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潔
【摘要】翻譯的忠實性是翻譯的重要原則之一,在翻譯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也是譯者必須遵守的規(guī)則。本文由阿爾比《翻譯的忠實概念》一書出發(fā),分析了翻譯忠實性的含義,并探討了如何做到翻譯的忠實。
【關(guān)鍵詞】翻譯;忠實性;程度
長久以來,翻譯標準一直是翻譯界討論的核心問題之一。在眾多的翻譯標準中,忠實性原則無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受到中外譯者的普遍關(guān)注。那么,所謂翻譯的忠實性,究竟是忠實于什么呢?
在翻譯理論史上,關(guān)于“忠實”問題的爭論由來已久。不同理論派別之間有過“忠實”與“再創(chuàng)造”的對立,也出現(xiàn)過“忠實”與“美文”的分裂。傳統(tǒng)意義上的“忠實”是一種絕對、靜止、單一、以原文為導向的翻譯標準,其要求在于精確地將原文的“意義”表達出來,在翻譯過程中不任意刪取原文,也不隨意曲解原文的意思。這樣的“忠實”實際上是忠實于原文的語言形式,對原文亦步亦趨,近乎盲目地跟原文走。然而,如此機械而盲目地追求語言層面的忠實,非但不能達到將原作的意義與神韻傳達給譯文讀者,反而會造成對原作本質(zhì)的不忠。
與前人不同的是,面對語言學派和文藝學派之間關(guān)于“忠實”與“再創(chuàng)造”的爭論,阿爾比并沒有選擇支持任意一方的立場,而是轉(zhuǎn)而嘗試建立一個客觀的,可衡量的卻不失寬容的忠實標準。他提出,翻譯的忠實應(yīng)該是一種“能動的忠實”。在《翻譯的忠實概念》一書中,作者通過回顧過去以及現(xiàn)代的西方翻譯理論,向讀者澄清了不同歷史時期以及不同視角下的“忠實”的概念。他將“意義”規(guī)定為翻譯不變的內(nèi)核,而翻譯就是要“忠實于意義”。他所提出的“意義忠實”是一種能動的、歷史的忠實。這里的“忠實”并非忠實于原作的語言,而是“忠實”于“作者的‘欲言、譯文的讀者以及目的語的表達手段”三大參照因素。(許鈞等,2004:70-74)不可否認,阿爾比的這一理論在翻譯的忠實標準上,顯然是一種創(chuàng)新。他將忠實的標準由一個單一的、絕對的、靜止的概念轉(zhuǎn)變成一個寬泛的、相對的、動態(tài)的概念,并嘗試用一種新的角度來消除翻譯理論上由來已久的二元對立,他所提出的三大參照因素似乎也很好地回答了翻譯“忠實于什么”這一問題。然而,這三大參照因素是否就是翻譯所要忠實的全部內(nèi)容?答案未必是肯定的。不過,人們卻可以從阿爾比提出的理論中得到啟發(fā),從而對翻譯的忠實性含義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在筆者看來,正如阿爾比所說,真正意義上的忠實應(yīng)當是一種“能動的忠實”,其所要忠實的“意義”是一種有生命的意義,是一種包含情感的意義,它不只是一堆翻譯符號,而且還包括作者所要表達出來的情感、文章的思想、作者的觀點以及作者的寫作風格等等。在整個翻譯的過程中,譯者要能盡量地去體會原作所表達的思想、感受,并將這些思想感受用譯語表達出來,讓讀者能夠感受到。
此外,我們在強調(diào)翻譯忠實性的同時不能忽視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翻譯的忠實是有限度的。錢鐘書先生在《林紓的翻譯》中曾經(jīng)說過:“一國文字和另一國文字之間必然有距離,譯者的理解和文風跟原作品的內(nèi)容和形式之間也不會沒有距離,而且譯者的體會和他自己的表達能力之間還時常會有距離。從一種文字出發(fā),積寸累尺地渡過那許多距離,安穩(wěn)地到達另一種文字里,這是很艱辛的過程。一路上顛頓風塵,遭遇風險,不免有所遺失或受些損傷。因此,譯文總有失真和走樣的地方,在意義或口吻上違背或不盡貼合原文?!保ㄥX鐘書,1984:697)錢先生的這段話指出了翻譯中忠實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的差距,反映了翻譯的忠實是有限度的。由于語言和文化的差異,譯文和原文不可能在各個方面都能做到完全一致,譯文也很難做到對原文百分之百的忠實。面對翻譯活動中可能出現(xiàn)的種種矛盾,要如何才能做到盡量忠實呢?
