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升
摘 要:在現(xiàn)實的歷史教學中,大多數(shù)中學生認為歷史枯燥,致使他們談史色變,厭學情緒蔚然成風。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作為歷史教師,為了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我們應該改變舊思想,摒棄傳統(tǒng)教學模式,采用新的教學模式——探究教學模式,將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聽的狀況,改變?yōu)榻處焼l(fā)式的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關鍵詞:厭學;歷史學科;傳統(tǒng)教學;探究模式;新型師生關系
一、歷史學科的不可代替作用
歷史學科是一門人文科學,它有著重要的社會教育功能。對于學生形成對祖國歷史與文化的認同感,初步樹立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確立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生存環(huán)境的能力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學史使人明智,忘記歷史就等于背叛。歷史學科的地位和作用應該得到凸顯和體現(xiàn)。
既然歷史知識的不可代替性,改變學生的厭學之風已是迫在眉睫。我們應該積極引導、改變學生對歷史的固有錯誤認識,讓他們都來了解歷史,關心歷史。
二、探究教學模式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探究教學模式是一種在教師指導下開展的,學生通過自主的參與獲得知識的過程。不僅體現(xiàn)學生的中心主義教學活動,更重要的是強調通過探究的過程發(fā)現(xiàn),掌握新知識。所謂知識,是過程,不是結果。教學應該致力于發(fā)現(xiàn)什么的過程來展開。
探究教學模式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有所不同,它遵循著一套嚴格的原則。在實際教學前,該模式主要遵循的原則主要有:
(1)深入了解學生真實的情況。主要是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經驗、思維狀況、態(tài)度和價值認識等方面的情況。
(2)創(chuàng)設情境與問題探究的結合。歷史情境的創(chuàng)設和問題的探究是相互聯(lián)系的,歷史情境的創(chuàng)設為學生進入歷史、探究歷史創(chuàng)造了條件,而學生對歷史問題的探究又會增進學生對歷史現(xiàn)象、歷史事件產生的前因后果,橫縱向聯(lián)系的認識,使其視野逐步擴大,認識逐步深化。
(3)注重以促進學生發(fā)展為目的的學習過程。問題的探究學習并非輕視知識的教學,但它更關注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特別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方法和途徑,以及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形成。
探究教學模式教學過程的設計是依次進行的四個環(huán)節(jié):第一,明確并陳述教學目標;第二,分析學習任務;第三,選擇教學方法與教學媒體;第四,評價學習結果。教師的任務是確定教學目標和分析學習任務。分析學習任務包括三個步驟:第一步,確定學生的原有基礎。第二步,分析問題所涉及的各種知識。第三步,確定學生的學習任務即學生主動的獲取新知識,對所學的問題進行探究,想古人之所想,憂古人之所憂,進而延展到當下和未來。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分析學習學習任務是關鍵,即老師要做好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在此,用實際教學中的例子來說明。在講授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十一課《伐無道,誅暴秦》時,我們可以設計這樣的一個活動——讓學生看教科書上關于陳勝吳廣起義的插圖,想象一下陳勝當時正在說什么。當學生議論紛紛,將思緒投向兩千多年前那個陰雨連綿的大澤鄉(xiāng)時,教師進一步讓學生模仿陳勝喊出“壯士不死則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誓言,充分體會陳勝和廣大起義者的豪邁斗志。一個活動使學生在整節(jié)課都興趣盎然,學生早已走出了教材,走進了歷史;探究教學,一掃以往歷史課堂的沉重,真正讓歷史課堂活躍了起來。而在實際教學中,要達到探究教學模式的效果,要注意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
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也就是說學會提問對于每一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提出問題的前提是要積極思考,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每個歷史事件都是由背景、經過、結果、影響等組成的。提出問題可以從事情的因果關系著手,也可以從教材課本內容著手。這里著重介紹的是“3W”提問法。即“是什么”(what)、“為什么”(why)、“怎么做”(how)。例如在講鴉片戰(zhàn)爭時可提出“什么是虎門銷煙?”“為什么會發(fā)生虎門銷煙這一歷史事件?”“虎門銷煙給我們什么啟示?作為一個中國人在當時和現(xiàn)在都需要做些什么?”等等。
那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呢?激發(fā)學生問題意識主要有以下三個基本的措施:
(1)營造民主的氛圍,促使學生敢問。美國心理學家威普詹姆斯說過:“人生最深刻的原則就是希望得到別人的賞識?!庇眯蕾p的目光注視學生,學生會感受到愛,對所教教師就會信賴,對他任教的這門課也會產生濃厚的興趣。
(2)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提問。一是原型創(chuàng)設。將問題創(chuàng)設在學生熟悉的現(xiàn)實生活情境中,特別是學生親身經歷過的比較關注的生活原型中。這樣的創(chuàng)設可極大的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其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二是“模擬實踐”創(chuàng)設。在課堂中創(chuàng)設一個與現(xiàn)實生活相近的環(huán)境,以課本知識為依據(jù),通過情景演示,角色扮演等方式展現(xiàn)出來,旨在激發(fā)學生興趣,培養(yǎng)其探究能力。
(3)建構自主探索,讓學生會問善問。教師要注意適時地教給學生一些提問的技巧,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探究教學模式充分調動了學習積極性,濃厚了學習氣氛,有助于活躍思維;使學生對課本的問題有了深入的思考,并超越了課本;同時學生能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學生再也不是談史色變而是樹立了“勞動最光榮,歷史最美麗”的新思想。當然,每個教師都是結合學校、學生、教材、個人的條件來設計自己的教學的。因此教師還可以根據(jù)具體情況,把幾種教學模式中的某些因素結合起來形成多種教學模式的綜合運用。教師們盡可以在這方面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
參考文獻:
[1]趙梅琳.教師教學基本功的新修煉.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0.
[2]劉明坤.教師倫理與教師禮儀.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耿帥.王秀麗.閆景秋.教師熱點問題之師德觀察.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