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惠彥
[摘要]基于跨文化交際學相關(guān)理論,以《喜福會》中幾對母女的沖突為研究視角,文章從語言、家庭觀、和宗教觀三個層面來分析中關(guān)之間的文化沖突,旨在讓讀者更好理解原著。同時能夠在跨文化背景下讓人們能夠正確對待文化沖突,并尊重不同的文化。
[關(guān)鍵詞]喜福會;跨文化;沖突
[中圖分類號]1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6)13-0174-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13.083 [本刊網(wǎng)址]http:∥www.hbxb.net
《喜福會》是譚恩美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它主要講述了四個美籍華人家庭母女兩代人的故事,表現(xiàn)了中美之間的文化隔閡、沖突及融合。小說中的母親們生在舊時的中國,都在不同的程度上經(jīng)受過磨難,然后在無奈中離開故土,漂洋過海來到美國尋求生計。而在另一方面,女兒們則生長在美國,完全接受了西式的教育與思維方式。這兩種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得母女之間產(chǎn)生了尖銳的矛盾。本文擬從跨文化視角分析《喜福會》中所體現(xiàn)的中美文化沖突。
國內(nèi)已經(jīng)有多位學者對這部小說從不同角度進行了研究,如:女性主義,精神分析與東方主義等。如:程愛民(2001)和彭桃英(2003)均從小說中的母女之間的沖突來講述中美兩種文化的摩擦和碰撞以及探討這兩種文化之間相互溝通和交融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何立群(2005)則講述了中國的五行理論對幾對母女的影響。
一、語言沖突
美國人類學家、空間關(guān)系學的創(chuàng)始人愛德華·霍爾(1976)認為文化可以分為高背景文化和低背景文化。他指出,在高背景文化中生活的人一般有著相似的生活體驗和類似的信息來源。而且由于長時間一成不變的交流使高背景文化中的人們對周遭的變化的反應不夠靈敏。因而,在處理一些日常事件時,高背景文化中的人們基本上不需要、也不期望接受或得到太多的相關(guān)背景信息。
《喜福會》中的母親生長在高語境下的中國文化中,而女兒們生活在低語境的美國,她們不可避免地更加認同低背景文化。高背景文化的人們在交流時講究含糊其辭、含蓄婉轉(zhuǎn)而又耐人尋味;而低背景文化的人喜歡直言不諱、一針見血。所以在小說中,生活在美國的精美很是不能理解關(guān)于中國人說話中的隱藏含義和委婉表達。
精美的母親曾經(jīng)解釋過“中式麻將”和“猶太人的麻將”的區(qū)別。她說道,“這兩種麻將完全是不同的。中式麻將需要你運用大腦,觀察每個人扔掉的牌是什么,并且牢牢記??;而猶太人的麻將只需要用眼睛觀察自己的牌就可以了。所以猶太人的麻將完全沒有樂趣而言?!蹦赣H的解釋讓精美感到更困惑了,以至于她認為她與母親說的是兩種不同的語言:她用英文問母親,而母親卻以中文回答。對于精美來說,在美國麻將只是一種游戲而已;而對于她的媽媽,打麻將也是一種生活實踐的策略,甚至像戰(zhàn)術(shù),這將對處理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各種困難是非常有用的。在中國這也許就是被稱為隱藏在生活玩樂中的小智慧。因此,精美要想理解母親的真正含義,僅僅靠理解母親字面的含義是不行的。她必須聯(lián)系字面背后隱藏的真正含義才能明白母親的話。但是生活在美國,已經(jīng)習慣了說話直來直往方式的精美不可能真正地理解母親的解釋。所以,當母親想教會孩子生活中的智慧和她們的人生經(jīng)驗時,女兒們是無法理解母親語言背后隱藏的文化蘊含的。由此可見,在跨文化交際中,中美語言和文化的不同是也是造成交流者相互溝通不暢的原因。
二、家庭觀的沖突
跨文化交際中有一對很重要的概念便是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Sehmidt(2007)曾說道,“個人一集體主義維度通過鼓勵人們變得獨一無二、獨立自主,亦或是順從溫順、依賴他人,來評定一種文化的價值取向?!眰€人一集體主義在家庭中更是得到了體現(xiàn)。如果一個家庭中更傾向于個人主義,那么這絕不是偶然的。在每個家庭中,孩子總是無意思地學習父母或是其他人的行為思想,無論他們是強調(diào)個人主義還是集體主義。