首先,譯者在潛意識里要始終把“忠實”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和終極理想。盡管譯者要面對他們自身無法改變的各種對忠實性產(chǎn)生制約的客觀現(xiàn)實,盡管百分之百的忠實只是一種理想,但是,譯者對忠實這一理想的追求是無限的。
其次,忠實與創(chuàng)造并非二元對立。創(chuàng)造性是忠實性得以實現(xiàn)的手段和條件。忠實之中也有創(chuàng)造,創(chuàng)造性最精彩的往往也是最忠實的。樂黛云在其主編的《中西比較文學教程》中談到,譯者和讀者的理解總是一種再創(chuàng)造,原作必須經(jīng)歷這種“創(chuàng)造性叛逆”才能延伸其生命力,擴大被閱讀與接受的范圍。(樂黛云,1988:172)謝天振認為,創(chuàng)造性叛逆并不為文學翻譯所特有,它實際上是文學傳播與接受的一個基本規(guī)律。可以說,如果沒有創(chuàng)造性叛逆,也就沒有文學的傳播與接受(謝天振,2000:141-142)。正如意大利諺語所說“翻譯者即反叛者”,絕對的忠實導致背叛,而創(chuàng)造性的背叛反而會打開通向忠實的大門。在翻譯活動中,譯者只有從被動走向主動,由照樣復(fù)制,走向賦予原作以新生的再創(chuàng)造,才能做到真正的忠實。但值得注意的是,翻譯中的叛逆是一種有限制的叛逆。這種創(chuàng)造性活動不能脫離原著限制的范圍,而且還應(yīng)符合原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的規(guī)范。因此,翻譯中的忠實也意味著要把握好創(chuàng)造性叛逆的限度,做到“從心所欲,不逾矩”。
最后,“忠實”并非是一個絕對的概念,不能以靜止的眼光去看待它。傳統(tǒng)翻譯理論主張翻譯應(yīng)該以原作為中心,譯者個人不應(yīng)該加入其主觀評價和評論,譯者只是作者的奴隸,而且譯者必須要做一個忠實的奴隸,因此在翻譯中就成了“隱形人”。然而,現(xiàn)代翻譯理論卻認為,在整個翻譯的過程中,譯者作為作者和讀者之間的中間人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認識到翻譯的主體性和譯者的主觀能動性。翻譯的過程涉及到作者、譯者及讀者三方。隨著翻譯理論的發(fā)展,譯者不再是以前處于隱形地位的仆人了,已經(jīng)逐漸表現(xiàn)為有形的獨立的主體,譯者的主觀能動性因此也越來越受重視。于是,不同的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就難免會體現(xiàn)出不同程度的主觀能動性,翻譯的效果也就會不一樣,體現(xiàn)“忠實”的程度也可能不一樣。另外,每個譯者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其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習慣也不盡相同,所以在翻譯中實現(xiàn)的忠實程度難免會有差異。就是因為這樣,才會出現(xiàn)“一千個譯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情況。此外,翻譯從來不是而且以后也不會是一種孤立的活動。翻譯活動的發(fā)生總會處于一個特定的上下文語境中,翻譯有可能服務(wù)于某一個特定的目的或者同時服務(wù)于多個目的。這樣一來,翻譯同一個原作的時候譯者在不同的語境中會體現(xiàn)出不同程度的忠實。因此從這些角度來看,“忠實”是一種相對的概念。
綜上所述,翻譯的忠實標準是譯者必須堅守的準則,但忠實的標準是動態(tài)發(fā)展的,不是一成不變的。不能靜止地看待“忠實”,也不應(yīng)該因為不能實現(xiàn)百分之百的“忠實”就否定這個標準。譯者在進行翻譯活動時,要把握好度,在原著限制的范圍內(nèi),通過創(chuàng)造性的叛逆來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忠實”。也正如阿爾比所提出的,翻譯的忠實應(yīng)該是一種“能動的忠實”。
【參考文獻】
[1] 許 ?鈞, 等. 當代法國翻譯理論[M]. 武漢: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2] 樂黛云. 中西比較文學教程[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8.
[3] 謝天振. 譯介學[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0.
[4] 賀 ?微. 翻譯忠實標準面面觀[J]. 四川外語學院學報, 2004(7).
[5] 段紅鷹. 忠實與現(xiàn)實的矛盾——論翻譯的忠實性限度[J]. 中國外語, 2008(4).
[6] 方克平. 論翻譯中的矛盾:忠實、科學與藝術(shù)[J]. 中國翻譯, 1999(6).
[7] 王東風. 解構(gòu)“忠實”——翻譯神化的終結(jié)[J]. 中國翻譯, 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