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優(yōu)秀的新聞作品取決于新聞記者的思維方式,而思維廣度、高度、深度是新聞記者在具體思維過程中必備的基本素質。新聞記者只有不斷地創(chuàng)新思維,提高自己的思維層次,才能夠與時俱進,多出更優(yōu)秀、更具價值的新聞作品。文章從幾個方面對新聞記者工作中的思維方法進行了分析和探討,以期對新聞領域同行有所借鑒。
關鍵詞 新聞記者;思維方法;種類;提升;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6)21-0118-02
在經濟、文化、社會日益發(fā)展的今天,人們的精神需求普遍增強,極具價值和欣賞性的新聞越來越受廣大讀者的歡迎,對新聞工作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寫出一篇優(yōu)秀的新聞作品,要求新聞記者不僅要有良好的新聞采寫能力,更要具備獨特的思維方式,重視和優(yōu)化思維方法。因此,新聞記者要突破傳統(tǒng)觀念和陳舊的思維方式、采寫模式,消除“慣性”思維,打破路徑依賴,做到有所創(chuàng)新、與眾不同[1]。
1 新聞記者的思維方法種類
新聞記者的思維是一種獨特、別具一格的思維狀態(tài),它要求除與一般人的思維共性外,還要有鮮明的個性特點。新聞記者的思維方法一般有發(fā)散思維、辯證思維和逆向思維三種。
1.1 發(fā)散思維
在新聞報道中,有的平庸膚淺,而有的有深度有內涵,這都是記者思維取向的結果,也就是我們所要研究的發(fā)散型思維。其是作為新聞記者必須要具備的基本素質,也是一種同中求異的思維模式。記者只有運用發(fā)散思維,才能在平凡中求得偉大,在普通中發(fā)現(xiàn)不同,挖掘出更有價值的新聞資訊,加強新聞的厚重感。因此,記者在采訪中不能簡單而膚淺地去看新聞、寫新聞,這樣只能寫出新聞事件的表面現(xiàn)象,而應戴上放大鏡去觀察,去思考,去發(fā)現(xiàn)新聞的新視角,從更深、更廣地去獲取新聞事件的全過程,使新聞報道更加客觀而全面、準確而有內容。
第一,要有科學的預見性[2]。如《深圳特區(qū)報》所發(fā)表的名篇《東方風來滿眼春》,就是新聞記者從鄧小平南巡談話中,預見到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浪潮的到來,而在當時,鄧小平同志的南巡活動并沒有要求有明確的報道,如果新聞記者沒有前瞻性、預見性和較強的洞察力,那么這條好新聞也就不會出現(xiàn)。
第二,要權衡利弊,積極運用發(fā)散思維,可以將所要報道的新聞事件置于同類新聞報道工作中,進行橫向的比較和鑒別,去挖掘事物之間的優(yōu)劣及本質區(qū)別,從而從新的角度與廣度去報道的新聞
事件。
第三,記者的思維要發(fā)散開來,進行聯(lián)想、預測和正確把握。比如進行報道時,必須要兼顧到與此報道相關的人物及事件之間的聯(lián)系及反應,不能片面地做評判,要創(chuàng)設事物的多種情景,充分展開發(fā)散思維的翅膀,進行全方位的報道及采訪,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新聞報道的公正性、全面性和客觀性。
1.2 辯證思維
新聞記者的辯證思維就是在把握事物內在規(guī)律和相互的邏輯關系的同時,辯證地對事物進行觀察、反映、評判。只有堅持辯證的思維方法,才能實現(xiàn)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提升。常言道,“天下之理,有張必有翕,有強必有弱,有興必有廢,有與必有取”,對立和統(tǒng)一是一切事物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只有一分為二看問題、多個角度想事情,才能避免“盲人摸象”。因此, 辯證思維是新聞記者必備的基本素質,一個缺乏辯證思維的記者在工作實踐中容易孤立而靜止地看待社會現(xiàn)象和新聞表象,不能進行辯證地事件分析,一葉障目而不見泰山,認識不到事物的全面及本質。在新聞報道中,少一些單向思維,多一些辯證思維,對新聞材料進行思維加工時,要綜合運用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抽象與具體等多種方法,從多方位、多層次、多角度全面地觀察報道對象,既橫看成“嶺”,又側看成“峰”,給讀者以“遠近高低各不同”的風貌和內涵,以便更好地開闊報道視野、深刻揭示新聞主題[3]。