在《喜福會》中,許安梅的女兒露西與丈夫泰德在婚后矛盾不斷。因為在家庭生活中,露西總是順從于泰德。家里的任何事情都是由泰德決定的。泰德決定去哪兒度假,甚至決定買什么樣的家具。長此以往,泰德覺得難以忍受。因為他覺得露西這是不負責任的表現(xiàn)。最終,他們的婚姻走向了結(jié)束。
眾所周知,露西在美國接受教育,但是在中國的移民家庭中長大。泰德是一個土生土長的美國人,他在各個方面都完全接受美國的生活方式和思想。因此,在婚姻中,泰德非常重視表達自己的思想,這是個人主義的核心。美式家庭鼓勵孩子自己做決定,獨立完成自己的事,可以盡情地發(fā)表自己的觀點,或者不依賴他人就可以解決遇到的問題。當諾曼拉(1995)談到美國家庭時,這樣評價道,“所有關(guān)于獨立、個人主義、平等、自由的有關(guān)思想,在家庭生活中都能有所體現(xiàn)?!迸c此相反,露西在中國移民家庭的潛移默化中受到中國家庭集體主義思想的影響。中國的家庭一般都是幾代同堂,家族的成員之間相互依賴和支撐。英國的托馬斯和因克森曾經(jīng)總結(jié)集體主義的思想道,“他們大都認為自己只是團體和集體的一部分,而不是獨立的個體?!币虼寺段髡J為她是這個家庭中的一員,她一定要服從于她的家庭,她所有的思想都不重要。所以她與泰德婚姻的破裂是必然的。這是中美文化沖突在家庭生活中碰撞的體現(xiàn)。
三、宗教觀的沖突
人類學家羅伯特·拉爾夫拉爾夫·林頓(Ralf Linton)和梅爾維爾·赫斯科維茨(Melville Herskovites)(1936)于上個世紀初期提出了跨文化適應的理論。該理論認為“每個實體從這種文化中轉(zhuǎn)移到另一種與之前生活環(huán)境完全不同的文化后,在將兩種文化進行對比和認知后,實體將會做出一種有選擇性、有偏向性的行為選擇和行為調(diào)整”。而眾人皆知,宗教是每種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為它支配著人們的思想意識和文化生活。尤其是對于移民者來說,處在與以往不同的宗教生活背景中,能否適應宗教信仰文化的改變顯得尤為重要。
在小說《喜福會》中,許安梅是中國佛教的忠實信仰者。她相信儒家的“五行理論”,也就是世界萬事萬物都是由這五種元素(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產(chǎn)生的。而在中國,根據(jù)這種說法,每個人的五行如果缺了哪一方面,就可以通過加上某一元素得以彌補。因此,許安梅相信女兒名字中的Rose(玫瑰)能給她添加“木”元素,從而達到填補其性格中所缺失的那部分的目的。然而在信仰基督教的女兒眼里,露西卻覺得母親的做法是毫無科學性而言。她認為中國的佛教思想完全是迷信,沒有任何一點可以值得欣賞。因此,許安梅與女兒之間的矛盾也是避免不了的。中美宗教信仰的沖突在他們身上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但是當許安梅來到美國這個大約百分之八十六信仰基督教的國家后,許安梅立即變成了一位虔誠的基督教徒。每個周末,她都要去教堂做禮拜,而且特意帶著譯本《圣經(jīng)》,以便向周圍的人們證明她是真的信仰上帝。這是因為許安梅移民到了一個有著與中國完全不同信仰的國家。安梅想要盡快地適應當?shù)氐纳?,所以她很快地投入上帝的“懷抱”。這是她做出的有意識的、有傾向性的行為選擇,也就是跨文化適應在宗教方面的某些體現(xiàn)。
四、結(jié)語
《喜福會》不否認中美文化的差異,而且它認為,中美之間兩種不同的文化經(jīng)過碰摩擦和爭執(zhí),將在一定程度上趨于和解,最終達到融合。如今,隨著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如果想要使國際之間的交流更加和諧,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們要努力提高彼此之間的理解,尊重彼此的傳統(tǒng)文化。同時也應該在不同的文化環(huán)境中尋求適宜的平衡點,以理智的態(tài)度看待文化碰撞,更不要輕易地否定一些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在我們學習世界各地的優(yōu)秀文化時,更應該積極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
(責任編輯:封麗萍)