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燕清
摘要:提要是一種重要的學(xué)術(shù)研究體式,然而由于時代、條件等各種原因,文淵閣《四庫全書》中的訛誤和疏漏較多。本文以明人別集卷首提要為研究對象,通過詳細考證,訂正其訛誤十條,以期豐富“四庫學(xué)”研究。
關(guān)鍵詞:文淵閣;《四庫全書》;明人文集;卷首提要;辨證
文淵閣《四庫全書》卷帙浩繁,資料豐富,然而由于時代、條件等各種原因,文淵閣《四庫全書》中的訛誤和疏漏比較多。因此,就其中訛誤和疏漏進行辨證,對于我們“辨章學(xué)術(shù),考鏡源流”,研究傳統(tǒng)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以明人別集卷首提要為研究對象,通過詳細考證,訂正其訛誤十條,以期豐富“四庫學(xué)”研究。
一、文淵閣四庫全書《明太祖文集》卷首提要:“臣等謹案《明太祖文集二十卷》,明巡按直隸督學(xué)御史姚士觀南京戶部督儲主事沈鈇仝編校。分十六類,曰詔、曰制、曰誥、曰書、曰敕命、曰策問、曰敕問、曰論、曰樂章、曰樂歌、曰文、曰碑、曰記、曰序、曰說、曰雜著、曰祭文、曰詩?!盵1][1464]
按:文淵閣四庫全書《明太祖文集》卷首提要云《明太祖文集》“分十六類”,下文實列十八類。
二、文淵閣四庫全書《青城山人集》卷首提要:“臣等謹案《青城山人集八卷》,明王燧撰?!盵1][1483]
按:《四庫全書總目<青城山人集八卷>提要》云“明王璲撰”。[2]《明史·鄒濟傳》稱:“王汝玉,名璲,以字行,長洲人?!盵3]《明詩綜》王璲條:“璲,字汝玉,后以字行,長洲人?!盵4] [822]《列朝詩集小傳》王賓客璲條:“璲,字汝玉,以字行,長洲人。立中之子也。”[5][166]文淵閣四庫全書《青城山人集》卷首提要稱“王燧”,當(dāng)為王璲。
三、文淵閣四庫全書《雙溪集》卷首提要:“臣等謹案《雙溪集》八卷,明杭淮撰……此本乃其弟洵所編,為朱彝尊曝書亭舊藏,卷末有彝尊手題兩行,稱康熙辛巳九月十九日,竹垞老人讀一過,選入《詩綜》一十四首。各詩內(nèi)亦多圈點甲乙之處,蓋其輯《明詩綜》時所評騭。今詩綜本內(nèi)所錄濟詩篇數(shù),并與自記相同?!盵1][1499]
按:《四庫全書總目<雙溪集八卷>提要》云:“明杭淮撰?;醋謻|卿,宜興人。宏治乙未進士。官至南京總督糧儲右副都御史。與兄濟并負詩名……此本乃其弟洵所編,為朱彝尊曝書亭舊藏,卷末有彝尊手題兩行,稱康熙辛巳九月十九日,竹垞老人讀一過,選入《詩綜》一十四首。各詩內(nèi)亦多圈點甲乙之處,蓋其輯《明詩綜》時所評騭。今詩綜本內(nèi)所錄淮詩篇數(shù),并與自記相同。”[6]文淵閣四庫全書《雙溪集》卷首提要稱“今詩綜本內(nèi)所錄濟詩篇數(shù),并與自記相同”,當(dāng)為淮詩篇數(shù)與朱彝尊自記相同。
四、文淵閣四庫全書《圭峰集》卷首提要:“臣等謹案《圭峰集三十卷》,明羅玘撰……事跡具明史本傳。”[1][1494]
按:《四庫全書總目<羅圭峰文集三十卷>提要》稱“明羅玘撰……事跡具明史文苑傳?!盵7]考《明史·文苑傳》載羅玘傳。[8]文淵閣四庫全書《圭峰集》卷首提要稱羅玘“事跡具明史本傳”,當(dāng)為《明史·文苑傳》。
五、文淵閣四庫全書《張莊僖文集》卷首提要:“臣等謹案《張莊僖文集》五卷,明張永明撰。永明字鐘城,烏程人。嘉靖乙未進士。官至刑部尚書,改左都御史,卒謚莊僖,事跡具明史本傳?!盵1][1507]
按:《四庫全書總目<張莊僖文集五卷>提要》云“明張永明撰。永明字鐘誠,烏程人。嘉靖乙未進士。官至刑部尚書,改左都御史,謚莊僖,事跡具明史本傳?!盵9]《明史·張永明傳》稱“張永明,字鐘誠,烏程人?!盵10]《明人傳記資料索引》稱“張永明(1499-1566)字鐘誠,號臨溪,烏程人?!盵11][518]文淵閣四庫全書《張莊僖文集》卷首提要稱永明字鐘城,當(dāng)為鐘誠。
