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雪芳
小學語文教材蘊含著豐富的道德美育內容,《語文課程標準》中處處提到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這一指導性觀點,并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影響是廣泛而深遠的……應該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和感染作用,注意課程內容的價值取向,要繼承和發(fā)揚中華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和革命傳統(tǒng)……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培養(yǎng)良好的思想道德美育風尚……”可見語文閱讀教學中知識與道德美育的形成是舉頭并重的,“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韓愈名言也啟示我們文道結合源遠流長,寓思想教育于語文閱讀教學之中,是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我認為可以抓住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閱讀教學與道德美育的融合:
一、在閱讀教學中巧設導入語培養(yǎng)民族自豪感
成功的導入等于語文課堂學習成功了一半,精心設計生動、巧妙而又切題扣文的導入語,既能撥動學生的心弦、調動學生對課文的學習興趣,又能使其感悟到讀文后所應受到的感染和教育。例如教學《趙州橋》,先用課件展示趙州橋全貌讓學生邊欣賞邊聽老師講趙州橋的傳說故事、歷史地位與意義,激起學習的興趣后,接著問:“誰知道這座橋建在哪兒?為什么說是世界聞名的橋?(因為它是我國人民自己設計和建造的,當今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橋,設計構思和工藝的精巧不僅在我國古橋是首屈一指,據世界橋梁的考證,像這樣的敞肩拱橋,歐洲到19世紀中期才出現,比我國晚了一千二百多年。)這樣的導語,容易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時又有強烈的讀文意識,渴望在文章中找到答案。于是學生還未入文便已入境——我們祖國的古代勞動人民是多么的有智慧和才干??!我們也應該像他們一樣做讓祖國人民驕傲的大事。
二、在閱讀教學提問過程中融合愛國主義情感
課標中有明示“應該重視語文課程引領作用,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例如教學《詹天佑》中的詹天佑在刻苦鉆研設計與建設京張鐵路的內容時,我根據學生思維和知識狀況,提問有意識地與為國爭光的教育思想聯系,先易后難、由淺入深,步步深入:(1)詹天佑是在什么情況下接受修筑鐵路的任務的?(2)外國人為什么要爭奪我國的鐵路修筑權并瞧不起中國的工程師?(3)面對壓力與困難詹天佑是怎么做、怎么說、怎么想的?(4)他提前兩年完成了任務有什么好處,目的為了什么?這體現他什么思想?接著誘導發(fā)散:“對于舊中國貧窮落后,我國人民在外國沒有地位受盡他們欺辱與瘋狂掠奪,你有什么感覺?”至此學生對文章已有深刻的理解與認識,愛國的激情已在心中激蕩,他們紛紛脫口而出:“一定要爭氣!振興中華,努力學習,探索知識寶庫!”“祖國的未來只會在更強勁,我們一定要為祖國爭光。”“老師,我們會建設好祖國的,它將永遠屹立在東方。”“詹天佑做得好,我要像他學習、為國爭光。”……還有什么比學生們這一番番的真心語言更動人的呢?愛國主義情感美育已然在閱讀教學中悄然收到成效。
三、在閱讀教學品讀重點詞句中融合民族認同感
閱讀教學中只有扎扎實實地抓字、詞、句學習,學生才能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生動的道德美育教育。如《日月潭》,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先指導學生邊讀課文邊重點思考:作者從幾個方面寫日月潭的美麗景象?要求從文中找出有關詞句,再進一步提問:“你喜歡日月潭嗎?為什么?”學生此刻已對文面由字入景、由日月潭的美而激發(fā)出對它的愛,再加上即時引導讀文中最后兩句:“日月潭風光秀麗,吸引了許許多多的中外游客?!笔箤W生幼小的心靈完全沉浸在祖國壯麗河山的詩情畫意之中,產生祖國富饒又美好的自豪感,產生游歷祖國山河的欲望,產生統(tǒng)一祖國的強烈感想。達成意愿——我愛美麗的日月潭,我愛祖國的臺灣島,兩岸同胞血脈相連,任誰也是無法將它分割的,它早晚會回到祖國的懷抱!。
四、在閱讀教學中展開想象融合革命傳統(tǒng)
讓學生根據故事的情節(jié)展開想象,充分地感知英雄形象和英雄氣概,這樣學生受到的教育不再是空洞膚淺的,而是具體深刻的。如教學《狼牙山五壯士》讓學生想象:當五壯士被敵人包圍在山頂時,他們想的是什么?他們決定往下跳是為什么?是什么精神鼓舞他們往下跳呢?讓學生的腦海中展現出五壯士英勇跳崖的悲壯場面,加深對五壯士的崇敬之情。并從五壯士的砸槍、跳崖、口號等舉動中感同身受地體會到對敵人無比的恨及對祖國和人民無比的愛,由此產生即使是自己在場也會那么做,產生是中國人都應該那么做的愛國思想。從學生那激昂的讀書聲中他們的這些體會一目了然。
五、在感情朗讀中融合精神熏陶
蘇霍姆林斯基說:“美是一種心靈的體操——它使我們的精神正直、良心純潔、情感和信念端正?!苯滩闹形淖肿髌愤€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的激情朗讀,使學生與作品反映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受到感染。如《十里長街送總理》,教師飽含激情,導讀中把對課文的理解通過朗讀表達出來,產生獨特的情感氛圍,讓學生從人們對總理的留戀中體會到總理的偉大,從而創(chuàng)造最佳的道德美育美育效果。于是學生也產生了共鳴,把自己對周總理的愛戴也從朗讀中表露了出來,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人物精神的震撼,受到心靈的洗禮。
語文閱讀教學與思想教育是相輔相承、不可分割的。只要我們能在語文閱讀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中根據語文學科特殊的道德美育功能,切切實實得把道德美育滲透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那么“文道統(tǒng)一”就會收到滿意的效果,如課標所說讓學生“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