1.3 逆向思維
逆向思維是相對于邏輯思維而言的,學會運用逆向思維是對新聞記者特有的要求。要用逆向思維對新聞事件、采訪對象和介紹的材料,尤其對一些超出常理的行為和事件,進行綜合分析,斟酌推敲,去偽存真,從而做出基本的判斷和總結,準確確立有價值的新聞主題,做出正確的輿論導向,提高報道的深度。從新聞事件的相反面去深入思考和探究,摒棄常規(guī)的路徑依賴,從新的角度發(fā)現(xiàn)新的問題,獲得對事物嶄新的認識,進而形成與眾不同的觀
點[4]。記者運用逆向思維的主要方法和途徑是:熱(冷)中求冷(熱),靜(動)中察動(靜),是(非)中尋非(是),?。ù螅┲幸姶螅ㄐ。?,等等,新聞領域這樣的成功例子比比皆是。
2 新聞記者思維方式的提升
當下,有些新聞報道在構思主題時,往往囿于自己的思維高度和廣度,只看到新聞事件的本身,而達不到“窺一斑而知全豹”,看不到新聞事件后面的深層本質,不能從宏觀上和整體上去分析和延伸事件的本質,從而確立的主題過于片面或單一,缺乏邏輯性和說服力。因此,新聞記者要著力提升思維的廣度和深度。
思維廣度,是思維對知識的整合能力和延伸能力,主要是通過對事物的認知,達到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表象到本質、由階段到過程的一種能力,體現(xiàn)了認知者高超的洞察力和領悟力。從新聞寫作的角度來看,具有思維廣度的寫作者,針對一個新聞事件,首先要理清事情的來龍去脈,全面細致地采訪有關的人和事,及時敏銳地從中得出基本的判斷,哪些是有價值的,哪些是人們關注的興趣點、社會關注的重點,并且能從簡單的材料中觸類旁通,能從紛亂繁雜的線索中縷清思路,給新聞事件一個準確理性的定位[5]。
思維的高度,就是指觀察分析問題的著力點,需要將新聞事件放到全局的高度,挖掘新聞材料的思想深度,多角度、多層次的去觀察、去過濾、去思考,經過不斷的理解、分析和判斷,從更高的站位和角度引申出社會的關注點,把讀者引向更高更寬的視野去看待問題,引導人們對問題或事件有一個更深層次的認知和見解,幫助人們去梳理觀點,引導正面輿論,從而對主題進行升華,讓新聞報道更具有深度和廣度,提高其新聞價值。
3 如何加強新聞思維方法培養(yǎng)
新聞思維是同知識、閱歷緊密相連的,廣聞博識是新聞思維的基礎,必須加強知識積累,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善于發(fā)問,不斷創(chuàng)新新聞思維,強化問題意識,帶著問題去研究、思考,并善于在實踐中總結經驗。一是要多看。記者采訪,就是要直接與外界的人和事物進行接觸,所活動的空間很大,思想上一定不要拘泥于死板的規(guī)定要求。一切熟悉的或不熟悉的事物,都可以在不同思維下有所新發(fā)現(xiàn)。二是要勤問。采訪中,要抓住主動權,不能被采訪對象控制主場,牽著鼻子走,要善于抓住重點材料,追問下去,進行“爆料”,就可能獲得意外的收獲。三是要思考。沒有深度,新聞就很難寫出新意。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勇于思考,把自己的深度思考融入到采訪工作的始終,就能在表面現(xiàn)象中發(fā)現(xiàn)本質的不同[6]。
總之,新聞思維既是一種概括事件本質、提升新聞價值的一種抽象的思維活動,又是一名符合時代發(fā)展要求的新聞記者必備的基本素質。新聞工作者只有多學習、多實踐,才能更加熟練運用新聞思維提煉、概括和確立各類新聞報道的主題,使主題定位更準確、更深遠,從而更好發(fā)揮黨媒的“喉舌”作用。
參考文獻
[1]高宇光.闡述新聞記者工作中的思維方法[J].赤子(上中旬),2014(15):74.
[2]許超杰.解析電視采訪中現(xiàn)代思維方式的運用[J].西部廣播電視,2014(22):145-146.
[3]何婷.新聞記者思維方式與新聞制作中的認知偏向分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6(9):208.
[4]徐秋鳴.論新聞采訪的求異思維[J].新聞傳播,2014(2):90.
[5]茍凱東.新聞記者勝任力模型構建和培訓需求分析[J].東南傳播,2013(6):12-15.
[6]何蓉,孟子為.“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下電視新聞編導的創(chuàng)新思維研究[J].西部廣播電視,2016(10):153-154.
作者簡介:李含冰,吉林市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