而是被強制的固定下來。法的力量控制了貨幣流通,規(guī)定了金幣與銀幣的比價關系,形成了一個強制性執(zhí)行的金銀兌換的標準;而在商品流通中,金塊與銀塊的運動受到的是價值規(guī)律的支配,形成的是以價值量為基礎的交換標準。這兩種標準同時存在于流通之中,使貨幣形態(tài)的金、銀和商品形態(tài)的金、銀出現(xiàn)了雙重的評價標準,這就是金與銀自身在流通中的矛盾。所以,法的力量強加于流通——確立起本位幣兌換的固定“標準”以扭曲金銀自身價值,是劣幣驅逐良幣的深層原因。經過這樣的分析可以看到,劣幣驅逐良幣的真正原因來源于流通之外,并非是流通內部的簡單作用。
美國的貨幣歷史上出現(xiàn)過劣幣驅逐良幣的現(xiàn)象。美國在1791年時建立起了金銀復本位制的貨幣制度[1],規(guī)定金幣與銀幣的法定比價是1:15。當時的國際市場(如法國等實行金銀復本位制的國家)金、銀的比價是1:15.5。當時的情形是,美國國內金、銀的法定比價低于國際市場上金、銀的比價。如此一來,有人在美國國內獲得1盎司的黃金,運送到法國后兌換15.5盎司的白銀,然后拿出來15盎司的白銀運入美國兌換1盎司的黃金,結果是剩下半盎司的白銀,扣除運費后還有部分多余的白銀作為收益。于是黃金很快就在美國的流通界消失了,金銀復本位制實際上變成了銀本位制。美國在1834年時重建金銀復本位制[2],規(guī)定美國國內金、銀的法定比價是1:16,而當時的國際市場金、銀比價還是1:15.5,結果出現(xiàn)了相反的情形??疾齑硕螝v史,美國國內金銀比價“法定”形式的變化,經典的演示了劣幣對良幣的驅逐。
三、劣幣驅逐良幣的根本原因
法的力量強加于流通確立起本位幣兌換的固定“標準”,是劣幣驅逐良幣的深層原因。考量這一原因,既然法的力量可以強加于貨幣流通,這就要求法的力量足夠大,以至于大過價值規(guī)律在流通中的支配力量,否則法的力量將被價值規(guī)律的作用力抵消而無法發(fā)揮確立新標準的作用,這樣法的力量的大小成為關鍵。法的力量的確可以足夠大,這是因為法的力量有堅實的后盾,它就是政治權力。政治權力是凌駕于整個社會之上的終極力量,整個社會就是在這種力量的指揮下運行的。政治權力可以賦予任何事物以力量,而且賦予它足夠大的力量;政治權力可以對任何事物施加影響,而且施加足夠大的影響;政治權力也可以改變其它事物,如若遭到抵制,那么政治權力將會加大作用力度,最終直到以摧毀它作為結果,這就是政治權力是終極力量的體現(xiàn)。盡管經濟決定政治,但在一定程度上政治對經濟具有決定作用,“政治同經濟相比不能不占首位”是列寧著名的論斷。政治權力作為終極力量是力量的源泉,它將自身的力量賦予給“法”;“法”得到力量,成為政治權力的載體與外在化身。法是政治權力的“表”而政治權力則是法的“本”。此時的法已經擁有巨大而且是足夠大的力量,它有能力強加于貨幣流通以排斥價值規(guī)律的作用。順著劣幣驅逐良幣的深層原因這條藤,最終挖到的根兒是政治權力,政治權力通過法對流通施加作用力是劣幣驅逐良幣的根本原因。沒有政治權力的堅實后盾,法的力量是不足夠大的,法定標準也是一紙空文,也不會在流通中立足。
在我國古代歷史上,不難找到政治權力對經濟施加影響而發(fā)生劣幣驅逐良幣的范例。唐代將絹帛作為貨幣使用就是一例。絹帛充當貨幣的狀況卻得到了國家的維護,唐玄宗曾針對市場交易愿用銅錢不愿用絹帛的現(xiàn)象而下令:“綾、羅、絹、布、雜貨,交易皆通用。如聞市肆必須現(xiàn)錢,深非道理。自今以后,與錢貨兼用,不遵者準法罪之!”[3]大宗的商品交易、政府征收賦稅等都以絹帛計價;出門在外的盤纏也大都是絹帛;豪富們積攢家財用的是絹,炫示富裕用的也是絹。此種情形足見政治權力的效果。
政治權力對經濟的決定作用在漢代王莽政權時期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王莽政權雖然只有十幾年,卻進行了四次貨幣制度的改革,貨幣共有“金、銀、龜、貝、錢、布”五物六類二十八品,稱為“寶貨”;貨幣幣材名目繁多,光怪陸離,這種貨幣制度“在世界貨幣史上都堪稱是一種破天荒的制度”[3];而且將早已失去貨幣性能的原始貨幣如龜、貝殼也拿來使用,造成了嚴重的金融混亂。價值規(guī)律是決不會允許已經退出歷史舞臺的龜、貝再次登臺成為貨幣的,而無論王莽政權是為了搜刮民財還是其他何種目的,的確是讓龜、貝再次成為貨幣,這正是政治權力賦予給龜、貝以靈魂讓其死而復生的緣故。歷史上的幣制失敗,多有別的原因,而不是制度本身的缺點,唯獨王莽政權的失敗,完全是制度使然,完全是政治權力摧毀經濟的表現(xiàn)。王莽政權和唐玄宗時期的貨幣制度實際上都是由政治權力操縱的,足見政治權力強加于流通之上排斥價值規(guī)律的作用,表現(xiàn)出劣幣驅逐良幣的情形。
綜上所述,從表面上看,由于同時作為幣材的兩種貨幣金屬在貨幣和商品兩種形態(tài)之間轉化時價值不一致形成了劣幣與良幣;然而,兩種價值的背后對應的是兩種標準即市場標準和法定標準;法定標準的確立在于政治權力強行作用于流通。如果沒有政治權力的強行介入,流通領域只執(zhí)行其自己的唯一標準即市場標準;有了政治權力的強行介入,出現(xiàn)了平行于市場標準的法定標準,兩套標準共同發(fā)揮作用必然會改變經濟的自然運行。從根本上講,政治權力制造了劣幣與良幣。劣幣與良幣共同執(zhí)行本位幣的職能,其結果必然是良幣在流通中絕跡而劣幣充斥流通,最終變成單一的貨幣本位制,從而使金銀復本位制不復存在。因此劣幣驅逐良幣導致了金銀復本位制自身的崩潰,金銀復本位制只不過是貨幣制度史上屬于過渡性質的貨幣制度。政治作用于經濟,劣幣最終摧毀了復本位的貨幣制度。概括劣幣驅逐良幣的直接原因、深層原因與根本原因,一句話:政治權力支撐的強制執(zhí)行的外在標準即“法定標準”扭曲流通領域自發(fā)確立的真實標準即“市場標準”是劣幣驅逐良幣的真正根源。
[參 考 文 獻]
[1]羅劍朝.貨幣銀行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32
[2]曹龍騏.金融學(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2
[3]王玉茹.中國經濟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75,79
[責任編輯:王鳳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