六、文淵閣四庫全書《山海漫談》卷首提要:“臣等謹案《山海漫談》三卷,附錄二卷。明任環(huán)撰。環(huán)字應(yīng)乾,號復(fù)庵,長治人。嘉靖甲辰進士。歷知廣平、沙河、滑縣三縣知縣,遷蘇州府同知。以御倭功,擢按察司僉事,整飭蘇、松二府兵備道,山東右參政。事跡具明史本傳?!盵1][1507]
按:《四庫全書總目<山海漫談三卷、附錄二卷>提要》云“明任環(huán)撰。環(huán)字應(yīng)乾,號復(fù)庵,長治人。嘉靖甲辰進士。歷任廣平、沙河、滑縣三縣知縣,遷蘇州府同知。以御倭功,擢按察司僉事,整飭蘇、松二府兵備道。進山東右參政。事跡具明史曹邦輔傳。”[12]考《明史·曹邦輔傳》附任環(huán)傳。[13]文淵閣四庫全書《山海漫談》卷首提要稱任環(huán)“事跡具明史本傳”,當(dāng)為《明史·曹邦輔傳》。
七、文淵閣四庫全書《倪文貞集》卷首提要:“臣等謹案《倪文貞集》,明倪元璐撰。元璐有《兒易內(nèi)外儀》已著錄。初,元璐官翰林時,掌外制之詞。文章典雅,為館閣所宗。其門人為刻《代言選》六卷,長沙文震孟序之?!盵1][1517]
按:《四庫全書總目<倪文貞集十七卷、續(xù)編三卷、奏疏十二卷、講編四卷、詩集四卷>提要》云“明倪元璐撰。元璐有《兒易內(nèi)外儀》已著錄。初,元璐官翰林時,掌外制之詞。文章典雅,為館閣所宗。其門人為刻《代言選》六卷,長洲文震孟序之?!盵14]《明史·文震孟傳》載:“文震孟,字文起,吳縣人,待詔征明曾孫也。祖國子博士彭,父衛(wèi)輝同知元發(fā),并有名行。震孟弱冠以《春秋》舉于鄉(xiāng),十赴會試。至天啟二年,殿試第一,授修撰?!盵15]《明人傳記資料索引》稱:“文震孟(1574-1636)字文起,號湛特,初名從鼎,長洲人,元發(fā)子?!盵16][18]長洲,今屬蘇州市。文淵閣四庫全書《倪文貞集》卷首提要稱“長沙”,當(dāng)為長洲。
八、文淵閣四庫全書《古廉文集》卷首提要:“臣等謹案《古廉文集》十一卷,附錄一卷,明李時勉撰,時勉本名懋,以字行,安福人。永樂甲申進士。官至國子監(jiān)祭酒。卒謚文毅。成化中改謚宗文……此集乃成化中其門人戴難所編,其孫長樂知縣颙所刊?!盵1][1485]
按:《明史·李時勉傳》載:李時勉,名懋,以字行,安福人?!疤┰甑弥及?,而時勉卒矣,年七十七。謚文毅。成化五年,以其孫颙請,改謚忠文,贈禮部侍郎?!盵17]《明詩綜》李時勉條:“時勉名懋,以字行,江西安福人。永樂甲申進士,選庶吉士,授刑部主事,進侍讀,改御史,官終國子祭酒。卒謚文毅,改謚忠文?!盵18][855]《明詩紀(jì)事》李時勉條稱:“時勉名懋,以字行,江西安福人。永樂甲申進士,選庶吉士,授刑部主事。進侍讀,改御史,以事下獄。復(fù)官,進侍讀學(xué)士,再遷學(xué)士,改祭酒。謚文毅,改謚忠文。有《古廉集十一卷》。”[19][733]《明人傳記資料索引》李時勉條:“李時勉(1374-1475)名懋,以字行,號古廉,江西安福人……景泰元年卒,年七十七,謚忠文。有《古廉集》傳世?!盵20][208]文淵閣四庫全書《古廉文集》卷首提要稱“改謚宗文”,當(dāng)為忠文。
九、文淵閣四庫全書《柘軒集》卷首提要:“臣等謹案《柘軒集》五卷,明凌云翰撰。云翰字彥翀,錢塘人。元至正十九年舉浙江鄉(xiāng)試榜。除紹興蘭亭書院山長,不赴。洪武辛酉以薦舉召授四川成都教授,卒于官。所作詩文雜著稿藏于家。至永樂中,其孫始匯集編綴輯為五卷。”[1][1467]
按:《四庫全書總目<柘軒集四卷>提要》云“凌云翰事見《歸田詩話》,瞿宗吉與之最契,語必不誣?;蛞詾樽溆诠僬撸`也。所作詩文雜著,藏稿于家。至永樂中,其孫始編為四卷?!盵21]考瞿佑《歸田詩話》鍾馗圖條:“鄉(xiāng)丈凌彥翀,名云翰,號柘軒。至正間,以《周易經(jīng)》與士衡叔祖同登浙省鄉(xiāng)榜,授平江路學(xué)正,不赴……里胥臨門,不容辭避,迫肋上路,到京授四川學(xué)官,遂成詩讖。在任以乏貣舉謫南荒以卒,歸骨西湖。予送之葬,有絕句云:‘一去西川隔夜臺,忍看白璧瘞蒼苔。酒朋詩友凋零盡,只有存齋冒雨來。蓋感知己也。”[22][97]
十、文淵閣四庫全書《自怡集》卷首提要:“臣等謹案《自怡集一卷》,明劉璉撰……今觀此集,惟七言律詩頗涉流利圓美,不出元末之格。然僅四首,蓋非所喜作?!盵1][1477]
按:《四庫全書總目<自怡集一卷>提要》云“今觀其詩,惟七言律詩頗涉流利圓美,不出元末之格。然僅三首,蓋非所喜作?!盵23]考文淵閣四庫全書《自怡集》可以找出三首七言律詩:分別是《錢塘遣懷》、《回去徽州寄吳則敬》、《次韻瓶中紅梅》。
參考文獻:
[1] 文淵閣四庫全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集部六,別集類五(明).
[2] 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M].北京:中華書局,1965.別集類二三,卷一七零.
[3] (清)張廷玉等.明史[M].長沙:岳麓書社,1996.卷一百五十二.
[4] (清)朱彝尊.明詩綜[M].北京:中華書局,2007.卷十七.
[5] (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乙集.
[6] 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M].北京:中華書局,1965.別集類二四,卷一七一.
[7] 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M].北京:中華書局,1965.別集類二四,卷一七一.
[8] (清)張廷玉等.明史[M].長沙:岳麓書社,1996.卷二百八十六 .
[9] 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M].北京:中華書局,1965.別集類二五,卷一七二.
[10] (清)張廷玉等.明史[M].長沙:岳麓書社,1996.卷二百二 .
[11] 昌彼得等.明人傳記資料索引[M].臺北: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68.
[12] 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M].北京:中華書局,1965.別集類二五,卷一七二.
[13] (清)張廷玉等.明史[M].長沙:岳麓書社,1996.卷二百五.
[14] 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M].北京:中華書局,1965.別集類二五,卷一七二.
[15] (清)張廷玉等.明史[M].長沙:岳麓書社,1996.卷二百五十一.
[16] 昌彼得等.明人傳記資料索引[M].臺北: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68.
[17] (清)張廷玉等.明史[M].長沙:岳麓書社,1996.卷一百六十三.
[18] (清)朱彝尊.明詩綜[M].北京:中華書局,2007.卷十八上.
[19] (清)陳田.明詩紀(jì)事[M].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6.乙籖卷九.
[20] 昌彼得等.明人傳記資料索引[M].臺北: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68.
[21] 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M].北京:中華書局,1965.別集類二十二,卷一六九.
[22] (明)李東陽、瞿佑.麓堂詩話、歸田詩話[M].北京:中華書局,1985.卷下.
[23] 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M].北京:中華書局,1965.別集類二十二,卷一六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